单元优化提升(六)
INCLUDEPICTURE "专题拓展综合提升LLL.TIF" 一、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1.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经济 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法制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
思想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3.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4.剪辫易服、废除跪拜礼和“老爷”“大人”等称呼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1.(2025·广东阳江高一期末)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指出:“辛亥革命前的一百年,是孙中山革命思想和革命纲领酝酿和形成的时期;推翻帝制到当今的一百年,特征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从现在到未来一百年,昭示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走向。”章开沅意在强调( )
A.辛亥革命对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意义
B.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与世界发展走向紧密相连
C.孙中山革命思想对当今时代发展的深远影响
D.应重视对未来一百年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研究
解析:选A。章开沅从长时段的历史视角,全面地审视了辛亥革命前后及未来的历史意义和发展脉络,凸显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深远启示,A项正确。
2.(2025·河南驻马店高一月考)辛亥革命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权的呼声与改革高涨一时,但大多女子很快又回到传统的老路上,依附别人或充当婢、妾,受其压迫。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B.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
C.新的经济基础尚未确立
D.封建伦理对女子的束缚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妇女在辛亥革命后,无法保证基本的生活保障,最终回到传统的老路上。因此,妇女解放运动出现反复,从根本上反映了新的经济基础尚未确立,C项正确。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
1.19世纪下半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早期维新思想也随之兴起。
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是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经济基础,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戊戌维新运动,促进了近代的思想启蒙。
3.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继续发展,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阻碍寻求独立发展的道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首先要求在思想文化上展开反封建斗争,新文化运动兴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同时,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3.(2025·江苏扬州高一月考)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约60万人,到1919年5月,已达200万人,他们大多数集中在上海、武汉、广州等工业城市。中国产业工人急剧增加可能是由于( )
A.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B.清政府暂时放松设厂的限制
C.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性措施
D.美国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推动了中国产业工人人数的急剧增加,A项正确。
4.(2025·河北邯郸高一月考)下表呈现了唐山启新洋灰(水泥)公司1912—1919年的生产简况。作为民族工业的典型代表,它的发展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年份 年生产能力(吨) 年产量(吨) 设备利用率(%)
1912 105 000 59 405 56.6
1914 105 000 75 924 72.3
1916 105 000 67 314 64.1
1918 105 000 94 568 90.1
1919 105 000 106 478 101.4
A.民族企业经营环境根本改变
B.国民政府经济政策初显成效
C.民族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D.社会经济基础建设持续增强
解析:选D。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唐山启新洋灰(水泥)公司在1912年至1919年间的年产量逐年增加,尤其是1919年年产量超过了年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达到101.4%,这表明该公司在这一时期的生产能力和设备利用率显著提高,体现了社会经济基础建设持续增强,D项正确。此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故民族企业经营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为1927年,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技术水平情况,排除C项。
三、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
两个阶级 地主阶级 抵抗派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三个层面 器物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思想文化层面
四个特点 学习内容 由学习科技、器物到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学习主体 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
学习背景 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深入
学习目的 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
5.(2025·湖南衡阳高一检测)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孔教、儒家纲常的批判,有力地冲击了袁世凯、张勋等野心家、复辟狂所依凭的意识形态,终结了中国人对封建帝制的迷信。该学者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 )
A.奠定了改造中国的基础
B.彻底反对传统文化
C.铲除了封建帝制的根基
D.促进社会全面变革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强调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文化上终结了中国人对封建帝制的迷信,自此以后,恢复帝制的企图在中国彻底破产,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改造中国的基础,A项正确。
