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十)
一、选择题
1.漫画作为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艺术再现,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世事变迁。右图漫画反映了(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
B.“双百”方针促进科学艺术繁荣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冲击传统旧观念
D.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促进了思想解放
解析:选D。图片给出的时间是1978年10月,此时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已经全面展开,人民群众的思想从“文化大革命”“两个凡是”下得到解放,图片中“解放思想进行新的长征”与“因循守旧”的鲜明对比反映了这一时代主题,D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1978年12月,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78年10月,排除A项;漫画鼓励思想解放,反对因循守旧,而非肯定“双百”方针,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
2.1979年7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一条广告的启示》:“我们国家这么大,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包括人民生活的需要,五花八门,如果单是依靠行政手段去安排组织,不免挂一漏万;利用市场经济,作一些补充调剂,只会有好处。”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有所转变
C.国家高度重视广告业市场的发展
D.企业经营管理意识完全转变
解析:选B。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有所转变,B项正确。
3.1982年宪法在总纲中提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起到“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同时,“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这些规定( )
A.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B.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
D.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宪法的这些规定适应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国有企业”,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这时还未提出,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D项。
4.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使一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带来了乡镇企业崛起。到1987年,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 805万人,产值达到4 764亿元,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这一现象表明当时我国( )
A.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B.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C.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
D.劳动力就业结构趋于平衡
解析:选A。改革开放后,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并且在1987年超过了农业总产值,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A项正确。“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B项;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具体信息,无法得出“趋于平衡”的结论,排除D项。
5.1984年,邓小平视察经济特区后,认为特区不是建不建的问题,而是怎样建设得更快更好;对外开放不是开放不开放的问题,而是怎样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举措有( )
A.提高进出口的关税
B.改变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
C.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选C。1984年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项正确。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对外开放的需要,中国降低进出口的关税,排除A项;“改变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是城市改革的内容,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B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D项。
6.“练摊”指本钱不多“下海”摆地摊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初,“练摊”和“个体户”“倒爷”一样都是贬义词。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尝到了“练摊”的甜头,纷纷“下海”,一些城市也开始建立自由市场吸纳摊贩,发展马路经济。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 )
A.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D.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建立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马路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7.1980—200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70亿元增长到39 273亿元,世界排名由第26位上升到第7位。这主要得益于( )
A.对外贸易出现顺差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1980—200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迅速增长,世界排名大幅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故选C项。对外贸易出现顺差是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并且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对外贸易出现顺差,排除A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外贸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不能解读1980—1984年的外贸情况,排除D项。
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据此判断邓小平发展经济的思路是(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解析:选A。依据材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可知,邓小平发展经济的思路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A项正确。
9.1986年3月,有科学家提出要跟踪世界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随后国家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该计划历时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一计划的实施( )
A.有力保障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B.奠定了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础
C.直接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改变了西方国家的科技优势
解析:选B。根据材料“该计划历时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可知,它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极大地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础,B项正确。
10.1993年国家体委明确“体育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2002年,党和政府全面实施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而今年“村超”“村BA”等也引起农业农村部和体育总局的关注。由此可见,体育事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强身健体意识日益增强
B.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C.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D.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解析:选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思想的转变,为国家支持推动体育事业和人民参与体育事业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最主要原因,B项正确。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超过4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5.5万千米,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全国农村地区基本实现了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这些建设( )
A.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
B.体现我国重视人民民主
C.完全满足人民出行需求
D.反映我国科技世界领先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特别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世界港口吞吐量、全国农村地区供电服务全覆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取得的,A项正确。
12.“……方略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应用,为世界各国和平解决相互之间的冲突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处理历史上遗留下来仍未了结的国际争端,找到了一条崭新的解决道路。”材料评价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
D.“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解析:选D。我国解决香港、澳门等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国两制”,且“一国两制”方略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应用,为世界各国和平解决相互之间的冲突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处理历史上遗留下来仍未了结的国际争端,找到了一条崭新的解决道路,D项正确。
13.下表是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情况表。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年增长率/% 合同金额/亿美元
1991 57.3 13.90
1992 270.6 55.43
1993 70.2 99.03
A.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B.两岸“三通”的实现
C.《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D.“九条方针政策”的提出
