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单元优化提升(九)
专题拓展 综合提升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社会性质
(1)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2)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基础
(1)在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
(2)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主要矛盾
(1)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三大改造完成后,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政治制度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5.对外关系
(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旧中国屈辱的外交。
(2)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6.思想上: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对点训练]
1.(2025·辽宁本溪高一月考)1949年9月,新政协会议召开,与会的662名代表(共产党约占44%,各民主党派约占30%,工农代表和无党派人士约占26%)经过讨论,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民主建国会代表章乃器会后感慨道:“(政协会议)做到了多数起了决定作用,少数心悦诚服。这才是真正的、彻底的民主。”由此可知,新政协会议( )
A.彰显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B.标志着政党政治趋于成熟
C.奉行了人民至上的原则
D.反映了社会性质已经改变
√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会议不仅广泛邀请社会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参与,还积极吸纳他们的宝贵建议,最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这反映出新政协会议彰显了民主协商的精神,A项正确。
2.(2025·四川自贡高一期中)1954年,贵州省毕节市大定县(现大方县)各区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启发农民算4笔账:算1949年后党和政府对人民的贡献账;算工业品减价,农产品提价账;算互助合作增产,单干低产账;算商人买粮和国家购粮账。大定县的宣传教育( )
A.推动“一五”计划顺利开展
B.彻底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调动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D.提高了全民的生活水平
√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些宣传教育活动旨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热情,推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农村生产合作社的建立,从而为“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A项正确。“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B项;1954年尚未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此次宣传教育产生的结果,不能得出“提高了全民的生活水平”的结论,排除D项。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表现(1956—1976年)
1.政治上: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开展;“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建设遭遇曲折。
2.经济上:中共八大和八字方针是当时经济建设的正确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经济建设带来困难;三线建设奠定中西部工业基础,“文化大革命”冲击使经济波动明显。
3.外交上: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等使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4.科教文卫上: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教育、医疗均取得长足进步。
[对点训练]
3.(2025·江西宜春高一月考)1956年,陈云指出,现在从大城市到小集镇大部分都管得太死,他主张除粮食、布匹等重要物资和一些热销货继续统购外,其余可以自由选购。这一主张意在( )
A.反思三大改造的急躁冒进
B.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强调经济建设要为民生服务
√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市场与计划之间的关系问题。1956年,陈云主张除粮食、布匹等重要物资和一些热销货继续统购外,其余可以自由选购,这一主张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C项正确。
4.(2025·内蒙古赤峰高一期末)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这一举措旨在( )
A.改善我国工业布局
B.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应对严峻国际形势
D.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我国不得不作出重大战略决策,进行三线建设,C项正确。
三、1949—1978年中国外交的特点及原因
时期 特点 原因
20世纪50年代 “一边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采取孤立、封锁政策;中国需要和平的建设环境
时期 特点 原因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 “一大片”,反对美苏争霸 美国利用台湾、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威胁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新兴国家脱离殖民统治而独立
20世纪70年代 改善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 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中苏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对点训练]
5.(2025·山东威海高一期末)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朝鲜、越南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1964年,中法建交。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交。这说明新中国外交( )
A.逐渐摆脱了意识形态束缚
B.服务于工业化建设需要
C.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
D.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国际形势和意识形态影响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主要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交,后来与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建交,说明中国外交逐渐摆脱了意识形态束缚,A项正确。
6.(2025·深圳高一月考)1971年10月,有新闻媒介评论道:“中国是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受到联大三分之二以上国家的祝福,使联合国发生根本变化。”该评论意在赞扬中国( )
A.支援朝鲜军民抗击侵略
B.推动万隆会议取得成功
C.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D.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
解析: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一决议是在中国未出席的情况下作出的,且获得联大多数国家通过,D项正确。支援朝鲜军民抗击侵略是在1950—1953年,排除A项;推动万隆会议取得成功是在1955年,排除B项;形成全方位外交布局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排除C项。
易错快攻 易混辨析
易错点1 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点拨] 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此时的私营工商业仍是资本主义经济,但它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具有社会主义经济的萌芽。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又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前者具有半社会主义的因素,后者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因素。
[例练1] (2025·山西朔州高一期末)我国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过程。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由此可知,国家资本主义( )
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模式
B.是中国特有社会经济运行模式
C.基于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性质
D.对立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
√
解析:据材料可知,我国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也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最终将其变成社会主义成分,这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而非经济运行模式,A项正确,排除B项。民族资本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排除C项;“对立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不同
[点拨] “大跃进”运动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不顾生产力实际水平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
[例练2] (2025·郑州高一期末)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们提出了“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的口号,希望通过建立人民公社尽快过渡到共产主义。但建立起人民公社后,社员下地劳动时却出现了“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的现象。据此可知,人民公社体制( )
