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优化提升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优化提升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6:57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单元优化提升(三)
专题拓展 综合提升
一、唐宋之际,我国社会的重大变化
政治
方面 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得到解决,从此,地方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秦汉魏晋以来的豪强世家势力衰落,科举制下出现了大批平民出身的官僚
经济
方面 国家土地政策调整,土地国有制占优势转变为地主私有制占优势;租佃经济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经营方式;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由实物经济开始向货币经济转型;纸币交子出现,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发达;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军事方面 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
城市发展 打破坊市的界限,草市更加普遍;市场活动不再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削弱
文化方面 在儒学的基础上产生了理学;普通百姓得到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市民文化兴起,词的创作繁荣,话本小说兴起,文人画更加强调意境,风俗画发展
社会习俗方面 科举制度扩大了取士范围,各阶层流动加快;婚姻、社交打破了严格的士庶界限;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人们的活动更加自由
1.(2025·河北衡水高一期中)“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即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提举常平使,是中央派去监临指挥地方的。此四司中,以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须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去。”可见,宋代监司官(  )
A.等级最高的是转运使 B.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节制
C.是中央行政机构官员 D.确保了各州赋税全部上缴到朝廷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路是北宋的监察区,四监司分化了地方的军权、司法权、财政权等,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节制,B项正确。

[对点训练]
2.(2025·山东高一期中)唐制规定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实施禁夜令;宋代确立街市制,逐步废罢夜市禁令,经济活动和居民行止不再有过多的时空限制。这一变化表明(  )
A.宋代自然经济的瓦解
B.市场经济改变城乡面貌
C.两宋重农抑商的废弛
D.制度创新增强社会活力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唐朝到宋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对原有商业活动的时空限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这一变化表明市场经济改变城乡面貌,B项正确。宋代自然经济没有瓦解,排除A项;两宋重农抑商没有废弛,排除C项;宋朝专制集权不断增强,并没有增强社会活力,排除D项。
二、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高峰时期
1.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北宋建立后,逐渐形成了辽、宋、西夏的并立局面。南宋则与金、西夏并立,这一方面说明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况,另一方面也说明边疆地区社会的发展。
2.少数民族主动吸收汉族文化:辽、西夏、金建立后,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都主动吸收汉族的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进入中原的契丹、党项、女真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
3.不同民族之间的民间交往频繁:多个民族政权的对立并未阻止各民族的民间交往。两宋时期,在边界地区设立的榷场是民间交往的主要场所。
4.大一统的趋势逐渐形成:通过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民族交融逐渐加强,各民族的差别逐渐缩小,为元朝的大一统打下了基础。
3.(2025·辽宁高一期中)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统治者在建立政权过程中和巩固统治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借鉴和采用了中原政治文明,如任用汉人儒士辅政,模仿参用中原典章制度治国,推行社会基层组织的“汉化”等。这些举措(  )
A.强化了政权的合法性 B.有利于增进文化认同
C.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 D.旨在消除民族间隔阂
解析:据材料可知,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政权借鉴和采用中原政治文明,推行“汉化”政策,这些举措有利于增进文化认同,B项正确。

[对点训练]
4.(2025·河南驻马店高一月考)下图为河北宣化辽墓壁画备茶图,由五个不同年龄、不同装束的人物组成,各执一事,而又相互关联,展现了茶事的不同程序。这一时期,辽人的饮茶活动能反映出(  )
A.民族的交流交融 B.澶渊之盟的签订
C.茶叶种植的扩大 D.农耕区域的拓展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辽人的饮茶活动和服装服饰能反映出民族的交流交融,A项正确。澶渊之盟的签订与材料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辽人饮茶不代表茶叶种植区域扩大和农耕区域的拓展,排除C、D两项。

三、宋元时期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科技之间的关联
政治 中央集权
的加强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知识分子的
社会地位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繁荣
国家的分
裂和统一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和绘画艺术的发展
经济 商品经济
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宋词、话本、风俗画、戏曲等得到发展
科技 印刷术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并为科举制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条件
