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优化提升(八)
INCLUDEPICTURE "专题拓展综合提升LLL.TIF" 一、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
项目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或影响
国民革命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两党共同的革命对象 发动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 两党对峙,进行“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两党内战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企图消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与祖国分离
1.(2025·福建龙岩高一期中)英国记者史坦因在《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中写道:“在华北和华中那些匆匆忙忙地被放弃了的土地上,迫切地需要组织起大规模的游击战,来反抗这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就在日本人的后方前进——打回去”。材料中的“打回去”( )
A.避免了国土的大片沦丧
B.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C.开创了游击战的新模式
D.粉碎了日军的速胜计划
解析:选B。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就在日本人的后方前进——打回去’”可知,“打回去”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这牵制了大量日军,延缓了日军侵略步伐,也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故选B项。抗战时期东北、华北等大片土地沦丧,“避免了国土的大片沦丧”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游击战争模式在井冈山时期就已经开创了,抗战时期将其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国民党的四大会战粉碎了日本速胜计划,并非敌后战场,排除D项。
2.(2025·辽宁锦州高一期末)1945年8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赴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谈判。其主要目的是( )
A.推动抗战胜利
B.讨论国民党的改组
C.争取和平民主
D.为建立新中国做准备
解析:选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此时毛泽东和中共代表团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是为了商讨和平建国的问题,意图争取和平民主,故选C项。此时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排除A项;重庆谈判是讨论中国未来的前途问题,而不是讨论国民党的改组,排除B项;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是为建立新中国做准备,排除D项。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时期 政策 作用 变化 依据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开展土地革命 农民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由消灭封建剥削变为限制封建剥削,再到消灭封建剥削 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首要任务的变化
全国抗战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解放区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性和生产积极性
3.(2025·河南濮阳高一期末)下图是浙西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在松阳县枫坪乡岩坑村时留在关帝庙外墙上的一幅标语:“打土豪、分田地。”这一措施( )
INCLUDEPICTURE "../../../历史/25LS1-20.TIF" \* MERGEFORMAT
A.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B.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确保了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胜利
D.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发展
解析:选B。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打土豪、分田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这一措施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地主阶级是被团结的对象,而不是打击的对象,排除A项;“确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打土豪、分田地”发生在国民革命运动结束后,排除D项。
4.(2025·山东菏泽高一期末)《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平均统一分配,在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这体现的土地分配原则是( )
A.没收地主土地 B.绝对平均分配
C.彻底平分土地 D.实行集体所有
解析:选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乡村中地主土地、公地及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平均统一分配,还在数量和质量上进行调节,让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土地,这体现了彻底平分土地的原则,C项正确。
INCLUDEPICTURE "易错快攻易混辨析LLL.TIF" INCLUDEPICTURE "../../../历史/易错快攻易混辨析LLL.TIF" \* MERGEFORMAT
易错点1 对不同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不清
[点拨] 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调整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民革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反映了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2)土地革命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则表明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3)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体现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例练1] (2025·河南驻马店高一月考)1936年1月,中共中央给各级党部的指示信中指出:“好些口号在今天是不能适用的了,如‘打发财人’‘进攻富农、反对富农’‘没收富农土地及剩余农具’等等。有些错误的口号是要根本纠正的,如‘杀尽地主富农’(有些同志是这样说的)‘杀尽反革命,杀尽保甲团’等等”。中共中央作出上述指示的背景是( )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C.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改变
D.国共和平谈判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36年1月,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由此,中国共产党调整政策,改变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和口号及对富农、保甲团的态度,A项正确。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宣告失败,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改变,排除C项;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建国的道路,与国民党开展了重庆谈判,排除D项。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评价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影响