A.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B.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践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D.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希望通过建立人民公社尽快过渡到共产主义,但实际执行过程中,社员在劳动中出现了懒惰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平均主义,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故选B项。“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C项;“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易错点3 不能正确认识20世纪60年代初的逆城市化
[点拨] 20世纪60年代初的逆城市化,是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的结果。八字方针调整城乡人口比例,大量人口回流农村,是因为“大跃进”期间进入城市的人口大部分是超规模进入,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需要调整。这与后工业化时代的逆城市化现象不同。
[例练3] (2025·厦门高一期末)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镇化率变化示意图。导致城镇化率第一次明显下降的原因是( )
A.“一五”计划期间项目建设的带动
B.“大跃进”导致城市急剧膨胀
C.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D.“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
√
解析:20世纪60年代初,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城镇人口减少,因此城镇化率下降,C项正确。“一五”计划是在1957年完成的,与第一次城镇化率下降时间不符,排除A项;“大跃进”促进城镇化发展,而非城镇化率下降的原因,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排除D项。
热考题型 技法支招
选择题系列——理解阐释类
理解阐释类选择题,依据基本的历史概念来命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的理解阐释能力。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并对其内涵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通常是以“理解正确的是……”等方式展现。
(2025·陕西安康高一期末)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
典例
[解题思路]
明立意 (1)主题:政治协商制度。
(2)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抓关键 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
排干扰
定选项 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希望民主人士参观土地改革成果,通过实地考察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而民主人士属于政协成员,因此毛泽东指示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故选D项
理解阐释类选择题解题策略
(1)把握概念内涵外延:可用直选法、排除法、比较法等多种手段进行甄别,要明确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历史概念的异同点。
(2)用发展的观点看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一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因此要特别关注题干中所涉及的显性或隐性的时间范畴。
(3)巧析备选项:对于备选项要特别注意其用词是否准确,防止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
1.1954年8月,周恩来就改善中英关系指出:“在政治上是和平,在经济上是贸易……我们可以根据这两条和一些西方国家结成统一战线。”对其解读正确的是,当时中国( )
A.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希望与西方国家政治联盟
C.外交政策实现了根本性转变
D.已缓和同西方之间的矛盾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上,中国坚持国家根本利益,说明当时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选A项。
√
2.(2025·济南十一校高一联考)下图是创作于1956年的宣传画《报喜——庆祝公私合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人民民主政权得到有效巩固
B.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D.人民公社体制迅速发展
解析:据题干“1956年”“庆祝公私合营”及所学可知,该宣传画所报之“喜”是三大改造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完成,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故选C项。
√单元优化提升(九)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社会性质
(1)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2)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基础
(1)在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
(2)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主要矛盾
(1)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三大改造完成后,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政治制度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5.对外关系
(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旧中国屈辱的外交。
(2)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6.思想上: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2025·辽宁本溪高一月考)1949年9月,新政协会议召开,与会的662名代表(共产党约占44%,各民主党派约占30%,工农代表和无党派人士约占26%)经过讨论,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民主建国会代表章乃器会后感慨道:“(政协会议)做到了多数起了决定作用,少数心悦诚服。这才是真正的、彻底的民主。”由此可知,新政协会议( )
A.彰显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B.标志着政党政治趋于成熟
C.奉行了人民至上的原则
D.反映了社会性质已经改变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会议不仅广泛邀请社会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参与,还积极吸纳他们的宝贵建议,最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这反映出新政协会议彰显了民主协商的精神,A项正确。
2.(2025·四川自贡高一期中)1954年,贵州省毕节市大定县(现大方县)各区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启发农民算4笔账:算1949年后党和政府对人民的贡献账;算工业品减价,农产品提价账;算互助合作增产,单干低产账;算商人买粮和国家购粮账。大定县的宣传教育( )
A.推动“一五”计划顺利开展
B.彻底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调动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D.提高了全民的生活水平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这些宣传教育活动旨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热情,推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农村生产合作社的建立,从而为“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A项正确。“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B项;1954年尚未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此次宣传教育产生的结果,不能得出“提高了全民的生活水平”的结论,排除D项。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表现(1956—1976年)
1.政治上: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开展;“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建设遭遇曲折。
2.经济上:中共八大和八字方针是当时经济建设的正确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经济建设带来困难;三线建设奠定中西部工业基础,“文化大革命”冲击使经济波动明显。
3.外交上: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等使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4.科教文卫上: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教育、医疗均取得长足进步。
3.(2025·江西宜春高一月考)1956年,陈云指出,现在从大城市到小集镇大部分都管得太死,他主张除粮食、布匹等重要物资和一些热销货继续统购外,其余可以自由选购。这一主张意在( )
A.反思三大改造的急躁冒进
B.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强调经济建设要为民生服务
解析:选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市场与计划之间的关系问题。1956年,陈云主张除粮食、布匹等重要物资和一些热销货继续统购外,其余可以自由选购,这一主张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C项正确。
4.(2025·内蒙古赤峰高一期末)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这一举措旨在( )
A.改善我国工业布局
B.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应对严峻国际形势
D.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解析:选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我国不得不作出重大战略决策,进行三线建设,C项正确。
三、1949—1978年中国外交的特点及原因
时期 特点 原因
