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综合检测课件+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综合检测课件+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6:57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六)
一、选择题
1.清末新军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破产农民和城市游民;二是小知识分子尤其是留学生。清政府在编练新军时,要求应募士兵“能识字写字,并能略通文理”,对于有文化的人在薪饷上给予优待。新军的这一状况(  )
A.表明清政府重视文教
B.抵制了帝国主义入侵
C.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晚清政府要求新兵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还招募留学生参军,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新思想和新观念的传播,助推了后来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展,D项正确。
2.1900年,中国南北之间发生了义和团武装“灭洋”、唐才常等筹划自立军武装、“勤王”孙中山等筹划武装革命。这反映了(  )
A.打倒帝国主义已成为共识
B.协同救国方案达成一致
C.改良主张退出了历史舞台
D.新局势下的矛盾和探索
解析:选D。1900年,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义和团运动、唐才常的自立军计划、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等,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在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腐败无能时,各种力量在探索不同的救国道路,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唐才常、孙中山对于打倒帝国主义的态度,排除A项;义和团、唐才常和孙中山的观点均未涉及协同救国,排除B项;此时改良主张仍旧存在,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项。
3.1908年,沪宁铁路开通,苏州民众上午即可看到当日的上海报刊,使得“民智日开,风气自变”。据此可知,当时(  )
A.上海成为文化中心
B.普通百姓支持民主革命
C.报刊推动文艺繁荣
D.新式交通促进思想传播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沪宁铁路开通后,苏州民众上午即可看到当日的上海报刊,使得“民智日开,风气自变”,体现了新式交通促进思想传播,D项正确。
4.1911年农历四月初十,大清帝国第一届责任内阁成立第二天,就发布了第一道政令,大意是:朝廷决定将干线铁路的修筑权全部收回,民营铁路公司只允许修筑支线铁路,之前已经批准的民营干线修筑计划全部取消。这一政令的发布直接引发了(  )
A.预备立宪 B.武昌起义
C.保路运动 D.清王朝结束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发布政令,收回民营铁路的所有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直接引发四川地区的保路运动,C项正确。预备立宪时间在1906年,武昌起义爆发时间为1911年10月10日,清王朝结束是在1912年2月12日,排除A、B、D三项。
5.1911年11月,《神州日报》刊登了一幅名为《势如破竹》的时事漫画(见右图)。该漫画的寓意是(  )
A.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B.清朝统治即将土崩瓦解
C.南北和谈陷入僵局
D.列强坚决阻挠中国革命
解析:选B。根据材料“1911年11月”及漫画中的斧头劈竹等信息可知,该漫画主要是强调在辛亥革命的打击下,清政府的统治即将土崩瓦解,B项正确。
6.1911年11月初,《申报》因报道革命军失守汉口而激起民众的愤怒,致使该报社橱窗被捣毁。《中外日报》《新闻报》等也均因刊载革命军失败的消息而导致报社被捣毁。这说明当时(  )
A.新闻界极度缺乏民主革命意识
B.清政府加紧对革命军的镇压
C.新闻造假遭到民众的抵制
D.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人民群众不希望听到革命军失败的消息,说明当时的人民群众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反对清政府统治、拥护革命军的思想愿望,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D项正确。
7.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
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辛亥革命使得女性取得了平等地位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社会风气的变化受到政治变革影响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时期,女子走出家门,参加军队,并组建了很多团体,这说明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变化,D项正确。
8.1912年7月,康有为在《致仲远书》中称:“适者大夸,礼俗沦亡,敦化扫地,非豫一时之革命。实中国五千年政教文尽革。——顷并议废孔教,尤为可骇,若坠重渊,渺无所属。呜呼痛哉!自吾中国以来,老母变若今之甚者也。”这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思想论战
B.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冲突
C.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纷争
D.封建专制思想的根深蒂固
解析:选B。1912年中国正处于从封建帝制向共和制的社会转型时期。康有为认为当时的变革导致“礼俗沦亡,敦化扫地”,反映了其所代表的传统价值观与社会变革带来的新价值观之间的冲突,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纷争,排除C项;题干重点在于康有为对社会转型期变革的态度,而非强调封建专制思想的根深蒂固,排除D项。
9.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需副署之。”1914年5月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大总统总揽统治权”“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这一变化体现出(  )
A.革命派因人设法的特征
B.责任内阁制得到了落实
C.民国政党政治获得成功
D.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加强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是责任内阁制,总统权力受国务员限制,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则大大加强了总统权力,国务员成为虚设,这说明袁世凯独裁统治得到加强,D项正确。
