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综合检测课件+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综合检测课件+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6:57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单元综合检测(九)

一、选择题
1.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庄严宣告:“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这一说法的历史依据是(  )
A.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诞生
B.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C.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解析:为筹建新中国,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说明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我们的民族已经站起来了,故选B项。

2.1949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人民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共七大召开 B.新中国的成立
C.土地改革完成 D.“双百”方针提出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中国成为真正独立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B项正确。中共七大的召开是在1945年,排除A项;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排除C项;“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排除D项。

3.在新中国,我们的一切几乎都是以“人民”来定义的。国家叫“人民共和国”,政府叫“人民政府”,军队叫“人民解放军”,警察也叫“人民警察”。归根到底,新中国的政治,就是主张“人民(民主)专政”。材料反映了新中国(  )
A.确立根本政治制度 B.保障工人阶级权利
C.人民已经当家作主 D.传播民主共和思想
解析:据材料“新中国的政治,就是主张‘人民(民主)专政’”可知,新中国建立的人民政权通过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故选C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的“人民”范围具有广泛性,排除B项;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政权建设方面的灵活运用,排除D项。

4.下表所示是1949年11月15—30日中央人民政府从全国调往上海、天津的物资统计。此举表明人民政府正在进行(  )
城市 粮食
(单位:千克) 棉纱
(单位:件) 布匹
(单位:匹)
上海 2亿 110万 2.8万
天津 1.6亿 35万 5 000
A.“米棉之战” B.土地改革
C.“银元之战” D.剿匪镇反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49年11月15—30日中央人民政府从全国调往上海、天津的物资主要是粮食和纺织品,这表明当时人民政府在和投机资本争夺市场的控制权,正在进行“米棉之战”,A项正确。土地改革变化的是土地的所有权,与调集物资无关,排除B项;“银元之战”是投机资本与人民政府对金融和货币控制权的斗争,与粮、棉等物资无关,排除C项;剿匪镇反是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与粮、棉等物资无关,排除D项。

5.1949年4月11日,刘少奇在与民族工商业等各界人士座谈会后,写下《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必须正确建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即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这四面八方的关系即全面关系都必须很好地照顾到。”这一提纲(  )
A.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B.贯彻了《论十大关系》的精神
C.引发生产关系全面变革
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特征
解析:据材料“1949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都必须很好地照顾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经济是指在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材料中的提纲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特征,故选D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排除A项;《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排除B项;引发生产关系全面变革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C项。

6.1950年后,《分果实》《春耕图》《互助组织》等年画作品逐渐取代旧的年画样式,受到广大农民的追捧,而小摊上的“灶君爷”则很少有人问津。这从侧面反映出(  )
A.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确立
B.新政权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传统民间风俗遭到了摒弃
D.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完成转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等主题的年画作品受到广大农民的追捧,而旧年画则很少有人问津,这从侧面反映出新政权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B项正确。

7.1949年11月,周恩来强调在与兄弟国家交往时,战略上要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而对于帝国主义国家,战略上是反对的,但在个别问题上有时可以进行联合。这一讲话集中体现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独立自主外交精髓
D.“一大片”的外交方针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讲话集中体现了独立自主外交的精髓,即坚持从本国的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C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排除A项;“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B项;1949年尚未提出“一大片”的外交方针,排除D项。

8.形成于1952—1954年间的“和平统一战线政策”,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对“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
A.标志着新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政策
B.是应对美苏威胁而做出的理性选择
C.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实践
D.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周边环境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为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在中国周边形成一个安全缓冲地带,这有利于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周边环境,D项正确。“开始放弃‘一边倒’政策”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1952—1954年间主要是美国威胁孤立封锁中国,中苏关系正常,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12月提出,1954年最终确认,排除C项。

9.1953年《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为了实现“最高利益”,新中国当时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进行三大改造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召开中共八大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可知,该时期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A项正确。三大改造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排除C项;中共八大于1956年召开,排除D项。

10.按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这个前提下,明确划分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分工(  )
A.进一步推动了民主协商
B.发挥了中央和地方积极性
C.巩固了爱国统一战线
D.体现了民主和效率的统一
解析:根据材料“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力的划分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而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又有利于保证民主,所以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分工体现了民主和效率的统一,D项正确。

11.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由此可见,中共八大(  )
A.对我国国情有正确认识
B.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C.找到共产主义建设道路
D.注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解析:从周恩来的发言可以看出,他强调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需要考虑到“需要和可能”,这实际上是对我国当时国情的一种深刻理解和把握。只有在对国情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既积极又稳妥的经济发展计划,故选A项。

