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优化提升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优化提升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6:57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单元优化提升(五)
专题拓展 综合提升
一、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全方位剧变
1.政治上
(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居于主导地位。
(3)革命任务:由反封建转变为反侵略反封建,中国革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经济上
(1)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创造了条件。
3.思想上: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他们抛弃陈腐的观念,重新认识世界,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4.对外关系上: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状态,中国的大门被迫开放。
5.社会生活上:引起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2025·四川川南川东北名校高一联考)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这是因为这场战争(  )
A.破坏了国家主权
B.促进华夷观念走向解体
C.产生了民族资本
D.推动新的阶级登上舞台
[对点训练]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了领土、贸易、关税、司法等主权,A项正确。华夷观念有所松动,但并非走向解体,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新的阶级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分别于1919年五四运动和1895年公车上书后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
2.(2025·江苏徐州高一期中)鸦片战争的战败,迫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承认自己落后,逐步消除“夜郎自大”的虚骄之气,同时又提倡“经世之学”来挽救封建社会的危机。这反映出,开眼看世界(  )
A.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
B.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潮流
C.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D.意在改良变法救亡图存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魏源等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他们开始意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和国家面临的危机,谋求通过提倡“经世之学”以及了解学习西方,来挽救封建社会的危机,成为后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寻救国道路的先导,A项正确。西学东渐始于明朝后期,排除B项;天朝上国的观念影响仍然很深,尚未被打破,排除C项;改良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排除D项。
二、全面认识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时期 19世纪40—60年代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
侵华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侵略国 英法为首,俄美随后 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奥加入
侵略方式 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市场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 由瓜分中国到实行“以华治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时期 19世纪40—60年代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
对中
国的
影响 政治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思想 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
外交 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2025·山东枣庄高一诊断)清政府在某战争中的惨败彻底暴露了它的腐朽与虚弱,从此西方列强再也不把中国视为东亚“睡狮”,而把它视作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并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国的叫嚣。这场“战争”(  )
A.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中国被迫签署《北京条约》
C.中国战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D.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对点训练]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与虚弱,日本通过《马关条约》攫取的巨大利益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高潮。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失败,故选C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排除A项;中国被迫签署《北京条约》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排除B项;阶级矛盾的尖锐引发太平天国运动,排除D项。
4.(2025·广东佛山高一月考)面对内忧外患,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实行“联日制俄”策略,失败后又提出“联俄制日”政策,20世纪初再改奉“联英美制日俄”政策。清末外交政策的变化(  )
A.说明策略灵活有效
B.反映对列强本质认识不清
C.标志外交转型完成
D.体现精准务实的国际视野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的“联日制俄”到失败后又提出“联俄制日”政策再到20世纪初的“联英美制日俄”,说明清政府企图通过“以夷制夷”的政策来维护其统治,但接连的失败证明统治集团对列强的本质认识不清,B项正确。该策略接连失败并未取得实效,排除A项;清政府奉行的是“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不能体现其外交转型,排除C项;列强之间既斗争又勾结,致使清政府的外交屡屡碰壁,不能体现清政府精准务实的国际视野,排除D项。
三、全面认识中国近代前期的探索
1.探索历程
项目 主张 结果 影响
地主阶级
抵抗派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未实践 启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 平均分配;平等外交 过于理想,与现实环境不符,未能实现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其主张影响后世
项目 主张 结果 影响
地主阶级
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创办了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和新式学堂、海军,甲午战争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资产阶级
维新派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教育制度 遭到顽固势力阻挠而失败 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主要特点