10.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1916年3月,袁世凯称帝失败,不久死去。在此期间,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是(  )
A.改良与暴力救亡方式之争
B.各派军阀间争权夺利之争
C.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之争
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争
解析:选C。民国初年,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是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之争,专制独裁方面如刺杀宋教仁、袁世凯复辟帝制等,民主共和方面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C项正确。
11.下图为1912年辛亥革命周年纪念之际,《真相画报》发表的漫画《一年来之回顾》,描绘了官僚从“匿迹销声”到“高谈阔论”、政治从“推倒专制”到“死灰复燃”的画面。该漫画(  )
INCLUDEPICTURE "../../../历史/XAS20.TIF" \* MERGEFORMAT
A.批判了北洋政府的封建性
B.反映了社会变化的新进展
C.讽刺了辛亥革命的落后性
D.展现了民国时期的新气象
解析:选A。据材料“《一年来之回顾》,描绘了官僚从‘匿迹销声’到‘高谈阔论’、政治从‘推倒专制’到‘死灰复燃’的画面”可知,漫画意在批判北洋政府的封建性,A项正确。
12.据统计,中国面粉的进出口贸易从1915年开始由大量入超变为出超,1915—1921年年均出超量为100多万担,远销到英国、俄国(苏俄)及南洋各国。这一变化(  )
A.使官僚资本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
B.未受到国际金融和物价变动的影响
C.与此起彼伏的反帝爱国运动相关
D.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解析:选C。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一时期,中国国内此起彼伏地爆发了反帝爱国运动,如抵制洋货运动等,民众抵制外国面粉进口,而中国面粉企业得到发展机会,从而使得面粉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C项正确。官僚资本与面粉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关联不大,排除A项;国际金融和物价变动会对贸易产生影响,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
13.1928年国民政府进行的一项数据统计显示,湖北妇女缠足比例为59%,河北为50%,山西为18%,察哈尔为53%;在婚俗方面,像杭州这样的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这反映了此时的中国(  )
A.社会习俗嬗变具有滞后性
B.沿海地区习俗变迁快于内地
C.民众思想解放的进程加快
D.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观念未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说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嬗变与当时的政治变革相比呈现出滞后性的特征,A项正确。
14.有学者提到,《新青年》创刊时曾表示其宗旨不在“批评时政”,但这并不表明它不关心政治,实际上其作者明确认识到,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所进行的斗争,是和政治密切相关的。其意在强调,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
A.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B.借助西学探索革命的道路
C.继续辛亥革命未竟事业
D.以思想启蒙促进政治变革
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虽然《新青年》在创刊时表示不直接批评时政,但其作者认识到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与政治密切相关,因此新文化运动意在通过思想启蒙来促进政治变革,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清朝已经被推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变革,而非探索革命道路,排除B项;材料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15.1917年1月,《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开启了新文学革命的序幕,白话文运动由此开始。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先是通令全国小学一、二年级的国语课本改用白话文,随之又通令中学国语课本改用白话文。这一发展说明(  )
A.革命果实被北洋政府篡夺
B.新文学对社会影响深远
C.民间与政府主张不谋而合
D.传统文化从教材中剥离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1917年白话文运动开始,随着运动的发展,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先后要求小学、中学改用白话文,体现了新文学对社会影响深远,B项正确。
16.1919年,吴虞发表《吃人与礼教》一文,提出“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1920年,他在《新派文学之疑点》中提出,“不信古之爱心,是否会失去中国特有之文化?”引发了思想界知识分子的深入探讨。这反映出(  )
A.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动摇
B.传统儒家思想向新思想妥协
C.新文化运动逐步趋向理性
D.马克思主义成为时代的潮流
解析:选C。材料中对儒家思想文化认识的变化体现了知识分子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这说明知识界在对新文化运动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讨论,进而表明新文化运动逐步趋向理性,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16分)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INCLUDEPICTURE "../../../历史/E26TLgsc2.TIF" \* MERGEFORMAT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我国从传统政治迈向现代政治的分水岭。
——摘自刘瑞兰、富成慧《辛亥革命与
中国政治现代性》
(1)从材料一中任选至少两项史实,写出序号,提炼一个主题,并从所学知识中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史实。(6分)
(2)你是否认可材料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10分)