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个中国共识于1992年达成,又称“九二共识”,由此推动了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快速增长,A项正确。两岸“三通”的实现是在2008年,排除B项;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排除C项;1981年叶剑英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政策”,排除D项。
14.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经历了一系列调整: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20世纪70年代奉行“一条线,一大片”;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不结盟政策。由此可见( )
A.世界局势决定中国外交
B.两极格局不断走向瓦解
C.外交政策根据形势调整
D.第三世界国家不断壮大
解析:选C。材料主要强调新中国外交依据国内国际形势适时调整,即外交政策根据形势调整,C项正确。“世界局势决定中国外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两极格局不断走向瓦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15.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外交上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这反映出新时期( )
A.中苏之间已消除了外交分歧
B.我国坚定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C.美苏对抗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D.我国外交重点转向区域合作
解析:选B。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因此邓小平提出实行完全的独立自主、真正的不结盟,即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B项正确。当时中苏外交分歧并未消除,1989年中苏关系才实现正常化,排除A项;材料所述的外交政策转变就是基于“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而作出的,排除C项;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实行不结盟政策,而非区域合作,排除D项。
16.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主流媒体将大熊猫的形象塑造成“外交礼物(1949—1982年)”“世界瑰宝(1983—1989年)”“东方明星(1990—2007年)”和“形象代言(2008年至今)”。大熊猫的形象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中华特色文化符号。可见,大熊猫形象的塑造有助于( )
A.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B.扩大中国外交话语权
C.促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D.奠定中国的大国地位
解析:选A。根据“大熊猫的形象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中华特色文化符号”可知,大熊猫帮助中国塑造了国际形象,所以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1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它又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获得了平等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
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 1979年,邓小平首次把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牛先锋《从四个维度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1)说明材料一中“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的理由。(6分)
(2)阐释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分)
解析:第(1)问从民主革命、民族意识、国家主权、民族复兴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国运转折、改革开放、世界参与等方面阐述。
答案:(1)理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台湾等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基;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每点1.5分,答出四点即可,共6分)
(2)阐释: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一步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对内改革改变了旧有体制的束缚,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试点;兴办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2分)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2分)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2分)
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成功地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以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的“一五”计划,主要集中在煤电、石油、钢铁、机械、航空、兵器等14个行业。考虑到东北工业的原有基础,在工业项目布局上,东北地区最多,并向西北、华北、中南扩展。1964年下半年,随着中国周边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央将“三五(1966—1970)”计划修改和调整为:以备战为中心,“国防建设第一,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是西南、西北,搬迁调整的主要是国防工业和重工业。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优先发展轻纺工业,轻工业比重在短短的几年间上升了7.4个百分点,到1985年,轻重工业比例关系开始趋于协调。国家相继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以及大连、秦皇岛等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来又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99年,中央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了能源、化工、制造和高技术等产业发展。
——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工业建设布局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工业发展战略产生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方位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国际局势、国防建设、区域平衡等方面分析。第(2)问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竞争能力、民生等方面回答。
答案:(1)变化:从以东北地区为主,并向西北、华北、中南扩展,转变为以西南、西北为重点进行三线建设。(2分)原因:国际形势变化,中国周边环境进一步恶化,面临战争威胁;国防安全需要,加强国防建设,应对可能的外部军事冲突;工业布局调整,改变原有工业布局,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每点2分,共6分)
(2)影响: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优先发展轻纺工业,使轻重工业比例趋于协调,推动了工业体系的完善;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设立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带动了相关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增强了经济活力,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轻纺工业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12月,在同印度的谈判中,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中印签署《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一致同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入协定中,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双方同意,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平方式解决双边关系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同年6月,周恩来先后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了联合声明,声明中都写进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摘编自罗建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提出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82年,党的十二大作出“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维护”论断,实现党在时代主题判断和认识上的根本性转变。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争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们搞建设的需要。没有和平环境,搞什么建设!”江泽民指出:“和平是世界人民的第一需要,没有和平,任何建设事业都无从谈起。”习近平把维护世界和平与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
——摘编自王存刚《中华人民共和国
外交的内质与追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6分)
解析:第(1)问从国际局势、国际影响、国内经济、中印关系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国际环境、民族复兴、国际影响、世界发展等方面分析。
答案:(1)背景:朝鲜停战后,国际局势有所缓和;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印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每点1.5分,任答四点即可,共6分)
(2)意义: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保障;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20.(12分)特定时代词语语汇中的“高频词”,表征着历史的时间性和历史的延续与变迁,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几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
高频词会议 社会主义 阶级 革命 经济 建设 发展 人民 国家 中国 领导
中共八大(1956年) 118 98 45 53 52 79 111 118 25 57
中共十二大(1982年) 128 35 62 123 124 92 117 77 52 62
中共十四大(1992年) 179 14 25 209 184 173 102 76 118 59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高频词汇的变化拟定一个主题,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解析:首先,围绕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高频词汇的变化拟定一个主题,据材料统计数据和所学可知,不同时期的高频词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与时代任务;“人民”始终居于高频词汇的前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然后,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主要从中共八大、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以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民生建设的成就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升华观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
