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成为日不落帝国 B.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
C.成为“世界工厂” D.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
2.1215年6月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叫要确立相关法定程序;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任何自由人或没收其财产。这反映了《大宪章》( )
A.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B.保护了公民的基本人权
C.取消了国王的征税权 D.奠定了英国宪政的基础
3.有些英国国会议员就苏格兰是否脱离英国而独立举行公投之事,建议女王应该介入。白金汉宫却罕见地发表公开声明说,女王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英国女王之所以在苏格兰公投问题上“保持中立”是因为( )【出处:21教育名师】
A.英王只是国家象征,对政治没有任何影响
B.独立公投是苏格兰内部事务,与英王无关
C.根据法律,女王在公投上不偏袒任何一方
D.即便独立,女王仍然是苏格兰的国家元首
4.1730年,英国下院的反对派领袖威廉?多德斯韦说:“我们对于自己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极为自豪。”1774年,诺斯勋爵则愤愤地说,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这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 )2·1·c·n·j·y
A.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责 B.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 D.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
5.“英国革命圆满落幕了,我们不能不被它独有的特征所打动。这里,只有在这里,13世纪的君主制保存到17世纪而延续;而后没有议会代表的同意,任何立法文件都不能出台。”其意为( )
A.肯定了逐次渐进的模式 B.权力的更替未引发动荡
C.遗留下君主专制的隐患 D.推崇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6.1784年,英国下议院以208票对196票延搁了首相小威廉?皮特关于增收补助金的议案,并上书国王要求改组政府。小威廉?皮特宣称:“我信任我的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交给最高法院裁决 B.提交国王作出决策
C.悍然出兵驱散议会 D.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7.下列有关中国明朝的内阁和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制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们都是国家最高的行政机构
②明内阁没有独立的行政权力而英责任制内阁有独立的行政权力
③明内阁由皇帝任命,英责任制内阁则由首相提名任命
④明内阁是封建专制王权的辅政机构,英责任制内阁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8.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9.据有关资料显示,19世纪初,英格兰的202个选邑(城镇选区)中,有40—50个人口在100—200人之间,14个在50 —100人之间,20个在20—50人之间,4个在10—19人之间,有1个镇只有5名居民,有2个镇根本没有人居住。上述现象表明( )
A.英国代议制民主形同虚设 B.英国各地人口在大量的减少
C.英国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D.英国迫切需要进行议会改革
10.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于国王的存废,英国人经历了反抗国王、处死国王、请回国王和“进口”国王的不同选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体现出英国政治缺乏民主传统
B.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C.反映英国代议制不断完善过程
D.反映了君权神授被君权民授取代
11.伏尔泰说:“(英国)是世界上抵制国王达到节制君权的唯一国家,它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建立了合理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如果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下列哪一项奠定了英国这一政体的基础( )
A.议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B.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C.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D.责任内阁制的逐渐完善
12.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芦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工业资产阶级主导了政府
C.议会开始限制王权 D.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
13.在英国逐渐完善议会制度的过程中,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的是
A.1688年光荣革命 B.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C.1721年责任制内阁形成 D.1832年议会改革
14.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不能随意赦免遭议会谴责而定罪的人。此举
A.推动了司法权的独立 B.促进了内阁制的形成
C.保障了议会的立法权 D.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15.1810年,国王乔治三世签署公告:“对于那些危害公共秩序、他人生命和财产的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如果有人勇于检举可以获得最高500 英镑的奖励。”这说明此时的英国( )
A.面临社会转型导致的问题 B.逐步地从人治走向法治
C.君主权利凌驾于议会之上 D.殖民扩张带来社会隐患
16.“1688年至1689年的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时刻。革命中,不仅解决了与英国内战有关的长期的宗教和王朝问题,还出现了新的历史力量,这种力量预示着现代的到来。” “这种力量”是指( )
A.新贵族阶层 B.“至上”的议会
C. 信仰新教的国王 D.辉格党和托利党