12.1956年,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结构作出了一些调整:在城镇,分散了一部分过于集中的小手工业和小商业,个体经济和自由市场也有所恢复和增加;在农村,允许一部分生产资料,如鱼塘、菜地、果园、桑园、成片林木等可以暂不入社,归原主经营等。上述措施(  )
A.增添了国民经济的活力
B.反思了人民公社的弊端
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调整
D.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这是中共八大后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尝试,这有利于增添国民经济的活力,A项正确。1958年后才出现人民公社,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调整的最终结果,排除D项。

13.1958年3月15日,毛泽东找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新华社社长的吴冷西谈话说:“现在报纸宣传报道上要调整一下,不要尽唱高调,要压缩空气,这不是泼冷水,而是不要鼓吹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要大家按实际条件办事,提口号、订指标要留有余地。”这一谈话(  )
A.旨在用舆论解决经济高速度问题
B.促进了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
C.缘于“大跃进”出现了错误的倾向
D.顺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解析:根据材料“1958年3月15日”“不要鼓吹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要大家按实际条件办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大跃进”出现了错误的倾向,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盛行,C项正确。

14.1964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即向三线地区迁移,建设战略大后方。1964—1980年,国家共审批并建立了1 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由此可知,三线建设(  )
A.推动了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
B.确保了工业的安全生产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D.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一、二线地区的工业往三线地区迁移,建设战略大后方,从而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D项正确。沿海地区属于一线地区,排除A项;三线建设与工业的安全生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三线建设主要涉及工业,不一定促进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排除C项。
15.焦裕禄到兰考任县委书记后,他没有坐在办公室听汇报,而是经常下乡摸底调研,他拖着病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他常提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不蹲下去看不清蚂蚁”。从中我们应该传承他的精神品质是(  )
A.亲民爱民 B.迎难而上
C.求真务实 D.无私奉献
解析:据材料可知,焦裕禄为了更好地了解工作实际情况而亲自调研,并非坐等下属汇报,体现了其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C项正确。


