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优化提升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优化提升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6:57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单元优化提升(一)
专题拓展 综合提升
一、先秦至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时期 中央体制 地方体制 选官体制
西周 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世卿世禄制
秦朝 创设三公九卿制,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分权于下的体制 推行郡县制,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推行军功爵制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朝 设立中外朝制度,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刺史制度 创设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后期出现问题
[对点训练]
1.(2025·山东聊城高一期中)周公辅佐成王时说:“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为防“天下畔周”局面的出现,周公辅政时期实现了(  )
A.君主走向专制集权
B.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C.“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解析:周公辅佐成王时期,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防止天下叛乱,采取了分封制,将土地和权力分封给王室亲戚和功臣,以此来稳固周朝的统治基础。这种做法是通过封建亲戚来形成周朝的屏障,防止地方势力的叛乱,C项正确。
2.(2025·吉林通化高一期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郡县制下,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尉和监各一。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由此可见,郡县制(  )
A.提升了贵族政治地位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导致了地方权力膨胀
D.弱化了监察制度作用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由于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这加强了皇帝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B项正确。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这实际上削弱了贵族在地方上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排除A项;郡县制通过皇帝直接任命地方官员的方式,削弱了地方权力的独立性,排除C项;在郡县制下,每郡设监御史一名,监察一郡地方官吏,加强了监察制度,排除D项。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转型前 转型后
政治制度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雏形出现
选官制度 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形成贵族政治 实行任命制度,形成官僚政治
经济制度 工商食官,井田制,土地国有或公有 工商业私营化,授田制,土地私有或国有
社会结构 宗族占主导,贵族地位高 小家庭形成,贵族衰落,士阶层崛起
思想文化 原始神学思想占主导,思想处于蒙昧状态 思想解放,百家争鸣
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 私学兴起,平民接受教育
[对点训练]
3.(2025·江苏徐州高一期中)西汉学者刘向指出战国时期“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争霸战争使政局动荡 B.礼乐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C.宗法分封制彻底瓦解 D.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解析:根据材料“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可知,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兼并战争不断,导致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D项正确。

4.西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春秋后期,“士”大量出现,“士”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士”阶层的变化(  )
A.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推动社会的转型变革
D.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士”由西周时期的贵族最低阶层变为春秋时期知识阶层的通称。“士”阶层群体范围扩大,社会阶层流动加速,这一变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C项正确。官僚政治制度正式形成于秦朝时期,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项。
三、先秦至秦汉时期统治思想的演变
1.商朝的天命思想:商朝时期,天命思想盛行,商人作重大决策时都要占卜天命。天命思想是生产力落后和敬畏大自然的产物。
2.周朝的宗法思想:周朝以宗法血缘作为分配和继承政治权力的依据,宗法思想盛行,形成了严格的贵族等级序列,中国社会从对神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战国的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张富国强兵、以法治国、专制集权,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社会现实,受到各个诸侯国统治者的推崇。但是秦朝推崇法家思想,二世而亡,引发了人们对法家思想的反思。
4.汉代的儒家思想: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使其具有“外儒内法”的特点。汉武帝尊崇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乃至东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点训练]
5.(2025·辽宁大连高一期中)周人宣扬受命于天,把天命作为代商的依据,并对天命观进行了改进,提高人在天命中的作用,强调“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由此可以看出,西周治国理念的变化(  )
A.弥漫着神权色彩 B.强化了分封制的作用