17.“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作‘旧制度’。……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的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材料中的“旧制度”被淘汰,主要体现为
A.《权利法案》的颁布 B.国王权力被剥夺
C.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议会改革的实现
18.有学者将现代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www.21-cn-jy.com
A.君主制和共和制 B.君主制和议会制
C.立宪制和共和制 D.立宪制和议会制
19.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
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20.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 )
A.工业生产方式的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君主制度的衰亡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二 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分封制度本身接近契约关系;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盎格鲁—萨克逊的贤人会议的传统,教会的制约和习惯法的限制使得国王几乎从来都没有演变为东方式的完全不受限制的专制君主。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丰富的妥协经验和对革命以及革命后建立起的专制统治危害的认识使英国人更倾向于采用渐进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三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如何实现伊壁鸠鲁的思想主张的?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妥协”现象在英国民主进程中频频出现的原因,并结合史实举例说明其妥协的表现。 2-1-c-n-j-y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史实说明。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21*cnjy*com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746年.乔治二世听取了卡特赖特勋爵和威廉·特尼的意见,否决了由配兰(时任内阁首相)提出的任命威廉·皮特为国防大臣的建议。配兰等人毫不退让,于2月10日带领全体阁员和其他非阁员大臣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当时就任命巴思伯爵为财政大臣,受命组阁。巴思伯爵不是下院议员,又缺少一位能帮助他控制下院多数的得力助手,很难得到下院的必要支持。……他总共只当了两天“首相”。在英国近代政治史上创下了一个新记录。……乔治二世面临政治危机,只好再请配兰等人复职。21教育网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其主要内容有:一是重新分配议席,下议院议席分配将郡议员人数由188席增加至253席,市代表由465席减至399席。取消“衰败选区”(人口减少、经济落后地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其具体规定是:人口不足2000人的56个城镇被取消了下院议席,人口在2000—4000人的31个城市只能保留一个议席…… 【来源:21cnj*y.co*m】
——陈敏昭《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一分析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21*cnjy*com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基本原则,说明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政治根源。
(3)据材料三概括l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这一改革内容有何积极影响?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马考莱在总结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时说:国王的权力虽说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这“三大原则”是:其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其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其三,国王必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如果他违背法律,其谋臣及代办官员应负责任。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陈晓枫、苏艾平《英国封建政治的特质与宪政的生成》
材料二:如果我们耐心考察一下英国政体的组成部分,就会发现他们是两种暴政的残余。第一,由国王所体现的君主政体暴政的残余。第二,由上议院所体现的贵族政治暴政的残余。第三,由下议院所体现的新的共和政体的成分。21·cn·jy·com
——《潘恩选集》
材料三:根据1949年的《议会法》,上院对下院所通过的法案,只能行使一年的延置权,一年之后,法案将自动成为法律,送英王批准。1963年制定了一项《贵族法》,规定世袭贵族可以放弃世袭头衔,成为平民。因为作为贵族,他们无法参加大选,不可以成为下院议员,因此也就不可能作为党的领袖进入到主流政治中去。
——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
材料四: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21cnjy.com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英国政体有何变化?
(3)材料三中“主流政治”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英国议会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24.阅读有关“英国议会改革”的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英国议会改革”大事记
1832年,英国第一次进行议会改革:取消一些“衰败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新兴工业城市获得较多议席.同时,选民人数大大增加,工业资产阶级和富裕农民得到选权。到1832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获得了选举权。www-2-1-cnjy-com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贵族地主势力进一步降低;1/ 2的成年男子获得了选举权。【版权所有:21教育】
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许多农民获得选举权,男子普选权基本实现。1885 年通过法案,重新划定选区,基本实现平等代表制.