5.(2025·陕西榆林高一期中)《宋史》记载:“窃闻近年进士登科,娶妻论财,全乖礼义。”《萍洲可谈》记载:“初不限阀阅,富家多赂宗室求婚,苟求一官,以庇门户,后相引为亲。”这些现象反映了宋朝(  )
A.政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C.官商勾结加剧政治腐败
D.财富成为男子择偶的唯一标准

[对点训练]
解析:根据材料“娶妻论财”“富家多赂宗室求婚”可知,进士娶妻将嫁妆作为参考标准,而一些商户也能够与宗室结亲,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B项正确。“重农抑商”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在宋朝未发生转变,排除A项;婚姻论财以及官商联姻不一定导致政治腐败,排除C项;“唯一”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6.(2025·辽宁辽南协作体高一期中)董仲舒、朱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确立或恢复儒学正统地位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共同之处是(  )
A.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解构与重建
B.糅合中外多种学说并取其所长
C.强调治国要外儒内法,礼法并施
D.注重孔孟思想的批判传承

解析: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朱熹的理学有利于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可见两者都符合现实政治需要,A项正确。理学受到外来的佛教思想的影响,董仲舒的新儒学则不然,排除B项;董仲舒、朱熹作为儒家学者,意在确立和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并未强调利用法家思想治国的必要性,排除C项;董仲舒、朱熹主要是继承发展孔孟思想,“批判”的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
易错快攻 易混辨析
易错点1 误以为王安石变法“富国”即是“富民”
[点拨] 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而“富民”政策则主要是要使天下百姓丰衣足食。
[例练1]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  )
A.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
B.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
C.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
D.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解析:据材料可知,青苗法实施过程中不顾民众现实需求,摊派高额贷款,且强制催收,这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故选D项。青苗法一定程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是王安石变法强兵方面的内容,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青苗法对农民的消极影响,与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无关,排除C项。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辽宋夏金的战与和
[点拨] 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客观上推动了民族交融。宋代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和议虽然带有耻辱性,但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各民族间的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例练2] (2025·河北张家口高一期中)庆历年间,北宋与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达成和议:西夏实际上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岁赐”。这种做法(  )
A.保障了北宋北部边防的安定
B.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C.加速了北宋王朝灭亡的步伐
D.有利于双方间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据材料可知,庆历年间,北宋与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达成和议,促进了北宋边防的安定,有利于双方间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保障了北宋北部边防的安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北宋内部权力分割过细,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排除B项;“加速了北宋王朝灭亡的步伐”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易错点3 不能正确认识交子的历史地位
[点拨] 交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但在宋朝时并未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宋朝时四川地区交通不便,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但这只是四川地区的地方货币,而且流通一段时间后不复流通。所以,从全国范围看,金属货币仍是主要的交易货币。
[例练3] (2025·辽宁高一期中)从秦朝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造纸技术的成熟   
B.商人群体的形成
C.城市生活的繁华
D.商业贸易的发展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秦朝到宋朝,由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货币使用的便利性要求提高等原因,“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D项正确。“造纸技术的成熟”无法解释从“半两钱”到“五铢钱”的变化,排除A项;明清时期才形成了区域性商人群体,排除B项;“城市生活的繁华”与秦汉时期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
热考题型 技法支招
选择题系列——反映、体现类

反映、体现类选择题考查频率较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设问的标志用语有“反映”“体现”“揭示”等。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
(1)题干使用“反映”“体现”等设问词。
(2)在选项中用“反映”“体现”等关键词承接题干设问。
(2025·长沙一中高一测试)宋仁宗时期,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针对军队战斗力不强的现状,他提出要加强对武将的选拔和培养。但在实施过程中,他的举措遭到众多文官强烈抵制,这些文官一致认为武将权力增长会威胁国家稳定。这反映出北宋(  )
A.朋党之争日益激化  B.崇文抑武观念浓厚