C.体现了德治思想 D.明确了宗法制的原则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的统治者对天命观进行了改进,更加强调和重视民众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西周治国理念的变化体现了德治思想,C项正确。

6.(2025·江西宜春高一期中)从以下治国思想的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历代治国思想(  )
时间 统治思想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秦朝时期 尊崇法家,焚书坑儒
西汉初期 推崇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期 尊崇儒术
A.由皇帝个人喜好所决定
B.有利于文化发展
C.受现实统治需要的影响
D.导致中央集权的削弱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不同时期统治者的治国思想不同,各朝代采取不同的治国理念是基于其现实和维护统治的需要,C项正确。皇帝的个人喜好无法决定其治国思想,但可以影响治国思想,排除A项;秦朝时期的焚书坑儒不利于文化的发展,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的政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易错快攻 易混辨析
易错点1 不能正确分辨史料的类型及价值
[点拨] 按照不同的标准,史料可以分很多类别,常见的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史料的实效或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前者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可信度,如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等;后者指距离时代较远,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能够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二是根据史料的载体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和影像史料等类型。
[例练1] (2025·安徽宿州高一月考)通过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及烧石和烧骨等,可以推测出当时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还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技术。这表明(  )
A.北京人遗址内涵丰富
B.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C.北京人进入农耕时代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用火和保存火种的技术,这表明考古发掘有利于对历史的研究和认识,D项正确。材料仅仅涉及北京人使用火,不能得出“内涵丰富”的结论,排除A项;“必须”说法过于绝对,有的历史记载不需要考古证实,排除B项;北京人生活于旧石器时代,而新石器时代才进入原始农业时期,排除C项。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点拨] 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在初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但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征派赋役、铸造货币等。随着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易导致割据混战局面出现。
[例练2] (2025·福建福宁古五校高一联考)“(在其封地内)除了一些关系到王室利益的事务外,没有证据显示中央朝廷曾试图干预封国的内部事务。”材料表明西周(  )
A.王权尚未高度集中
B.宗法制巩固了封建统治
C.君主专制政体形成
D.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诸侯的待遇较高,中央基本上不干预地方封国的内部事务,这表明西周的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A项正确。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封建制度,不能巩固封建统治,排除B项;君主专制政体形成于秦朝,排除C项;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与中央很少干预地方事务不符,排除D项。
易错点3 误认为郡县制是秦朝开始确立的
[点拨] 郡县制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免,各级官吏不再拥有封地。
[例练3] (2025·江苏宿迁高一调研)据考证,秦王朝设置的36郡,大致有三种情况: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17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置的郡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个。据此推断,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  )
A.实现了各地均衡分布 B.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C.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 D.凸显了秦国故地优先原则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王朝的36郡既有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也有改置和新置郡,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B项正确。

易错点4 误认为外戚干政与宦官专权交替出现的本质是皇权衰微
[点拨] 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削弱了三公的权力,故当继位的皇帝年幼或无能时,丞相不能发挥作用,大权很容易旁落到外戚或宦官之手。这些人借皇帝名义发号施令,为非作歹,祸乱朝纲,故外戚干政与宦官专权的交替出现本质上是专制皇权强化的结果。
[例练4] (2025·广东江门高一月考)东汉章帝以后,“戚宦之争”未尝稍息。外戚利用皇帝幼弱,得以专擅朝政,皇帝成长后,则与宦官合谋对付外戚。这一现象(  )
A.根源于君主专制制度
B.表明监察机构尚未建立
C.标志着士族势力崛起
D.导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解析:东汉中后期的“戚宦之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在专制制度下的尖锐表现,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之手,皇帝成为一切权力的化身,无论外戚或宦官专权,都力图挟制皇帝,故选A项。汉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两个层面的监察机构,排除B项;魏晋时期士族势力崛起,排除C项;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排除D项。
热考题型 技法支招
选择题系列——推理、推断类

推理、推断类选择题就是根据已知的若干条件,通过逻辑思维将相关的信息加以整合,得出符合所给标准的结论,这类设问常用的方式是“据此可知”“由此可知”“推知”“这一论断”等,这说明考查的主要方向是论从史出,从历史材料中得出结论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趋势。