1911年,议会又进行了两项改革.一是将议会期限由七年缩短为五年;二是下院议员实行薪金制。
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下院已具有一定程度的民主性。但是上院仍是保守力量的堡垒,成为英国政治进步的主要障碍。
1911年,阿斯奎斯法案获得通过,上院否决权被极大削弱。
1918年,第四次议会改革,30岁以上已婚的有自己独立财产的女性获得选举权;
1928 年,第五次议会改革,21岁以上不分种族、性别、社会地位、职业,所有成年公民普选权实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议会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体现的发展趋势。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40年4月7日,英国议会就是否同意政府对华战争的决议案进行了激裂的辩论,一派主张对付中国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揍它一顿,然后再作解释” ;一派对发动战争后,“对于封锁约1000或1000多英里海岸线的结果,表示某种怀疑”而加以反对。经过激烈的辩论后,以9票微弱多数,通过了派兵侵略中国的政府对华政策。21·世纪*教育网
1840年8月,义律率英舰进泊天津大沽口外,向清政府递交照会,道光帝接到照会后,听信谗言,以为是林则徐等办理禁烟之事不善引起英军入侵。9月,道光帝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继续办理中英交涉,并同时将林则徐等革职查办。
请回答:
(1)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的君主政体有何不同?与道光帝相比,同样作为国家元首的英国国王又有什么不同?( 8 分)
(2)中、英关于鸦片战争的一系列决策各是如何做出的?两者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6 分)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成为日不落帝国 B.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
C.成为“世界工厂” D.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因此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主要原因是为其他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示范,据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ACD在时间上与题意不合,因为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实在18世纪下半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之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排除ACD,故选B。
2.1215年6月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叫要确立相关法定程序;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任何自由人或没收其财产。这反映了《大宪章》( )
A.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B.保护了公民的基本人权
C.取消了国王的征税权 D.奠定了英国宪政的基础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由“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叫要确立相关法定程序;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任何自由人或没收其财产”可以看出早在《大宪章》中就对英国国王的权力进行限制,这为后来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是在《权利法案》中确立的原则;B项公民的权力与材料无关;C项中“取消”过为绝对。
3.有些英国国会议员就苏格兰是否脱离英国而独立举行公投之事,建议女王应该介入。白金汉宫却罕见地发表公开声明说,女王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英国女王之所以在苏格兰公投问题上“保持中立”是因为( )
A.英王只是国家象征,对政治没有任何影响
B.独立公投是苏格兰内部事务,与英王无关
C.根据法律,女王在公投上不偏袒任何一方
D.即便独立,女王仍然是苏格兰的国家元首
【答案】C
【解析】英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同时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A项排除;没有独立前苏格兰还是英国的一部分,英王作为国家元首,不能说无关,B项排除;按照英国法律,英王“临朝不理政”,是“统而不治”的虚君,C项正确;女王虽然表态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但是她同样表态赞成苏格兰继续留在联合王国,从英国公民的个人身份来看,她是“统派”,“苏格兰国家元首”这个许诺不可能成为其中立立场的动因,D项排除。故选C。21cnjy.com
4.1730年,英国下院的反对派领袖威廉?多德斯韦说:“我们对于自己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极为自豪。”1774年,诺斯勋爵则愤愤地说,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这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 )
A.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责 B.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 D.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文字“下院的反对派”、“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可知下院对政府的监督功能增强,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故选C。
5.“英国革命圆满落幕了,我们不能不被它独有的特征所打动。这里,只有在这里,13世纪的君主制保存到17世纪而延续;而后没有议会代表的同意,任何立法文件都不能出台。”其意为( )
A.肯定了逐次渐进的模式 B.权力的更替未引发动荡
C.遗留下君主专制的隐患 D.推崇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13世纪的君主制保存到17世纪而延续;而后没有议会代表的同意,任何立法文件都不能出台”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民主制度确立具有和平渐进的特点,通过逐步改革最终建立了民主制度,故A正确。B只是材料现象带来的意义。C错误,因为英国实现了民主制度。D错在材料也体现了英国对传统的继承,它与“13世纪的君主制保存到17世纪而延续”不符,故本题选A。
6.1784年,英国下议院以208票对196票延搁了首相小威廉?皮特关于增收补助金的议案,并上书国王要求改组政府。小威廉?皮特宣称:“我信任我的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交给最高法院裁决 B.提交国王作出决策
C.悍然出兵驱散议会 D.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当英国议会与首相产生矛盾时,首相可以解散议会,故D正确。A、B不属于解决的办法。C出现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它与专制统治相关。
7.下列有关中国明朝的内阁和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制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们都是国家最高的行政机构
