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综合检测课件+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综合检测课件+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6:57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三)
一、选择题
1.宋代本身的统治体制,在中国列朝之内缺乏先例,乃是“叠床架屋”、缺乏有机结构的官僚系统。“叠床架屋”反映了宋朝政府运作推崇(  )
A.强干弱枝      B.崇文抑武
C.内重外轻 D.事权分立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中央官僚机构的运行方式是二府三司制,把宰相的行政权、财权、军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掌行政权,三司掌财权,枢密院掌军权,形成事权分立,D项正确。强干弱枝指的是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崇文抑武指的是北宋在选官方面多用文官,罢免宿将兵权,排除B项;内重外轻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2.宋代东南地区,吴郡“父笃其子,兄勉其弟,有不被儒服而行,莫不耻焉”。江西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福建居民更是“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A.书院教育的普及 B.崇文抑武的推行
C.印刷技术的进步 D.平等观念的流行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朝统治者的治国策略是“崇文抑武”,因此东南地区的居民重视文化及教育,B项正确。
3.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夏双方达成和议,元昊取消帝号,由宋册立为夏国王,宋岁赐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宋夏和议和互市贸易(  )
A.让北宋勉强获得南部边防安定
B.导致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使西夏经济发展长期依赖北宋
D.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解析:选D。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宋夏和议,双方开展互市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D项正确。
4.王安石变法中实施市易法,不仅严格立法以抑兼并,而且设立市易司或市易务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关税,进一步扩大征榷范围等。这一举措(  )
A.加大了政府对工商业干预
B.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C.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D.加强了地方军事实力
解析:选A。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有利于平抑物价、抑制兼并、增加国库收入,市易务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这体现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干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发展,排除B项;从某种程度上看,市易法会激化政府与商人、地主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王安石经济领域的变法,与军事无关,排除D项。
5.《国史大纲》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该书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强对百姓的社会管控
B.并未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C.加速北宋走向衰亡
D.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的负担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国史大纲》认为王安石变法对待百姓苛刻,有敛财的迹象,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D项正确。该书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不是加强对百姓的管控和加速北宋走向衰亡,排除A、C两项;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的目的,排除B项。
6.《辽史·太祖本纪》记载:“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其可知者盖自奇首云。奇首生都菴山,徙潢河之滨。”这反映出(  )
A.北方民族主动实行“汉化”
B.辽政权推行封建化改革
C.契丹族的华夏认同理念
D.辽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解析:选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记载表明了契丹族试图将自己的起源与华夏族联系起来,体现了契丹族的华夏认同理念,C项正确。
7.右图所示为西夏碑铭中的西夏文祈祷词,其大意为“风雨时降,宝谷永成,地境安定,庶民安乐”。该祈祷词反映了西夏(  )
INCLUDEPICTURE "../../26YB20.TIF" \* MERGEFORMAT
A.重视农业生产 B.实行全盘“汉化”
C.民族文化落后 D.社会富足安定
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祈祷词的意思是祈求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反映了西夏重视农业生产,A项正确。
8.金世宗(1123—1189年)视《贞观政要》为治国的镜鉴。其在位时期,金国出现繁荣景象,因其年号为“大定”,史称“大定之治”。这说明(  )
A.儒家思想是治国根本
B.中原文化对金朝影响较大
C.金政权重现唐朝辉煌
D.金政权繁荣景象远超中原
解析:选B。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世宗借鉴唐朝的治国理念,这体现了中原文化对金朝产生较大的影响,B项正确。
9.忽必烈统一全国以后,贯通南北、纵横全国的急递铺网络开始建立起来。各路府州县根据实际情况,“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则设一铺”。《元史·地理志》记载,全国大大小小的急递铺有2万多处。据此推断,元朝急递铺(  )
A.首创了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B.促进统一市场形成
C.使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D.提升行政治理效能
解析:选D。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元朝建立驿站体系和急递铺,都是为了更快速、更有效地传递信息和物资,有利于提升行政治理效能,D项正确。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并非元朝首创,而是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排除A项;驿站没有直接促进市场统一,排除B项;驿站和急递铺的设立不能直接实现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排除C项。
10.元朝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军队布置、调动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据此可知,元朝(  )
A.地方有较大独立性
B.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