(1)广泛性:近代前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一致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出发点都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连。
(3)一定的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层次,即从学器物到学政治制度。
(4)继承性:各政治派别提出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
(5)曲折性: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具有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
5.(2025·山东菏泽高一月考)185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某官员在一份考察太平天国活动的报告中写道:“原本以为一个年轻的刚刚通过斗争而生存的势力,将会是一心渴望得到欧洲人的帮助和合作……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这反映出(  )
A.列强扶持太平天国取代清政府
B.太平天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
C.列强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军
D.太平天国中断与外国的通商贸易
[对点训练]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势力指的是太平天国政权。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的这一官员认为太平天国作为一个新兴的政权应该渴望得到欧洲的支持,但太平天国并没有选择这么做,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政策上的独立自主性,B项正确。
6.(2025·内蒙古通辽高一月考)1883年,晚清官员崔国因在奏折中提出:“议院设而后人才辈出,增饷增兵之制可以次第举行也”,“设议院者,所以因势利导,而为自强之关键也”。这一提议(  )
A.肯定了晚清洋务运动的成效
B.充实了西方宪政体制的内涵
C.蕴含了新式军制改革的诉求
D.突破了中体西用观念的束缚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崔国因在奏折中把设立议院作为实现国家自强的重要举措,这体现出他已意识到政治制度变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而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强调的是引入西方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所以该政治制度变革的主张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D项正确。
易错快攻 易混辨析
易错点1 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认识不清
[点拨]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急需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发展资本主义,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中国的腐朽落后为英国发动战争提供了可乘之机,而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例练1] (2025·广西部分名校高一检测)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国门洞开,英军侵华头目璞鼎查认为“倾所有兰开夏(英国纺织中心)纺织厂的出产,都不足供给他(中国)一省消费之用”。材料可用来说明(  )
A.英国对华纺织品输出连年剧增 B.中国自然经济瓦解
C.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 D.列强之间矛盾与争夺激化
解析:璞鼎查认为“倾所有……纺织厂的出产,都不足供给他(中国)一省消费之用”,这充分体现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一个重要动机,即打开中国广阔的市场,倾销英国的商品,故选C项。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点拨] 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是造成近代中国日益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同时列强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带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它们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因此它们极力压制和阻挠中国社会的进步。因此,就列强侵略给中国造成的危害而言,其客观上的积极作用是次要的。
[例练2] 鸦片战争后,广东佛山镇铁钉业因“洋铁输入……故制造日少”,土针业因“洋针输入,销路渐减”,而台茶“自开口以后,外商云集”而日益兴盛,上海的棉花也因“西人自为采售”而繁盛。这体现了(  )
A.列强入侵对中国具有双重性 B.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C.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D.传统生产模式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据材料可知,列强的入侵一方面使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产品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又提高了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这体现了列强入侵对中国具有双重性,故选A项。

易错点3 对“扶清灭洋”的认识不清
[点拨]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例练3] (2025·天津河西区高一期末)义和团在山东兴起不久,先后提出“助清灭洋”“兴清灭洋”等口号,到1899年底,又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帜。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具有强烈的爱国倾向
B.受到清政府招抚利用
C.遭到列强的大力镇压
D.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解析:义和团的口号显示了这一运动强烈的民族意识,主张反侵略,具有强烈的爱国倾向,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只罗列了义和团运动的旗帜和口号,未体现当时列强对义和团的镇压,排除C项;通过口号并不能看出其领导阶级的落后性,排除D项。
易错点4 不能正确认识《辛丑条约》的危害
[点拨] 《辛丑条约》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无割地,不开新商埠,其目的是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由此获取了直接干涉中国内政的特权。
[例练4] (2025·银川高一期末)某条约规定:“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据此分析,该条约(  )
A.确立了领事裁判权 B.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C.割走中国大量领土 D.使清廷沦为列强侵华工具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禁止人们参加反帝爱国运动是《辛丑条约》的内容,《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项正确。

热考题型 技法支招
选择题系列——图表材料类

图表材料类选择题,一般以图表(数据表格、曲线数据图、柱状数据图、饼状数据图等)作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该类选择题的特点是信息含量大、阅读量小、材料凝练,把阅读、理解、判断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数据表格、曲线变化等手段承载信息,使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以一定的数量关系反映出来,巧妙地将抽象思维具体化、形象化。