②明内阁没有独立的行政权力而英责任制内阁有独立的行政权力
③明内阁由皇帝任命,英责任制内阁则由首相提名任命
④明内阁是封建专制王权的辅政机构,英责任制内阁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答案】C
【解析】明朝内阁不是决策机构,也不是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英国的责任制内阁是行政机构,掌握行政权。英责任制内阁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由内阁首相提名任命,故②③④正确,①错误。故选C。【出处:21教育名师】
8.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光荣革命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光荣革命赶走詹姆士二世后拥立其女儿玛丽为女王,体现了光荣革命对英国君主世袭制传统的尊重,显示了光荣革命的合法性,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着重强调威廉与玛丽二人的身份,体现的是英国议会对内部延续性的考虑,A项不符合题意;通过材料,不能得出B项的结论;双王是夫妻关系,无法达到C项所述的效果。
9.据有关资料显示,19世纪初,英格兰的202个选邑(城镇选区)中,有40—50个人口在100—200人之间,14个在50 —100人之间,20个在20—50人之间,4个在10—19人之间,有1个镇只有5名居民,有2个镇根本没有人居住。上述现象表明
A.英国代议制民主形同虚设 B.英国各地人口在大量的减少
C.英国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D.英国迫切需要进行议会改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依据所学,题干所给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导致东南一些城镇的衰败,英国迫切需要进行议会改革,故D项正确。英国代议制民主形同虚设,在题干中均没有体现,所遇排除A;英国格挡人口在大量的减少,在题干中均没有体现,所遇排除B;英国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在题干中均没有体现,所遇排除C。故选D。
10.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于国王的存废,英国人经历了反抗国王、处死国王、请回国王和“进口”国王的不同选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出英国政治缺乏民主传统
B.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C.反映英国代议制不断完善过程
D.反映了君权神授被君权民授取代
【答案】D
【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英国人经历了反抗国王、处死国王、请回国王和“进口”国王的不同选择,这说明议会逐渐掌握了废立国王的权力,反映出“君权神授”到“君权民授”的转变。A项说法错误;“进口”国王指的是1688年的光荣革命,而B、C两项都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才出现,均可排除。故选D项。
11.伏尔泰说:“(英国)是世界上抵制国王达到节制君权的唯一国家,它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建立了合理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如果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下列哪一项奠定了英国这一政体的基础( )
A.议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B.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C.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D.责任内阁制的逐渐完善
【答案】B
【解析】解题关键是明确题意:君主的权力受到限制。从而明确伏尔泰叙述的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政体,为其奠定基础的是《权利法案》。故选B。近代政体的原则都是通过法律的手段确立的,因此ACD项均错误,都未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
12.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工业资产阶级主导了政府
C.议会开始限制王权 D.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这实际是揭示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国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故选A。B项是19世纪的;C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就开始限制王权了;D项错误,国外此时已经没有权力了。
13.在英国逐渐完善议会制度的过程中,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的是
A.1688年光荣革命 B.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C.1721年责任制内阁形成 D.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D
【解析】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A项不符合题意;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项不合题意;1721年责任制内阁形成,此时英国尚未开始工业革命,排除C项;1832年,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在工业资产阶级的推动,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获得了更多的权利,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故选D项。
14.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不能随意赦免遭议会谴责而定罪的人。此举
A.推动了司法权的独立 B.促进了内阁制的形成
C.保障了议会的立法权 D.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逐步掌握了实权,故C项不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首相,标志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故BC项错误;材料1701年《嗣位法》规定法官任免由议会决定,定罪等也是由法官决定,说明了司法逐渐独立,故A项正确。所以答案选A。
15.1810年,国王乔治三世签署公告:“对于那些危害公共秩序、他人生命和财产的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如果有人勇于检举可以获得最高500 英镑的奖励。”这说明此时的英国( )
A.面临社会转型导致的问题 B.逐步地从人治走向法治
C.君主权利凌驾于议会之上 D.殖民扩张带来社会隐患
【答案】A
【解析】题干主题是1810年的英国社会治安形势严峻,象征国家的国王都出面进行精神和物质上鼓励检举犯罪,问题指向是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的财富不断增加,而工人阶级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善不大,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引发犯罪率上升,这是英国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故A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英国开始逐步从人治走向法治,B项时间信息不符; C项与时代不符,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与材料主题无关。
