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综合检测课件+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综合检测课件+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6:57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单元综合检测(二)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晋因惩魏氏孤立之弊而建立的宗室诸侯的特权,恰好成为分割皇权的势力,以致出现“八王之乱”。该学者认为,导致“八王之乱”的原因是(  )
A.曹魏政权的干预    B.西晋宗室的争权
C.地方诸王的争霸 D.门阀士族的擅权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晋朝鉴于曹魏政权孤立无援而被取代的弊端,给予宗室诸侯特权,然而这些宗室诸侯的特权却使得他们有了分割皇权的势力,最终引发了“八王之乱”,B项正确。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2.下图所示为今浙江、福建在东汉末年和西晋设县的数量统计。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永嘉之乱爆发 B.南方经济发展
C.江南相对安定 D.郡县制度优越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2
解析:图中显示浙江和福建在西晋时期设县数量明显增加,这主要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繁荣,人口增加,行政管理的需求也随之上升,因此设县数量增多,B项正确。永嘉之乱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生产力,是县数增多的外在因素,排除A项;“江南相对安定”是江南经济发展的有力条件,是县数增多的客观条件,排除C项;材料设问是县数增多的原因,而非郡县制的作用,排除D项。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2
3.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们此举主要是为了(  )
A.谋求与汉族王朝和平共处 B.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C.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 D.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
解析:材料表明大夏国、北魏、北周政权的建立者都认为自己是中原王朝推崇的祖先的后代,据此可知他们这是为了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C项正确。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3
4.北魏孝文帝将鲜卑姓改为汉姓,为皇室取姓元。他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并命令鲜卑族官员一律用汉语,着汉服。孝文帝的做法(  )
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C.导致了南北朝对峙局面出现
D.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4
解析:孝文帝为了巩固统治,增强国家实力,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A项正确。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孝文帝改革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南北朝对峙局面在孝文帝之前已经形成,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就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排除D项。
3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4
5.隋炀帝营建东都时,于右掖门街西建子罗仓,仓西有粳米六十余窖。《通典》中记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据此可知,隋朝(  )
A.农业经济繁荣发展
B.帝都搬迁推动了经济发展
C.稻米开始成为主食
D.义仓完备使民众生活富足

3
4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5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隋朝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等多处粮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如此丰富的粮食储备反映出隋朝农业经济繁荣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增加,A项正确。
3
4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5
6.唐太宗采纳魏征等大臣的建议,设立了“无土”爵,即虚封爵位,只给食邑若干户的名号或绢帛等物,而没有相应的实际食邑。这一举措(  )
A.保证了皇权专制统治
B.促进了吏治清明
C.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D.有利于政局稳定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受封“无土”爵,只享有食邑若干户的名号或绢帛等物,而没有相应的实际食邑,这样不易形成分裂割据势力,有利于政局稳定,D项正确。

3
4
5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6
7.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期设置北庭都护府来管辖突厥故地;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逻为怀仁可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这体现了唐朝(  )
A.实行灵活务实民族政策
B.消除了民族分裂的隐患
C.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
D.导致藩镇问题威胁中央

3
4
5
6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7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采用设置机构、册封、和亲等多种形式的民族政策,恩威并施,体现了其实行灵活务实的民族政策,A项正确。“消除了民族分裂的隐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唐朝并未实现各民族平等,排除C项;藩镇问题源于实行的节度使制度,排除D项。
3
4
5
6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7
8.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手握重兵,直接领导管理屯田的营田使和管理军需的支度使等。天宝年间之后,又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掌管权力。这些现象(  )
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B.标志着郡县制度的彻底废除
C.必然导致皇权旁落局面出现
D.表明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

3
4
5
6
7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8
解析:材料反映了藩镇将领的权力不断强化,这种地方权力的增大会使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D项正确。地方权力的加强会削弱中央集权,排除A项;唐朝时期郡县制度没有被彻底废除,排除B项;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会导致中央集权被削弱,而不是皇权旁落,排除C项。
3
4
5
6
7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8
9.曹魏时期,颁行九品中正制,多由在中央任职的本籍官员为中正,对本籍人才等次品鉴,再经考核,授以官职。据此可知,曹魏时期的选官(  )
A.放弃了才德标准 B.提升了官员素质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保证了公平公正

3
4
5
6
7
8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9