C.行省没有任何权力
D.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成宗以后中央对各行省在经济、司法、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有所制约,B项正确。元朝推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地方独立性有限,排除A项;在元朝行省制度下,地方是有一定权力的,排除C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排除D项。
11.唐宋时期,长江流域强势崛起。海内外部分学者所说的宋朝“绿色革命”“农业革命”,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其主要特征包括(  )
A.粮食作物生产技术发展
B.棉花种植得到大力推广
C.大量农书现世指导生产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剧变
解析:选A。据题干“宋朝‘绿色革命’‘农业革命’,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稻麦复种制度已经相当普遍,说明粮食作物生产技术得到发展,A项正确。棉花种植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排除B项;“大量”一词表述不精准,排除C项;宋代仍然是小农经济占主导,排除D项。
12.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A.市场打破了时空限制
B.宋代推行了重商政策
C.政府放弃监管商业活动
D.榷场互市贸易蓬勃发展
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指的是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在宋朝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即商业活动的时间、空间限制被打破,A项正确。
13.杜牧《上宰相求杭州启》云:“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韩愈《送陆歙州诗序》云:“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方长期动荡战乱频繁
B.北方土地兼并之风盛行
C.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下降
D.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解析:选D。根据材料“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及所学可知,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南方经济逐渐发展,江南地区赋税的比重越来越大,说明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D项正确。
14.宋朝时租佃制十分普遍,佃农在户籍中专门被列为“客户”,租佃土地须订立正式契约,契约期满后可以自由迁徙,地主不得阻拦。这反映了宋代(  )
A.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B.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C.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D.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契约期满后地主不可以干涉佃农的人身自由,这说明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的减轻,A项正确。宋朝仍然是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佃农这一种社会成员,不能得出“社会成员身份平等”的结论,排除C项;宋朝完善科举制,加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排除D项。
15.军事上羸弱的南宋在抗元斗争中坚持了近半个世纪。广大军民同仇敌忾,临安陷落后悲壮的崖山海战,更有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并涌现出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英雄人物。这体现了(  )
A.军民身份趋向平等 B.宋朝崇文抑武国策
C.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D.理学增进家国认同
解析:选D。材料中“同仇敌忾”“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强调南宋军民因为精神激励,取得长期抗元的奇迹,抗元精神的强化与当时的理学兴盛直接相关,体现了理学增进家国认同,D项正确。
16.宋代从文人士大夫,以至民间下层,纷纷涉足描写市民情感的白话小说,通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开创了以口语化的民间通俗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先河。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文化的世俗化色彩明显
B.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
C.市民文化淡化等级观念
D.市民为文学创作的主体
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宋代白话小说流行,并且白话小说通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这体现的是文化的世俗化,A项正确。宋朝时期市民文化发展,但儒家文化仍然是社会主流,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市民文化淡化等级观念,排除C项;当时文学创作的主体仍然是士人,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澶渊之盟条约的效果被普遍歪曲了,尤其是岁币被描绘成给宋朝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每年送给契丹岁币的份额仅仅相当于南方一个州如越州的产量。而且条约缔结之后,辽宋贸易在更大的规模上得以恢复,在这一贸易中,宋朝获得了大量的盈余,岁币中银的大约60%,作为购买宋朝产品的支付款项,最终仍回到宋朝手中。契丹把绢用于自身巨大的国内消费,比如在和约之后立即建立了新中京,而且他们还用大量的绢与他们的邻居,包括回鹘人、党项人、高丽人和蒙古地区诸部落的部民进行贸易。
——摘编自[英]崔瑞德、[美]史乐民
《剑桥中国宋代史》
材料二 今湖南西部及其边临地区为宋代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宋代继承发展了唐以来的羁縻制度,实行以“本土之法”治本土的政策,“民不服役,田不输赋”,又设立博易场,“皆听与互市”。王安石变法,国力增强,1072年,变法主将章惇为荆湖南北查访使,在梅山地区先后设新化县、安化县。章惇作《开梅山歌》云:“人家迤逦见板屋,火耕硗确多畬田……如今丁口渐繁息……给牛贷种使开垦,植桑种稻输缗钱。”不久,又在湘西设立沅州,少数民族归顺,“岁入课米,以盐酬之”。
——摘编自伍新福主编《湖南通史·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澶渊之盟的历史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变法在湖南民族地区的施行。(8分)
解析:第(1)问从交流、局势、民生、交融等方面分析。第(2)问从积极(政策、交流、发展、财政等角度)和消极(负担)两方面阐述。
答案:(1)历史意义:促进了经济交流与发展;澶渊之盟使宋辽之间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有利于边境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促进了宋辽之间的文化融合和交流;为宋辽之间长期的友好相处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每点1.5分,共6分)
