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4 11:43:59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
A.《老子》 B.甲骨卜辞
C.《诗经》 D.《楚辞》
2.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双璧,两者各有特色,其根本的不同点在于(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撰修宗旨 B.语言风格
C.求真求实 D.编纂体例
3.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21cnjy.com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
4.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2·1·c·n·j·y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5.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
A.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D.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6.南宋诗人李清照《乌江》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反映了( )21教育网
A.宋词豪放派特点 B.宋朝社会动荡局面
C.作者的爱国情怀 D.两宋民族矛盾尖锐
7.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www-2-1-cnjy-com
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 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
8.《中国文学史》在论述先秦的一部作品时写道:“诗人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山川日月、香草美人、千里流沙、蜿蜒八龙等罗织起来,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虚幻世界;另一方面,诗人又通过一系列曲折迷离的情节来展示对现实政治和坎坷人生的悲剧性思考。”该作品的风格为( )21*cnjy*com
A.内容古朴的现实主义 B.脱离真实世界的唯心主义
C.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 D.关注自己内心的个人主义
9.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认为:“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经济高度发达,审美情趣高雅
B.国家高度统一,民族融合加强
C.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D.社会道德败坏,文化低级庸俗
10.成功塑造了“智绝”“义绝”“奸绝”等人物形象,至今仍给读者多方面启迪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 )
A.《西游记》 B.《三国演义》
C.《儒林外史》 D.《红楼梦》
11.有学者说:“宋元的小说、戏剧就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曙光。”这主要是因为宋元文艺与西欧文艺复兴( )
A.都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B.都反对宗教神学的束缚
C.都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 D.都反映了市民价值倾向
12.明末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材料反映了( )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C.政府不再重视科举制度 D.明末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13.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 士大夫、衣、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出处:21教育名师】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14.明代胡应麟在分析小说盛行的原因时指出:“古今著述,小说家特盛……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小说成为明代唯一受欢迎的书籍
B.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市井生活丰富
C.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
D.明代小说呈现世俗化特征
15.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内容最符合该学着观点的是( )
A.汉赋和唐诗 B.风俗画和文人画
C.元曲和昆曲 D.宋词和古典小说
16.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www.21-cn-jy.com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17. 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2-1-c-n-j-y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18.“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
A.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B.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C.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D.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19. 张炎在《词派》中评价宋词中的某流派时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这表明该流派词作( )
A.构思深细缜密,意境婉媚轻柔 B.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
C.视野雄奇广阔,气象恢弘奔放 D.题材狭隘空虚,缺乏意境创造
20.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 )
A.是对封建社会的无情揭露 B.以理性主义为指导
C.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D.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材料解析题
21.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 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五的观点。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21·世纪*教育网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2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表格所示这种局面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红楼梦》这一作品问世的社会背景有哪些?
24.(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21·cn·jy·com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材料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王国维《人间词话》
材料三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21*cnjy*com
——《明清小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形成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国维评价使用的文学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繁荣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小说的特点,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4分)
25.(16分)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来源:21cnj*y.co*m】
材料一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版权所有:21教育】
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 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4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五的观点。(9 分)
26.(20分)中西方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遗产内部确立了一种深刻的内在紧张状态;希腊遗产为西方思想提供了智力基础。这种基础对将要持续2500年以上的一种极为生气勃勃的思想演变来说,既是不稳定的,又是具有高度创造力的。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理查德·塔那斯《西方思想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具有高度创造力”的遗产有哪些?(4分)