C.君主权力亟待强化 D.文官集团把控朝政

典例
[解题思路] 
抓关键 “要加强对武将的选拔和培养……遭到众多文官强烈抵制……认为武将权力增长会威胁国家稳定”
排干扰
定选项 范仲淹提出的加强武将选拔和培养的建议遭到文官的强烈抵制,他们担心武将权力增长会威胁国家稳定。这反映出北宋时期文官对于武将的防范心理和对文治的重视,即崇文抑武的观念浓厚,B项正确
反映、体现类选择题解题策略
反映、体现类选择题意在考查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并通过对表象的分析理解进而发掘事物内在本质的现实认知力。因此首先要阅读材料,提取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其次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深化对材料现象的认识,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反映、体现”就是从现象透视到“本质”或者揭示其“特点”,而本质就是要深刻到制度层面、抽象到规律层次、总结到独一无二的特点。
1.(2025·济南高一期中)元朝地方行省与中书省拥有一样集中的权力,但很少发生权力冲突,相反的是中央责令各行省充分发挥自主权,并且批评它们“不详事体轻重……以致文繁事弊”。该现象反映了(  )
A.地方自主性被压制 B.中央集权较为稳定
C.边疆得到有效管理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解析:根据材料“地方行省与中书省拥有一样集中的权力”信息可知,元代地方行省长官权力较大,却没有地方割据叛乱,反映了元朝行省制对地方的管理十分有效,中央集权较为稳定,B项正确。根据材料“责令各行省充分发挥自主权”可知,中央并未压制地方自主性,排除A项;行省制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并不是单一的边疆地区,排除C项;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D项。
2.(2025·湖北襄随六校高一期中联考)一般来讲,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要比不发达的地区行政区划要细要多。下表为秦代到北宋的地方行政区划表,表格主要体现了(  )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地方行政制度变化
D.北方经济不断衰退

时间 北方行政区 南方行政区
秦代 29个郡 15个郡
西晋 12个州 9个州
唐代 5个道 5个道
北宋 10路 14路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从秦代到北宋,南方的行政区整体增多,到北宋时期已经超过北方,说明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项正确。地方官制的变化可以加强中央集权,行政区的变化没有这样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北方经济不断衰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单元优化提升(三)
INCLUDEPICTURE "专题拓展综合提升LLL.TIF" INCLUDEPICTURE "../../专题拓展综合提升LLL.TIF" \* MERGEFORMAT 一、唐宋之际,我国社会的重大变化
政治方面 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得到解决,从此,地方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秦汉魏晋以来的豪强世家势力衰落,科举制下出现了大批平民出身的官僚
经济方面 国家土地政策调整,土地国有制占优势转变为地主私有制占优势;租佃经济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经营方式;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由实物经济开始向货币经济转型;纸币交子出现,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发达;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军事方面 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
城市发展 打破坊市的界限,草市更加普遍;市场活动不再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削弱
文化方面 在儒学的基础上产生了理学;普通百姓得到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市民文化兴起,词的创作繁荣,话本小说兴起,文人画更加强调意境,风俗画发展
社会习俗方面 科举制度扩大了取士范围,各阶层流动加快;婚姻、社交打破了严格的士庶界限;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人们的活动更加自由
1.(2025·河北衡水高一期中)“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即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提举常平使,是中央派去监临指挥地方的。此四司中,以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须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去。”可见,宋代监司官(  )
A.等级最高的是转运使
B.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节制
C.是中央行政机构官员
D.确保了各州赋税全部上缴到朝廷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路是北宋的监察区,四监司分化了地方的军权、司法权、财政权等,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节制,B项正确。
2.(2025·山东高一期中)唐制规定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实施禁夜令;宋代确立街市制,逐步废罢夜市禁令,经济活动和居民行止不再有过多的时空限制。这一变化表明(  )
A.宋代自然经济的瓦解
B.市场经济改变城乡面貌
C.两宋重农抑商的废弛
D.制度创新增强社会活力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从唐朝到宋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对原有商业活动的时空限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这一变化表明市场经济改变城乡面貌,B项正确。宋代自然经济没有瓦解,排除A项;两宋重农抑商没有废弛,排除C项;宋朝专制集权不断增强,并没有增强社会活力,排除D项。
二、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高峰时期
1.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北宋建立后,逐渐形成了辽、宋、西夏的并立局面。南宋则与金、西夏并立,这一方面说明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况,另一方面也说明边疆地区社会的发展。
2.少数民族主动吸收汉族文化:辽、西夏、金建立后,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都主动吸收汉族的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进入中原的契丹、党项、女真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
