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
1.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是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对于广大民众,天文学是一门被严厉禁止的学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2.9世纪来华旅游的一位外国人写道:中国政府在众多公共场所立有一个长、高大约五公尺的四方石柱,柱面刻有易患的各种疾病、治疗药物及价格,什么病用什么药都记得清清楚楚。由此表明( )21·cn·jy·com
A.药方摘自《本草纲目》
B.政府重视医疗保健
C.唐代医疗水平高超
D.唐代常出现流行病
3.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21cnjy.com
A.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B.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C.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4.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下列对材料有关信息理解有误的是( )
A.《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
B.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C.沈存中是活字印刷术的积极推广者
D.宋代时科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频繁
5.2016年为农历猴年,古人认为,猴子有善变多计、狡猾伪善的天性,与古时代诸侯性质很相近,古时候诸侯们各据一方,个个多计谋善变,狡猾欺诈,所以当初形容他们像猴子的王一样,因而诸侯的『侯』字是将猴的犬去除,代表人而成『侯』,由此可见( )
A.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6.有学者这样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书法家:长期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死离别,妻离子散的社会现象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这时节,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下列符合这一评价的书法大家是( )
A.怀素 B.王羲之 C.苏轼 D.赵孟頫n7.中外艺术作品常有许多相通之处,以下两幅作品的共同点是( )
A.注重写实,作品栩栩如生
B.托物言志,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怀
C.注重写意,抒发个人情感
D.大胆创新,开拓绘画艺术的新流派
8.某同学参观了一次书法艺术展,他看到以下几副对联,其中与王羲之《兰亭序》的书体最相似的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9.有人撰文称“四大名著”是中国人的四面镜子: 映照出中国人的雅趣;映照出中国人的侠义; 映照出中国人的信仰; 映照出中国人的天下观。这“四面镜子”分别是( )21·世纪*教育网
A.《西游记》 《红楼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B.《三国演义》 《西游记》 《水浒传》 《红楼梦》
C.((水浒传》 《三国演义》 《红楼梦》 《西游记》
D.《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10.唐代诗人中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王昌龄 D.孟浩然
11. 有学者认为:宋代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庶民成为推动城市大众文化的主流。出现一种新型文化——“庶民文化”。下列不属于“庶民文化”范畴的是( )
A.风俗画 B.心学
C.宋词 D.明清小说
12.下列古代文化现象,与商业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密切相关的是
①明清小说的繁荣 ②“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
③宋朝风俗画的出现 ④汉赋和乐府诗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13.某校布置中国传统文化展览,在《盛唐气象》部分做出下列解说,其中明显与史不符的是( )
A.书法艺术出现创作高峰 B.形成雍容华贵的画风
C.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 D.古代戏剧达到成熟
14.京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春节晚会上它通常会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出现。它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京剧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独领风骚百年的原因有( )【来源:21cnj*y.co*m】
①京剧本身浓烈的艺术魅力
②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③表演动作不拘一格,自由活泼
④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15.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被称之为国粹剧种,黄梅戏、越剧、豫剧、昆曲等百花齐放、斗艳舞台。下列关于戏曲艺术表述正确的是( )
A.黄梅戏《牛郎织女》的剧名体现了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经济的特征
B.杂剧《窦娥冤》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
C.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电影可以体会京剧唱腔艺术的魅力
D.京剧样板戏一度独霸舞台主要是因其国粹魅力吸引广大观众
16.有学者指出:“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了( )【版权所有:21教育】
A.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B.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C.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D.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17.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吴歌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 )
A.受明清之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B.理学对人性的压抑
C.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D.散曲等艺术形式兴起
18.宋代公私刻书业都很兴盛,当时不仅皇家秘阁和州县学校藏书丰富,士庶之家亦皆有藏书,且动辄就有万卷之众。这说明宋代(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①印刷术先进
②商业繁荣
③普及了教育
④文化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下列文化成就不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21*cnjy*com
A.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
B.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
