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单元优化提升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单元优化提升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6:57

文档简介

单元优化提升(十)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阶段特征
1.政治上: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党和国家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宪法得到完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是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标志;海峡两岸关系得到不断发展。
2.经济上: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对内改革的序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随之展开,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的对外开放逐渐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则使中国对外开放走向深入。
3.思想上: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为主要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走向完善。
4.外交上: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促进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1.(2025·武汉高一期末)中共中央于1979年4月召开的工作会议认为:“鉴于在最近几十年内,国民经济将以调整为中心,城市改革只能在局部领域进行,认真调查研究,搞好试点……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这些方针政策(  )
A.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推动城市率先开始进行改革
C.尊重了经济改革的客观规律
D.带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解析:选C。根据“城市改革只能在局部领域进行,认真调查研究,搞好试点……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可知,这次会议主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这是尊重经济改革客观规律的表现,C项正确。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我国的经济改革是在农村率先展开的,排除B项;我国进行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D项。
2.(2025·江西景德镇高一月考)香港的割让源于清朝的国力衰落,香港的回归则基于国家的发展,而今天香港在国际上享有的地位则与当前国家的崛起与民族的复兴密不可分。这反映了(  )
A.维护国家主权与香港繁荣稳定自相矛盾
B.“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事关民族复兴
C.“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构想
D.国家统一、国家治理和民族复兴不交叉
解析:选B。题干反映了香港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项正确。维护国家主权与香港繁荣稳定并不矛盾,排除A项;C项是对题干的不完整表述,排除;“一国两制”同时融于国家统一、国家治理和民族复兴中,排除D项。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三个阶段
时期 国内外形势 外交政策 外交成果 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敌视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确立了“一边倒”等方针 同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 “一边倒”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苏攻美守的形势 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同西方更多国家建交;与不结盟运动保持良好合作 “一条线,一大片”
改革开放后 世界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瓦解;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不结盟政策;对外开放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全方位”
3.(2025·河南新乡高一期末)1971年7月10日,周恩来与基辛格进行第二次会晤,并发布公告:“获悉尼克松总统曾经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这表明当时(  )
A.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B.中美愿意改善两国关系
C.中国全面调整外交政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解析:选B。由“尼克松总统曾经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可知,中美两国都有意要改善两国关系,故选B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排除A项;中国全面调整外交政策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排除C项;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排除D项。
4.(2025·江苏南通高一期中)小李绘制了1993—2014年中国国家元首出访地区及次数分布示意图。由此可知我国(  )
A.重在建立睦邻友好关系
B.外交立场的重大调整
C.主导国际间的外交关系
D.推行全方位新型外交
解析:选D。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推行全方位新型外交,协调推进与不同类型国家关系全面发展,D项正确。“睦邻”意思是邻国,材料中的亚洲、拉丁美洲、北美和大洋洲、欧洲、撒哈拉沙漠等地区的国家不全是我国的邻国,排除A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立场没有重大调整,排除B项;“主导国际间的外交关系”说法错误,排除C项。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变
1.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对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政企分开,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把企业推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5.(2025·山东聊城高一月考)1983年,劳动人事部与国家经济委员会联合出台政策,同意特定的企业对单位内暂不需要的富余职工,准其离开单位,暂停支付其工资,但保留其公职,在一定期限内允许其自谋职业,到期后可选择回原单位继续工作。这一政策主要是为了(  )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C.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D.激发社会经济活力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允许特定企业的富余职工停薪留职自谋职业,这一政策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故选D项。1983年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阶段,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自谋职业的职工都参与乡镇企业发展,且该政策的主要目的并非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排除B项;该政策重点在于企业人员安排和激发经济活力,排除C项。
6.(2025·云南昭通高一期末)东北经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以及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有过辉煌的发展历程。然而,在实行改革开放后,东北经济增长持续滞后,经济地位不断下降,成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短板。东北地区经济地位的变化说明(  )
A.改革开放的成果未影响东北
B.东北地区的人才大量流失
C.东北未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
D.东北受传统工业影响较大
解析:选C。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活跃起来,各种新经济快速崛起,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东北地区尚未适应经济形势的新变化,错失了发展机遇,导致经济地位不断下降,C项正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成果已经从沿海到内陆,逐渐辐射向全国,排除A项;人才流失的情况是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东北受传统工业影响较大是东北经济地位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INCLUDEPICTURE "易错快攻易混辨析LLL.TIF"
易错点1 对经济特区的“特”与特别行政区的“特”认识不清
[点拨] 经济特区的“特”是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特别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例练1] (2025·河北承德高一期末)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B.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属于中国的一部分,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A项正确。特别行政区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享有高度自治权;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没有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民族自治区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一定的自治权,排除B、C、D三项。
易错点2 对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认识不清
[点拨]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只是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计划经济体制是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社会性质不是区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
[例练2] 据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统计,1978年全国个体经营者只有11万人,1989年私营企业的总数也不过9.05 万户。到2018年10月底,全国实有个体工商户7 137.2 万户、私营企业3 067.4万户,分别增长了500多倍和338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
B.资源配置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C.工业结构日趋合理
D.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
解析:选B。材料中数据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我国资源配置方式发生重大变化,B项正确。
INCLUDEPICTURE "热考题型技法支招LLL.TIF"
选择题系列——因果关系类
INCLUDEPICTURE "题型特点LLL.TIF"
因果关系类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INCLUDEPICTURE "典例lll.TIF" (2025·河北秦皇岛高一月考)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解题思路] 
材料未体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后,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于20世纪末,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B
eq \a\vs4\al()
因果关系类选择题解题策略
(1)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客观、主观、次要、直接、间接、历史、根本原因等。
(2)注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谁是“因”,谁是“果”。
(3)采取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后者一定是“果”。
(4)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就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INCLUDEPICTURE "类题训练LLL.TIF"
1.(2025·福建泉州高一期末)1979年,海关总署放宽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探亲携带物品的限量,华侨、港澳同胞将大量衣服、电器等日用品运到石狮售卖。石狮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小香港”称号。这主要得益于(  )
A.侨乡重商传统 B.沿海地域优势
C.国际形势稳定 D.改革开放政策
解析:选D。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才有了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探亲携带物品限量的放宽,D项正确。政策的放宽才有华侨、港澳同胞将大量衣服、电器等日用品运到石狮售卖,并非重商传统,排除A项;沿海地域优势一直存在,不是主因,排除B项;国际形势与材料中的现象关系不大,排除C项。
2.(2025·甘肃白银高一期末)1958年,为了控制城市享受低价农产品的人数,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限制农民进城务工。但从1985年返城知青安置完毕后,政府逐渐放松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
C.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选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国家限制农民进城务工,但到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特别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政府放松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B项正确。农民进城务工与生活水平无关,排除A项;现代企业制度是在中共十四大后逐渐确立的,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
单元优化提升(十)
专题拓展 综合提升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阶段特征
1.政治上: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党和国家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宪法得到完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是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标志;海峡两岸关系得到不断发展。
2.经济上: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对内改革的序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随之展开,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的对外开放逐渐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则使中国对外开放走向深入。
3.思想上: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为主要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走向完善。
4.外交上: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促进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对点训练]
1.(2025·武汉高一期末)中共中央于1979年4月召开的工作会议认为:“鉴于在最近几十年内,国民经济将以调整为中心,城市改革只能在局部领域进行,认真调查研究,搞好试点……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这些方针政策(  )
A.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推动城市率先开始进行改革
C.尊重了经济改革的客观规律
D.带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解析:根据“城市改革只能在局部领域进行,认真调查研究,搞好试点……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可知,这次会议主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这是尊重经济改革客观规律的表现,C项正确。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我国的经济改革是在农村率先展开的,排除B项;我国进行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D项。
2.(2025·江西景德镇高一月考)香港的割让源于清朝的国力衰落,香港的回归则基于国家的发展,而今天香港在国际上享有的地位则与当前国家的崛起与民族的复兴密不可分。这反映了(  )
A.维护国家主权与香港繁荣稳定自相矛盾
B.“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事关民族复兴
C.“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构想
D.国家统一、国家治理和民族复兴不交叉