[点拨] 国民党消极抗战、坚持一党专政。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对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重大作用,支援了抗日游击战争,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日的同时,一直没有放弃“反共”的目标,制造皖南事变,整体上影响了中国抗战力量,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抗战力量的发展。
[例练2] (2025·重庆高一期中)中共《新华日报》1942年1月发表社论:“我三湘健儿,我神鹰队伍……誓死保卫家乡,有效打退敌人,这表明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上,有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抗日生力军的决心,有实力,不让敌人在太平洋上得逞的时候,同时进攻中国……”这次战役( )
A.迫使日军改变侵华战略方针
B.提高了中国军队国际影响力
C.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D.促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解析:选B。材料所述战役为第三次长沙会战,这次会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军队国际影响力,B项正确。A项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材料所述为正面战场的第三次长沙会战,而非敌后战场,排除C项;1938年10月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排除D项。
易错点3 不能正确认识国民党政权灭亡的根本原因
[点拨]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反动统治覆灭的根本原因是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国民党违背民意,发动内战,使全体人民认清了其政权的本质;它一党独裁、破坏民主,制造骇人听闻的惨案,使人民生活在恐惧之中,失去对国民党的信任;它贪污腐败、道德败坏,军纪、党纪荡然无存,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
[例练3] (2025·广东湛江高一月考)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上海至少有5家印钞厂、几十部印钞机,每日印制法币达230亿元,竟然还是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国民党便又派人到美国和英国印钞,然后再用飞机或轮船运回国内。国民党这种做法( )
A.有利于国统区经济的发展
B.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C.推动了民族工业恢复发展
D.提高了广大人民生活水平
解析:选B。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当时恶性通货膨胀,这种做法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B项正确。恶性通货膨胀不利于国统区经济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C两项;恶性通货膨胀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
INCLUDEPICTURE "热考题型技法支招LLL.TIF" INCLUDEPICTURE "../../../历史/热考题型技法支招LLL.TIF" \* MERGEFORMAT
选择题系列——图画史料类
INCLUDEPICTURE "题型特点LLL.TIF" INCLUDEPICTURE "../../../历史/题型特点LLL.TIF" \* MERGEFORMAT
图画史料类选择题主要以历史图画为载体,考查获取、判断、分析图画历史信息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主要考查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这类试题,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一般有文物图、人物图、漫画、艺术画、历史地图等类型。
INCLUDEPICTURE "典例lll.TIF" INCLUDEPICTURE "../../../历史/典例lll.TIF" \* MERGEFORMAT (2025·安徽六安高一期中)下图是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INCLUDEPICTURE "../../../历史/25LS1-21.TIF" \* MERGEFORMAT
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解题思路]
INCLUDEPICTURE "../../../历史/25LS1-22.TIF" \* MERGEFORMAT
答案:D
eq \a\vs4\al( INCLUDEPICTURE "授之以渔LLL.TIF" )
图画史料类选择题解题策略
(1)文物图类:解答此类试题,一要能通过图片的表象特征,来判定其所属时间;二要能通过图片所表现的内容,来判定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特点;三要能通过图片本身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把握其存在的时间、地点、在当时的用途及对当时社会发展所起过的作用。
(2)人物图类:解答此类试题,一要在平时多注意对教材图片的掌握;二要通过图片所体现的人物特点,去判定人物所处的时代,并联系其主要事迹,明确此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3)漫画类:解答历史漫画类试题的关键是准确判定主题喻义。学生可通过画面上的文字、人物形态、画面事物构成及相关事物的异同对比等,准确判断出其所包含的真实信息,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出漫画的主题喻义。
(4)照片、美术作品类:照片、美术作品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或反映,因而解答此类选择题时,应注意据图中信息或题干的提示,判断照片或绘画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确定照片或绘画的主题及体现的正确或错误的方向,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判断备选项,得出符合题意的史实或结论。
(5)历史地图类: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是图片类选择题的重要类型。解题首先要关注地图的图名、地图中的地名;其次关注图例;再次,关注地图中的箭头(箭头起点和箭头指向),注意运用所学的地理及历史知识,得出结论。
INCLUDEPICTURE "类题训练LLL.TIF" INCLUDEPICTURE "../../../历史/类题训练LLL.TIF" \* MERGEFORMAT
1.(2025·山东高一选课联考)下面示意图表明当时中国人民面对的形势是( )
INCLUDEPICTURE "../../../历史/25LS1-23.TIF" \* MERGEFORMAT
A.中国局部抗战已经开始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抗战即将步入相持阶段
D.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
解析:选A。结合本题材料可知,这幅图画的时间是1933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北三省,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A项正确;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排除B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武汉会战之后,排除C项;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9月,排除D项。
2.(2025·黑龙江绥化高一月考)下面为1947年6月,中央大学出版的《520血案画集》封面及其内容(部分)。该画集的出版( )
INCLUDEPICTURE "../../../历史/25LS1-24.TIF" \* MERGEFORMAT
注:1947年5月20日,宁、沪、苏、杭地区六千余名学生在南京举行游行,要求政府增加伙食费等,受到国民党特警的殴打,重伤19人,轻伤90多人,被捕20人。
A.表明中共战略进攻的时机已到来
B.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急剧变化
C.折射出国民政府统治失败的必然