6.(2025·广东佛山高一月考)自新文学诞生以来,人力车夫作为劳苦人民的代表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如胡适的《人力车夫》、鲁迅的《一件小事》、郁达夫的《薄奠》等。据此可知,新文学( )
A.提倡民主与科学
B.关注平民命运
C.主张推广白话文
D.抨击封建礼教
解析:选B。据材料“新文学”“人力车夫作为劳苦人民的代表”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劳工神圣”和自由平等思潮的影响,知识分子们开始关注底层劳动人民,人力车夫的形象也频繁出现在一系列文学作品中,B项正确。
INCLUDEPICTURE "易错快攻易混辨析LLL.TIF" INCLUDEPICTURE "../../../历史/易错快攻易混辨析LLL.TIF" \* MERGEFORMAT
易错点1 不能正确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度缺陷
[点拨] “因人设法,立法服从政治。”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政体。随着袁世凯实际掌握了大权,革命派试图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来预防袁世凯专制,具体表现在变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与严格限制大总统权力两方面。但这种“因人设法”的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
[例练1] 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实行总统制;1912年2月14 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3月8日,参议院表决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联系其目的思考,这一改变的缺陷是( )
A.仿效法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B.时间仓促,缺乏舆论上的准备
C.脱离群众,无法获得广泛支持
D.因人设法,损害了宪法的权威
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的严格限制,结合所学可知,总统制是针对孙中山而设立,责任内阁制是针对袁世凯而设立,因人设法,损害了宪法的权威,故D项正确。
易错点2 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特点认识不清
[点拨] 政治上,呈现分裂性、松散性和无序性,但保存了民主政治形式;经济上,近代工业快速发展,人口明显增长;思想文化上,思想多元并存,文化活跃开放。总之,军阀时代充满了动荡与血腥,却孕育了国家重新统一、社会秩序重建的希望。
[例练2] (2025·杭州高一期末)根据下面书籍目录判断,中国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 )
第二节
北洋军阀的权利争夺与护法运动
(一)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
(二)段祺瑞的统治和护法运动
A.袁世凯大权独揽,积极复辟帝制
B.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分崩离析
C.共和政体建立,社会秩序重建完成
D.反思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发动新文化运动
解析:选B。据材料“北洋军阀的权利争夺”“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分化为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和地方军阀,其矛盾错综复杂,政治分崩离析,军阀间混战不已,故选B项。军阀割据开始于袁世凯死后,排除A项;中华民国成立后,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重建社会秩序,排除C项;发动新文化运动是在袁世凯统治时期,排除D项。
INCLUDEPICTURE "热考题型技法支招LLL.TIF" INCLUDEPICTURE "../../../历史/热考题型技法支招LLL.TIF" \* MERGEFORMAT
选择题系列——概念类
INCLUDEPICTURE "题型特点LLL.TIF" INCLUDEPICTURE "../../../历史/题型特点LLL.TIF" \* MERGEFORMAT
概念类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该类选择题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概念类选择题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二是选项概念类,三是隐性概念类。
INCLUDEPICTURE "典例lll.TIF" INCLUDEPICTURE "../../../历史/典例lll.TIF" \* MERGEFORMAT (2025·北京朝阳区高一期末)孙中山在演说中反复提到“尚有一重大问题为本党的基本问题,必须解决”,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即耕者有其田、实现土地国有和资本国有,“打破资本制度……以养民为目标,不以赚钱为目标”。他提到这一问题的解决体现在(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社会主义
[解题思路]
INCLUDEPICTURE "../../../历史/XAS18.TIF" \* MERGEFORMAT
答案:C
eq \a\vs4\al( INCLUDEPICTURE "授之以渔LLL.TIF" )
概念类选择题解题策略
解答此类选择题需要在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根据考查角度运用以下方法解答:
(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
(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INCLUDEPICTURE "类题训练LLL.TIF" INCLUDEPICTURE "../../../历史/类题训练LLL.TIF" \* MERGEFORMAT
1.(2025·辽宁大连高一月考)学者金冲及评价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的行动时指出:“他们在当时无论从社会地位和声望看,都是一些小人物,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大事情”指的是( )
A.南昌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武昌起义 D.护国战争
解析:选C。据题干“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的行动”并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胜利后,革命党人成立了湖北军政府,C项正确。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A项;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了黄花岗起义,排除B项;1915年蔡锷、唐继尧、李烈钧发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排除D项。