解析:题干反映了香港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项正确。维护国家主权与香港繁荣稳定并不矛盾,排除A项;C项是对题干的不完整表述,排除;“一国两制”同时融于国家统一、国家治理和民族复兴中,排除D项。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三个阶段
时期 国内外形势 外交政策 外交成果 特点
中华
人民
共和
国成
立初
期 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敌视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确立了“一边倒”等方针 同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 “一边
倒”
时期 国内外形势 外交政策 外交成果 特点
20世
纪70
年代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苏攻美守的形势 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同西方更多国家建交;与不结盟运动保持良好合作 “一条
线,一
大片”
时期 国内外形势 外交政策 外交成果 特点
改革
开放
后 世界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瓦解;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不结盟政策;对外开放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全方
位”
[对点训练]
3.(2025·河南新乡高一期末)1971年7月10日,周恩来与基辛格进行第二次会晤,并发布公告:“获悉尼克松总统曾经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这表明当时(  )
A.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B.中美愿意改善两国关系
C.中国全面调整外交政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解析:由“尼克松总统曾经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可知,中美两国都有意要改善两国关系,故选B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排除A项;中国全面调整外交政策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排除C项;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排除D项。
4.(2025·江苏南通高一期中)小李绘制了1993—2014年中国国家元首出访地区及次数分布示意图。由此可知我国(  )

