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优化提升(四)
一、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1.发展趋势:从整体上来看,明朝初期,实行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典型地体现在郑和下西洋;明朝中期以后,因为倭患,实行“海禁”政策,逐步走向“闭关”,清朝延续了这一政策。
2.新旧交替:明朝统治时期,世界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明代对外交往和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
3.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体现出明朝友好往来、和平共处的对外交往理念,这一外交理念与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
4.政治优先: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出“耀兵异域”,展示中国富强的目的,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这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是导致中国逐步落伍的重要原因。
5.优势明显: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前。
1.(2025·哈尔滨高一期中)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出海,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称“郑和下西洋”。下列对“郑和下西洋”评价正确的是( )
A.推动了中国与美洲交往
B.传播了中华文化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防止了西方侵略
解析:选B。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人员众多,还带有大量的工匠,在航行过程中传播了中华文化,B项正确。郑和的船队没有抵达美洲,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注重政治影响,实际上大量消耗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时期还没有出现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排除D项。
2.(2025·湖南衡阳高一检测)明初,倭寇侵扰频繁,明政府长时间实行海禁;明政府派遣戚继光、俞大猷等大将平息倭寇后,允许商民出洋,又在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上贸易。明朝海禁政策的调整( )
A.解决了明朝海疆危机
B.适应了政治形势的变化
C.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打破了朝贡体制的束缚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从明初实行海禁到后来平息倭寇后放松海禁,这一变化是因为东南沿海政治形势趋于稳定,政府随即调整了海禁政策,B项正确。明廷解决海疆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派戚继光、俞大猷等大将出兵重创倭寇,不是通过政策调整解决危机,排除A项;中国古代从未放弃过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明朝在平定倭寇后开海开埠,是有限开放,并未打破朝贡体系的束缚,排除D项。
二、清朝的边疆政策
1.清朝统治者治边思想的基本内容
(1)对汉族封建统治者传统的“华夷”观进行创新和发展。
(2)从“中外一体”(指内地与边疆为一整体)的认识出发,主张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蕃”“拱卫”作用。
(3)坚持“恩威并施”与“因俗而治”相结合的治理原则。
2.清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1)继承前代的管理体制并有所变化。
(2)中央设置专门管理机构。
(3)对边疆地区进行依法治理。
(4)因俗而治。
(5)管理方式灵活多样。
3.清代边疆治理的评价: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开发;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和认同;为后来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但其政策也带有封建专制的色彩,产生消极的影响。
3.(2025·河南南阳高一期中)康熙平定内乱后,立即敕令“开馆纂修一统志书,适台湾、金门、厦门等处已属内地,设立郡县文武官员,请敕礼部,增入通志之内。又广东添设花山县治,通志所未载,亦请照例增修”。这一做法( )
A.推动中国对外关系的转型
B.正式确立对台湾的管辖
C.有助于塑造疆域一统观念
D.强化了对思想全面控制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将新收复地区统一编入一统志,这有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塑造疆域一统观念,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内事务,不涉及对外关系,排除A项;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正式确立对台湾的管辖,排除B项;“全面”一词无从体现,排除D项。
4.(2025·云南文山高一月考)雍正初年,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在中央政权的支持下在云南地区修筑道路、疏通河道;发展盐业、开发铜矿;兴修水利、改进生产技术;兴办学校、编修省志等。据此可知,在当时( )
A.云南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
B.政府重点开发西南地区
C.实现了内地边疆的一体化
D.云南率先完成改土归流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措施促进了云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云南经济文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未将西南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不能体现西南地区是开发重点,排除B项;仅从材料不能得出“实现了内地边疆的一体化”的结论,排除C项;此时刚开始改土归流,排除D项。
三、明清时期市民文化发展的影响
社会风气 明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
个性解放 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明末启蒙思想家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
构筑价值体系 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
世俗文学发展 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
市民意识觉醒 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5.(2025·福建福宁古五校联合体高一期中)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提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这一主张( )
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
B.揭开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序幕
C.动摇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D.顺应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解析:选D。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顾炎武对人性中“私”的认可,顺应了市民阶层重视个人利益的价值追求,D项正确。题干中顾炎武的话主要是对人性中“私”的一种认可,与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并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顾炎武的这一主张没有直接起到揭开近代思想启蒙序幕的作用,排除B项;顾炎武的言论并没有直接对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产生动摇,排除C项。