材料二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 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0分)
材料三 明清之际文化,横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第一页与胚胎一一明清之际中西文化比较》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6分)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
A.《老子》 B.甲骨卜辞
C.《诗经》 D.《楚辞》
【答案】C
【解析】《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哲理性文学作品,A不选;甲骨卜辞反映的是商代的社会生活,B不选;《楚辞》是战国时期的文学作品,D不选;《诗经》是反映西周到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的作品,其中《国风》部分主要是民歌,反映了当时平民的生活状况,故本题答案选C项。
2.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双璧,两者各有特色,其根本的不同点在于( )
A.撰修宗旨 B.语言风格
C.求真求实 D.编纂体例
【答案】A
【解析】本题关键的是抓住根本这一点。根本不同点往往在性质或者目的上。《史记》的编纂是个人和家庭的事业;《资治通鉴》则是为了警醒皇帝,这是根本的区别。此外编纂体例一个是纪传体一个是编年体,语言风格也有差异,但在真实性上两者没有差异。
3.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
【答案】B
【解析】题干中“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指的是政府对正规市场的管理,与商业经济有一定的关联,故A项排除;“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指的是蜀人织锦濯锦江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也就是阐释了织锦的技术,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故B项正确;“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阐释了商人经营范围广,长安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故C项排除;“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指的是明朝时期,广州成为国际大都市,远洋贸易方面,除了传统的南洋和印度洋航线外,还开通了美洲和西欧航线,故D项排除。21教育网
4.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答案】D
【解析】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揣摩兴亡更替、荣辱盛衰的规律。历史既有着惊人的相似和轮回,也有着新的变化和发展。不知道历史,不明白客观规律要不得,但是完全相信故去的经验和办法,也不见的行的通,故选D。2-1-c-n-j-y
5.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
A.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D.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答案】A
【解析】元曲是元朝的代表性文学作品,但后世人没有很好地继承,主要因为它描绘的是世俗社会的生活,体例通俗,明清时期的史学家没有收录,后世的儒硕也鄙视戏曲,因而排斥学习,故选择A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厚古薄今的观念,故B项错误;C项不正确,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错误,后世也只是明清时期不够重视,此后地位不断提高。
6.南宋诗人李清照《乌江》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反映了
A.宋词豪放派特点 B.宋朝社会动荡局面
C.作者的爱国情怀 D.两宋民族矛盾尖锐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词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李清照属于婉约派,故A项错误;南宋是靖康之耻后偏居江南建立的与金、西夏、吐蕃、大理并存的政权,李清照经历了两宋交替时期,感受了金军入主中原,搬离故土的颠沛流离之苦,《乌江》反映了作者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爱国情怀,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故D项错误。【版权所有:21教育】
7.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21*cnjy*com
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 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可知,元曲等剧种逐渐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学的世俗化,没有体现出文学世俗化的原因,故BD项不选;C项错误,元曲在元代不断发展。所以答案选A。
8.《中国文学史》在论述先秦的一部作品时写道:“诗人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山川日月、香草美人、千里流沙、蜿蜒八龙等罗织起来,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虚幻世界;另一方面,诗人又通过一系列曲折迷离的情节来展示对现实政治和坎坷人生的悲剧性思考。”该作品的风格为
A.内容古朴的现实主义 B.脱离真实世界的唯心主义
C.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 D.关注自己内心的个人主义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先秦的一部作品”“诗人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虚幻世界”“对现实政治和坎坷人生的悲剧性思考”可知,这部作品为屈原的作品,这部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所以答案选C。www-2-1-cnjy-com
9.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认为:“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经济高度发达,审美情趣高雅
B.国家高度统一,民族融合加强
C.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D.社会道德败坏,文化低级庸俗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体现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形式逐渐被平民所接受,宋朝时期平民阶层发展壮大出现了平民较为容易接受的通俗艺术。如宋词。所以选C。A中”审美情趣高雅”不当,排除;B中“.国家高度统一”不当,排除;D表述不当,排除。故选C。  21*cnjy*com
10.成功塑造了“智绝”“义绝”“奸绝”等人物形象,至今仍给读者多方面启迪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
A.《西游记》 B.《三国演义》
C.《儒林外史》 D.《红楼梦》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提到,成功塑造了“智绝”“义绝”“奸绝”等人物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三国演义》的内容特点,例如诸葛亮、曹操,故B项正确。《西游记》的人物形象不多,故A项排除。《儒林外史》不符合“智绝”“义绝”“奸绝”,故C项排除。《红楼梦》也不符合“奸绝”等人物形象,故D项排除。
11.有学者说:“宋元的小说、戏剧就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曙光。”这主要是因为宋元文艺与西欧文艺复兴
A.都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B.都反对宗教神学的束缚
C.都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 D.都反映了市民价值倾向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宋元的小说、戏剧就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曙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文艺与西欧文艺复兴都反映了市民价值倾向,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D项正确。宋元文艺不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故A项排除。西欧文艺复兴反对宗教神学的束缚,故B项排除。宋元文艺没有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故C项排除。21cnjy.com
12.明末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材料反映了( )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C.政府不再重视科举制度 D.明末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了明代徽商社会地位提高,经商成为当地主要的生活追逐目标,在某些方面甚至已超过科举,这反映了明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并影响到传统观念的改变,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人地位的问题,没有体现出政府的政策和徽商的经营活动,故AB项排除;隋唐以来,政府一直重视科举制度,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