D.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20.羊是人类最早驯养成功的家畜之一。在距今约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中就已经出现陶型羊的形象。商代用羊的肩胛骨占卜,以问凶吉,甲骨文中就有羊的象形文字。有人统计古代典籍《诗经》中讲到羊的诗篇有13篇之多。可以说( )2·1·c·n·j·y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羊的国家
B.先秦时期羊是古代先民尊崇的吉祥动物
C.羊的温顺、亲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折射
D.“羊文化”与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
二、材料解析题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
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赋”在汉代有何影响力?(2分)赋的兴盛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1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2分)21教育网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1分)对此你有何认识?(2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雕版印刷始兴,长安、洛阳、江南、四川等地成为印刷业活跃的中心。除了寺院刻印佛经之外,大部分是民间坊刻,已经出现了一批以印卖历书、诗文为业的手工业者。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民间印刷十分活跃,形成了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等几个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私人刻书以诗文集最多,还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其他印刷品有称为“交子”、“会子”的大量纸币,作为运销交易凭证的“茶盐引”及民间的印契、版画等。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明清时期官、私印刷活动兴盛,仍以雕版印刷为主,雕版套印技术不断成熟,刻书的种类和数量更加多种多样。 21*cnjy*com
——摘编自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外国传教士和商人进入上海,为传播福音,创办报刊,传入了西方的活字印刷术。国人受到西方科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也纷纷设立出版社、报馆,传播西方新知。因出版事业有利可图,上海新开设之书店如雨后春笋,均采用西法印书,上海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中心。到了19世纪70年代前后,多数中文报纸已经改用铅字印刷。差不多在19世纪80年代,金属活字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据韩琦《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
(1)与唐代相比,宋代印刷业有何发展?根据材料一加以概括。
(2)近代以来,西方传入的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取代了传统印刷术并得以广泛应用。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结合中西方活字印刷术在中国的应用情况,说明新技术的应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 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
——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材料三: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 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以“四大发明”著称,请问四大发明分别是?材料一中说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非常发达,请在医学和数学方面各举一例以证明。www-2-1-cnjy-com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的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3)明清时期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欧洲,原因是什么?
24.中历:中华文明的时间序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历,又称“阴历”、“农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象征。过去的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中历既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一用就是两三千年。
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还具有国际秩序的象征意义。“正朔,所以统天下之治也。”(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也曾以颁赐历法来宣示对天下的控制。在朝贡-册封体制之下,通用或部分通用中国历法,每年由中原朝廷颁赐历书供各国和各地区使用,或授权有些国家或地区据此编出各自的代用历书,此即所谓的“颁正朔”或“奉正朔”,是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象征。
朱元璋登基伊始,也遣使于周边各国,要求朝贡,给予册封,并颁赐《大统历》,以重整东亚世界的时空秩序。《明实录》中,差不多每年都记载了颁赐《大统历》于各国之事。
朝鲜半岛上自古即用中国历法。新罗自674年起采用唐新历,宪德王时采用唐《宣明历》,一直用到高丽忠宣王时。朝鲜王朝历奉明、清正朔,先后用明《大统历》、清《时宪历》。
日本从7世纪至17世纪末的千余年间,先后采用了中国的《元嘉历》《仪凤历》《大衍历》《五纪历》《宣明历》。尤其是《宣明历》,一用就是八百余年。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越南历史上虽然常用自己所造的历法,如陈朝的《协纪历》、胡朝的《顺天历》、黎朝的《万全历》、阮朝的《协纪历》等,其实它们都源自中国历法,只不过换了个名称而已。有时连自己可以编撰的历本,也要每年等待中国的颁赐。这样就省了自己编撰、印制的麻烦,同时也表示一种外交上的臣服姿态。www.21-cn-jy.com
使用统一的中历历法,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传统标志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东亚人民依中历来生活、生产,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生日,无不以中历来记载。可以说,中历作为一种时间坐标系统,其影响已渗透到东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1-c-n-j-y
进入近代以后,东亚各国纷纷“脱亚入欧”(实是“脱中入西”),其标志之一,便是弃中历而改用西历。西历就是西洋历法,又称“阳历”、“公历”。西历是太阳历,只反映太阳变化,不反映月亮变化。从1873年日本率先改用西历,1896年朝鲜半岛开始使用西历,到1912年中国本土最终改用西历,短短四十年间,东亚各国完成了从中历到西历的转变,但在民间和民俗的层面上,中历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出处:21教育名师】
——摘选自《新民晚报》2010.4.11B7版《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
(1)根据材料,古代东亚各国为何大都采用中历?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说明近代日本和朝鲜改用西历的原因。
(3)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的变化?