答案:(1)示例一
序号:②⑤。(2分)
主题:国家出路的探索(人民救亡图存的抗争)。(2分)
补充史实: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等)。(2分)
示例二
序号:①③④。(2分)
主题: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2分)
补充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边疆危机等)。(2分)
(2)示例一 认可。
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10分)
示例二 不认可。
理由: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后,逐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10分)
18.(14分)报刊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的载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告是盈利性报刊的重要收入来源。近代有不少民族企业会在报刊中投放广告,宣传自身产品,意在增加销售额。下面为甲午战争后部分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
INCLUDEPICTURE "../../../历史/XAS2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历史/XAS2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历史/XAS23.TIF" \* MERGEFORMAT
图中主要的文字信息:1.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2.国人爱国,请用国货。3.美丽牌香烟 图中主要的文字信息:1.完全国货,欢迎参观。2.上海中国铅笔厂 图中主要的文字信息:1.国货脚踏车。2.欢迎国内同胞、军政机关、团体学界、一致提倡、热忱采用
——摘编自刘丽娟《简论近代中国报纸广告的
政治功效——以〈申报〉广告为例》
材料二 下面是辛亥革命时期报纸关于袁世凯的两则报道。
报道内容 来源
“袁项城(袁世凯)初则坚持君主,今亦将俯就共和。”后面进一步分析认为袁世凯并不是真的赞同共和 《大公报》
孙中山:我毅然推荐项城(袁世凯),推者、受者皆以国利民福为前提,而无丝毫成见存于胸中,执事坦白之襟怀,尤超华盛顿而上之 《申报》
(1)根据材料一,提炼甲午中日战争后商业广告所反映的历史信息。(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份报刊对袁世凯形象报道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8分)
解析:第(1)问从思想意识、时代特色、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第(2)问“不同之处”,《大公报》体现的是负面评价、《申报》则是正面评价;“原因”从报刊的立场、认识、目的等方面回答。
答案:(1)信息:企业的广告意识较强;民族工业发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民族工业发展;国人爱国意识较强;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2)不同之处:《大公报》评价袁世凯起初支持君主立宪,后又支持民主共和,是个投机之人;《申报》引用孙中山的话评价袁世凯是“尤超华盛顿”的政界翘楚。(4分)
原因:两份报纸的立场不同;对袁世凯的认识不同;目的不同。(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私人资本工业进入了规模发展阶段,洋务派经营的企业也从官办向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乃至完全商办的方向转变。在管理制度方面,封建色彩逐步减弱,与其生产力的性质和生产的发展相适应,经营方式和经营方向也发生了转化。19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政府投资近代企业的规模,由以前的几百万两白银扩大到1 000万两左右。甲午中日战争后,各国列强取得在华设厂制造的合法权利,掀起对华投资的高潮,尤其在修建铁路和矿业开发方面最为显著。在这一段时期内,外国资本企业成为中国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中国人民挽回权利斗争和社会舆论要求设厂自救的激励下,国人由国外购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兴办新式企业,企业规模较民族资本初创时期有明显的扩大。
材料二 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相继兴办促进了近代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后,从1905年开始中国经济转入衰退,生产投资下降,1919年以后开始大幅度回升,由1918年的1.34亿元增长为1931年的6.81亿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津
《中国近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8分)
解析:第(1)问从管理、属性、资本、目的等方面概括;第(2)问从经济、政治、属性、环境、资本等方面分析。
答案:(1)特点:企业经营和管理具有现代化色彩;经济发展的封建色彩削弱;对外国资本依赖性强;实业救国特征明显。(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2)主要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态;政府政策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国际环境的影响;技术与管理水平;社会思想和文化;外来资本。(任答四点即可,共8分)
20.(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3年,陈独秀在《国民日报》上刊登了许多激烈批判传统文化的文章,例如《箴奴隶》一文中指出:中国人不啻奴隶,因为他们“感受了三千年奴隶之历史,薰染数千载奴隶之风俗,只领无数辈奴隶之教育,揣摩数千载奴隶之学派,子复生子,孙复生孙,谬种流传,演成根性”。陈独秀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过去的落后和今日的挨打之根本原因,是民族强盛之根本阻力。
——摘编自周翠娇、陈光明《论陈独秀
的早期民族文化思想》
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初陈独秀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陈独秀在《国民日报》上刊登了许多激烈批判传统文化的文章”“陈独秀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过去的落后和今日的挨打之根本原因,是民族强盛之根本阻力”概括。第二小问从个人认识、西学影响、时代要求等方面回答。
答案:态度:强烈批判,极力否定。(2分)
原因:传统文化存在糟粕;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和传播;救亡图存的要求。(6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单元综合检测(六)