解析: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由中央任命的本籍官员担任中正,对本籍人才等次进行品鉴。这种制度使得中央能够更直接地控制地方官员的选拔,进而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初期的标准包括才能和品德,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本身并不直接提升官员素质,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受到门第和家族势力的影响,未必能保证公平公正,排除D项。
3
4
5
6
7
8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9
10.武则天首创的殿试由帝王亲任主考官,将录取最高一级知识官僚的命题权、评判权收归皇帝。殿试的设置(  )
A.扩大了科举选官用人的范围
B.避免了取士的主观随意性
C.使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D.有助于防范官僚结党营私

3
4
5
6
7
8
9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0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由于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将录取最高一级知识官僚的命题权、评判权收归皇帝,这有助于减少官僚在科举选拔中的干预和操纵,从而防范官僚结党营私,D项正确。殿试只是科举制度中的一个环节,没有扩大选官的范围,排除A项;皇帝的个人偏好、政治立场等因素仍然可能影响到取士的结果,排除B项;殿试的设置更多的是强化皇帝在科举选拔中的最终决定权,而非使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排除C项。
3
4
5
6
7
8
9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0
11.《资治通鉴·唐纪》载:“每议政之际,是非锋起,上不能决也。”同时,当时也有“事不出于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这反映了三省体制(  )
A.不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B.推动了政治决策民主化
C.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D.导致地方势力迅速崛起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11
解析:材料“每议政之际,是非锋起,上不能决也”体现了三省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影响皇帝决策;“事不出于中书,是为乱政”认为皇帝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中书省拥有封驳权,反映了三省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C项正确。三省体制有利于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稳定政局,巩固统治,排除A项;唐朝实行三省体制,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三省体制是中枢政务机构,与地方势力迅速崛起无关,排除D项。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11
12.安史之乱以来,唐王朝的国家财政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土地所有制的剧烈发展使得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度日益崩溃,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这一“新格局”的出现(  )
A.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C.限制了唐后期土地兼并
D.有利于均田制的进一步发展

3
4
5
6
7
8
9
10
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2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两税法的实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两税法征税标准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实际上已不再限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在两税法实行时,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已经瓦解,排除D项。
3
4
5
6
7
8
9
10
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2
13.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佛教文化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核心内容
C.佛教中国本土化进程由此开启 D.佛教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僧人是传颂佛教文化的,但是“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说明其为在中国发展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A项正确。

3
4
5
6
7
8
9
10
2
12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3
14.在唐朝的诗歌创作中,李白融合了道教思想的元素,使其作品往往意象丰富、想象雄奇,而又无拘无束;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幽静秀丽,空旷淡雅。这些艺术风格(  )
A.展现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
B.体现出民族交融的文化特征
C.刻画出唐朝开元盛世的壮丽景象
D.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
√三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4
解析:据题意可知,唐代诗人的作品受道教乃至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体现出当时的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的特征,D项正确。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展现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民族交融的文化特征,排除B项;C项表述与王维的创作风格不符,排除。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4
15.唐代以后,雕版印刷的图书数量逐渐超过手抄、石刻拓印等方法制作的图书,从前分散于民间的小作坊逐渐发展为大规模印刷成套经典书籍的大工坊。这些变化(  )
A.反映了佛教文化的衰落
B.阻断了儒学思想的发展
C.加剧了社会矛盾的积累
D.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传承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6
17
18
19
11
20
1
15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经典书籍的印刷,有利于学术文化的传承,D项正确。材料提到的是经典书籍的印刷,并不能反映佛教文化的衰落,排除A项;大规模印刷经典书籍更有利于儒学思想的传播,而不是阻断其发展,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直接体现出社会矛盾的积累,排除C项。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6
17
18
19
11
20
1
15
16.《唐会要》记载:“贞观五年(631年)以后,太宗数幸国学、太学,遂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部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因素是(  )
A.繁荣昌盛的国力 B.开放的对外政策
C.民族关系的改善 D.辉煌的文化成就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时期文化繁荣,对周边国家产生巨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繁荣昌盛的国力,A项正确。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7