20世纪50年代 “一边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采取孤立、封锁政策;中国需要和平的建设环境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 “一大片”,反对美苏争霸 美国利用台湾、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威胁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新兴国家脱离殖民统治而独立
20世纪70年代 改善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 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中苏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5.(2025·山东威海高一期末)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朝鲜、越南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1964年,中法建交。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交。这说明新中国外交( )
A.逐渐摆脱了意识形态束缚
B.服务于工业化建设需要
C.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
D.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解析:选A。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国际形势和意识形态影响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主要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交,后来与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建交,说明中国外交逐渐摆脱了意识形态束缚,A项正确。
6.(2025·深圳高一月考)1971年10月,有新闻媒介评论道:“中国是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受到联大三分之二以上国家的祝福,使联合国发生根本变化。”该评论意在赞扬中国( )
A.支援朝鲜军民抗击侵略
B.推动万隆会议取得成功
C.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D.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解析:选D。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一决议是在中国未出席的情况下作出的,且获得联大多数国家通过,D项正确。支援朝鲜军民抗击侵略是在1950—1953年,排除A项;推动万隆会议取得成功是在1955年,排除B项;形成全方位外交布局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排除C项。
INCLUDEPICTURE "易错快攻易混辨析LLL.TIF"
易错点1 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点拨] 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此时的私营工商业仍是资本主义经济,但它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具有社会主义经济的萌芽。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又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前者具有半社会主义的因素,后者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因素。
[例练1] (2025·山西朔州高一期末)我国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过程。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由此可知,国家资本主义( )
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模式
B.是中国特有社会经济运行模式
C.基于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性质
D.对立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我国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也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最终将其变成社会主义成分,这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而非经济运行模式,A项正确,排除B项。民族资本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排除C项;“对立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不同
[点拨] “大跃进”运动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不顾生产力实际水平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
[例练2] (2025·郑州高一期末)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们提出了“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的口号,希望通过建立人民公社尽快过渡到共产主义。但建立起人民公社后,社员下地劳动时却出现了“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的现象。据此可知,人民公社体制( )
A.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B.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践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D.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希望通过建立人民公社尽快过渡到共产主义,但实际执行过程中,社员在劳动中出现了懒惰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平均主义,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故选B项。“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C项;“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易错点3 不能正确认识20世纪60年代初的逆城市化
[点拨] 20世纪60年代初的逆城市化,是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的结果。八字方针调整城乡人口比例,大量人口回流农村,是因为“大跃进”期间进入城市的人口大部分是超规模进入,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需要调整。这与后工业化时代的逆城市化现象不同。
[例练3] (2025·厦门高一期末)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镇化率变化示意图。导致城镇化率第一次明显下降的原因是( )
A.“一五”计划期间项目建设的带动
B.“大跃进”导致城市急剧膨胀
C.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D.“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
解析:选C。20世纪60年代初,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城镇人口减少,因此城镇化率下降,C项正确。“一五”计划是在1957年完成的,与第一次城镇化率下降时间不符,排除A项;“大跃进”促进城镇化发展,而非城镇化率下降的原因,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排除D项。
INCLUDEPICTURE "热考题型技法支招LLL.TIF"
选择题系列——理解阐释类
INCLUDEPICTURE "题型特点LLL.TIF"
理解阐释类选择题,依据基本的历史概念来命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的理解阐释能力。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并对其内涵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通常是以“理解正确的是……”等方式展现。
INCLUDEPICTURE "典例lll.TIF" (2025·陕西安康高一期末)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解题思路]
明立意 (1)主题:政治协商制度。(2)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抓关键 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
排干扰
定选项 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希望民主人士参观土地改革成果,通过实地考察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而民主人士属于政协成员,因此毛泽东指示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故选D项
答案:D
eq \a\vs4\al()
理解阐释类选择题解题策略
(1)把握概念内涵外延:可用直选法、排除法、比较法等多种手段进行甄别,要明确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历史概念的异同点。
(2)用发展的观点看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一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因此要特别关注题干中所涉及的显性或隐性的时间范畴。
(3)巧析备选项:对于备选项要特别注意其用词是否准确,防止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
INCLUDEPICTURE "类题训练LLL.TIF"
1.1954年8月,周恩来就改善中英关系指出:“在政治上是和平,在经济上是贸易……我们可以根据这两条和一些西方国家结成统一战线。”对其解读正确的是,当时中国( )
A.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希望与西方国家政治联盟
C.外交政策实现了根本性转变
D.已缓和同西方之间的矛盾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在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上,中国坚持国家根本利益,说明当时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选A项。
2.(2025·济南十一校高一联考)下图是创作于1956年的宣传画《报喜——庆祝公私合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人民民主政权得到有效巩固
B.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D.人民公社体制迅速发展
解析:选C。据题干“1956年”“庆祝公私合营”及所学可知,该宣传画所报之“喜”是三大改造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完成,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故选C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