一、选择题
1.清末新军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破产农民和城市游民;二是小知识分子尤其是留学生。清政府在编练新军时,要求应募士兵“能识字写字,并能略通文理”,对于有文化的人在薪饷上给予优待。新军的这一状况(  )
A.表明清政府重视文教 B.抵制了帝国主义入侵
C.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解析:据材料可知,晚清政府要求新兵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还招募留学生参军,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新思想和新观念的传播,助推了后来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展,D项正确。

2.1900年,中国南北之间发生了义和团武装“灭洋”、唐才常等筹划自立军武装、“勤王”孙中山等筹划武装革命。这反映了(  )
A.打倒帝国主义已成为共识
B.协同救国方案达成一致
C.改良主张退出了历史舞台
D.新局势下的矛盾和探索
解析:1900年,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义和团运动、唐才常的自立军计划、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等,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在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腐败无能时,各种力量在探索不同的救国道路,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唐才常、孙中山对于打倒帝国主义的态度,排除A项;义和团、唐才常和孙中山的观点均未涉及协同救国,排除B项;此时改良主张仍旧存在,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项。

3.1908年,沪宁铁路开通,苏州民众上午即可看到当日的上海报刊,使得“民智日开,风气自变”。据此可知,当时(  )
A.上海成为文化中心
B.普通百姓支持民主革命
C.报刊推动文艺繁荣
D.新式交通促进思想传播
解析:据材料可知,沪宁铁路开通后,苏州民众上午即可看到当日的上海报刊,使得“民智日开,风气自变”,体现了新式交通促进思想传播,D项正确。

4.1911年农历四月初十,大清帝国第一届责任内阁成立第二天,就发布了第一道政令,大意是:朝廷决定将干线铁路的修筑权全部收回,民营铁路公司只允许修筑支线铁路,之前已经批准的民营干线修筑计划全部取消。这一政令的发布直接引发了(  )
A.预备立宪 B.武昌起义
C.保路运动 D.清王朝结束
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发布政令,收回民营铁路的所有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直接引发四川地区的保路运动,C项正确。预备立宪时间在1906年,武昌起义爆发时间为1911年10月10日,清王朝结束是在1912年2月12日,排除A、B、D三项。

5.1911年11月,《神州日报》刊登了一幅名为《势如破竹》的时事漫画(见右图)。该漫画的寓意是(  )
A.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B.清朝统治即将土崩瓦解
C.南北和谈陷入僵局
D.列强坚决阻挠中国革命
解析:根据材料“1911年11月”及漫画中的斧头劈竹等信息可知,该漫画主要是强调在辛亥革命的打击下,清政府的统治即将土崩瓦解,B项正确。

6.1911年11月初,《申报》因报道革命军失守汉口而激起民众的愤怒,致使该报社橱窗被捣毁。《中外日报》《新闻报》等也均因刊载革命军失败的消息而导致报社被捣毁。这说明当时(  )
A.新闻界极度缺乏民主革命意识
B.清政府加紧对革命军的镇压
C.新闻造假遭到民众的抵制
D.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人民群众不希望听到革命军失败的消息,说明当时的人民群众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反对清政府统治、拥护革命军的思想愿望,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D项正确。

7.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
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辛亥革命使得女性取得了平等地位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社会风气的变化受到政治变革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时期,女子走出家门,参加军队,并组建了很多团体,这说明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变化,D项正确。

8.1912年7月,康有为在《致仲远书》中称:“适者大夸,礼俗沦亡,敦化扫地,非豫一时之革命。实中国五千年政教文尽革。——顷并议废孔教,尤为可骇,若坠重渊,渺无所属。呜呼痛哉!自吾中国以来,老母变若今之甚者也。”这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思想论战
B.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冲突
C.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纷争
D.封建专制思想的根深蒂固
解析:1912年中国正处于从封建帝制向共和制的社会转型时期。康有为认为当时的变革导致“礼俗沦亡,敦化扫地”,反映了其所代表的传统价值观与社会变革带来的新价值观之间的冲突,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纷争,排除C项;题干重点在于康有为对社会转型期变革的态度,而非强调封建专制思想的根深蒂固,排除D项。