25.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看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材料三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14世纪后,西方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得到成长与发展……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向世界,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
(1)据材料一,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其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的变化并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原因。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
1.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是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对于广大民众,天文学是一门被严厉禁止的学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科技,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天文学在民间禁止其目的是统治者宣扬君权神授借此维护皇权至上,所以正确的是A项,题干没有涉及天文知识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CD项表述错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9世纪来华旅游的一位外国人写道:中国政府在众多公共场所立有一个长、高大约五公尺的四方石柱,柱面刻有易患的各种疾病、治疗药物及价格,什么病用什么药都记得清清楚楚。由此表明( )【来源:21cnj*y.co*m】
A.药方摘自《本草纲目》
B.政府重视医疗保健
C.唐代医疗水平高超
D.唐代常出现流行病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晚于题目中的时间“9世纪”,故排除A项;题目中未涉及唐代医疗水平及流行病的经常出现,故排除C、D两项;题目中的信息“政府在众多公共场所立有......石柱,柱面刻有易患的各种疾病、治疗药物及价格,什么病用什么药”体现了政府对医疗保健的重视,故本题应选B项。
3.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2·1·c·n·j·y
A.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B.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C.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徐光启对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后又推广甘薯种植,可知《农政全书》渗透近代科学思想,A正确。BCD三项题干没有体现。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下列对材料有关信息理解有误的是( )
A.《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
B.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C.沈存中是活字印刷术的积极推广者
D.宋代时科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频繁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印刷术的发明,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题干中沈存中是该印刷术的推广者,这反映出宋朝科技文化的交流,也可以帮助印刷术的研究,所以BCD项表述正确,A项中的“最早”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该项。2-1-c-n-j-y
5.2016年为农历猴年,古人认为,猴子有善变多计、狡猾伪善的天性,与古时代诸侯性质很相近,古时候诸侯们各据一方,个个多计谋善变,狡猾欺诈,所以当初形容他们像猴子的王一样,因而诸侯的『侯』字是将猴的犬去除,代表人而成『侯』,由此可见
A.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及图片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所以当初形容他们像猴子的王一样,因而诸侯的『侯』字是将猴的犬去除,代表人而成『侯』,”,可知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A正确;B没有体现进入文明时代的内容;C没有体现民族的东西走向世界;D,没有体现文化多样性。
6.有学者这样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书法家:长期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死离别,妻离子散的社会现象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这时节,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下列符合这一评价的书法大家是
A.怀素 B.王羲之 C.苏轼 D.赵孟頫n【答案】B
【解析】怀素是唐朝时期的书法家,不符合材料“长期战乱”,故A项错误;王羲之是魏晋时期书法家,符合材料“长期战乱”,故B项正确;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书法家,不符合材料“长期战乱”,故C项错误;赵孟钍敲鞔?榉?遥?环?喜牧稀俺て谡铰摇保?蔇项错误。
7.中外艺术作品常有许多相通之处,以下两幅作品的共同点是
A.注重写实,作品栩栩如生
B.托物言志,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怀
C.注重写意,抒发个人情感
D.大胆创新,开拓绘画艺术的新流派
【答案】C
【解析】观察图片可以看出,左图是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右图属于现代主义美术作品,两幅作品的共同点是追求意境,抒发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情感体验,C项正确;两幅作品都不注重写实,A项错误;B项属于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D项仅适合右图现代主义美术。
8.某同学参观了一次书法艺术展,他看到以下几副对联,其中与王羲之《兰亭序》的书体最相似的是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王羲之《兰亭序》的书体为天下第一行书。A项书体为隶书,故A项错误;B项书体为楷书,故B项错误;C项书体为行书,故C项正确;D项书体为草书,故D项错误。【版权所有:21教育】
9.有人撰文称“四大名著”是中国人的四面镜子: 映照出中国人的雅趣;映照出中国人的侠义; 映照出中国人的信仰; 映照出中国人的天下观。这“四面镜子”分别是
A.《西游记》 《红楼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B.《三国演义》 《西游记》 《水浒传》 《红楼梦》
C.((水浒传》 《三国演义》 《红楼梦》 《西游记》
D.《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答案】D
【解析】结合四大名著的内容常识即可,《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体现出雅趣,《水浒传》体现了中国人的侠肝义胆,《西游记》体现了对天对神的敬仰,《三国演义》体现了一统天下的天下观。
10.唐代诗人中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王昌龄 D.孟浩然
【答案】A
【解析】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A项正确。
11. 有学者认为:宋代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庶民成为推动城市大众文化的主流。出现一种新型文化——“庶民文化”。下列不属于“庶民文化”范畴的是( )
A.风俗画 B.心学
C.宋词 D.明清小说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庶民文化”是指市民文化,也就是城市中的普通民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力量,因此A、C、D三项均是为迎合下层民众的文化需要而创作产生的文化形式,而B项中心学则为社会上层知识分子“陆王”二人所创的新儒学体系,是为上层统治者服务,对底层民众有强烈的约束作用,故B项不属于“庶民文化”的范畴,符合题意要求。
12.下列古代文化现象,与商业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密切相关的是
①明清小说的繁荣 ②“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
③宋朝风俗画的出现 ④汉赋和乐府诗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型的选择题,通常使用筛选法,根据本题的题意可以确定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以此反向确定正确选项。在选项中,汉赋和乐府诗都与市民阶层的壮大无关,故故排除BC,明清小说的繁荣是市民文化兴起的重要表现,故排除D。所以选A项。