2.(2025·浙江温州高一期末)20世纪初,一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理性地认识到中国复兴的关键不在器物,也不在制度,而在于国民素质,要从文化心理层面进行启蒙,改变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鉴于此,他们大力提倡(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解析:选D。据材料“中国复兴的关键不在器物,也不在制度,而在于国民素质,要从文化心理层面进行启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启迪民众觉悟,故选D项。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排除B项;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倡民主共和,主张进行制度变革,排除C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
单元优化提升(六)
专题拓展 综合提升
一、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1.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经济 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法制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
思想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3.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4.剪辫易服、废除跪拜礼和“老爷”“大人”等称呼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对点训练]
1.(2025·广东阳江高一期末)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指出:“辛亥革命前的一百年,是孙中山革命思想和革命纲领酝酿和形成的时期;推翻帝制到当今的一百年,特征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从现在到未来一百年,昭示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走向。”章开沅意在强调( )
A.辛亥革命对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意义
B.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与世界发展走向紧密相连
C.孙中山革命思想对当今时代发展的深远影响
D.应重视对未来一百年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研究
√
解析:章开沅从长时段的历史视角,全面地审视了辛亥革命前后及未来的历史意义和发展脉络,凸显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深远启示,A项正确。
2.(2025·河南驻马店高一月考)辛亥革命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权的呼声与改革高涨一时,但大多女子很快又回到传统的老路上,依附别人或充当婢、妾,受其压迫。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B.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
C.新的经济基础尚未确立 D.封建伦理对女子的束缚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妇女在辛亥革命后,无法保证基本的生活保障,最终回到传统的老路上。因此,妇女解放运动出现反复,从根本上反映了新的经济基础尚未确立,C项正确。
√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
1.19世纪下半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早期维新思想也随之兴起。
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是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经济基础,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戊戌维新运动,促进了近代的思想启蒙。
3.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继续发展,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阻碍寻求独立发展的道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首先要求在思想文化上展开反封建斗争,新文化运动兴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同时,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对点训练]
3.(2025·江苏扬州高一月考)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约60万人,到1919年5月,已达200万人,他们大多数集中在上海、武汉、广州等工业城市。中国产业工人急剧增加可能是由于( )
A.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B.清政府暂时放松设厂的限制
C.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性措施
D.美国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推动了中国产业工人人数的急剧增加,A项正确。
4.(2025·河北邯郸高一月考)下表呈现了唐山启新洋灰(水泥)公司1912—1919年的生产简况。作为民族工业的典型代表,它的发展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年份 年生产能力(吨) 年产量(吨) 设备利用率(%)
1912 105 000 59 405 56.6
1914 105 000 75 924 72.3
1916 105 000 67 314 64.1
1918 105 000 94 568 90.1
1919 105 000 106 478 101.4
A.民族企业经营环境根本改变
B.国民政府经济政策初显成效
C.民族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D.社会经济基础建设持续增强
√
解析: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唐山启新洋灰(水泥)公司在1912年至1919年间的年产量逐年增加,尤其是1919年年产量超过了年生产能力,设备利用率达到101.4%,这表明该公司在这一时期的生产能力和设备利用率显著提高,体现了社会经济基础建设持续增强,D项正确。此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故民族企业经营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为1927年,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技术水平情况,排除C项。
三、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
两个阶级 地主阶级 抵抗派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三个层面 器物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思想文化层面
四个特点 学习内容 由学习科技、器物到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学习主体 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
学习背景 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深入
学习目的 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
[对点训练]
5.(2025·湖南衡阳高一检测)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孔教、儒家纲常的批判,有力地冲击了袁世凯、张勋等野心家、复辟狂所依凭的意识形态,终结了中国人对封建帝制的迷信。该学者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 )