主题:不同时期的高频词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与时代任务。(2分)
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中,“社会主义”“阶级”“发展”“人民”“国家”等词出现频率较高,反映出三大改造结束后,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经济,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随后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得到发展。中共十二大的政治报告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等词出现频率较高,反映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成为新时期党的工作重点,并在中共十二大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9分)
总之,政治报告中的高频词体现了党在不同时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工作和任务,成为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的见证。(1分)
示例二
主题:“人民”始终居于高频词汇的前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2分)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以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全国人民的幸福为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建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从此社会主义公有制一直占主体地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经济上加快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目的就是消灭贫困,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9分)
总之,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高频词统计和历史事实都充分说明了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1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1张PPT)
单元综合检测(十)
√
一、选择题
1.漫画作为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艺术再现,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世事变迁。右图漫画反映了(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
B.“双百”方针促进科学艺术繁荣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冲击传统旧观念
D.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促进了思想解放
解析:图片给出的时间是1978年10月,此时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已经全面展开,人民群众的思想从“文化大革命”“两个凡是”下得到解放,图片中“解放思想进行新的长征”与“因循守旧”的鲜明对比反映了这一时代主题,D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1978年12月,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78年10月,排除A项;漫画鼓励思想解放,反对因循守旧,而非肯定“双百”方针,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
√
2.1979年7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一条广告的启示》:“我们国家这么大,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包括人民生活的需要,五花八门,如果单是依靠行政手段去安排组织,不免挂一漏万;利用市场经济,作一些补充调剂,只会有好处。”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有所转变
C.国家高度重视广告业市场的发展
D.企业经营管理意识完全转变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有所转变,B项正确。
√
3.1982年宪法在总纲中提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起到“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同时,“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这些规定( )
A.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B.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
D.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宪法的这些规定适应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国有企业”,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这时还未提出,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D项。
√
4.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使一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带来了乡镇企业崛起。到1987年,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 805万人,产值达到4 764亿元,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这一现象表明当时我国( )
A.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B.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C.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
D.劳动力就业结构趋于平衡
解析:改革开放后,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并且在1987年超过了农业总产值,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A项正确。“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B项;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具体信息,无法得出“趋于平衡”的结论,排除D项。
√
5.1984年,邓小平视察经济特区后,认为特区不是建不建的问题,而是怎样建设得更快更好;对外开放不是开放不开放的问题,而是怎样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举措有( )
A.提高进出口的关税
B.改变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
C.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1984年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项正确。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对外开放的需要,中国降低进出口的关税,排除A项;“改变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是城市改革的内容,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B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D项。
√
6.“练摊”指本钱不多“下海”摆地摊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初,“练摊”和“个体户”“倒爷”一样都是贬义词。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尝到了“练摊”的甜头,纷纷“下海”,一些城市也开始建立自由市场吸纳摊贩,发展马路经济。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 )
A.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D.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建立
解析:据材料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马路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
7.1980—200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70亿元增长到39 273亿元,世界排名由第26位上升到第7位。这主要得益于( )
A.对外贸易出现顺差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解析:据材料可知,1980—200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迅速增长,世界排名大幅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故选C项。对外贸易出现顺差是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并且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对外贸易出现顺差,排除A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外贸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不能解读1980—1984年的外贸情况,排除D项。
√
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据此判断邓小平发展经济的思路是(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解析:依据材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可知,邓小平发展经济的思路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A项正确。
√
9.1986年3月,有科学家提出要跟踪世界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随后国家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该计划历时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一计划的实施( )
A.有力保障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B.奠定了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础
C.直接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改变了西方国家的科技优势
解析:根据材料“该计划历时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可知,它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极大地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础,B项正确。
√
10.1993年国家体委明确“体育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2002年,党和政府全面实施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而今年“村超”“村BA”等也引起农业农村部和体育总局的关注。由此可见,体育事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强身健体意识日益增强
B.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C.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D.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思想的转变,为国家支持推动体育事业和人民参与体育事业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最主要原因,B项正确。