13.某校布置中国传统文化展览,在《盛唐气象》部分做出下列解说,其中明显与史不符的是( )
A.书法艺术出现创作高峰 B.形成雍容华贵的画风
C.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 D.古代戏剧达到成熟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的文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书法、诗歌、绘画都出现了非凡的成就,所以ABC项表述正确,戏剧达到成熟时期是在元朝,排除D项。www.21-cn-jy.com
14.京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春节晚会上它通常会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出现。它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京剧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独领风骚百年的原因有( )www-2-1-cnjy-com
①京剧本身浓烈的艺术魅力
②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③表演动作不拘一格,自由活泼
④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京剧,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京剧讲究一定的表演动作,唱念做打都有一定的规定,不是不拘一格,排除③,正确的选项是B项。
15.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被称之为国粹剧种,黄梅戏、越剧、豫剧、昆曲等百花齐放、斗艳舞台。下列关于戏曲艺术表述正确的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黄梅戏《牛郎织女》的剧名体现了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经济的特征
B.杂剧《窦娥冤》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
C.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电影可以体会京剧唱腔艺术的魅力
D.京剧样板戏一度独霸舞台主要是因其国粹魅力吸引广大观众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黄梅戏《牛郎织女》的剧名体现了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经济男耕女织的特征,故A项正确。元杂剧《窦娥冤》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而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型时期,故B项错误。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故C项错误。京剧样板戏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它一度独霸舞台是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故D项错误。 21*cnjy*com
16.有学者指出:“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了( )
A.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B.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C.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D.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京剧的产生和发展,题眼是“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百戏之祖”是昆曲,不是京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可知京剧是经融合后而推陈出新的,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叙述了京剧的形成过程,并没有反映其地位,故C项错误;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故D项错误。
17.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吴歌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 )
A.受明清之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B.理学对人性的压抑
C.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D.散曲等艺术形式兴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和所学知识可知,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宋代理学的兴起,导致人们的个性受到理学的压抑。所以答案选B。AD项时间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21·cn·jy·com
18.宋代公私刻书业都很兴盛,当时不仅皇家秘阁和州县学校藏书丰富,士庶之家亦皆有藏书,且动辄就有万卷之众。这说明宋代( )21·世纪*教育网
①印刷术先进
②商业繁荣
③普及了教育
④文化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文化的发展。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普及教育在封建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只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才逐渐实现的,故②应排除,即排除A、C、D三项。所以应选B。
1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下列文化成就不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A.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
B.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
D.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答案】D
【解析】本题题眼是“具有市民化的特征”“不能体现这一特征”。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了当时娱乐场所的需要,符合高雅文化“都市化”“市民化”的特征,故A项不符合题意;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符合高雅文化“都市化”“市民化”的特征,故B项不符合题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符合高雅文化“都市化”“市民化”的特征,故C项不符合题意;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体现了文人画的特征,与材料信息
不符,故D项符合题意。
20.羊是人类最早驯养成功的家畜之一。在距今约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中就已经出现陶型羊的形象。商代用羊的肩胛骨占卜,以问凶吉,甲骨文中就有羊的象形文字。有人统计古代典籍《诗经》中讲到羊的诗篇有13篇之多。可以说( )【出处:21教育名师】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羊的国家
B.先秦时期羊是古代先民尊崇的吉祥动物
C.羊的温顺、亲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折射
D.“羊文化”与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
【答案】D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裴李岗文化中就已经出现陶型羊的形象。商代用羊的肩胛骨占卜,以问凶吉,甲骨文中就有羊的象形文字。有人统计古代典籍《诗经》中讲到羊的诗篇有13篇之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羊文化”与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故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
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赋”在汉代有何影响力?(2分)赋的兴盛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1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1分)对此你有何认识?(2分)
【答案】
(1)影响力: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2分)时代特征:大一统。(1分)
(2)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任答2点2分)