(2)积极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政策,尊重了民族地区的传统和特点;通过设立博易场,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发展;王安石变法使得国力增强,能够对民族地区进行有效的治理和开发,促进了当地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消极方面:“以盐酬之”可能存在一定的剥削和不平等,给少数民族带来一定负担。(2分)
18.(16分)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摘编自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夏金政权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
内聚性不断增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根据材料概括出这一新变化出现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辽政权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制度。简述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立足民族交融回答;第二小问从经济发展、人口迁移、民族交流、主流文明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辽代政治制度回答;第二小问从交通、政治、机构设置、边疆治理等方面回答。
答案:(1)新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2分)
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向中原移民;周边民族与汉族频繁接触,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华夏文明自身的优越性。(每点1.5分,任答四点即可,共6分)
(2)统治制度:南北面官制。(2分)
元朝措施: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理吐蕃;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6分)
19.(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临安府(今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在宋金战争中,北方人大量南迁,其中不少士民和商贾都集中到杭州,使杭州的人口大增。杭州市场上的各种商品,大都来自其他地区,客贩往来,“旁午于道,曾无虚日”。杭州城内,自大街到坊巷,大小店铺连门皆是,“即无空虚之屋”。大街上的买卖昼夜不绝,而且“万物所聚”,交易量很大,珠子市的买卖“动以万数”,尤其兴隆。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隋唐辽宋金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杭州商业繁盛的原因。
解析:从经济发展、人口迁移、政局、自然条件、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
答案: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大量人口的迁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资源;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较好;水陆交通发达;南方农耕经济的发展;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每点2分,任答五点即可,共10分)
2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郑樵在总结唐宋之际婚姻观念的历史变迁时说,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宋代门阀士族政治的消亡反映在人们的婚俗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
——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
流动与宋代社会结构变迁》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婚姻观的不同,并分别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解析:第一小问立足思想观念回答;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思考。
答案:不同:从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到宋代婚姻重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2分)
原因:隋唐以前,世家大族掌握国家政权(门阀政治),门第观念盛行,等级严格,婚姻重视出身门第。(4分)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文官政治形成,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商品经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4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单元综合检测(三)
一、选择题
1.宋代本身的统治体制,在中国列朝之内缺乏先例,乃是“叠床架屋”、缺乏有机结构的官僚系统。“叠床架屋”反映了宋朝政府运作推崇(  )
A.强干弱枝      B.崇文抑武
C.内重外轻 D.事权分立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中央官僚机构的运行方式是二府三司制,把宰相的行政权、财权、军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掌行政权,三司掌财权,枢密院掌军权,形成事权分立,D项正确。强干弱枝指的是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崇文抑武指的是北宋在选官方面多用文官,罢免宿将兵权,排除B项;内重外轻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2.宋代东南地区,吴郡“父笃其子,兄勉其弟,有不被儒服而行,莫不耻焉”。江西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福建居民更是“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A.书院教育的普及 B.崇文抑武的推行
C.印刷技术的进步 D.平等观念的流行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朝统治者的治国策略是“崇文抑武”,因此东南地区的居民重视文化及教育,B项正确。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2
3.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夏双方达成和议,元昊取消帝号,由宋册立为夏国王,宋岁赐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宋夏和议和互市贸易(  )
A.让北宋勉强获得南部边防安定
B.导致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使西夏经济发展长期依赖北宋
D.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宋夏和议,双方开展互市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D项正确。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3
4.王安石变法中实施市易法,不仅严格立法以抑兼并,而且设立市易司或市易务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关税,进一步扩大征榷范围等。这一举措(  )
A.加大了政府对工商业干预
B.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C.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D.加强了地方军事实力