13.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 士大夫、衣、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说明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发展,小说反映的是市民的利益诉求和代表了世俗文化发展,所以C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 A项说法错误,显然小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B项中的“等级观念”材料中没体现;材料主要体现世俗文化的发展,没有体现价值观念,D项不选;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
14.明代胡应麟在分析小说盛行的原因时指出:“古今著述,小说家特盛……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小说成为明代唯一受欢迎的书籍
B.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市井生活丰富
C.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
D.明代小说呈现世俗化特征
【答案】D
【解析】“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小说受欢迎,但不能说成是唯一受欢迎的书籍,故A项错误;小说是市民阶层的产物,“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仅仅小说繁荣与市井生活丰富不相符,故B项错误;明朝小说繁荣反映了明朝市民阶层的壮大,不同阶层有不同的文化追求,认为小说繁荣是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小说是市民阶层的产物,也说明小说具有世俗化特征,故D项正确。
15.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内容最符合该学着观点的是
A.汉赋和唐诗 B.风俗画和文人画
C.元曲和昆曲 D.宋词和古典小说
【答案】B
【解析】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话本、宋词、风俗画、元曲、小说都是文化世俗化的体现,排除A项;而高雅文化的代表是文人画,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C项中昆曲是地方戏,不是高雅文化,排除C项;D项都是世俗化,排除。
16.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记述内容不一”,“常遇人传颂黄帝事迹”,“择其言尤雅者”,说明传说也能反映历史,B正确;A项与题干“记述不一甚至荒诞”矛盾;史学著作 、历史文献记录没有要求说“一定”(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排除C项;历史文本记录具有主观性,排除D项。
17. 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信息强调“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才对戏曲这种文娱形式下工夫”,这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元曲的兴盛,故A项正确;B项是原因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CD与元曲兴盛无关。
18.“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
A.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B.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C.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D.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魏晋时期的文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在魏晋时期,政局动荡,儒教的中庸、佛教的意境和道家的自然观传播对书法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之注重自我追求风骨,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不符合该时代特点。
19. 张炎在《词派》中评价宋词中的某流派时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这表明该流派词作
A.构思深细缜密,意境婉媚轻柔 B.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
C.视野雄奇广阔,气象恢弘奔放 D.题材狭隘空虚,缺乏意境创造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簸弄风月,陶写性情”,判断该宋词流派为婉约派。“意境婉媚轻柔”符合婉约派的特点,故A项正确;B项符合豪放派的特点,故B项错误;C项符合豪放派的特点,故C项错误;婉约派“意境婉媚轻柔”,并非“缺乏意境创造”,故D项错误。
20.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 )
A.是对封建社会的无情揭露 B.以理性主义为指导
C.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D.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东西方文学的特点,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史实的能力。《人间喜剧》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红楼梦》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故排除A项,选择D项;鸦片战争后,理性主义才传播至中国,晚于曹雪芹生活的时代,故排除B项;《人间喜剧》创作于19世纪中期,此时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故排除C项。
二、材料解析题
21.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出处:21教育名师】
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 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五的观点。
【答案】(1)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2)原因: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宋代教育的发展(书院教育);宋代科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3)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史实:宋词繁荣,话本出现,画学兴起,风俗画流行;理学兴盛对后世影响深远;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科技发明形成并外传。总之宋文化高度繁荣,陈寅恪实事求是肯定了宋文化成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文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1)本题考查宋朝文化普及的特点,从材料中“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 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中概况和第二个自然段可以得出农工商的文化得到提高;(2)本题考查的是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从材料二中概况其经济因素;从材料三中得到家庭对文化的重视;材料四中得到国家政策的转变,“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即科举制度取士的放款等,要求学生对材料的概况能力;(3)本题属于综合能力考查的试题,首先学生写出材料五中的观点,即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然后对该观点进行阐述,期间要求学生论证充分,史实正确,最后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答案】
(1)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答出其中三点即满分)
(2)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答出其中两点即满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一我们能够得出明代的小说受到唐宋的文学的影响。根据材料的第二句,我们可知当时的小说贴近生活,容易被人接受。另外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从小说的创作者和读者两面分析,一边是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一方面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级的扩大,市民阶级的需要。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说明小说满足大众文化的需要,得到了他们的肯定。材料中“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可知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精神水平;据材料中“劝善惩恶,动存鉴戒”得出小说有一定的教化功能。www.21-cn-jy.com
2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表格所示这种局面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红楼梦》这一作品问世的社会背景有哪些?