(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2分) 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任2点2分)
(4)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1分)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任意1点得2分)
【解析】(1)由材料中的“太子喜之”、“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可得出结论。汉赋的特点是文字铺陈奢华,多用骈文,内容空洞,其主要目的多为统治者歌功颂德,这也是大一统安定的国家实际情况的客观反映。
(2)可从词的特点入手来回答,词的特点是比较自由灵活,有些词人的词作世俗化,如柳永词,时人评论说“凡有水井处,必有三变词”,这真实的反映了词的世俗的特点。词的兴盛是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反映,同时也是市民阶层兴起的产物。
(3)明清之际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发展,在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很多重大的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的世俗化、平民化,这正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重要表现。
(4)可从文学体裁特点的变化上与所适应的人群来归纳整理答案,也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考虑回答,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一种文化与思想要成为主流或是广为流传必须符合社会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要符合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需要。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雕版印刷始兴,长安、洛阳、江南、四川等地成为印刷业活跃的中心。除了寺院刻印佛经之外,大部分是民间坊刻,已经出现了一批以印卖历书、诗文为业的手工业者。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民间印刷十分活跃,形成了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等几个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私人刻书以诗文集最多,还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其他印刷品有称为“交子”、“会子”的大量纸币,作为运销交易凭证的“茶盐引”及民间的印契、版画等。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明清时期官、私印刷活动兴盛,仍以雕版印刷为主,雕版套印技术不断成熟,刻书的种类和数量更加多种多样。
——摘编自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外国传教士和商人进入上海,为传播福音,创办报刊,传入了西方的活字印刷术。国人受到西方科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也纷纷设立出版社、报馆,传播西方新知。因出版事业有利可图,上海新开设之书店如雨后春笋,均采用西法印书,上海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中心。到了19世纪70年代前后,多数中文报纸已经改用铅字印刷。差不多在19世纪80年代,金属活字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据韩琦《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
(1)与唐代相比,宋代印刷业有何发展?根据材料一加以概括。
(2)近代以来,西方传入的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取代了传统印刷术并得以广泛应用。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1教育网
(3)结合中西方活字印刷术在中国的应用情况,说明新技术的应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
(1)发展:官方印刷规模扩大;民间印刷更加活跃;印刷品种类丰富,适用范围广;印刷技艺、质量更为精良。(6分。只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原因:西方传教士的引领;对西方新知和新闻传播的需求;利润丰厚吸引资本的介入(商人投资);机械动力的使用与造纸、制墨技术的进步;西方活字印刷术比传统印刷术更具优势。(8分。只要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3)关系:①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发明以后,受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制约,并未得到推广,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②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及社会环境与文化需求的变化,活字印刷术得以广泛应用并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进步。(6分。若答“新技术的应用深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又能推动社会发展”给2分)
【解析】 (1)宋代印刷业的发展体现在,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民间印刷十分活跃”“私人刻书以诗文集最多,还有……”“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从官府和民间印刷的规模、印刷品的种类和质量等方面概括。
(2)西方传入的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广泛应用的原因,材料二中关键信息:传教士“为传播福音,创办报刊”;国人也“也纷纷设立出版社、报馆,传播西方新知”;“出版事业有利可图”;“金属活字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传统印刷术更具优势。结合所学知识从国人近代引进西方技术,采用机器生产、改进印刷技术等方面分析。
(3)围绕新技术的应用深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又能推动社会发展回答。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有限,印刷术发挥的社会作用有限;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和对西方新知和新闻传播的需求,活字印刷术广泛应用,推动社会进步。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 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
——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材料三: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 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以“四大发明”著称,请问四大发明分别是?材料一中说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非常发达,请在医学和数学方面各举一例以证明。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的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3)明清时期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欧洲,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造纸术。《九章算术》,《本草纲目》。(6分, 每答对一点给1分,后两点可灵活掌握)
(2)①火药传入 欧洲,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②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的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证,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打开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③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重农抑商,资本主义没能发展起来,科学发展缺乏经济基础;闭关锁国,隔绝了中外交流;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思想。(答对两点既可)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发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 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可知代表性的发明四大发明;结合所学,回答其影响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发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容易作答出:火药传入 欧洲,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 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的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证,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打开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的萌芽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作答。可以表述为:重农抑商,资本主义没能发展起来,科学发展缺乏经济基础;闭关锁国,隔绝了中外交流;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思想。