3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4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有利于平抑物价、抑制兼并、增加国库收入,市易务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这体现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干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发展,排除B项;从某种程度上看,市易法会激化政府与商人、地主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王安石经济领域的变法,与军事无关,排除D项。
3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4
5.《国史大纲》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该书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强对百姓的社会管控 B.并未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C.加速北宋走向衰亡 D.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的负担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史大纲》认为王安石变法对待百姓苛刻,有敛财的迹象,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D项正确。该书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不是加强对百姓的管控和加速北宋走向衰亡,排除A、C两项;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的目的,排除B项。

3
4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5
6.《辽史·太祖本纪》记载:“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其可知者盖自奇首云。奇首生都菴山,徙潢河之滨。”这反映出(  )
A.北方民族主动实行“汉化”
B.辽政权推行封建化改革
C.契丹族的华夏认同理念
D.辽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记载表明了契丹族试图将自己的起源与华夏族联系起来,体现了契丹族的华夏认同理念,C项正确。

3
4
5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6
7.右图所示为西夏碑铭中的西夏文祈祷词,其大意为“风雨时降,宝谷永成,地境安定,庶民安乐”。该祈祷词反映了西夏(  )
A.重视农业生产
B.实行全盘“汉化”
C.民族文化落后
D.社会富足安定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祈祷词的意思是祈求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反映了西夏重视农业生产,A项正确。

3
4
5
6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7
8.金世宗(1123—1189年)视《贞观政要》为治国的镜鉴。其在位时期,金国出现繁荣景象,因其年号为“大定”,史称“大定之治”。这说明(  )
A.儒家思想是治国根本
B.中原文化对金朝影响较大
C.金政权重现唐朝辉煌
D.金政权繁荣景象远超中原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世宗借鉴唐朝的治国理念,这体现了中原文化对金朝产生较大的影响,B项正确。

3
4
5
6
7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8
9.忽必烈统一全国以后,贯通南北、纵横全国的急递铺网络开始建立起来。各路府州县根据实际情况,“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则设一铺”。《元史·地理志》记载,全国大大小小的急递铺有2万多处。据此推断,元朝急递铺(  )
A.首创了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B.促进统一市场形成
C.使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D.提升行政治理效能

3
4
5
6
7
8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9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元朝建立驿站体系和急递铺,都是为了更快速、更有效地传递信息和物资,有利于提升行政治理效能,D项正确。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并非元朝首创,而是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排除A项;驿站没有直接促进市场统一,排除B项;驿站和急递铺的设立不能直接实现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排除C项。
3
4
5
6
7
8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9
10.元朝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军队布置、调动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据此可知,元朝(  )
A.地方有较大独立性 B.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
C.行省没有任何权力 D.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成宗以后中央对各行省在经济、司法、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有所制约,B项正确。元朝推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地方独立性有限,排除A项;在元朝行省制度下,地方是有一定权力的,排除C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排除D项。

3
4
5
6
7
8
9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0
11.唐宋时期,长江流域强势崛起。海内外部分学者所说的宋朝“绿色革命”“农业革命”,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其主要特征包括(  )
A.粮食作物生产技术发展 B.棉花种植得到大力推广
C.大量农书现世指导生产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剧变
解析:据题干“宋朝‘绿色革命’‘农业革命’,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稻麦复种制度已经相当普遍,说明粮食作物生产技术得到发展,A项正确。棉花种植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排除B项;“大量”一词表述不精准,排除C项;宋代仍然是小农经济占主导,排除D项。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11
12.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A.市场打破了时空限制 B.宋代推行了重商政策
C.政府放弃监管商业活动 D.榷场互市贸易蓬勃发展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指的是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在宋朝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即商业活动的时间、空间限制被打破,A项正确。

3
4
5
6
7
8
9
10
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2
13.杜牧《上宰相求杭州启》云:“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韩愈《送陆歙州诗序》云:“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方长期动荡战乱频繁 B.北方土地兼并之风盛行
C.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下降 D.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解析:根据材料“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及所学可知,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南方经济逐渐发展,江南地区赋税的比重越来越大,说明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D项正确。