9.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需副署之。”1914年5月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大总统总揽统治权”“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这一变化体现出(  )
A.革命派因人设法的特征
B.责任内阁制得到了落实
C.民国政党政治获得成功
D.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加强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是责任内阁制,总统权力受国务员限制,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则大大加强了总统权力,国务员成为虚设,这说明袁世凯独裁统治得到加强,D项正确。

10.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1916年3月,袁世凯称帝失败,不久死去。在此期间,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是(  )
A.改良与暴力救亡方式之争 B.各派军阀间争权夺利之争
C.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之争 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争
解析:民国初年,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是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之争,专制独裁方面如刺杀宋教仁、袁世凯复辟帝制等,民主共和方面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C项正确。

11.下图为1912年辛亥革命周年纪念之际,《真相画报》发表的漫画《一年来之回顾》,描绘了官僚从“匿迹销声”到“高谈阔论”、政治从“推倒专制”到“死灰复燃”的画面。该漫画(  )
A.批判了北洋政府的封建性
B.反映了社会变化的新进展
C.讽刺了辛亥革命的落后性
D.展现了民国时期的新气象
解析:据材料“《一年来之回顾》,描绘了官僚从‘匿迹销声’到‘高谈阔论’、政治从‘推倒专制’到‘死灰复燃’的画面”可知,漫画意在批判北洋政府的封建性,A项正确。

12.据统计,中国面粉的进出口贸易从1915年开始由大量入超变为出超,1915—1921年年均出超量为100多万担,远销到英国、俄国(苏俄)及南洋各国。这一变化(  )
A.使官僚资本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
B.未受到国际金融和物价变动的影响
C.与此起彼伏的反帝爱国运动相关
D.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一时期,中国国内此起彼伏地爆发了反帝爱国运动,如抵制洋货运动等,民众抵制外国面粉进口,而中国面粉企业得到发展机会,从而使得面粉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C项正确。官僚资本与面粉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关联不大,排除A项;国际金融和物价变动会对贸易产生影响,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

13.1928年国民政府进行的一项数据统计显示,湖北妇女缠足比例为59%,河北为50%,山西为18%,察哈尔为53%;在婚俗方面,像杭州这样的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这反映了此时的中国(  )
A.社会习俗嬗变具有滞后性 B.沿海地区习俗变迁快于内地
C.民众思想解放的进程加快 D.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观念未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说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嬗变与当时的政治变革相比呈现出滞后性的特征,A项正确。

14.有学者提到,《新青年》创刊时曾表示其宗旨不在“批评时政”,但这并不表明它不关心政治,实际上其作者明确认识到,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所进行的斗争,是和政治密切相关的。其意在强调,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
A.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B.借助西学探索革命的道路
C.继续辛亥革命未竟事业
D.以思想启蒙促进政治变革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虽然《新青年》在创刊时表示不直接批评时政,但其作者认识到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与政治密切相关,因此新文化运动意在通过思想启蒙来促进政治变革,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清朝已经被推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变革,而非探索革命道路,排除B项;材料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15.1917年1月,《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开启了新文学革命的序幕,白话文运动由此开始。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先是通令全国小学一、二年级的国语课本改用白话文,随之又通令中学国语课本改用白话文。这一发展说明(  )
A.革命果实被北洋政府篡夺 B.新文学对社会影响深远
C.民间与政府主张不谋而合 D.传统文化从教材中剥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7年白话文运动开始,随着运动的发展,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先后要求小学、中学改用白话文,体现了新文学对社会影响深远,B项正确。


16.1919年,吴虞发表《吃人与礼教》一文,提出“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1920年,他在《新派文学之疑点》中提出,“不信古之爱心,是否会失去中国特有之文化?”引发了思想界知识分子的深入探讨。这反映出(  )
A.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动摇 B.传统儒家思想向新思想妥协
C.新文化运动逐步趋向理性 D.马克思主义成为时代的潮流
解析:材料中对儒家思想文化认识的变化体现了知识分子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这说明知识界在对新文化运动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讨论,进而表明新文化运动逐步趋向理性,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16分)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我国从传统政治迈向现代政治的分水岭。
——摘自刘瑞兰、富成慧《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性》
(1)从材料一中任选至少两项史实,写出序号,提炼一个主题,并从所学知识中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史实。(6分)
答案:示例一
序号:②⑤。(2分)
主题:国家出路的探索(人民救亡图存的抗争)。(2分)
补充史实: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等)。(2分)
示例二
序号:①③④。(2分)
主题: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2分)
补充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边疆危机等)。(2分)
(2)你是否认可材料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10分)
答案:示例一 认可。
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10分)
示例二 不认可。
理由: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后,逐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10分)
18.(14分)报刊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的载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告是盈利性报刊的重要收入来源。近代有不少民族企业会在报刊中投放广告,宣传自身产品,意在增加销售额。下面为甲午战争后部分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
——摘编自刘丽娟《简论近代中国报纸广告的
政治功效——以〈申报〉广告为例》