6.(2025·江苏无锡高一期中)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等名著,“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
B.民族交融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
C.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的思辨化
D.西学东渐兴起和传统科技转型
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有了更多的需求,他们渴望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而小说这种通俗文学形式正好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A项正确。
INCLUDEPICTURE "易错快攻易混辨析LLL.TIF" INCLUDEPICTURE "../../易错快攻易混辨析LLL.TIF" \* MERGEFORMAT
易错点1 不能正确认识内阁的地位
[点拨] 内阁并非法定一级的中央决策机构或行政机构,仅为侍从咨询机构。内阁大臣仅充任皇帝个人的助手和顾问,无决策权。其权威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信任程度,而不是来自法律或制度赋予,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反而成为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例练1] (2025·山东名校考试联盟高一期中)明朝大学士叶向高曾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该材料说明内阁( )
A.并非法定的政府机构
B.拥有一部分宰相权
C.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D.由皇帝亲信内侍组成
解析:选A。据题干“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是皇帝的助理机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A项正确。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排除B项;内阁设置是君权强化的产物,排除C项;明朝内阁大学士通常由翰林院选拔,这意味着他们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出身的高素质人才,排除D项。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军机处的本质
[点拨]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但这一机构的设置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腐朽性。
[例练2] (2025·山东泰安高一期中)军机处是一个顾问应对的智囊机构,负责起草谕旨,管理机密档案。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承旨”,其使命是承认和服从这种权力。据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
A.强化了皇权专制体制
B.完善了中央集权统治
C.未影响中央机构职权
D.避免了皇帝任意妄为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可知,军机处以承认和服从(皇帝)为使命,负责承旨办事,为皇帝决策提供顾问应对,这反映出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皇权专制体制,A项正确。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军机处是专门服务皇权的顾问机构,其设立强化了皇权,影响了中央机构职权,排除C项;军机处服务于皇帝,是皇权专制的工具,不能避免皇帝任意妄为,排除D项。
易错点3 不能正确认识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特点
[点拨]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带有思想启蒙的性质,但并没有发展形成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体系,而是对传统儒学的批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儒学中的民本思想。当时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
[例练3] (2025·湖北联考协作体高一期中)明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实质上是( )
A.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B.对孔孟学说的完全否定
C.宋明理学的不断深化
D.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三大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其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D项正确。明清之际,中国并未产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排除A项;“对孔孟学说的完全否定”说法错误,排除B项;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并非深化,排除C项。
INCLUDEPICTURE "热考题型技法支招LLL.TIF" INCLUDEPICTURE "../../热考题型技法支招LLL.TIF" \* MERGEFORMAT
非选择题系列——内容、措施设问类
INCLUDEPICTURE "题型特点LLL.TIF" INCLUDEPICTURE "../../题型特点LLL.TIF" \* MERGEFORMAT
内容、措施设问类非选择题,其实就是史实类非选择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辨别以及将材料与课本知识相联系的能力。
(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包括: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包括: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等。内容、措施设问类非选择题属于概括说明类题目。
INCLUDEPICTURE "典例lll.TIF" INCLUDEPICTURE "../../典例lll.TIF" \* MERGEFORMAT (2025·河南高一期中选科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为了推行治藏的各项经济、政治措施,借鉴元朝在藏区创设三大行政区域进行统治的经验,设置乌思藏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乌思藏都司下设置了指挥使司、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行政机构进行直接统治。这些行政机构的官员均由中央政府任命当地首领担任,为朝廷命官。明王朝在今西藏地区的设治,与对藏族僧俗首领的招抚同步进行。朱元璋大业初定,颇欲继承元朝在乌思藏的政治遗产,对于乌思藏诸政教势力,只要其归顺,即予认定;及至永乐朝,心颇外向,于乌思藏亦不例外,数次派宦官入藏,分封了卫藏和康区的三大法王、五大教王及其下的一些行政官职,采取了“多封众建”的方针,使明朝对乌思藏的管理达到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邓前程《明代藏地施政的特殊性:
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藏区的一种范式研究》
材料二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正式颁发《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此章程逐条详细规定了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督办藏政,对藏政中之军备、外交、财政等政务均作了明确的规定。“金瓶掣签”制度也于此章程内正式建立,规定达赖、班禅等大呼图克图的转世,由驻藏大臣主持“金瓶掣签”掣定。《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不啻清朝对藏施政的“基本法”,“它的颁行标志着清朝在西藏地方的施政发展到了最完备的阶段”。此后数十年间藏事安定,是清朝对西藏的统治达到顶峰的阶段。