16.下图为1949—2008年中国建交状况曲线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建交高峰。其中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于1972年,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促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故选D项。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A项;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排除B项;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其影响力远不如中美关系正常化,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以下简称《土地改革法》),使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法律依据和指导。与1947年颁行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相比,《土地改革法》适应了全国解放的新局面,也顾及了新解放区面积广阔、问题复杂的新情况。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在政策上对富农经济给予保护,对地主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之外的财产给予保护。
1953年,除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及台湾省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取得胜利,共没收地主土地达7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0.5%。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这部分农民占全国农村人口的60%至70%。千百年来的“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理想得以实现。
——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史(1949—2012)》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后土地改革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目的。(8分)
解析:第一小问从对富农、地主政策变化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社会秩序、改革进程、经济发展、政权巩固等方面分析。
答案:变化:在政策上保护富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地主的合法财产(基本生活所需)。(4分)目的:减少社会动荡;减少改革阻力;促进经济恢复;巩固新政权。(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历史作用。(6分)
解析:从生产积极性、社会结构、土地制度、国家建设等方面分析。
答案:历史作用: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打破了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秩序和农村社会结构;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共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宣传图片是一种文化记忆,承载着特定时代信息。试对以上图片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作出解释。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确定时代,根据这些宣传画的内容和时间可知,这些宣传画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事件有关,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其次,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内容对这些宣传画进行阐释。
答案:解释: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2分)
1953年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学习和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到1957年,全国人民发扬主人翁精神和长征革命精神,建设热情非常高涨,“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0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与1952年相比,至“一五”计划完成的1957年,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35.8%上升到48.3%。
——整理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从“一五”计划开始的20多年时间里,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按不变价格计算,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79亿元,1976年增加到2 943.7亿元,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
解析:从规模、位置、结构等方面概括。
答案:特点: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展;主要工业建设成就集中在东北;重工业发展迅速。(每点1.5分,答出三点得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四项“从‘一五’计划开始的20多年时间”中国取得的建设成就。(6分)
解析:从工业、科技、农业、外交、教育等方面回答。
答案:建设成就: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高;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等等。(每点1.5分,任答四点即可,共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不同时期取得建设成就的共同原因。(2分)
解析:从党的领导、政策调整、人民贡献等方面分析。
答案:共同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时的政策调整,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全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奉献。(每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共2分)
20.(14分)下图为1949—2019年新中国建交状况示意图,其中A段、B段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次建交高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中国在A段、B段所取得的主要外交成就,并说明其对我国的共同历史影响。
答案:外交成就:A段,与苏联等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亚非万隆会议。(4分)
B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或中美正式建交)、中日正式建交。(4分)
共同影响: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为国内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拓展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提高中国国际地位。(6分)单元综合检测(九)
一、选择题
1.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庄严宣告:“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这一说法的历史依据是(  )
A.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诞生
B.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C.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解析:选B。为筹建新中国,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说明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我们的民族已经站起来了,故选B项。
2.1949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人民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共七大召开 B.新中国的成立
C.土地改革完成 D.“双百”方针提出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中国成为真正独立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B项正确。中共七大的召开是在1945年,排除A项;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排除C项;“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排除D项。
3.在新中国,我们的一切几乎都是以“人民”来定义的。国家叫“人民共和国”,政府叫“人民政府”,军队叫“人民解放军”,警察也叫“人民警察”。归根到底,新中国的政治,就是主张“人民(民主)专政”。材料反映了新中国(  )
A.确立根本政治制度 B.保障工人阶级权利
C.人民已经当家作主 D.传播民主共和思想
解析:选C。据材料“新中国的政治,就是主张‘人民(民主)专政’”可知,新中国建立的人民政权通过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故选C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的“人民”范围具有广泛性,排除B项;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政权建设方面的灵活运用,排除D项。
4.下表所示是1949年11月15—30日中央人民政府从全国调往上海、天津的物资统计。此举表明人民政府正在进行(  )
城市 粮食(单位:千克) 棉纱(单位:件) 布匹(单位:匹)
上海 2亿 110万 2.8万
天津 1.6亿 35万 5 000
A.“米棉之战” B.土地改革
C.“银元之战” D.剿匪镇反
解析:选A。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49年11月15—30日中央人民政府从全国调往上海、天津的物资主要是粮食和纺织品,这表明当时人民政府在和投机资本争夺市场的控制权,正在进行“米棉之战”,A项正确。土地改革变化的是土地的所有权,与调集物资无关,排除B项;“银元之战”是投机资本与人民政府对金融和货币控制权的斗争,与粮、棉等物资无关,排除C项;剿匪镇反是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与粮、棉等物资无关,排除D项。
5.1949年4月11日,刘少奇在与民族工商业等各界人士座谈会后,写下《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必须正确建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即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这四面八方的关系即全面关系都必须很好地照顾到。”这一提纲(  )
A.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B.贯彻了《论十大关系》的精神
C.引发生产关系全面变革
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特征
解析:选D。据材料“1949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都必须很好地照顾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经济是指在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材料中的提纲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特征,故选D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排除A项;《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排除B项;引发生产关系全面变革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C项。
6.1950年后,《分果实》《春耕图》《互助组织》等年画作品逐渐取代旧的年画样式,受到广大农民的追捧,而小摊上的“灶君爷”则很少有人问津。这从侧面反映出(  )
A.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确立
B.新政权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传统民间风俗遭到了摒弃
D.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完成转移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等主题的年画作品受到广大农民的追捧,而旧年画则很少有人问津,这从侧面反映出新政权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B项正确。
7.1949年11月,周恩来强调在与兄弟国家交往时,战略上要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而对于帝国主义国家,战略上是反对的,但在个别问题上有时可以进行联合。这一讲话集中体现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独立自主外交精髓
D.“一大片”的外交方针
解析:选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讲话集中体现了独立自主外交的精髓,即坚持从本国的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C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排除A项;“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B项;1949年尚未提出“一大片”的外交方针,排除D项。
8.形成于1952—1954年间的“和平统一战线政策”,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对“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
A.标志着新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政策
B.是应对美苏威胁而做出的理性选择
C.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实践
D.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周边环境