3.不同民族之间的民间交往频繁:多个民族政权的对立并未阻止各民族的民间交往。两宋时期,在边界地区设立的榷场是民间交往的主要场所。
4.大一统的趋势逐渐形成:通过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民族交融逐渐加强,各民族的差别逐渐缩小,为元朝的大一统打下了基础。
3.(2025·辽宁高一期中)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统治者在建立政权过程中和巩固统治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借鉴和采用了中原政治文明,如任用汉人儒士辅政,模仿参用中原典章制度治国,推行社会基层组织的“汉化”等。这些举措(  )
A.强化了政权的合法性
B.有利于增进文化认同
C.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
D.旨在消除民族间隔阂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政权借鉴和采用中原政治文明,推行“汉化”政策,这些举措有利于增进文化认同,B项正确。
4.(2025·河南驻马店高一月考)下图为河北宣化辽墓壁画备茶图,由五个不同年龄、不同装束的人物组成,各执一事,而又相互关联,展现了茶事的不同程序。这一时期,辽人的饮茶活动能反映出(  )
INCLUDEPICTURE "../../26YB18.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26YB18.TIF" \* MERGEFORMAT
A.民族的交流交融 B.澶渊之盟的签订
C.茶叶种植的扩大 D.农耕区域的拓展
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辽人的饮茶活动和服装服饰能反映出民族的交流交融,A项正确。澶渊之盟的签订与材料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辽人饮茶不代表茶叶种植区域扩大和农耕区域的拓展,排除C、D两项。
三、宋元时期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科技之间的关联
政治 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繁荣
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和绘画艺术的发展
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宋词、话本、风俗画、戏曲等得到发展
科技 印刷术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并为科举制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条件
5.(2025·陕西榆林高一期中)《宋史》记载:“窃闻近年进士登科,娶妻论财,全乖礼义。”《萍洲可谈》记载:“初不限阀阅,富家多赂宗室求婚,苟求一官,以庇门户,后相引为亲。”这些现象反映了宋朝(  )
A.政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C.官商勾结加剧政治腐败
D.财富成为男子择偶的唯一标准
解析:选B。根据材料“娶妻论财”“富家多赂宗室求婚”可知,进士娶妻将嫁妆作为参考标准,而一些商户也能够与宗室结亲,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B项正确。“重农抑商”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在宋朝未发生转变,排除A项;婚姻论财以及官商联姻不一定导致政治腐败,排除C项;“唯一”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6.(2025·辽宁辽南协作体高一期中)董仲舒、朱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确立或恢复儒学正统地位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共同之处是(  )
A.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解构与重建
B.糅合中外多种学说并取其所长
C.强调治国要外儒内法,礼法并施
D.注重孔孟思想的批判传承
解析:选A。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朱熹的理学有利于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可见两者都符合现实政治需要,A项正确。理学受到外来的佛教思想的影响,董仲舒的新儒学则不然,排除B项;董仲舒、朱熹作为儒家学者,意在确立和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并未强调利用法家思想治国的必要性,排除C项;董仲舒、朱熹主要是继承发展孔孟思想,“批判”的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
INCLUDEPICTURE "易错快攻易混辨析LLL.TIF" INCLUDEPICTURE "../../易错快攻易混辨析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易错快攻易混辨析LLL.TIF" \* MERGEFORMAT
易错点1 误以为王安石变法“富国”即是“富民”
[点拨] 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而“富民”政策则主要是要使天下百姓丰衣足食。
[例练1]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  )
A.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
B.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
C.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
D.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青苗法实施过程中不顾民众现实需求,摊派高额贷款,且强制催收,这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故选D项。青苗法一定程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是王安石变法强兵方面的内容,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青苗法对农民的消极影响,与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无关,排除C项。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辽宋夏金的战与和
[点拨] 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客观上推动了民族交融。宋代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和议虽然带有耻辱性,但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各民族间的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例练2] (2025·河北张家口高一期中)庆历年间,北宋与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达成和议:西夏实际上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岁赐”。这种做法(  )
A.保障了北宋北部边防的安定
B.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C.加速了北宋王朝灭亡的步伐