——摘编自刘为《清朝施政西藏及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政府对西藏的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治理西藏的政治意义。
[解题思路]
(1)解题思路分析
INCLUDEPICTURE "../../26GHT22.TIF" \* MERGEFORMAT
(2)解题思路分析
INCLUDEPICTURE "../../26GHT23.TIF" \* MERGEFORMAT
(3)从制度发展、边疆治理、领土完整、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
答案:(1)治理措施:借鉴元朝经验设置行政区域;建立省级都司机构;任命当地首领为官;招抚藏族僧俗首领;采取“多封众建”方针。(答出三点即可)
(2)主要内容: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督办藏政;对藏政中的军备、外交、财政等政务作了明确规定;正式建立“金瓶掣签”制度。(答出两点即可)
(3)政治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完善了边疆治理体系;有利于稳定边疆局势;有利于维护领土完整;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答出两点即可)
eq \a\vs4\al( INCLUDEPICTURE "授之以渔LLL.TIF" )
内容、措施设问类非选择题解题策略
(1)具体史实型:据材料定位该史实发生的背景或社会矛盾→据所学知识推断解决问题或矛盾的意图→结合设问限定组织答案(从政治、经济/农业、工业、商业、思想文化及对内、对外等方面回答内容或措施)。
(2)纵向专题型:据材料定位专题主旨→据所学知识划分阶段→结合设问限定条件提炼各阶段的中心词组织答案(依据开始、发展、结局/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等归纳内容或措施)。
(3)解答内容、措施类的设问,措施一般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有时还根据不同的层次总结出几项措施;内容有的是具体的,有的需要概括,对归纳概括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INCLUDEPICTURE "类题训练LLL.TIF" INCLUDEPICTURE "../../类题训练LLL.TIF" \* MERGEFORMAT
在明清两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二 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为黄教教主。蒙古和西藏地区活佛及呼图克图转世灵童时,依照西藏旧俗,常问卜于四大护法神,因依口传认定,未必准确,兹大皇帝为弘扬黄教,特颁金瓶。八、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之收支用度等著令开列收支清单,于每年春秋二季报送驻藏大臣衙门审核。
——节选自《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1)指出废除宰相制度的皇帝庙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中央政府管辖西藏地区的措施。
解析:(1)第一小问庙号,废除丞相制度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其庙号是明太祖。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可得,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由材料一“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得,历朝丞相专权乱政。第三小问目的,由材料一“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得,加强皇权。(2)由材料二“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并结合所学清朝管理西藏的相关史实可得,册封达赖和班禅;由材料二“报送驻藏大臣衙门审核”可得,派遣驻藏大臣;由材料二的出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可得,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由材料二“大皇帝为弘扬黄教,特颁金瓶”可得,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答案:(1)庙号:明太祖。原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历朝丞相专权乱政。目的:加强皇权。
(2)措施: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5张PPT)
单元优化提升(四)
专题拓展 综合提升
一、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1.发展趋势:从整体上来看,明朝初期,实行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典型地体现在郑和下西洋;明朝中期以后,因为倭患,实行“海禁”政策,逐步走向“闭关”,清朝延续了这一政策。
2.新旧交替:明朝统治时期,世界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明代对外交往和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
3.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体现出明朝友好往来、和平共处的对外交往理念,这一外交理念与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
4.政治优先: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出“耀兵异域”,展示中国富强的目的,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这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是导致中国逐步落伍的重要原因。
5.优势明显: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前。
1.(2025·哈尔滨高一期中)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出海,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称“郑和下西洋”。下列对“郑和下西洋”评价正确的是( )
A.推动了中国与美洲交往
B.传播了中华文化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防止了西方侵略
[对点训练]
√
解析: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人员众多,还带有大量的工匠,在航行过程中传播了中华文化,B项正确。郑和的船队没有抵达美洲,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注重政治影响,实际上大量消耗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时期还没有出现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排除D项。
2.(2025·湖南衡阳高一检测)明初,倭寇侵扰频繁,明政府长时间实行海禁;明政府派遣戚继光、俞大猷等大将平息倭寇后,允许商民出洋,又在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上贸易。明朝海禁政策的调整( )
A.解决了明朝海疆危机
B.适应了政治形势的变化
C.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打破了朝贡体制的束缚
√
解析:据材料可知,从明初实行海禁到后来平息倭寇后放松海禁,这一变化是因为东南沿海政治形势趋于稳定,政府随即调整了海禁政策,B项正确。明廷解决海疆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派戚继光、俞大猷等大将出兵重创倭寇,不是通过政策调整解决危机,排除A项;中国古代从未放弃过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明朝在平定倭寇后开海开埠,是有限开放,并未打破朝贡体系的束缚,排除D项。
二、清朝的边疆政策
1.清朝统治者治边思想的基本内容
(1)对汉族封建统治者传统的“华夷”观进行创新和发展。
(2)从“中外一体”(指内地与边疆为一整体)的认识出发,主张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蕃”“拱卫”作用。
(3)坚持“恩威并施”与“因俗而治”相结合的治理原则。
2.清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1)继承前代的管理体制并有所变化。