解析:选D。依据材料可知,为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在中国周边形成一个安全缓冲地带,这有利于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周边环境,D项正确。“开始放弃‘一边倒’政策”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1952—1954年间主要是美国威胁孤立封锁中国,中苏关系正常,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12月提出,1954年最终确认,排除C项。
9.1953年《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为了实现“最高利益”,新中国当时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进行三大改造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召开中共八大
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可知,该时期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A项正确。三大改造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排除C项;中共八大于1956年召开,排除D项。
10.按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这个前提下,明确划分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分工(  )
A.进一步推动了民主协商
B.发挥了中央和地方积极性
C.巩固了爱国统一战线
D.体现了民主和效率的统一
解析:选D。根据材料“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力的划分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而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又有利于保证民主,所以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分工体现了民主和效率的统一,D项正确。
11.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由此可见,中共八大(  )
A.对我国国情有正确认识
B.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C.找到共产主义建设道路
D.注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解析:选A。从周恩来的发言可以看出,他强调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需要考虑到“需要和可能”,这实际上是对我国当时国情的一种深刻理解和把握。只有在对国情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既积极又稳妥的经济发展计划,故选A项。
12.1956年,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结构作出了一些调整:在城镇,分散了一部分过于集中的小手工业和小商业,个体经济和自由市场也有所恢复和增加;在农村,允许一部分生产资料,如鱼塘、菜地、果园、桑园、成片林木等可以暂不入社,归原主经营等。上述措施(  )
A.增添了国民经济的活力
B.反思了人民公社的弊端
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调整
D.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解析:选A。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这是中共八大后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尝试,这有利于增添国民经济的活力,A项正确。1958年后才出现人民公社,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调整的最终结果,排除D项。
13.1958年3月15日,毛泽东找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新华社社长的吴冷西谈话说:“现在报纸宣传报道上要调整一下,不要尽唱高调,要压缩空气,这不是泼冷水,而是不要鼓吹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要大家按实际条件办事,提口号、订指标要留有余地。”这一谈话(  )
A.旨在用舆论解决经济高速度问题
B.促进了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
C.缘于“大跃进”出现了错误的倾向
D.顺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解析:选C。根据材料“1958年3月15日”“不要鼓吹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要大家按实际条件办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大跃进”出现了错误的倾向,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盛行,C项正确。
14.1964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即向三线地区迁移,建设战略大后方。1964—1980年,国家共审批并建立了1 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由此可知,三线建设(  )
A.推动了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
B.确保了工业的安全生产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D.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
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一、二线地区的工业往三线地区迁移,建设战略大后方,从而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D项正确。沿海地区属于一线地区,排除A项;三线建设与工业的安全生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三线建设主要涉及工业,不一定促进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排除C项。
15.焦裕禄到兰考任县委书记后,他没有坐在办公室听汇报,而是经常下乡摸底调研,他拖着病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他常提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不蹲下去看不清蚂蚁”。从中我们应该传承他的精神品质是(  )
A.亲民爱民 B.迎难而上
C.求真务实 D.无私奉献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焦裕禄为了更好地了解工作实际情况而亲自调研,并非坐等下属汇报,体现了其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C项正确。
16.下图为1949—2008年中国建交状况曲线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建交高峰。其中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于1972年,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促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故选D项。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A项;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排除B项;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其影响力远不如中美关系正常化,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以下简称《土地改革法》),使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法律依据和指导。与1947年颁行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相比,《土地改革法》适应了全国解放的新局面,也顾及了新解放区面积广阔、问题复杂的新情况。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在政策上对富农经济给予保护,对地主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之外的财产给予保护。
1953年,除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及台湾省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取得胜利,共没收地主土地达7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0.5%。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这部分农民占全国农村人口的60%至70%。千百年来的“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理想得以实现。
——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史(1949—2012)》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后土地改革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目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历史作用。(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对富农、地主政策变化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社会秩序、改革进程、经济发展、政权巩固等方面分析。第(2)问从生产积极性、社会结构、土地制度、国家建设等方面分析。
答案:(1)变化:在政策上保护富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地主的合法财产(基本生活所需)。(4分)目的:减少社会动荡;减少改革阻力;促进经济恢复;巩固新政权。(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2)历史作用: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打破了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秩序和农村社会结构;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共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宣传图片是一种文化记忆,承载着特定时代信息。试对以上图片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作出解释。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确定时代,根据这些宣传画的内容和时间可知,这些宣传画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事件有关,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其次,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内容对这些宣传画进行阐释。
答案:解释: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2分)
1953年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学习和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到1957年,全国人民发扬主人翁精神和长征革命精神,建设热情非常高涨,“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0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与1952年相比,至“一五”计划完成的1957年,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35.8%上升到48.3%。
——整理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从“一五”计划开始的20多年时间里,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按不变价格计算,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79亿元,1976年增加到2 943.7亿元,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四项“从‘一五’计划开始的20多年时间”中国取得的建设成就。(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不同时期取得建设成就的共同原因。(2分)
解析:第(1)问从规模、位置、结构等方面概括。第(2)问从工业、科技、农业、外交、教育等方面回答。第(3)问从党的领导、政策调整、人民贡献等方面分析。
答案:(1)特点: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展;主要工业建设成就集中在东北;重工业发展迅速。(每点1.5分,答出三点得4分)
(2)建设成就: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高;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等等。(每点1.5分,任答四点即可,共6分)
(3)共同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时的政策调整,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全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奉献。(每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共2分)
20.(14分)下图为1949—2019年新中国建交状况示意图,其中A段、B段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次建交高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中国在A段、B段所取得的主要外交成就,并说明其对我国的共同历史影响。
答案:外交成就:A段,与苏联等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亚非万隆会议。(4分)
B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或中美正式建交)、中日正式建交。(4分)
共同影响: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为国内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拓展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提高中国国际地位。(6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