图中主要的文字信息:1.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
2.国人爱国,请用国货。
3.美丽牌香烟 图中主要的文字信息:1.完全国货,欢迎参观。
2.上海中国铅笔厂 图中主要的文字信息:1.国货脚踏车。
2.欢迎国内同胞、军政机关、团体学界、一致提倡、热忱采用
材料二 下面是辛亥革命时期报纸关于袁世凯的两则报道。
报道内容 来源
“袁项城(袁世凯)初则坚持君主,今亦将俯就共和。”后面进一步分析认为袁世凯并不是真的赞同共和 《大公报》
孙中山:我毅然推荐项城(袁世凯),推者、受者皆以国利民福为前提,而无丝毫成见存于胸中,执事坦白之襟怀,尤超华盛顿而上之 《申报》
(1)根据材料一,提炼甲午中日战争后商业广告所反映的历史信息。(6分)
解析:从思想意识、时代特色、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
答案:信息:企业的广告意识较强;民族工业发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民族工业发展;国人爱国意识较强;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份报刊对袁世凯形象报道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8分)
解析:“不同之处”,《大公报》体现的是负面评价、《申报》则是正面评价;“原因”从报刊的立场、认识、目的等方面回答。
答案:不同之处:《大公报》评价袁世凯起初支持君主立宪,后又支持民主共和,是个投机之人;《申报》引用孙中山的话评价袁世凯是“尤超华盛顿”的政界翘楚。(4分)
原因:两份报纸的立场不同;对袁世凯的认识不同;目的不同。(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私人资本工业进入了规模发展阶段,洋务派经营的企业也从官办向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乃至完全商办的方向转变。在管理制度方面,封建色彩逐步减弱,与其生产力的性质和生产的发展相适应,经营方式和经营方向也发生了转化。19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政府投资近代企业的规模,由以前的几百万两白银扩大到1 000万两左右。甲午中日战争后,各国列强取得在华设厂制造的合法权利,掀起对华投资的高潮,尤其在修建铁路和矿业开发方面最为显著。在这一段时期内,外国资本企业成为中国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中国人民挽回权利斗争和社会舆论要求设厂自救的激励下,国人由国外购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兴办新式企业,企业规模较民族资本初创时期有明显的扩大。
材料二 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相继兴办促进了近代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后,从1905年开始中国经济转入衰退,生产投资下降,1919年以后开始大幅度回升,由1918年的1.34亿元增长为1931年的6.81亿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津
《中国近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解析:从管理、属性、资本、目的等方面概括;
答案:特点:企业经营和管理具有现代化色彩;经济发展的封建色彩削弱;对外国资本依赖性强;实业救国特征明显。(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8分)
解析:从经济、政治、属性、环境、资本等方面分析。
答案:主要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态;政府政策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国际环境的影响;技术与管理水平;社会思想和文化;外来资本。(任答四点即可,共8分)
20.(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3年,陈独秀在《国民日报》上刊登了许多激烈批判传统文化的文章,例如《箴奴隶》一文中指出:中国人不啻奴隶,因为他们“感受了三千年奴隶之历史,薰染数千载奴隶之风俗,只领无数辈奴隶之教育,揣摩数千载奴隶之学派,子复生子,孙复生孙,谬种流传,演成根性”。陈独秀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过去的落后和今日的挨打之根本原因,是民族强盛之根本阻力。
——摘编自周翠娇、陈光明《论陈独秀
的早期民族文化思想》
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初陈独秀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陈独秀在《国民日报》上刊登了许多激烈批判传统文化的文章”“陈独秀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过去的落后和今日的挨打之根本原因,是民族强盛之根本阻力”概括。第二小问从个人认识、西学影响、时代要求等方面回答。
答案:态度:强烈批判,极力否定。(2分)
原因:传统文化存在糟粕;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和传播;救亡图存的要求。(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