(2)中央设置专门管理机构。
(3)对边疆地区进行依法治理。
(4)因俗而治。
(5)管理方式灵活多样。
3.清代边疆治理的评价: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开发;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和认同;为后来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但其政策也带有封建专制的色彩,产生消极的影响。
3.(2025·河南南阳高一期中)康熙平定内乱后,立即敕令“开馆纂修一统志书,适台湾、金门、厦门等处已属内地,设立郡县文武官员,请敕礼部,增入通志之内。又广东添设花山县治,通志所未载,亦请照例增修”。这一做法( )
A.推动中国对外关系的转型
B.正式确立对台湾的管辖
C.有助于塑造疆域一统观念
D.强化了对思想全面控制
[对点训练]
√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将新收复地区统一编入一统志,这有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塑造疆域一统观念,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内事务,不涉及对外关系,排除A项;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正式确立对台湾的管辖,排除B项;“全面”一词无从体现,排除D项。
4.(2025·云南文山高一月考)雍正初年,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在中央政权的支持下在云南地区修筑道路、疏通河道;发展盐业、开发铜矿;兴修水利、改进生产技术;兴办学校、编修省志等。据此可知,在当时( )
A.云南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
B.政府重点开发西南地区
C.实现了内地边疆的一体化
D.云南率先完成改土归流
√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措施促进了云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云南经济文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未将西南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不能体现西南地区是开发重点,排除B项;仅从材料不能得出“实现了内地边疆的一体化”的结论,排除C项;此时刚开始改土归流,排除D项。
三、明清时期市民文化发展的影响
社会
风气 明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
个性
解放 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明末启蒙思想家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
构筑价
值体系 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
世俗文
学发展 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
市民意
识觉醒 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5.(2025·福建福宁古五校联合体高一期中)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提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这一主张( )
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
B.揭开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序幕
C.动摇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D.顺应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对点训练]
√
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顾炎武对人性中“私”的认可,顺应了市民阶层重视个人利益的价值追求,D项正确。题干中顾炎武的话主要是对人性中“私”的一种认可,与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并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顾炎武的这一主张没有直接起到揭开近代思想启蒙序幕的作用,排除B项;顾炎武的言论并没有直接对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产生动摇,排除C项。
6.(2025·江苏无锡高一期中)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等名著,“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 B.民族交融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
C.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的思辨化 D.西学东渐兴起和传统科技转型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有了更多的需求,他们渴望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而小说这种通俗文学形式正好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A项正确。
√
易错快攻 易混辨析
易错点1 不能正确认识内阁的地位
[点拨] 内阁并非法定一级的中央决策机构或行政机构,仅为侍从咨询机构。内阁大臣仅充任皇帝个人的助手和顾问,无决策权。其权威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信任程度,而不是来自法律或制度赋予,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反而成为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例练1] (2025·山东名校考试联盟高一期中)明朝大学士叶向高曾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该材料说明内阁( )
A.并非法定的政府机构
B.拥有一部分宰相权
C.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D.由皇帝亲信内侍组成
√
解析:据题干“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是皇帝的助理机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A项正确。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排除B项;内阁设置是君权强化的产物,排除C项;明朝内阁大学士通常由翰林院选拔,这意味着他们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出身的高素质人才,排除D项。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军机处的本质
[点拨]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但这一机构的设置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腐朽性。
[例练2] (2025·山东泰安高一期中)军机处是一个顾问应对的智囊机构,负责起草谕旨,管理机密档案。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承旨”,其使命是承认和服从这种权力。据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
A.强化了皇权专制体制
B.完善了中央集权统治
C.未影响中央机构职权
D.避免了皇帝任意妄为
√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军机处以承认和服从(皇帝)为使命,负责承旨办事,为皇帝决策提供顾问应对,这反映出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皇权专制体制,A项正确。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军机处是专门服务皇权的顾问机构,其设立强化了皇权,影响了中央机构职权,排除C项;军机处服务于皇帝,是皇权专制的工具,不能避免皇帝任意妄为,排除D项。
易错点3 不能正确认识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特点