A.奠定了改造中国的基础
B.彻底反对传统文化
C.铲除了封建帝制的根基
D.促进社会全面变革
√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强调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文化上终结了中国人对封建帝制的迷信,自此以后,恢复帝制的企图在中国彻底破产,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改造中国的基础,A项正确。
6.(2025·广东佛山高一月考)自新文学诞生以来,人力车夫作为劳苦人民的代表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如胡适的《人力车夫》、鲁迅的《一件小事》、郁达夫的《薄奠》等。据此可知,新文学( )
A.提倡民主与科学 B.关注平民命运
C.主张推广白话文 D.抨击封建礼教
解析:据材料“新文学”“人力车夫作为劳苦人民的代表”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劳工神圣”和自由平等思潮的影响,知识分子们开始关注底层劳动人民,人力车夫的形象也频繁出现在一系列文学作品中,B项正确。
√
易错快攻 易混辨析
易错点1 不能正确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度缺陷
[点拨] “因人设法,立法服从政治。”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政体。随着袁世凯实际掌握了大权,革命派试图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来预防袁世凯专制,具体表现在变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与严格限制大总统权力两方面。但这种“因人设法”的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
[例练1] 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实行总统制;1912年2月14 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3月8日,参议院表决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联系其目的思考,这一改变的缺陷是( )
A.仿效法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B.时间仓促,缺乏舆论上的准备
C.脱离群众,无法获得广泛支持
D.因人设法,损害了宪法的权威
解析:由材料可知,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的严格限制,结合所学可知,总统制是针对孙中山而设立,责任内阁制是针对袁世凯而设立,因人设法,损害了宪法的权威,故D项正确。
√
易错点2 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特点认识不清
[点拨] 政治上,呈现分裂性、松散性和无序性,但保存了民主政治形式;经济上,近代工业快速发展,人口明显增长;思想文化上,思想多元并存,文化活跃开放。总之,军阀时代充满了动荡与血腥,却孕育了国家重新统一、社会秩序重建的希望。
[例练2] (2025·杭州高一期末)根据下面书籍目录判断,中国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 )
第二节
北洋军阀的权利争夺与护法运动
(一)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
(二)段祺瑞的统治和护法运动
A.袁世凯大权独揽,积极复辟帝制
B.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分崩离析
C.共和政体建立,社会秩序重建完成
D.反思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发动新文化运动
√
解析:据材料“北洋军阀的权利争夺”“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分化为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和地方军阀,其矛盾错综复杂,政治分崩离析,军阀间混战不已,故选B项。军阀割据开始于袁世凯死后,排除A项;中华民国成立后,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重建社会秩序,排除C项;发动新文化运动是在袁世凯统治时期,排除D项。
热考题型 技法支招
选择题系列——概念类
概念类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该类选择题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概念类选择题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二是选项概念类,三是隐性概念类。
(2025·北京朝阳区高一期末)孙中山在演说中反复提到“尚有一重大问题为本党的基本问题,必须解决”,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即耕者有其田、实现土地国有和资本国有,“打破资本制度……以养民为目标,不以赚钱为目标”。他提到这一问题的解决体现在(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社会主义
√
典例
[解题思路]
概念类选择题解题策略
解答此类选择题需要在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根据考查角度运用以下方法解答:
(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
(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1.(2025·辽宁大连高一月考)学者金冲及评价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的行动时指出:“他们在当时无论从社会地位和声望看,都是一些小人物,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大事情”指的是( )
A.南昌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武昌起义 D.护国战争
√
解析:据题干“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的行动”并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胜利后,革命党人成立了湖北军政府,C项正确。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A项;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了黄花岗起义,排除B项;1915年蔡锷、唐继尧、李烈钧发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排除D项。
2.(2025·浙江温州高一期末)20世纪初,一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理性地认识到中国复兴的关键不在器物,也不在制度,而在于国民素质,要从文化心理层面进行启蒙,改变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鉴于此,他们大力提倡(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
解析:据材料“中国复兴的关键不在器物,也不在制度,而在于国民素质,要从文化心理层面进行启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启迪民众觉悟,故选D项。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排除B项;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倡民主共和,主张进行制度变革,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