春秋时期,吴、越、楚、秦被视为蛮夷之国。《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  )
A.诸侯纷争激烈 B.华夷观念有别
C.习俗礼仪各异 D.华夏同源共祖

典例
[解题思路]
推理、推断类选择题解题策略
第一步: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明确答题范围和方向。
第二步: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逻辑严密,一分材料一分话。
第三步:主要方法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在排除一两个错误选项后,仍不能确定正确答案的也可以逆向推理,即先假设此项正确,然后逆向推理题干,验证结论是否符合实际和逻辑,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2025·湖北荆州高一期中)据研究,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觚、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两地(  )
A.礼乐制度都非常完善
B.经济发展水平接近
C.手工技艺领先于世界
D.文化之间存在交流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的相似度非常高,说明当时两地文化之间存在交流,D项正确。礼乐制度是在周朝时期制定的,排除A项;仅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无法推断出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手工技艺同世界的比较,排除C项。
2.(2025·陕西宝鸡高一期中)在山东沂南县一东汉大墓中出土了一块画像石。下图为该画像石拓片,表现的是豪强地主田庄的“丰收宴享,饱饫烹宰”场景,图中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  )
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
B.休养生息政策成果显著
C.农户家庭比较富裕
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是对东汉田庄经济的描述,说明地方经济实力强大,存在地方势力膨胀的隐患,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家政治相对清明,排除A项;“休养生息”政策是西汉初期实行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地主经济实力强大,而非农民生活的富裕,排除C项。单元优化提升(一)
INCLUDEPICTURE "专题拓展综合提升LLL.TIF" INCLUDEPICTURE "../../../专题拓展综合提升LLL.TIF" \* MERGEFORMAT 一、先秦至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时期 中央体制 地方体制 选官体制
西周 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世卿世禄制
秦朝 创设三公九卿制,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分权于下的体制 推行郡县制,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推行军功爵制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朝 设立中外朝制度,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刺史制度 创设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后期出现问题
1.(2025·山东聊城高一期中)周公辅佐成王时说:“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为防“天下畔周”局面的出现,周公辅政时期实现了(  )
A.君主走向专制集权
B.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C.“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解析:选C。周公辅佐成王时期,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防止天下叛乱,采取了分封制,将土地和权力分封给王室亲戚和功臣,以此来稳固周朝的统治基础。这种做法是通过封建亲戚来形成周朝的屏障,防止地方势力的叛乱,C项正确。
2.(2025·吉林通化高一期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郡县制下,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尉和监各一。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由此可见,郡县制(  )
A.提升了贵族政治地位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导致了地方权力膨胀
D.弱化了监察制度作用
解析:选B。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由于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这加强了皇帝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B项正确。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这实际上削弱了贵族在地方上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排除A项;郡县制通过皇帝直接任命地方官员的方式,削弱了地方权力的独立性,排除C项;在郡县制下,每郡设监御史一名,监察一郡地方官吏,加强了监察制度,排除D项。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转型前 转型后
政治制度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雏形出现
选官制度 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形成贵族政治 实行任命制度,形成官僚政治
经济制度 工商食官,井田制,土地国有或公有 工商业私营化,授田制,土地私有或国有
社会结构 宗族占主导,贵族地位高 小家庭形成,贵族衰落,士阶层崛起
思想文化 原始神学思想占主导,思想处于蒙昧状态 思想解放,百家争鸣
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 私学兴起,平民接受教育
3.(2025·江苏徐州高一期中)西汉学者刘向指出战国时期“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争霸战争使政局动荡
B.礼乐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C.宗法分封制彻底瓦解
D.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解析:选D。根据材料“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可知,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兼并战争不断,导致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D项正确。