(2025·贵阳高一月考)新闻画报是一种以刊登摄影图片和绘画作品为核心的杂志,它通过生动直观的图像来传递信息。下图所示为19世纪中期《伦敦新闻画报》对中国报道的文章数。下图中数据峰值的出现反映出中英(  )
A.矛盾激化
B.商业交流
C.关系缓和
D.友好合作

典例
[解题思路] 
项目 内容
读图 19世纪中期《伦敦新闻画报》对中国报道的文章数
看设问 数据峰值出现反映出的中英关系
抓关键 时间、文章数量、文章背景
看趋势 报道数量在1856年至1860年间达到一个显著的高峰
项目 内容
甄别
选项 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侵华,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这一时期的《伦敦新闻画报》关于中国的报道数量激增,反映了中英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时期进一步激化 A项正确
图片中的报道数量峰值与商业交流无直接关联 排除B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关系紧张,报道数量的激增更可能是矛盾激化的体现,而非关系缓和 排除C项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可知,这一时期中英没有友好合作 排除D项
图表材料类选择题解题策略
解答图表材料类选择题的一般流程为:“四步法”
第一步,读图表,看设问抓信息,即抓住设问角度及题干中的有效信息。
第二步,读注解,抓住重点准确定位,即抓住表头、表注、图标反映的有效信息。
第三步,读内容逐项看,观趋势比差异,即抓住表格、图片中的细节信息,看趋势、找差异。
第四步,甄别选项,史实验证排干扰。
1.(2025·辽宁丹东高一期中)下表为1840—1913年中国的洋纱使用和洋布消费比重表。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英国对华贸易开始出现逆差 B.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C.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解体 D.中国完全融入世界市场

年份 1840 1860 1894 1913
中国土布生产中使用机制洋纱(比重%)  0.40 0.56 23.42 72.33
中国棉布消费中机织洋布(比重%) 0.46 3.18 14.15 34.83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840年至1913年期间,中国土布生产中使用机制洋纱的比重和中国棉布消费中机织洋布的比重都有显著增加。这表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中的手工纺织业受到了外来机织产品的冲击,逐渐被替代。这种变化是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解体的特征之一,纺与织相分离,C项正确。
2.(2025·山东滨州高一月考)下表反映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租界华人数量变化情况。导致这段时期上海租界华人数量骤变的主要原因是(  )

A.租界范围的扩大 B.农民运动的影响
C.侵华战争的发生 D.洋务企业的开办

时间 1853年 1860年 1862年 1865年
人数 约500人 30万人 最多曾达到70万人 13.7万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了农民阶级反侵略反封建的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战火波及江浙地区,为躲避战火,地主士绅甚至普通百姓纷纷进入上海租界,导致租界人数猛增。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这些人又纷纷离开租界,导致1865年租界人数猛降,B项正确。租界范围的扩大会导致华人数量增长,但解释不了人数减少,排除A项;这一时期爆发的侵华战争主要是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天津、北京,并未以上海周边地区为主要战场,排除C项;洋务派在上海创办的洋务企业数量、规模有限,虽然雇工、经营等带来一些人口流入,但不足以导致如此巨大的人口增加,也不能解释后期华人数量减少的原因,排除D项。单元优化提升(五)
INCLUDEPICTURE "专题拓展综合提升LLL.TIF" 一、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全方位剧变
1.政治上
(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居于主导地位。
(3)革命任务:由反封建转变为反侵略反封建,中国革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经济上
(1)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创造了条件。
3.思想上: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他们抛弃陈腐的观念,重新认识世界,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4.对外关系上: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状态,中国的大门被迫开放。
5.社会生活上:引起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2025·四川川南川东北名校高一联考)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这是因为这场战争(  )
A.破坏了国家主权
B.促进华夷观念走向解体
C.产生了民族资本
D.推动新的阶级登上舞台
解析:选A。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了领土、贸易、关税、司法等主权,A项正确。华夷观念有所松动,但并非走向解体,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新的阶级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分别于1919年五四运动和1895年公车上书后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
2.(2025·江苏徐州高一期中)鸦片战争的战败,迫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承认自己落后,逐步消除“夜郎自大”的虚骄之气,同时又提倡“经世之学”来挽救封建社会的危机。这反映出,开眼看世界(  )
A.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
B.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潮流
C.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D.意在改良变法救亡图存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魏源等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他们开始意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和国家面临的危机,谋求通过提倡“经世之学”以及了解学习西方,来挽救封建社会的危机,成为后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寻救国道路的先导,A项正确。西学东渐始于明朝后期,排除B项;天朝上国的观念影响仍然很深,尚未被打破,排除C项;改良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排除D项。
二、全面认识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时期 19世纪40—60年代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
侵华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侵略国 英法为首,俄美随后 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奥加入
侵略方式 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市场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 由瓜分中国到实行“以华治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思想 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