18
19
11
20
1
16
二、非选择题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认同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徙后,与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文化接轨,从而实现自觉不自觉的民族意识的调整,从低到高依次经历了物质性民族意识、社会性民族意识和精神性民族意识整合三个阶段。元康四年,慕容廆率领慕容鲜卑迁徙于大棘城后,“教以农桑法”。……胡族在确立“以农为本”的经济意识后,从早期的“皆有部落,不相杂错”开始向“离散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8
19
11
20
1
17
部落”转化,并实行汉族的编户齐民制度……慕容鲜卑建立前燕政权之后,各项制度均仿照汉制……苻坚曾“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孝文帝更是“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
——摘自王万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
民族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
意识的冲突与整合》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8
19
11
20
1
1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民族意识的调整,并分析调整的影响。
解析:第一小问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各少数民族及中华民族的发展进行分析,分别从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组织答案。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8
19
11
20
1
17
答案:调整:接受中原农业生产方式;从游牧部落制度向汉族封建转变;接受儒家文化,逐步封建化。(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影响: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和进步(封建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社会管理水平);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每点2分,共8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8
19
11
20
1
17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地区再一次成为军阀割据混战的角逐场。南迁的汉族人民与南方各族人民共同开垦荒地、修建水利,有力地提升了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在农业方面,出现了一种新式耕作工具——江东犁,这种犁可以深入浅出,操作方便;灌溉工具则出现了筒车、水轮等先进设备,灌溉精准度显著提升。同时安史之乱后,全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其中江南地区多达49项,居全国之首。手工业方面,纺织业特别是棉纺织业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9
11
20
1
18
有了显著的发展,广州等地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业基地。在造船业方面,扬州已经成为唐代最大的造船基地。在商业方面,“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可见,扬州和益州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此外,在海外贸易方面,南方充分发挥天然的地理优势,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
——摘编自冯浩帆《浅论中国历史
上几次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9
11
20
1
18
(1)根据材料,指出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解析:从工具、水利、行业、城市、外贸等方面回答。
答案:表现:耕作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修建,灌溉工具的改良,农业迅速发展;丝织业、造船业等手工业发展;南方商业城市发展;对外贸易繁荣。(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9
11
20
1
18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发展的背景。(6分)
解析:从社会局势、人口迁移、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
答案:背景: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对外贸易的发展;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努力;前代江南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9
11
20
1
18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最早兴起于三国曹魏时期,至隋朝为科举制所代替。上承两汉重“德”“孝”的察举制,下启隋唐以“才”“学”为标准的科举制度,九品中正制承前启后,既衔接着中国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又预示着新旧秩序与社会思潮的更迭发展,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举足轻重的一环。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一些弊端也开始显现出来。
——摘自康晓、赵子辰《“德”“才”之辩:
论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原初合理性》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1
20
1
19
材料二 作为一项从整体上影响国民生活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以其“程序的公正”为国家选拔了大量行政官员,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准和维护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方面,发挥了直接而巨大的作用,这是其显而易见的功能;它还有其他不那么显著却同样值得重视的功能,科举制度以其对社会的整体影响力将儒家经典维持世道人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摘自陈文新《历代科举文献
整理与研究丛刊总序》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1
20
1
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九品中正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6分)
解析:从继承发展、历史进程等角度分析。
答案:地位:承上启下(或继承两汉的察举制,为隋唐科举制奠定基础或衔接中国选官制度);预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地位重要。(每点2分,共6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1
20
1
19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相较于九品中正制的进步性。(8分)
解析:从途径、范围、素养、功能等方面分析。
答案:进步性:依据考试成绩选官具有客观性;公开考试选官具有相对公平性;不论贵贱皆可参加,具有广泛性;程序公正;有利于打破士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加速社会阶层流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促进文化和教育发展;具有社会教化作用。(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共8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1
20
1