3
4
5
6
7
8
9
10
2
12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3
14.宋朝时租佃制十分普遍,佃农在户籍中专门被列为“客户”,租佃土地须订立正式契约,契约期满后可以自由迁徙,地主不得阻拦。这反映了宋代(  )
A.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B.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C.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D.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解析:据材料可知,契约期满后地主不可以干涉佃农的人身自由,这说明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的减轻,A项正确。宋朝仍然是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佃农这一种社会成员,不能得出“社会成员身份平等”的结论,排除C项;宋朝完善科举制,加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排除D项。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4
15.军事上羸弱的南宋在抗元斗争中坚持了近半个世纪。广大军民同仇敌忾,临安陷落后悲壮的崖山海战,更有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并涌现出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英雄人物。这体现了(  )
A.军民身份趋向平等 B.宋朝崇文抑武国策
C.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D.理学增进家国认同
解析:材料中“同仇敌忾”“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强调南宋军民因为精神激励,取得长期抗元的奇迹,抗元精神的强化与当时的理学兴盛直接相关,体现了理学增进家国认同,D项正确。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6
17
18
19
11
20
1
15
16.宋代从文人士大夫,以至民间下层,纷纷涉足描写市民情感的白话小说,通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开创了以口语化的民间通俗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先河。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文化的世俗化色彩明显 B.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
C.市民文化淡化等级观念 D.市民为文学创作的主体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白话小说流行,并且白话小说通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这体现的是文化的世俗化,A项正确。宋朝时期市民文化发展,但儒家文化仍然是社会主流,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市民文化淡化等级观念,排除C项;当时文学创作的主体仍然是士人,排除D项。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7
18
19
11
20
1
16
二、非选择题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澶渊之盟条约的效果被普遍歪曲了,尤其是岁币被描绘成给宋朝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每年送给契丹岁币的份额仅仅相当于南方一个州如越州的产量。而且条约缔结之后,辽宋贸易在更大的规模上得以恢复,在这一贸易中,宋朝获得了大量的盈余,岁币中银的大约60%,作为购买宋朝产品的支付款项,最终仍回到宋朝手中。契丹把绢用于自身巨大的国内消费,比如在和约之后立即建立了新中京,而且他们还用大量的绢与他们的邻居,包括回鹘人、党项人、高丽人和蒙古地区诸部落的部民进行贸易。 ——摘编自[英]崔瑞德、[美]史乐民《剑桥中国宋代史》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8
19
11
20
1
17
材料二 今湖南西部及其边临地区为宋代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宋代继承发展了唐以来的羁縻制度,实行以“本土之法”治本土的政策,“民不服役,田不输赋”,又设立博易场,“皆听与互市”。王安石变法,国力增强,1072年,变法主将章惇为荆湖南北查访使,在梅山地区先后设新化县、安化县。章惇作《开梅山歌》云:“人家迤逦见板屋,火耕硗确多畬田……如今丁口渐繁息……给牛贷种使开垦,植桑种稻输缗钱。”不久,又在湘西设立沅州,少数民族归顺,“岁入课米,以盐酬之”。
——摘编自伍新福主编《湖南通史·古代卷》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8
19
11
20
1
1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澶渊之盟的历史意义。(6分)
解析:从交流、局势、民生、交融等方面分析。
答案:历史意义:促进了经济交流与发展;澶渊之盟使宋辽之间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有利于边境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促进了宋辽之间的文化融合和交流;为宋辽之间长期的友好相处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每点1.5分,共6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8
19
11
20
1
17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变法在湖南民族地区的施行。(8分)
解析:从积极(政策、交流、发展、财政等角度)和消极(负担)两方面阐述。
答案:积极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政策,尊重了民族地区的传统和特点;通过设立博易场,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发展;王安石变法使得国力增强,能够对民族地区进行有效的治理和开发,促进了当地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消极方面:“以盐酬之”可能存在一定的剥削和不平等,给少数民族带来一定负担。(2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8
19
11
20
1
17
18.(16分)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摘编自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9
11
20
1
18
材料二 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夏金政权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
内聚性不断增强》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9
11
20
1
1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根据材料概括出这一新变化出现的原因。(8分)
解析:第一小问立足民族交融回答;第二小问从经济发展、人口迁移、民族交流、主流文明等角度分析。
答案:新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2分)
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向中原移民;周边民族与汉族频繁接触,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华夏文明自身的优越性。(每点1.5分,任答四点即可,共6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9
11
20
1
18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辽政权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制度。简述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8分)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辽代政治制度回答;第二小问从交通、政治、机构设置、边疆治理等方面回答。
答案:统治制度:南北面官制。(2分)
元朝措施: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理吐蕃;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6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9
11
20
1
18
19.(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临安府(今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在宋金战争中,北方人大量南迁,其中不少士民和商贾都集中到杭州,使杭州的人口大增。杭州市场上的各种商品,大都来自其他地区,客贩往来,“旁午于道,曾无虚日”。杭州城内,自大街到坊巷,大小店铺连门皆是,“即无空虚之屋”。大街上的买卖昼夜不绝,而且“万物所聚”,交易量很大,珠子市的买卖“动以万数”,尤其兴隆。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隋唐辽宋金卷》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1
20
1
19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杭州商业繁盛的原因。
解析:从经济发展、人口迁移、政局、自然条件、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
答案: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大量人口的迁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资源;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较好;水陆交通发达;南方农耕经济的发展;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每点2分,任答五点即可,共10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1
20
1
19
2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郑樵在总结唐宋之际婚姻观念的历史变迁时说,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宋代门阀士族政治的消亡反映在人们的婚俗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
——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
流动与宋代社会结构变迁》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
20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婚姻观的不同,并分别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解析:第一小问立足思想观念回答;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思考。
答案:不同:从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到宋代婚姻重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2分)
原因:隋唐以前,世家大族掌握国家政权(门阀政治),门第观念盛行,等级严格,婚姻重视出身门第。(4分)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文官政治形成,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商品经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4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
2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