A.重在建立睦邻友好关系
B.外交立场的重大调整
C.主导国际间的外交关系
D.推行全方位新型外交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推行全方位新型外交,协调推进与不同类型国家关系全面发展,D项正确。“睦邻”意思是邻国,材料中的亚洲、拉丁美洲、北美和大洋洲、欧洲、撒哈拉沙漠等地区的国家不全是我国的邻国,排除A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立场没有重大调整,排除B项;“主导国际间的外交关系”说法错误,排除C项。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变
1.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对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政企分开,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把企业推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对点训练]
5.(2025·山东聊城高一月考)1983年,劳动人事部与国家经济委员会联合出台政策,同意特定的企业对单位内暂不需要的富余职工,准其离开单位,暂停支付其工资,但保留其公职,在一定期限内允许其自谋职业,到期后可选择回原单位继续工作。这一政策主要是为了(  )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C.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D.激发社会经济活力

解析:据材料可知,允许特定企业的富余职工停薪留职自谋职业,这一政策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故选D项。1983年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阶段,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自谋职业的职工都参与乡镇企业发展,且该政策的主要目的并非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排除B项;该政策重点在于企业人员安排和激发经济活力,排除C项。
6.(2025·云南昭通高一期末)东北经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以及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有过辉煌的发展历程。然而,在实行改革开放后,东北经济增长持续滞后,经济地位不断下降,成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短板。东北地区经济地位的变化说明(  )
A.改革开放的成果未影响东北
B.东北地区的人才大量流失
C.东北未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
D.东北受传统工业影响较大

解析: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活跃起来,各种新经济快速崛起,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东北地区尚未适应经济形势的新变化,错失了发展机遇,导致经济地位不断下降,C项正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成果已经从沿海到内陆,逐渐辐射向全国,排除A项;人才流失的情况是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东北受传统工业影响较大是东北经济地位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易错快攻 易混辨析
易错点1 对经济特区的“特”与特别行政区的“特”认识不清
[点拨] 经济特区的“特”是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特别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例练1] (2025·河北承德高一期末)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B.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属于中国的一部分,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A项正确。特别行政区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享有高度自治权;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没有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民族自治区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一定的自治权,排除B、C、D三项。
易错点2 对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认识不清
[点拨]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只是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计划经济体制是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社会性质不是区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
[例练2] 据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统计,1978年全国个体经营者只有11万人,1989年私营企业的总数也不过9.05 万户。到2018年10月底,全国实有个体工商户7 137.2 万户、私营企业3 067.4万户,分别增长了500多倍和338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
B.资源配置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C.工业结构日趋合理
D.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
解析:材料中数据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我国资源配置方式发生重大变化,B项正确。

热考题型 技法支招
选择题系列——因果关系类

因果关系类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2025·河北秦皇岛高一月考)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典例
[解题思路] 
材料未体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后,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于20世纪末,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因果关系类选择题解题策略
(1)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客观、主观、次要、直接、间接、历史、根本原因等。
(2)注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谁是“因”,谁是“果”。
(3)采取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后者一定是“果”。
(4)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就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1.(2025·福建泉州高一期末)1979年,海关总署放宽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探亲携带物品的限量,华侨、港澳同胞将大量衣服、电器等日用品运到石狮售卖。石狮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小香港”称号。这主要得益于(  )
A.侨乡重商传统 B.沿海地域优势
C.国际形势稳定 D.改革开放政策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才有了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探亲携带物品限量的放宽,D项正确。政策的放宽才有华侨、港澳同胞将大量衣服、电器等日用品运到石狮售卖,并非重商传统,排除A项;沿海地域优势一直存在,不是主因,排除B项;国际形势与材料中的现象关系不大,排除C项。
2.(2025·甘肃白银高一期末)1958年,为了控制城市享受低价农产品的人数,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限制农民进城务工。但从1985年返城知青安置完毕后,政府逐渐放松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
C.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国家限制农民进城务工,但到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特别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政府放松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B项正确。农民进城务工与生活水平无关,排除A项;现代企业制度是在中共十四大后逐渐确立的,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