外交 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2025·山东枣庄高一诊断)清政府在某战争中的惨败彻底暴露了它的腐朽与虚弱,从此西方列强再也不把中国视为东亚“睡狮”,而把它视作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并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国的叫嚣。这场“战争”(  )
A.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中国被迫签署《北京条约》
C.中国战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D.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与虚弱,日本通过《马关条约》攫取的巨大利益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高潮。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失败,故选C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排除A项;中国被迫签署《北京条约》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排除B项;阶级矛盾的尖锐引发太平天国运动,排除D项。
4.(2025·广东佛山高一月考)面对内忧外患,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实行“联日制俄”策略,失败后又提出“联俄制日”政策,20世纪初再改奉“联英美制日俄”政策。清末外交政策的变化(  )
A.说明策略灵活有效
B.反映对列强本质认识不清
C.标志外交转型完成
D.体现精准务实的国际视野
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的“联日制俄”到失败后又提出“联俄制日”政策再到20世纪初的“联英美制日俄”,说明清政府企图通过“以夷制夷”的政策来维护其统治,但接连的失败证明统治集团对列强的本质认识不清,B项正确。该策略接连失败并未取得实效,排除A项;清政府奉行的是“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不能体现其外交转型,排除C项;列强之间既斗争又勾结,致使清政府的外交屡屡碰壁,不能体现清政府精准务实的国际视野,排除D项。
三、全面认识中国近代前期的探索
1.探索历程
项目 主张 结果 影响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未实践 启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 平均分配;平等外交 过于理想,与现实环境不符,未能实现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其主张影响后世
地主阶级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创办了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和新式学堂、海军,甲午战争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资产阶级维新派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教育制度 遭到顽固势力阻挠而失败 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主要特点
(1)广泛性:近代前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一致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出发点都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连。
(3)一定的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层次,即从学器物到学政治制度。
(4)继承性:各政治派别提出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
(5)曲折性: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具有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
5.(2025·山东菏泽高一月考)185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某官员在一份考察太平天国活动的报告中写道:“原本以为一个年轻的刚刚通过斗争而生存的势力,将会是一心渴望得到欧洲人的帮助和合作……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这反映出(  )
A.列强扶持太平天国取代清政府
B.太平天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
C.列强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军
D.太平天国中断与外国的通商贸易
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势力指的是太平天国政权。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的这一官员认为太平天国作为一个新兴的政权应该渴望得到欧洲的支持,但太平天国并没有选择这么做,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政策上的独立自主性,B项正确。
6.(2025·内蒙古通辽高一月考)1883年,晚清官员崔国因在奏折中提出:“议院设而后人才辈出,增饷增兵之制可以次第举行也”,“设议院者,所以因势利导,而为自强之关键也”。这一提议(  )
A.肯定了晚清洋务运动的成效
B.充实了西方宪政体制的内涵
C.蕴含了新式军制改革的诉求
D.突破了中体西用观念的束缚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崔国因在奏折中把设立议院作为实现国家自强的重要举措,这体现出他已意识到政治制度变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而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强调的是引入西方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所以该政治制度变革的主张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D项正确。
INCLUDEPICTURE "易错快攻易混辨析LLL.TIF" INCLUDEPICTURE "../../易错快攻易混辨析LLL.TIF" \* MERGEFORMAT
易错点1 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认识不清
[点拨]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急需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发展资本主义,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中国的腐朽落后为英国发动战争提供了可乘之机,而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例练1] (2025·广西部分名校高一检测)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国门洞开,英军侵华头目璞鼎查认为“倾所有兰开夏(英国纺织中心)纺织厂的出产,都不足供给他(中国)一省消费之用”。材料可用来说明(  )
A.英国对华纺织品输出连年剧增
B.中国自然经济瓦解
C.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
D.列强之间矛盾与争夺激化
解析:选C。璞鼎查认为“倾所有……纺织厂的出产,都不足供给他(中国)一省消费之用”,这充分体现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一个重要动机,即打开中国广阔的市场,倾销英国的商品,故选C项。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点拨] 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是造成近代中国日益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同时列强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带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它们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因此它们极力压制和阻挠中国社会的进步。因此,就列强侵略给中国造成的危害而言,其客观上的积极作用是次要的。