16.“1688年至1689年的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时刻。革命中,不仅解决了与英国内战有关的长期的宗教和王朝问题,还出现了新的历史力量,这种力量预示着现代的到来。” “这种力量”是指( )
A.新贵族阶层 B.“至上”的议会
C. 信仰新教的国王 D.辉格党和托利党
【答案】B
【解析】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统治;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议会的权力,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故B项符合题意;英国新贵族阶层出现于17世纪初;信仰新教的国王出现于16世纪宗教改革后,A、C项时间不符;辉格党和托利党是英国议会中的两个派别,从属于B项。
17.“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作‘旧制度’。……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的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材料中的“旧制度”被淘汰,主要体现为
A.《权利法案》的颁布 B.国王权力被剥夺
C.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议会改革的实现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推动议会改革的史实,故D项正确。《权利法案》的颁布在工业革命之前,故A项排除。国王权力被剥夺也在议会改革之前,故B项排除。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同样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故C项排除。
18.有学者将现代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
A.君主制和共和制 B.君主制和议会制
C.立宪制和共和制 D.立宪制和议会制
【答案】B
【解析】由“‘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可以知道这是指对君主的尊重和崇敬,由“‘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可知是采用了议会制,即人们选举代表组成国家的权力机构,来管理国家,所以B正确。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排除ACD。
19.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
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答案】C
【解析】A项说法错误,君主立宪制并未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较多国家实行民主共和制;B、D项说法是对英国本国的影响,不属于对世界民主化的影响。根据所学,《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利。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君主立宪制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答案为C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0.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
A.工业生产方式的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君主制度的衰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可知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是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由专制走向民主,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本国向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因此C符合题意。AB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D的表述有误,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制度。故选C。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二 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分封制度本身接近契约关系;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盎格鲁—萨克逊的贤人会议的传统,教会的制约和习惯法的限制使得国王几乎从来都没有演变为东方式的完全不受限制的专制君主。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丰富的妥协经验和对革命以及革命后建立起的专制统治危害的认识使英国人更倾向于采用渐进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三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21·cn·jy·com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如何实现伊壁鸠鲁的思想主张的?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妥协”现象在英国民主进程中频频出现的原因,并结合史实举例说明其妥协的表现。 21*cnjy*com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史实说明。
【答案】(1)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是民主改革(梭伦、克里斯提尼);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21·世纪*教育网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写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4分,希腊与罗马各2分,每个角度只要写出一点即给2分,如果列举具体史实,给1分,如写希腊的民主具体内容。)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原因:传统习惯或历史制度的影响,如英国中世纪的分封制度、贤人会议传统等;对革命以后建立的专制统治的畏惧,如英国人对克伦威尔统治的不满;革命者力量相对薄弱,难以保证革命的真正成功,如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政治领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卓越品质,如美国国父华盛顿、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等。(每点均须包括概括和说明,其中概括1分,说明2分,任答3点,9分)。
表现:英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是贵族与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
(3)观点:中国缺乏妥协传统;中国不善于制度创新。