D.有利于双方间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庆历年间,北宋与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达成和议,促进了北宋边防的安定,有利于双方间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保障了北宋北部边防的安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北宋内部权力分割过细,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排除B项;“加速了北宋王朝灭亡的步伐”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易错点3 不能正确认识交子的历史地位
[点拨] 交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但在宋朝时并未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宋朝时四川地区交通不便,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但这只是四川地区的地方货币,而且流通一段时间后不复流通。所以,从全国范围看,金属货币仍是主要的交易货币。
[例练3] (2025·辽宁高一期中)从秦朝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造纸技术的成熟   
B.商人群体的形成
C.城市生活的繁华
D.商业贸易的发展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秦朝到宋朝,由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货币使用的便利性要求提高等原因,“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D项正确。“造纸技术的成熟”无法解释从“半两钱”到“五铢钱”的变化,排除A项;明清时期才形成了区域性商人群体,排除B项;“城市生活的繁华”与秦汉时期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
INCLUDEPICTURE "热考题型技法支招LLL.TIF" INCLUDEPICTURE "../../热考题型技法支招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热考题型技法支招LLL.TIF" \* MERGEFORMAT
选择题系列——反映、体现类
INCLUDEPICTURE "题型特点LLL.TIF" INCLUDEPICTURE "../../题型特点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题型特点LLL.TIF" \* MERGEFORMAT
反映、体现类选择题考查频率较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设问的标志用语有“反映”“体现”“揭示”等。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
(1)题干使用“反映”“体现”等设问词。
(2)在选项中用“反映”“体现”等关键词承接题干设问。
INCLUDEPICTURE "典例lll.TIF" INCLUDEPICTURE "../../典例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典例lll.TIF" \* MERGEFORMAT (2025·长沙一中高一测试)宋仁宗时期,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针对军队战斗力不强的现状,他提出要加强对武将的选拔和培养。但在实施过程中,他的举措遭到众多文官强烈抵制,这些文官一致认为武将权力增长会威胁国家稳定。这反映出北宋(  )
A.朋党之争日益激化  B.崇文抑武观念浓厚
C.君主权力亟待强化 D.文官集团把控朝政
[解题思路] 
抓关键 “要加强对武将的选拔和培养……遭到众多文官强烈抵制……认为武将权力增长会威胁国家稳定”
排干扰 INCLUDEPICTURE "../../26YB19a.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26YB19a.TIF" \* MERGEFORMAT
定选项 范仲淹提出的加强武将选拔和培养的建议遭到文官的强烈抵制,他们担心武将权力增长会威胁国家稳定。这反映出北宋时期文官对于武将的防范心理和对文治的重视,即崇文抑武的观念浓厚,B项正确
答案:B
eq \a\vs4\al( INCLUDEPICTURE "授之以渔LLL.TIF" INCLUDEPICTURE "../../授之以渔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授之以渔LLL.TIF" \* MERGEFORMAT )
反映、体现类选择题解题策略
反映、体现类选择题意在考查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并通过对表象的分析理解进而发掘事物内在本质的现实认知力。因此首先要阅读材料,提取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其次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深化对材料现象的认识,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反映、体现”就是从现象透视到“本质”或者揭示其“特点”,而本质就是要深刻到制度层面、抽象到规律层次、总结到独一无二的特点。
INCLUDEPICTURE "类题训练LLL.TIF" INCLUDEPICTURE "../../类题训练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类题训练LLL.TIF" \* MERGEFORMAT
1.(2025·济南高一期中)元朝地方行省与中书省拥有一样集中的权力,但很少发生权力冲突,相反的是中央责令各行省充分发挥自主权,并且批评它们“不详事体轻重……以致文繁事弊”。该现象反映了(  )
A.地方自主性被压制 B.中央集权较为稳定
C.边疆得到有效管理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解析:选B。根据材料“地方行省与中书省拥有一样集中的权力”信息可知,元代地方行省长官权力较大,却没有地方割据叛乱,反映了元朝行省制对地方的管理十分有效,中央集权较为稳定,B项正确。根据材料“责令各行省充分发挥自主权”可知,中央并未压制地方自主性,排除A项;行省制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并不是单一的边疆地区,排除C项;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D项。
2.(2025·湖北襄随六校高一期中联考)一般来讲,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要比不发达的地区行政区划要细要多。下表为秦代到北宋的地方行政区划表,表格主要体现了(  )
时间 北方行政区 南方行政区
秦代 29个郡 15个郡
西晋 12个州 9个州
唐代 5个道 5个道
北宋 10路 14路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地方行政制度变化 D.北方经济不断衰退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从秦代到北宋,南方的行政区整体增多,到北宋时期已经超过北方,说明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项正确。地方官制的变化可以加强中央集权,行政区的变化没有这样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北方经济不断衰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