4.西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春秋后期,“士”大量出现,“士”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士”阶层的变化(  )
A.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推动社会的转型变革
D.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士”由西周时期的贵族最低阶层变为春秋时期知识阶层的通称。“士”阶层群体范围扩大,社会阶层流动加速,这一变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C项正确。官僚政治制度正式形成于秦朝时期,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项。
三、先秦至秦汉时期统治思想的演变
1.商朝的天命思想:商朝时期,天命思想盛行,商人作重大决策时都要占卜天命。天命思想是生产力落后和敬畏大自然的产物。
2.周朝的宗法思想:周朝以宗法血缘作为分配和继承政治权力的依据,宗法思想盛行,形成了严格的贵族等级序列,中国社会从对神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战国的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张富国强兵、以法治国、专制集权,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社会现实,受到各个诸侯国统治者的推崇。但是秦朝推崇法家思想,二世而亡,引发了人们对法家思想的反思。
4.汉代的儒家思想: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使其具有“外儒内法”的特点。汉武帝尊崇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乃至东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2025·辽宁大连高一期中)周人宣扬受命于天,把天命作为代商的依据,并对天命观进行了改进,提高人在天命中的作用,强调“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由此可以看出,西周治国理念的变化(  )
A.弥漫着神权色彩
B.强化了分封制的作用
C.体现了德治思想
D.明确了宗法制的原则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的统治者对天命观进行了改进,更加强调和重视民众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西周治国理念的变化体现了德治思想,C项正确。
6.(2025·江西宜春高一期中)从以下治国思想的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历代治国思想(  )
时间 统治思想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秦朝时期 尊崇法家,焚书坑儒
西汉初期 推崇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期 尊崇儒术
A.由皇帝个人喜好所决定
B.有利于文化发展
C.受现实统治需要的影响
D.导致中央集权的削弱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不同时期统治者的治国思想不同,各朝代采取不同的治国理念是基于其现实和维护统治的需要,C项正确。皇帝的个人喜好无法决定其治国思想,但可以影响治国思想,排除A项;秦朝时期的焚书坑儒不利于文化的发展,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的政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INCLUDEPICTURE "易错快攻易混辨析LLL.TIF" INCLUDEPICTURE "../../../易错快攻易混辨析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易错快攻易混辨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易错点1 不能正确分辨史料的类型及价值
[点拨] 按照不同的标准,史料可以分很多类别,常见的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史料的实效或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前者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可信度,如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等;后者指距离时代较远,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能够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二是根据史料的载体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和影像史料等类型。
[例练1] (2025·安徽宿州高一月考)通过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及烧石和烧骨等,可以推测出当时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还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技术。这表明(  )
A.北京人遗址内涵丰富
B.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C.北京人进入农耕时代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用火和保存火种的技术,这表明考古发掘有利于对历史的研究和认识,D项正确。材料仅仅涉及北京人使用火,不能得出“内涵丰富”的结论,排除A项;“必须”说法过于绝对,有的历史记载不需要考古证实,排除B项;北京人生活于旧石器时代,而新石器时代才进入原始农业时期,排除C项。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点拨] 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在初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但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征派赋役、铸造货币等。随着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易导致割据混战局面出现。
[例练2] (2025·福建福宁古五校高一联考)“(在其封地内)除了一些关系到王室利益的事务外,没有证据显示中央朝廷曾试图干预封国的内部事务。”材料表明西周(  )
A.王权尚未高度集中
B.宗法制巩固了封建统治
C.君主专制政体形成
D.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诸侯的待遇较高,中央基本上不干预地方封国的内部事务,这表明西周的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A项正确。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封建制度,不能巩固封建统治,排除B项;君主专制政体形成于秦朝,排除C项;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与中央很少干预地方事务不符,排除D项。
易错点3 误认为郡县制是秦朝开始确立的