D.反映了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百姓不但没有饭吃,还要背负着沉重的军粮负担,连对举行游行要求增加伙食费的学生也进行了血腥的镇压,由此可见,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政策必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抗,这折射出国民政府统治失败的必然性,C项正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
单元优化提升(八)
专题拓展 综合提升
一、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
项目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或影响
国民
革命
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两党共同的革命对象 发动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项目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或影响
土地
革命
时期 两党对峙,进行“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抗日
战争
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
项目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或影响
人民
解放
战争
时期 两党内战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企图消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与祖国分离
[对点训练]
1.(2025·福建龙岩高一期中)英国记者史坦因在《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中写道:“在华北和华中那些匆匆忙忙地被放弃了的土地上,迫切地需要组织起大规模的游击战,来反抗这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就在日本人的后方前进——打回去”。材料中的“打回去”( )
A.避免了国土的大片沦丧
B.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C.开创了游击战的新模式
D.粉碎了日军的速胜计划
√
解析: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就在日本人的后方前进——打回去’”可知,“打回去”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这牵制了大量日军,延缓了日军侵略步伐,也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故选B项。抗战时期东北、华北等大片土地沦丧,“避免了国土的大片沦丧”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游击战争模式在井冈山时期就已经开创了,抗战时期将其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国民党的四大会战粉碎了日本速胜计划,并非敌后战场,排除D项。
2.(2025·辽宁锦州高一期末)1945年8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赴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谈判。其主要目的是( )
A.推动抗战胜利
B.讨论国民党的改组
C.争取和平民主
D.为建立新中国做准备
√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此时毛泽东和中共代表团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是为了商讨和平建国的问题,意图争取和平民主,故选C项。此时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排除A项;重庆谈判是讨论中国未来的前途问题,而不是讨论国民党的改组,排除B项;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是为建立新中国做准备,排除D项。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时期 政策 作用 变化 依据
土地革命
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开展土地革命 农民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由消灭封建剥削变为限制封建剥削,再到消灭封建剥削 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首要任务的变化
全国抗战
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人民解放
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解放区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性和生产积极性
[对点训练]
3.(2025·河南濮阳高一期末)下图是浙西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在松阳县枫坪乡岩坑村时留在关帝庙外墙上的一幅标语:“打土豪、分田地。”这一措施( )
A.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B.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确保了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胜利
D.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发展
√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打土豪、分田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这一措施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地主阶级是被团结的对象,而不是打击的对象,排除A项;“确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打土豪、分田地”发生在国民革命运动结束后,排除D项。
4.(2025·山东菏泽高一期末)《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平均统一分配,在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这体现的土地分配原则是( )
A.没收地主土地 B.绝对平均分配
C.彻底平分土地 D.实行集体所有
√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乡村中地主土地、公地及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平均统一分配,还在数量和质量上进行调节,让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土地,这体现了彻底平分土地的原则,C项正确。
易错快攻 易混辨析
易错点1 对不同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不清
[点拨] 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调整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民革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反映了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2)土地革命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则表明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3)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体现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例练1] (2025·河南驻马店高一月考)1936年1月,中共中央给各级党部的指示信中指出:“好些口号在今天是不能适用的了,如‘打发财人’‘进攻富农、反对富农’‘没收富农土地及剩余农具’等等。有些错误的口号是要根本纠正的,如‘杀尽地主富农’(有些同志是这样说的)‘杀尽反革命,杀尽保甲团’等等”。中共中央作出上述指示的背景是( )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C.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改变
D.国共和平谈判