【答案】(1)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支持;发展农业的需要;传统科学注重应用学科等
(2)主要背景:商品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壮大;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解析】(1)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我国古代科技主要是一些实用科技,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农学等领域,就其原因可以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科学思想的角度加以归纳概括,政治上统治者比较注重有利于满足自身需求的科技发展,经济上科技发展致力于为农业服务等。21·cn·jy·com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是明清时期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品,据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满足市民阶层需求的世俗文学也随之产生,小说即是世俗文学,加之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素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4.(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21·世纪*教育网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材料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材料三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明清小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形成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国维评价使用的文学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繁荣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小说的特点,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4分)
【答案】(1)原因:唐朝的统一和巩固;科举制的推行;封建经济繁荣;对外政策的开明;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4分)
(2)词。封建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科技的高度发展;词比较适宜抒发感情。(6分)
(3)特点:包容性;世俗化;创造性。说明问题:我国古代文学总的发展趋势是市民化(大众化)、通俗化;古代文学形式之间不断继承并发展。(4分)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注意联系教材的内容分析原因。隋唐时期科技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吸收外来文化;民族间文化交流加强;前代文化的积累;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等。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回答时注意联系所学可知其表现形式应是“词”;其繁荣的原因应联系教材分析解答。主要从宋代的经济、市民阶层力量的发展、科技的发展、词本身的特点等角度分析。
第(3)问,要紧扣材料进行归纳,注意几个关键词,同时注意结合材料“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25.(16分)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 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4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五的观点。(9 分)
【答案】(1)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3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原因: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宋代教育的发展(书院教育);宋代科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4分)
(3)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史实:宋词繁荣,话本出现,画学兴起,风俗画流行;理学兴盛对后世影响深远;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科技发明形成并外传。总之宋文化高度繁荣,陈寅恪实事求是肯定了宋文化成就。(9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一中的信息“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村民颇知书”、“帽匠......教子......读书”、“富商......叫其次子......读书”即可得出“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的结论。
(2)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即可得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的结论;由材料三中的信息“负担之夫......奖励厥子读书识字”即可得出“家庭重视文化教育”的结论;由材料三中的信息“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即可得出“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的结论;由材料四中的信息“工商杂类......亦许解送”即可得出“宋代科举取士条件放宽”的结论。
(3)本题主要考查两宋时期的思想文化,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首先应作出肯定的判断。然后从两宋时期理学的兴起、宋词的繁荣、风俗画的流行、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科技发明的形成并外传等角度思考作答。
26.(20分)中西方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遗产内部确立了一种深刻的内在紧张状态;希腊遗产为西方思想提供了智力基础。这种基础对将要持续2500年以上的一种极为生气勃勃的思想演变来说,既是不稳定的,又是具有高度创造力的。
——理查德·塔那斯《西方思想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具有高度创造力”的遗产有哪些?(4分)
材料二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2·1·c·n·j·y
——祝西莹 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0分)
材料三 明清之际文化,横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第一页与胚胎一一明清之际中西文化比较》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6分)
【答案】
(1)“遗产”:民主政治;人文主义。(4分)
(2)特点:自发性;独立性;连续性;自我性。(4分,答出两点即可得分)成因: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延续;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长期占主导;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6分,答出三点即可得分)
(3)曙光说: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推动了进步思想家的出现,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迎合了近代历史的发展潮流,并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兴起起到了启蒙作用。晚霞说: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极其缓慢,明清的进步思想从根本上未能突破传统文化的桎梏,只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以维护封建秩序为根本目的,最终也没有改变中国落后与西方的命运。(6分)【来源:21cnj*y.co*m】
【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本问实际上比较简单,根据材料一信息,明确题干“古希腊”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展开即可。重点把握“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以及“人文主义”即可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
归因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的“特点”,需要较强的分析认知能力,根据材料二信息,把握住“自发性;独立性;封闭性”等即可。关于第二小问的“原因”,具有较大难度。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形态以及思想文化主流等角度展开归因,言之有理即可。
(3)本问属于观点评论题,考查学生史学理论及素养相关内容——“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解答本问,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对材料中的观点表明态度,任选一种观点,诸如‘曙光说”和“晚霞说”均可;第二,要结合相关史实对所持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言之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