24.中历:中华文明的时间序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历,又称“阴历”、“农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象征。过去的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中历既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一用就是两三千年。
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还具有国际秩序的象征意义。“正朔,所以统天下之治也。”(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也曾以颁赐历法来宣示对天下的控制。在朝贡-册封体制之下,通用或部分通用中国历法,每年由中原朝廷颁赐历书供各国和各地区使用,或授权有些国家或地区据此编出各自的代用历书,此即所谓的“颁正朔”或“奉正朔”,是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象征。
朱元璋登基伊始,也遣使于周边各国,要求朝贡,给予册封,并颁赐《大统历》,以重整东亚世界的时空秩序。《明实录》中,差不多每年都记载了颁赐《大统历》于各国之事。
朝鲜半岛上自古即用中国历法。新罗自674年起采用唐新历,宪德王时采用唐《宣明历》,一直用到高丽忠宣王时。朝鲜王朝历奉明、清正朔,先后用明《大统历》、清《时宪历》。
日本从7世纪至17世纪末的千余年间,先后采用了中国的《元嘉历》《仪凤历》《大衍历》《五纪历》《宣明历》。尤其是《宣明历》,一用就是八百余年。
越南历史上虽然常用自己所造的历法,如陈朝的《协纪历》、胡朝的《顺天历》、黎朝的《万全历》、阮朝的《协纪历》等,其实它们都源自中国历法,只不过换了个名称而已。有时连自己可以编撰的历本,也要每年等待中国的颁赐。这样就省了自己编撰、印制的麻烦,同时也表示一种外交上的臣服姿态。
使用统一的中历历法,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传统标志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东亚人民依中历来生活、生产,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生日,无不以中历来记载。可以说,中历作为一种时间坐标系统,其影响已渗透到东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近代以后,东亚各国纷纷“脱亚入欧”(实是“脱中入西”),其标志之一,便是弃中历而改用西历。西历就是西洋历法,又称“阳历”、“公历”。西历是太阳历,只反映太阳变化,不反映月亮变化。从1873年日本率先改用西历,1896年朝鲜半岛开始使用西历,到1912年中国本土最终改用西历,短短四十年间,东亚各国完成了从中历到西历的转变,但在民间和民俗的层面上,中历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选自《新民晚报》2010.4.11B7版《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
(1)根据材料,古代东亚各国为何大都采用中历?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说明近代日本和朝鲜改用西历的原因。
(3)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的变化?
【答案】(1)原因: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中历既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在朝贡-册封体制之下,中国以颁赐历法来宣示对天下的控制。(2)日本:明治维新进行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采用西化),实现脱亚入欧;朝鲜: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失去对朝鲜控制,朝鲜成为日本殖民地。(3)如何看待:可从以下角度展开,供参考: 总论:岁时文化从历史上的辐射东亚到近代以来渐趋停用的历程,既折射出人类文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以及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与社会转型的历程。分论:1.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曾经为东亚文明的进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应有的贡献。2.近代以来,由于列强侵略加之西学东渐,伴随着朝贡体制的瓦解,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停用了中历,也折射出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3.从岁时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变化,也提醒我们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如何去芜存菁,如何传承,保持其民族性。21*cnjy*com
【解析】(1)从材料中““农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象征。过去的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中历既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还具有国际秩序的象征意义”可得出原因。
(2)日本的西化与其明治维新、学习西方文化相关。而朝鲜,注意其时间,1896年,此时恰好被日本占领,故而西化。
(3)本题需要分情况讨论。既要看到它在古代的贡献,同时还要注意到在近代被抛弃。随后,要回答出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持何种态度。
25.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看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材料三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14世纪后,西方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得到成长与发展……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向世界,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
(1)据材料一,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其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的变化并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
( 1)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原因: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发达,统治者重视农业。 21cnjy.com
(2)3——15世纪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15世纪以后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原因:领先是因为发达的农耕文明催生了高度发达的传统科技。落后是因为14、15世纪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表格,可以归纳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原因要结合“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归纳。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3——15世纪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15世纪以后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原因结合材料“14世纪后,西方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得到成长与发展”可答出:14、15世纪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