赞同:国民大革命采用暴力革命形式:国共十年对峙;抗战期间国共虽有合作,但也充满斗争;抗战胜利后,内战全南爆发。(或不赞同: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2-1-c-n-j-y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首先明确材料一中伊壁鸠鲁主张用妥协的法式解决问题,维 护双方的利益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明确含义的基础上找出古希腊,古罗马政治 发展中的具体妥协事例即可;近代以来英国的“光荣革命”堪称妥协斗争的典范, 美国在制定 1787 年宪法中也大量体现着妥协精神。
(2)根据材料中“分封制度本身接近契约关系;”,可知“妥协”现象在英国民主进程中频频出现与传统习惯或历史制度的影响有关;根据材料中“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和“丰富的妥协经验和对革命以及革命后建立起的专制统治危害的认识使英国人更倾向于采用渐进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可知对革命以后建立的专制统治的畏惧,如英国人对克伦威尔统治的不满,这些事材料中的信息;另外结合所学还有政治领袖和英雄人物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3)材料三的观点中观点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缺乏妥协精神,总是采用一方完全消灭另一方的方式解决问题;结合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事例,持赞成和反对的意见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观点:从中国缺乏妥协传统,中国不善于制度创新。赞同:国民大革命采用暴力革命形式:国共十年对峙;抗战期间国共虽有合作,但也充满斗争;抗战胜利后,内战全南爆发。不赞同: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746年.乔治二世听取了卡特赖特勋爵和威廉·特尼的意见,否决了由配兰(时任内阁首相)提出的任命威廉·皮特为国防大臣的建议。配兰等人毫不退让,于2月10日带领全体阁员和其他非阁员大臣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当时就任命巴思伯爵为财政大臣,受命组阁。巴思伯爵不是下院议员,又缺少一位能帮助他控制下院多数的得力助手,很难得到下院的必要支持。……他总共只当了两天“首相”。在英国近代政治史上创下了一个新记录。……乔治二世面临政治危机,只好再请配兰等人复职。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其主要内容有:一是重新分配议席,下议院议席分配将郡议员人数由188席增加至253席,市代表由465席减至399席。取消“衰败选区”(人口减少、经济落后地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其具体规定是:人口不足2000人的56个城镇被取消了下院议席,人口在2000—4000人的31个城市只能保留一个议席……
——陈敏昭《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一分析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基本原则,说明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政治根源。
(3)据材料三概括l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这一改革内容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原因:英国具有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英吉利民族崇尚中庸;“光荣革命”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并取得成功。
(2)基本原则: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内阁首相要得到议会(下院)的多数支持。
政治根源:乔治二世试图突破《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对国王权力的限制。
(3)主要内容:取消或减少原有选区议席,增加新兴工业城市议席。
积极影响: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推动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版权所有:21教育】
【解析】(1)从材料关键信息“…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它遏止了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明确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结束了君主专制,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从材料中“尊重传统、崇尚中庸”以及“没有割断历史”,可以得出英国具有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英吉利民族崇尚中庸;从材料中“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可以总结出答案的第三点。
(2)从材料“配兰带领全体阁员和其他非阁员大臣集体辞职”可以看出英国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从巴恩勋爵的遭遇可以看出,内阁首相需要得到议会(下院)的多数支持,否则难以掌握行政权。英国在责任内阁制后,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的监督控制,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而材料反映的是乔治二世掌握对首相的任命权,突破《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对国王权力的限制。
(3)从材料“取消‘衰败选区’(人口减少、经济落后地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可以看出,l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或减少原有选区议席,增加新兴工业城市议席。根据所学知识,通过改革,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马考莱在总结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时说:国王的权力虽说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这“三大原则”是:其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其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其三,国王必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如果他违背法律,其谋臣及代办官员应负责任。
——陈晓枫、苏艾平《英国封建政治的特质与宪政的生成》
材料二:如果我们耐心考察一下英国政体的组成部分,就会发现他们是两种暴政的残余。第一,由国王所体现的君主政体暴政的残余。第二,由上议院所体现的贵族政治暴政的残余。第三,由下议院所体现的新的共和政体的成分。
——《潘恩选集》
材料三:根据1949年的《议会法》,上院对下院所通过的法案,只能行使一年的延置权,一年之后,法案将自动成为法律,送英王批准。1963年制定了一项《贵族法》,规定世袭贵族可以放弃世袭头衔,成为平民。因为作为贵族,他们无法参加大选,不可以成为下院议员,因此也就不可能作为党的领袖进入到主流政治中去。
——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
材料四: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英国政体有何变化?