[点拨] 郡县制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免,各级官吏不再拥有封地。
[例练3] (2025·江苏宿迁高一调研)据考证,秦王朝设置的36郡,大致有三种情况: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17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置的郡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个。据此推断,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  )
A.实现了各地均衡分布
B.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C.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
D.凸显了秦国故地优先原则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秦王朝的36郡既有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也有改置和新置郡,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B项正确。
易错点4 误认为外戚干政与宦官专权交替出现的本质是皇权衰微
[点拨] 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削弱了三公的权力,故当继位的皇帝年幼或无能时,丞相不能发挥作用,大权很容易旁落到外戚或宦官之手。这些人借皇帝名义发号施令,为非作歹,祸乱朝纲,故外戚干政与宦官专权的交替出现本质上是专制皇权强化的结果。
[例练4] (2025·广东江门高一月考)东汉章帝以后,“戚宦之争”未尝稍息。外戚利用皇帝幼弱,得以专擅朝政,皇帝成长后,则与宦官合谋对付外戚。这一现象(  )
A.根源于君主专制制度
B.表明监察机构尚未建立
C.标志着士族势力崛起
D.导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解析:选A。东汉中后期的“戚宦之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在专制制度下的尖锐表现,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之手,皇帝成为一切权力的化身,无论外戚或宦官专权,都力图挟制皇帝,故选A项。汉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两个层面的监察机构,排除B项;魏晋时期士族势力崛起,排除C项;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排除D项。
INCLUDEPICTURE "热考题型技法支招LLL.TIF" INCLUDEPICTURE "../../../热考题型技法支招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热考题型技法支招LLL.TIF" \* MERGEFORMATINET 选择题系列——推理、推断类
INCLUDEPICTURE "题型特点LLL.TIF" INCLUDEPICTURE "../../../题型特点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题型特点LLL.TIF" \* MERGEFORMATINET
推理、推断类选择题就是根据已知的若干条件,通过逻辑思维将相关的信息加以整合,得出符合所给标准的结论,这类设问常用的方式是“据此可知”“由此可知”“推知”“这一论断”等,这说明考查的主要方向是论从史出,从历史材料中得出结论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趋势。
INCLUDEPICTURE "典例lll.TIF" INCLUDEPICTURE "../../../典例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典例lll.TIF" \* MERGEFORMATINET 春秋时期,吴、越、楚、秦被视为蛮夷之国。《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  )
A.诸侯纷争激烈 B.华夷观念有别
C.习俗礼仪各异 D.华夏同源共祖
[解题思路] 
INCLUDEPICTURE "../../../25PT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25PT2.TIF" \* MERGEFORMATINET
答案:D
eq \a\vs4\al( INCLUDEPICTURE "授之以渔LLL.TIF" INCLUDEPICTURE "../../../授之以渔LLL.TIF" \* MERGEFORMAT )
推理、推断类选择题解题策略
第一步: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明确答题范围和方向。
第二步: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逻辑严密,一分材料一分话。
第三步:主要方法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在排除一两个错误选项后,仍不能确定正确答案的也可以逆向推理,即先假设此项正确,然后逆向推理题干,验证结论是否符合实际和逻辑,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INCLUDEPICTURE "类题训练LLL.TIF" INCLUDEPICTURE "../../../类题训练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类题训练LLL.TIF" \* MERGEFORMATINET
1.(2025·湖北荆州高一期中)据研究,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觚、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两地(  )
A.礼乐制度都非常完善
B.经济发展水平接近
C.手工技艺领先于世界
D.文化之间存在交流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的相似度非常高,说明当时两地文化之间存在交流,D项正确。礼乐制度是在周朝时期制定的,排除A项;仅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无法推断出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手工技艺同世界的比较,排除C项。
2.(2025·陕西宝鸡高一期中)在山东沂南县一东汉大墓中出土了一块画像石。下图为该画像石拓片,表现的是豪强地主田庄的“丰收宴享,饱饫烹宰”场景,图中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  )
INCLUDEPICTURE "../../../TBA2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TBA29.TIF" \* MERGEFORMATINET
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
B.休养生息政策成果显著
C.农户家庭比较富裕
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是对东汉田庄经济的描述,说明地方经济实力强大,存在地方势力膨胀的隐患,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家政治相对清明,排除A项;“休养生息”政策是西汉初期实行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地主经济实力强大,而非农民生活的富裕,排除C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