19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儒学家董仲舒借鉴了墨学“天志”思想和阴阳五行观念来解释宇宙和社会秩序,强调天人感应论,认为人的形体及其精神上的各种表征,完全符合于“天”。同时声称“天以天下与尧、舜,尧、舜受命于天王天下”。“天”的意旨,体现到人间社会内,就表征为“三纲五常”。到汉武帝时代,以地主为支配的封建制经济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此时董仲舒又从“一统纪”“明法度”的立场上,主张“一”于“孔子之术”。因此,两汉儒学的“新”是在实践上适应了汉代封建统治的最大需要,成为专制主义政治的理论指导原则。
——摘编自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上)》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
20
材料二 隋唐儒学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与佛道二教的相互冲突、纷争过程中被统治者自觉加以复兴的。佛道与儒学的撞击也使儒学发生着某种新的变化,即儒学不得不吸收释、道的思想因素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
——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
儒学发展辩正》等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
20
(1)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至隋唐儒学地位的变化。(6分)
解析:从思想主流、多元化、政府政策等方面回答。
答案:变化: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魏晋时期,道教与佛教思想发展,冲击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隋唐时期,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家与佛道竞争,是社会主流思想之一。(每点2分,共6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
20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至隋唐儒学发展演变的特点及其原因。(8分)
解析:“特点”从自身发展、统治需要角度回答;“原因”从政治需要、社会发展、思想碰撞等方面分析。
答案:特点:吸收融合佛道思想;根据统治者的需要不断调整。(2分)
原因:维护大一统政治的需要;传统的儒学理论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现实的变化;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
20单元综合检测(二)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晋因惩魏氏孤立之弊而建立的宗室诸侯的特权,恰好成为分割皇权的势力,以致出现“八王之乱”。该学者认为,导致“八王之乱”的原因是(  )
A.曹魏政权的干预    B.西晋宗室的争权
C.地方诸王的争霸 D.门阀士族的擅权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晋朝鉴于曹魏政权孤立无援而被取代的弊端,给予宗室诸侯特权,然而这些宗室诸侯的特权却使得他们有了分割皇权的势力,最终引发了“八王之乱”,B项正确。
2.下图所示为今浙江、福建在东汉末年和西晋设县的数量统计。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INCLUDEPICTURE "../../../26RTC29.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26RTC29.TIF" \* MERGEFORMATINET
A.永嘉之乱爆发 B.南方经济发展
C.江南相对安定 D.郡县制度优越
解析:选B。图中显示浙江和福建在西晋时期设县数量明显增加,这主要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繁荣,人口增加,行政管理的需求也随之上升,因此设县数量增多,B项正确。永嘉之乱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生产力,是县数增多的外在因素,排除A项;“江南相对安定”是江南经济发展的有力条件,是县数增多的客观条件,排除C项;材料设问是县数增多的原因,而非郡县制的作用,排除D项。
3.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们此举主要是为了(  )
A.谋求与汉族王朝和平共处
B.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C.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
D.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
解析:选C。材料表明大夏国、北魏、北周政权的建立者都认为自己是中原王朝推崇的祖先的后代,据此可知他们这是为了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C项正确。
4.北魏孝文帝将鲜卑姓改为汉姓,为皇室取姓元。他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并命令鲜卑族官员一律用汉语,着汉服。孝文帝的做法(  )
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C.导致了南北朝对峙局面出现
D.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解析:选A。孝文帝为了巩固统治,增强国家实力,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A项正确。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孝文帝改革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南北朝对峙局面在孝文帝之前已经形成,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就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排除D项。
5.隋炀帝营建东都时,于右掖门街西建子罗仓,仓西有粳米六十余窖。《通典》中记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据此可知,隋朝(  )
A.农业经济繁荣发展
B.帝都搬迁推动了经济发展
C.稻米开始成为主食
D.义仓完备使民众生活富足
解析:选A。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隋朝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等多处粮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如此丰富的粮食储备反映出隋朝农业经济繁荣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增加,A项正确。
6.唐太宗采纳魏征等大臣的建议,设立了“无土”爵,即虚封爵位,只给食邑若干户的名号或绢帛等物,而没有相应的实际食邑。这一举措(  )
A.保证了皇权专制统治
B.促进了吏治清明
C.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D.有利于政局稳定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受封“无土”爵,只享有食邑若干户的名号或绢帛等物,而没有相应的实际食邑,这样不易形成分裂割据势力,有利于政局稳定,D项正确。
7.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期设置北庭都护府来管辖突厥故地;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逻为怀仁可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这体现了唐朝(  )
A.实行灵活务实民族政策
B.消除了民族分裂的隐患
C.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
D.导致藩镇问题威胁中央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唐朝采用设置机构、册封、和亲等多种形式的民族政策,恩威并施,体现了其实行灵活务实的民族政策,A项正确。“消除了民族分裂的隐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唐朝并未实现各民族平等,排除C项;藩镇问题源于实行的节度使制度,排除D项。
8.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手握重兵,直接领导管理屯田的营田使和管理军需的支度使等。天宝年间之后,又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掌管权力。这些现象(  )
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B.标志着郡县制度的彻底废除
C.必然导致皇权旁落局面出现