[例练2] 鸦片战争后,广东佛山镇铁钉业因“洋铁输入……故制造日少”,土针业因“洋针输入,销路渐减”,而台茶“自开口以后,外商云集”而日益兴盛,上海的棉花也因“西人自为采售”而繁盛。这体现了(  )
A.列强入侵对中国具有双重性
B.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C.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D.传统生产模式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列强的入侵一方面使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产品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又提高了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这体现了列强入侵对中国具有双重性,故选A项。
易错点3 对“扶清灭洋”的认识不清
[点拨]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例练3] (2025·天津河西区高一期末)义和团在山东兴起不久,先后提出“助清灭洋”“兴清灭洋”等口号,到1899年底,又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帜。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具有强烈的爱国倾向
B.受到清政府招抚利用
C.遭到列强的大力镇压
D.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解析:选A。义和团的口号显示了这一运动强烈的民族意识,主张反侵略,具有强烈的爱国倾向,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只罗列了义和团运动的旗帜和口号,未体现当时列强对义和团的镇压,排除C项;通过口号并不能看出其领导阶级的落后性,排除D项。
易错点4 不能正确认识《辛丑条约》的危害
[点拨] 《辛丑条约》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无割地,不开新商埠,其目的是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由此获取了直接干涉中国内政的特权。
[例练4] (2025·银川高一期末)某条约规定:“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据此分析,该条约(  )
A.确立了领事裁判权
B.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C.割走中国大量领土
D.使清廷沦为列强侵华工具
解析:选D。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禁止人们参加反帝爱国运动是《辛丑条约》的内容,《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项正确。
INCLUDEPICTURE "热考题型技法支招LLL.TIF" INCLUDEPICTURE "../../热考题型技法支招LLL.TIF" \* MERGEFORMAT
选择题系列——图表材料类
INCLUDEPICTURE "题型特点LLL.TIF" INCLUDEPICTURE "../../题型特点LLL.TIF" \* MERGEFORMAT
图表材料类选择题,一般以图表(数据表格、曲线数据图、柱状数据图、饼状数据图等)作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该类选择题的特点是信息含量大、阅读量小、材料凝练,把阅读、理解、判断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数据表格、曲线变化等手段承载信息,使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以一定的数量关系反映出来,巧妙地将抽象思维具体化、形象化。
INCLUDEPICTURE "典例lll.TIF" INCLUDEPICTURE "../../典例lll.TIF" \* MERGEFORMAT (2025·贵阳高一月考)新闻画报是一种以刊登摄影图片和绘画作品为核心的杂志,它通过生动直观的图像来传递信息。下图所示为19世纪中期《伦敦新闻画报》对中国报道的文章数。下图中数据峰值的出现反映出中英(  )
INCLUDEPICTURE "../../CYA24.TIF" \* MERGEFORMAT
A.矛盾激化 B.商业交流
C.关系缓和 D.友好合作
[解题思路] 
项目 内容
读图 19世纪中期《伦敦新闻画报》对中国报道的文章数
看设问 数据峰值出现反映出的中英关系
抓关键 时间、文章数量、文章背景
看趋势 报道数量在1856年至1860年间达到一个显著的高峰
甄别选项 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侵华,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这一时期的《伦敦新闻画报》关于中国的报道数量激增,反映了中英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时期进一步激化 A项正确
图片中的报道数量峰值与商业交流无直接关联 排除B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关系紧张,报道数量的激增更可能是矛盾激化的体现,而非关系缓和 排除C项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可知,这一时期中英没有友好合作 排除D项
答案:A
eq \a\vs4\al( INCLUDEPICTURE "授之以渔LLL.TIF" )
图表材料类选择题解题策略
解答图表材料类选择题的一般流程为:“四步法”
第一步,读图表,看设问抓信息,即抓住设问角度及题干中的有效信息。
第二步,读注解,抓住重点准确定位,即抓住表头、表注、图标反映的有效信息。
第三步,读内容逐项看,观趋势比差异,即抓住表格、图片中的细节信息,看趋势、找差异。
第四步,甄别选项,史实验证排干扰。
INCLUDEPICTURE "类题训练LLL.TIF" INCLUDEPICTURE "../../类题训练LLL.TIF" \* MERGEFORMAT
1.(2025·辽宁丹东高一期中)下表为1840—1913年中国的洋纱使用和洋布消费比重表。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年份 1840 1860 1894 1913
中国土布生产中使用机制洋纱(比重%)  0.40 0.56 23.42 72.33
中国棉布消费中机织洋布(比重%) 0.46 3.18 14.15 34.83
A.英国对华贸易开始出现逆差
B.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C.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解体
D.中国完全融入世界市场
解析:选C。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840年至1913年期间,中国土布生产中使用机制洋纱的比重和中国棉布消费中机织洋布的比重都有显著增加。这表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中的手工纺织业受到了外来机织产品的冲击,逐渐被替代。这种变化是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解体的特征之一,纺与织相分离,C项正确。
2.(2025·山东滨州高一月考)下表反映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租界华人数量变化情况。导致这段时期上海租界华人数量骤变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853年 1860年 1862年 1865年
人数 约500人 30万人 最多曾达到70万人 13.7万
A.租界范围的扩大 B.农民运动的影响
C.侵华战争的发生 D.洋务企业的开办
解析:选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了农民阶级反侵略反封建的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战火波及江浙地区,为躲避战火,地主士绅甚至普通百姓纷纷进入上海租界,导致租界人数猛增。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这些人又纷纷离开租界,导致1865年租界人数猛降,B项正确。租界范围的扩大会导致华人数量增长,但解释不了人数减少,排除A项;这一时期爆发的侵华战争主要是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天津、北京,并未以上海周边地区为主要战场,排除C项;洋务派在上海创办的洋务企业数量、规模有限,虽然雇工、经营等带来一些人口流入,但不足以导致如此巨大的人口增加,也不能解释后期华人数量减少的原因,排除D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