(3)材料三中“主流政治”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英国议会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答案】
(1)国王的权力很充分,但受到宪政原则限制;拥有议会。(2分)
(2)君主立宪制确立,国王权力受议会制约;少数贵族掌管上院,权力高于下院;内阁掌握行政权,向议会负责;下院成为英国民主政治的基础。(4分)www.21-cn-jy.com
(3)含义:一个政党在下院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
原因: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英国不断进行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力;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广大民众的斗争等。(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6分)
(4)君主立宪制(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4分)
【解析】(1)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回答,国王的权……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反映了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www-2-1-cnjy-com
(2)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英国政体的新变化,可从体制、组成、权力大小等方面回答。
(3)根据材料三中“主流政治”一词所处的上下文,提取与主流政治相关的关键词:参加大选、成为下议员、作为党的领袖,再联系教材知识,可知主流政治是指英国英国内阁制的传统惯例,即一个政党在下院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英国议会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联系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议会自身的改革、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民众的斗争等角度来归纳。【来源:21cnj*y.co*m】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如材料“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归功于机械技术”等信息。
24.阅读有关“英国议会改革”的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英国议会改革”大事记
1832年,英国第一次进行议会改革:取消一些“衰败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新兴工业城市获得较多议席.同时,选民人数大大增加,工业资产阶级和富裕农民得到选权。到1832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获得了选举权。21教育网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贵族地主势力进一步降低;1/ 2的成年男子获得了选举权。21*cnjy*com
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许多农民获得选举权,男子普选权基本实现。1885 年通过法案,重新划定选区,基本实现平等代表制.
1911年,议会又进行了两项改革.一是将议会期限由七年缩短为五年;二是下院议员实行薪金制。
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下院已具有一定程度的民主性。但是上院仍是保守力量的堡垒,成为英国政治进步的主要障碍。
1911年,阿斯奎斯法案获得通过,上院否决权被极大削弱。
1918年,第四次议会改革,30岁以上已婚的有自己独立财产的女性获得选举权;
1928 年,第五次议会改革,21岁以上不分种族、性别、社会地位、职业,所有成年公民普选权实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议会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体现的发展趋势。
【答案】(1)内容:降低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调整选区划分和议席分配;限制并削弱上议院的权力。特点:适时而变,和平渐进。(2)成果:逐渐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原则。趋势: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深入,代议制不断完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议会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1)本题考查议会改革的内容和特点,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选民人数大大增加,工业资产阶级和富裕农民得到选权”“重新划定选区,基本实现平等代表制”“上院否决权被极大削弱”概括即可;第二问学生从其中概括得出改革的和平渐进性;2·1·c·n·j·y
(2)本题考查的是议会改革的重大成果及趋势,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公民权利的普及,民主范围的扩大等内容,第二问学生从民主化进程等角度进行概括即可。本题难度不大,要求学生一定的概括总结能力。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40年4月7日,英国议会就是否同意政府对华战争的决议案进行了激裂的辩论,一派主张对付中国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揍它一顿,然后再作解释” ;一派对发动战争后,“对于封锁约1000或1000多英里海岸线的结果,表示某种怀疑”而加以反对。经过激烈的辩论后,以9票微弱多数,通过了派兵侵略中国的政府对华政策。
1840年8月,义律率英舰进泊天津大沽口外,向清政府递交照会,道光帝接到照会后,听信谗言,以为是林则徐等办理禁烟之事不善引起英军入侵。9月,道光帝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继续办理中英交涉,并同时将林则徐等革职查办。
请回答:
(1)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的君主政体有何不同?与道光帝相比,同样作为国家元首的英国国王又有什么不同?( 8 分)
(2)中、英关于鸦片战争的一系列决策各是如何做出的?两者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6 分)
【答案】
(1)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2 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2 分》
道光帝:既统又治:( 2 分》 英国因王:统而不治(2 分)
(2)中国:皇帝在没有掌握全面充分情况的条件下根据个人的判断做出决策;( 2 分)英国:议会正反两种意见进行充分辩论,通过投票根据多数意见傲出决策.( 2 分)两者根本区别:人治与法治的区别(2 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君主专制政体,英国是君主立宪政体。道光帝是既统又治,个人集权;而英国国王则统而不治,王权受到法律和议会的限制。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皇帝在没有掌握全面充分情况的条件下根据个人的判断做出决策;英国的议会正反两种意见进行充分辩论,通过投票根据多数意见傲出决策。两者的区别是人治和法治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