D.表明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
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藩镇将领的权力不断强化,这种地方权力的增大会使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D项正确。地方权力的加强会削弱中央集权,排除A项;唐朝时期郡县制度没有被彻底废除,排除B项;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会导致中央集权被削弱,而不是皇权旁落,排除C项。
9.曹魏时期,颁行九品中正制,多由在中央任职的本籍官员为中正,对本籍人才等次品鉴,再经考核,授以官职。据此可知,曹魏时期的选官(  )
A.放弃了才德标准 B.提升了官员素质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保证了公平公正
解析:选C。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由中央任命的本籍官员担任中正,对本籍人才等次进行品鉴。这种制度使得中央能够更直接地控制地方官员的选拔,进而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初期的标准包括才能和品德,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本身并不直接提升官员素质,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受到门第和家族势力的影响,未必能保证公平公正,排除D项。
10.武则天首创的殿试由帝王亲任主考官,将录取最高一级知识官僚的命题权、评判权收归皇帝。殿试的设置(  )
A.扩大了科举选官用人的范围
B.避免了取士的主观随意性
C.使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D.有助于防范官僚结党营私
解析:选D。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由于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将录取最高一级知识官僚的命题权、评判权收归皇帝,这有助于减少官僚在科举选拔中的干预和操纵,从而防范官僚结党营私,D项正确。殿试只是科举制度中的一个环节,没有扩大选官的范围,排除A项;皇帝的个人偏好、政治立场等因素仍然可能影响到取士的结果,排除B项;殿试的设置更多的是强化皇帝在科举选拔中的最终决定权,而非使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排除C项。
11.《资治通鉴·唐纪》载:“每议政之际,是非锋起,上不能决也。”同时,当时也有“事不出于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这反映了三省体制(  )
A.不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B.推动了政治决策民主化
C.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D.导致地方势力迅速崛起
解析:选C。材料“每议政之际,是非锋起,上不能决也”体现了三省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影响皇帝决策;“事不出于中书,是为乱政”认为皇帝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中书省拥有封驳权,反映了三省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C项正确。三省体制有利于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稳定政局,巩固统治,排除A项;唐朝实行三省体制,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三省体制是中枢政务机构,与地方势力迅速崛起无关,排除D项。
12.安史之乱以来,唐王朝的国家财政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土地所有制的剧烈发展使得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度日益崩溃,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这一“新格局”的出现(  )
A.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C.限制了唐后期土地兼并
D.有利于均田制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两税法的实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两税法征税标准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实际上已不再限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在两税法实行时,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已经瓦解,排除D项。
13.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佛教文化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核心内容
C.佛教中国本土化进程由此开启
D.佛教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僧人是传颂佛教文化的,但是“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说明其为在中国发展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A项正确。
14.在唐朝的诗歌创作中,李白融合了道教思想的元素,使其作品往往意象丰富、想象雄奇,而又无拘无束;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幽静秀丽,空旷淡雅。这些艺术风格(  )
A.展现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
B.体现出民族交融的文化特征
C.刻画出唐朝开元盛世的壮丽景象
D.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
解析:选D。据题意可知,唐代诗人的作品受道教乃至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体现出当时的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的特征,D项正确。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展现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民族交融的文化特征,排除B项;C项表述与王维的创作风格不符,排除。
15.唐代以后,雕版印刷的图书数量逐渐超过手抄、石刻拓印等方法制作的图书,从前分散于民间的小作坊逐渐发展为大规模印刷成套经典书籍的大工坊。这些变化(  )
A.反映了佛教文化的衰落
B.阻断了儒学思想的发展
C.加剧了社会矛盾的积累
D.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传承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经典书籍的印刷,有利于学术文化的传承,D项正确。材料提到的是经典书籍的印刷,并不能反映佛教文化的衰落,排除A项;大规模印刷经典书籍更有利于儒学思想的传播,而不是阻断其发展,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直接体现出社会矛盾的积累,排除C项。
16.《唐会要》记载:“贞观五年(631年)以后,太宗数幸国学、太学,遂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部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因素是(  )
A.繁荣昌盛的国力 B.开放的对外政策
C.民族关系的改善 D.辉煌的文化成就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时期文化繁荣,对周边国家产生巨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繁荣昌盛的国力,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认同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徙后,与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文化接轨,从而实现自觉不自觉的民族意识的调整,从低到高依次经历了物质性民族意识、社会性民族意识和精神性民族意识整合三个阶段。元康四年,慕容廆率领慕容鲜卑迁徙于大棘城后,“教以农桑法”。……胡族在确立“以农为本”的经济意识后,从早期的“皆有部落,不相杂错”开始向“离散部落”转化,并实行汉族的编户齐民制度……慕容鲜卑建立前燕政权之后,各项制度均仿照汉制……苻坚曾“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孝文帝更是“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