[点拨]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带有思想启蒙的性质,但并没有发展形成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体系,而是对传统儒学的批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儒学中的民本思想。当时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
[例练3] (2025·湖北联考协作体高一期中)明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实质上是( )
A.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B.对孔孟学说的完全否定
C.宋明理学的不断深化
D.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三大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其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D项正确。明清之际,中国并未产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排除A项;“对孔孟学说的完全否定”说法错误,排除B项;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并非深化,排除C项。
热考题型 技法支招
非选择题系列——内容、措施设问类
内容、措施设问类非选择题,其实就是史实类非选择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辨别以及将材料与课本知识相联系的能力。
(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包括: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包括: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等。内容、措施设问类非选择题属于概括说明类题目。
(2025·河南高一期中选科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为了推行治藏的各项经济、政治措施,借鉴元朝在藏区创设三大行政区域进行统治的经验,设置乌思藏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乌思藏都司下设置了指挥使司、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行政机构进行直接统治。这些行政机构的官员均由中央政府任命当地首领担任,为朝廷命官。明王朝在今西藏地区的设治,与对藏族僧俗首领的招抚同步进行。朱元璋大业初定,颇欲继承元朝在乌思藏的政治遗产,对于乌思藏诸
典例
政教势力,只要其归顺,即予认定;及至永乐朝,心颇外向,于乌思藏亦不例外,数次派宦官入藏,分封了卫藏和康区的三大法王、五大教王及其下的一些行政官职,采取了“多封众建”的方针,使明朝对乌思藏的管理达到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邓前程《明代藏地施政的特殊性:
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藏区的一种范式研究》
材料二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正式颁发《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此章程逐条详细规定了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督办藏政,对藏政中之军备、外交、财政等政务均作了明确的规定。“金瓶掣签”制度也于此章程内正式建立,规定达赖、班禅等大呼图克图的转世,由驻藏大臣主持“金瓶掣签”掣定。《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不啻清朝对藏施政的“基本法”,“它的颁行标志着清朝在西藏地方的施政发展到了最完备的阶段”。此后数十年间藏事安定,是清朝对西藏的统治达到顶峰的阶段。
——摘编自刘为《清朝施政西藏及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政府对西藏的治理措施。
[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分析
答案:治理措施:借鉴元朝经验设置行政区域;建立省级都司机构;任命当地首领为官;招抚藏族僧俗首领;采取“多封众建”方针。(答出三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的主要内容。
[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分析
答案:主要内容: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督办藏政;对藏政中的军备、外交、财政等政务作了明确规定;正式建立“金瓶掣签”制度。(答出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治理西藏的政治意义。
[解题思路]
从制度发展、边疆治理、领土完整、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
答案:政治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完善了边疆治理体系;有利于稳定边疆局势;有利于维护领土完整;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答出两点即可)
内容、措施设问类非选择题解题策略
(1)具体史实型:据材料定位该史实发生的背景或社会矛盾→据所学知识推断解决问题或矛盾的意图→结合设问限定组织答案(从政治、经济/农业、工业、商业、思想文化及对内、对外等方面回答内容或措施)。
(2)纵向专题型:据材料定位专题主旨→据所学知识划分阶段→结合设问限定条件提炼各阶段的中心词组织答案(依据开始、发展、结局/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等归纳内容或措施)。
(3)解答内容、措施类的设问,措施一般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有时还根据不同的层次总结出几项措施;内容有的是具体的,有的需要概括,对归纳概括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在明清两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二 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为黄教教主。蒙古和西藏地区活佛及呼图克图转世灵童时,依照西藏旧俗,常问卜于四大护法神,因依口传认定,未必准确,兹大皇帝为弘扬黄教,特颁金瓶。八、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之收支用度等著令开列收支清单,于每年春秋二季报送驻藏大臣衙门审核。
——节选自《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1)指出废除宰相制度的皇帝庙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和目的。
解析:第一小问庙号,废除丞相制度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其庙号是明太祖。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可得,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由材料一“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得,历朝丞相专权乱政。第三小问目的,由材料一“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得,加强皇权。
答案:庙号:明太祖。原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历朝丞相专权乱政。目的:加强皇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中央政府管辖西藏地区的措施。
解析:由材料二“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并结合所学清朝管理西藏的相关史实可得,册封达赖和班禅;由材料二“报送驻藏大臣衙门审核”可得,派遣驻藏大臣;由材料二的出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可得,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由材料二“大皇帝为弘扬黄教,特颁金瓶”可得,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答案:措施: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制定金瓶掣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