√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36年1月,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由此,中国共产党调整政策,改变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和口号及对富农、保甲团的态度,A项正确。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宣告失败,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改变,排除C项;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建国的道路,与国民党开展了重庆谈判,排除D项。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评价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影响
[点拨] 国民党消极抗战、坚持一党专政。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对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重大作用,支援了抗日游击战争,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日的同时,一直没有放弃“反共”的目标,制造皖南事变,整体上影响了中国抗战力量,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抗战力量的发展。
[例练2] (2025·重庆高一期中)中共《新华日报》1942年1月发表社论:“我三湘健儿,我神鹰队伍……誓死保卫家乡,有效打退敌人,这表明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上,有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抗日生力军的决心,有实力,不让敌人在太平洋上得逞的时候,同时进攻中国……”这次战役( )
A.迫使日军改变侵华战略方针
B.提高了中国军队国际影响力
C.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D.促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
解析:材料所述战役为第三次长沙会战,这次会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军队国际影响力,B项正确。A项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材料所述为正面战场的第三次长沙会战,而非敌后战场,排除C项;1938年10月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排除D项。
易错点3 不能正确认识国民党政权灭亡的根本原因
[点拨]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反动统治覆灭的根本原因是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国民党违背民意,发动内战,使全体人民认清了其政权的本质;它一党独裁、破坏民主,制造骇人听闻的惨案,使人民生活在恐惧之中,失去对国民党的信任;它贪污腐败、道德败坏,军纪、党纪荡然无存,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
[例练3] (2025·广东湛江高一月考)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上海至少有5家印钞厂、几十部印钞机,每日印制法币达230亿元,竟然还是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国民党便又派人到美国和英国印钞,然后再用飞机或轮船运回国内。国民党这种做法( )
A.有利于国统区经济的发展
B.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C.推动了民族工业恢复发展
D.提高了广大人民生活水平
√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当时恶性通货膨胀,这种做法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B项正确。恶性通货膨胀不利于国统区经济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C两项;恶性通货膨胀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
热考题型 技法支招
选择题系列——图画史料类
图画史料类选择题主要以历史图画为载体,考查获取、判断、分析图画历史信息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主要考查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这类试题,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一般有文物图、人物图、漫画、艺术画、历史地图等类型。
(2025·安徽六安高一期中)下图是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
典例
[解题思路]
图画史料类选择题解题策略
(1)文物图类:解答此类试题,一要能通过图片的表象特征,来判定其所属时间;二要能通过图片所表现的内容,来判定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特点;三要能通过图片本身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把握其存在的时间、地点、在当时的用途及对当时社会发展所起过的作用。
(2)人物图类:解答此类试题,一要在平时多注意对教材图片的掌握;二要通过图片所体现的人物特点,去判定人物所处的时代,并联系其主要事迹,明确此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3)漫画类:解答历史漫画类试题的关键是准确判定主题喻义。学生可通过画面上的文字、人物形态、画面事物构成及相关事物的异同对比等,准确判断出其所包含的真实信息,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出漫画的主题喻义。
(4)照片、美术作品类:照片、美术作品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或反映,因而解答此类选择题时,应注意据图中信息或题干的提示,判断照片或绘画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确定照片或绘画的主题及体现的正确或错误的方向,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判断备选项,得出符合题意的史实或结论。
(5)历史地图类: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是图片类选择题的重要类型。解题首先要关注地图的图名、地图中的地名;其次关注图例;再次,关注地图中的箭头(箭头起点和箭头指向),注意运用所学的地理及历史知识,得出结论。
1.(2025·山东高一选课联考)下面示意图表明当时中国人民面对的形势是( )
A.中国局部抗战已经开始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抗战即将步入相持阶段
D.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
√
解析:结合本题材料可知,这幅图画的时间是1933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北三省,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A项正确;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排除B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武汉会战之后,排除C项;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9月,排除D项。
2.(2025·黑龙江绥化高一月考)下面为1947年6月,中央大学出版的《520血案画集》封面及其内容(部分)。该画集的出版( )
注:1947年5月20日,宁、沪、苏、杭地区六千余名学生在南京举行游行,要求政府增加伙食费等,受到国民党特警的殴打,重伤19人,轻伤90多人,被捕20人。
A.表明中共战略进攻的时机已到来
B.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急剧变化
C.折射出国民政府统治失败的必然
D.反映了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
√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百姓不但没有饭吃,还要背负着沉重的军粮负担,连对举行游行要求增加伙食费的学生也进行了血腥的镇压,由此可见,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政策必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抗,这折射出国民政府统治失败的必然性,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