——摘自王万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
民族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
意识的冲突与整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民族意识的调整,并分析调整的影响。
解析:第一小问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各少数民族及中华民族的发展进行分析,分别从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调整:接受中原农业生产方式;从游牧部落制度向汉族封建转变;接受儒家文化,逐步封建化。(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影响: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和进步(封建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社会管理水平);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每点2分,共8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地区再一次成为军阀割据混战的角逐场。南迁的汉族人民与南方各族人民共同开垦荒地、修建水利,有力地提升了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在农业方面,出现了一种新式耕作工具——江东犁,这种犁可以深入浅出,操作方便;灌溉工具则出现了筒车、水轮等先进设备,灌溉精准度显著提升。同时安史之乱后,全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其中江南地区多达49项,居全国之首。手工业方面,纺织业特别是棉纺织业有了显著的发展,广州等地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业基地。在造船业方面,扬州已经成为唐代最大的造船基地。在商业方面,“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可见,扬州和益州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此外,在海外贸易方面,南方充分发挥天然的地理优势,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
——摘编自冯浩帆《浅论中国历史
上几次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1)根据材料,指出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发展的背景。(6分)
解析:第(1)问从工具、水利、行业、城市、外贸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社会局势、人口迁移、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
答案:(1)表现:耕作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修建,灌溉工具的改良,农业迅速发展;丝织业、造船业等手工业发展;南方商业城市发展;对外贸易繁荣。(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2)背景: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对外贸易的发展;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努力;前代江南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最早兴起于三国曹魏时期,至隋朝为科举制所代替。上承两汉重“德”“孝”的察举制,下启隋唐以“才”“学”为标准的科举制度,九品中正制承前启后,既衔接着中国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又预示着新旧秩序与社会思潮的更迭发展,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举足轻重的一环。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一些弊端也开始显现出来。
——摘自康晓、赵子辰《“德”“才”之辩:
论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原初合理性》
材料二 作为一项从整体上影响国民生活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以其“程序的公正”为国家选拔了大量行政官员,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准和维护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方面,发挥了直接而巨大的作用,这是其显而易见的功能;它还有其他不那么显著却同样值得重视的功能,科举制度以其对社会的整体影响力将儒家经典维持世道人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摘自陈文新《历代科举文献
整理与研究丛刊总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九品中正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相较于九品中正制的进步性。(8分)
解析:第(1)问从继承发展、历史进程等角度分析。第(2)问从途径、范围、素养、功能等方面分析。
答案:(1)地位:承上启下(或继承两汉的察举制,为隋唐科举制奠定基础或衔接中国选官制度);预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地位重要。(每点2分,共6分)
(2)进步性:依据考试成绩选官具有客观性;公开考试选官具有相对公平性;不论贵贱皆可参加,具有广泛性;程序公正;有利于打破士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加速社会阶层流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促进文化和教育发展;具有社会教化作用。(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共8分)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儒学家董仲舒借鉴了墨学“天志”思想和阴阳五行观念来解释宇宙和社会秩序,强调天人感应论,认为人的形体及其精神上的各种表征,完全符合于“天”。同时声称“天以天下与尧、舜,尧、舜受命于天王天下”。“天”的意旨,体现到人间社会内,就表征为“三纲五常”。到汉武帝时代,以地主为支配的封建制经济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此时董仲舒又从“一统纪”“明法度”的立场上,主张“一”于“孔子之术”。因此,两汉儒学的“新”是在实践上适应了汉代封建统治的最大需要,成为专制主义政治的理论指导原则。
——摘编自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上)》
材料二 隋唐儒学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与佛道二教的相互冲突、纷争过程中被统治者自觉加以复兴的。佛道与儒学的撞击也使儒学发生着某种新的变化,即儒学不得不吸收释、道的思想因素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
——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
儒学发展辩正》等
(1)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至隋唐儒学地位的变化。(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至隋唐儒学发展演变的特点及其原因。(8分)
解析:第(1)问从思想主流、多元化、政府政策等方面回答。第(2)问“特点”从自身发展、统治需要角度回答;“原因”从政治需要、社会发展、思想碰撞等方面分析。
答案:(1)变化: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魏晋时期,道教与佛教思想发展,冲击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隋唐时期,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家与佛道竞争,是社会主流思想之一。(每点2分,共6分)
(2)特点:吸收融合佛道思想;根据统治者的需要不断调整。(2分)
原因:维护大一统政治的需要;传统的儒学理论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现实的变化;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