√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超过4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5.5万千米,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全国农村地区基本实现了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这些建设( )
A.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
B.体现我国重视人民民主
C.完全满足人民出行需求
D.反映我国科技世界领先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特别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世界港口吞吐量、全国农村地区供电服务全覆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取得的,A项正确。
√
12.“……方略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应用,为世界各国和平解决相互之间的冲突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处理历史上遗留下来仍未了结的国际争端,找到了一条崭新的解决道路。”材料评价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
D.“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解析:我国解决香港、澳门等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国两制”,且“一国两制”方略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应用,为世界各国和平解决相互之间的冲突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处理历史上遗留下来仍未了结的国际争端,找到了一条崭新的解决道路,D项正确。
√
13.下表是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情况表。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年增长率/% 合同金额/亿美元
1991 57.3 13.90
1992 270.6 55.43
1993 70.2 99.03
A.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B.两岸“三通”的实现
C.《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D.“九条方针政策”的提出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个中国共识于1992年达成,又称“九二共识”,由此推动了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投资快速增长,A项正确。两岸“三通”的实现是在2008年,排除B项;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排除C项;1981年叶剑英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政策”,排除D项。
√
14.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经历了一系列调整: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20世纪70年代奉行“一条线,一大片”;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不结盟政策。由此可见( )
A.世界局势决定中国外交
B.两极格局不断走向瓦解
C.外交政策根据形势调整
D.第三世界国家不断壮大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新中国外交依据国内国际形势适时调整,即外交政策根据形势调整,C项正确。“世界局势决定中国外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两极格局不断走向瓦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15.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外交上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这反映出新时期( )
A.中苏之间已消除了外交分歧
B.我国坚定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C.美苏对抗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D.我国外交重点转向区域合作
√
解析: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因此邓小平提出实行完全的独立自主、真正的不结盟,即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B项正确。当时中苏外交分歧并未消除,1989年中苏关系才实现正常化,排除A项;材料所述的外交政策转变就是基于“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而作出的,排除C项;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实行不结盟政策,而非区域合作,排除D项。
√
16.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主流媒体将大熊猫的形象塑造成“外交礼物(1949—1982年)”“世界瑰宝(1983—1989年)”“东方明星(1990—2007年)”和“形象代言(2008年至今)”。大熊猫的形象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中华特色文化符号。可见,大熊猫形象的塑造有助于( )
A.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B.扩大中国外交话语权
C.促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D.奠定中国的大国地位
解析:根据“大熊猫的形象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中华特色文化符号”可知,大熊猫帮助中国塑造了国际形象,所以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1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它又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获得了平等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抗战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
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 1979年,邓小平首次把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牛先锋《从四个维度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1)说明材料一中“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的理由。(6分)
解析:从民主革命、民族意识、国家主权、民族复兴等方面回答。
答案:理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台湾等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基;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每点1.5分,答出四点即可,共6分)
(2)阐释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分)
解析:从国运转折、改革开放、世界参与等方面阐述。
答案:阐释: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一步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对内改革改变了旧有体制的束缚,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试点;兴办经济特区,吸
引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2分)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2分)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2分)
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成功地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以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的“一五”计划,主要集中在煤电、石油、钢铁、机械、航空、兵器等14个行业。考虑到东北工业的原有基础,在工业项目布局上,东北地区最多,并向西北、华北、中南扩展。1964年下半年,随着中国周边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央将“三五(1966—1970)”计划修改和调整为:以备战为中心,“国防建设第一,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是西南、西北,搬迁调整的主要是国防工业和重工业。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优先发展轻纺工业,轻工业比重在短短的几年间上升了7.4个百分点,到1985年,轻重工业比例关系开始趋于协调。国家相继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以及大连、秦皇岛等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来又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99年,中央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了能源、化工、制造和高技术等产业发展。
——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工业建设布局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8分)
解析:第一小问从方位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国际局势、国防建设、区域平衡等方面分析。
答案:变化:从以东北地区为主,并向西北、华北、中南扩展,转变为以西南、西北为重点进行三线建设。(2分)原因:国际形势变化,中国周边环境进一步恶化,面临战争威胁;国防安全需要,加强国防建设,应对可能的外部军事冲突;工业布局调整,改变原有工业布局,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每点2分,共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工业发展战略产生的影响。(6分)
解析: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竞争能力、民生等方面回答。
答案:影响: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优先发展轻纺工业,使轻重工业比例趋于协调,推动了工业体系的完善;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设立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带动了相关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增强了经济活力,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轻纺工业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12月,在同印度的谈判中,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中印签署《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一致同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入协定中,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双方同意,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平方式解决双边关系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同年6月,周恩来先后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了联合声明,声明中都写进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摘编自罗建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提出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82年,党的十二大作出“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维护”论断,实现党在时代主题判断和认识上的根本性转变。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争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们搞建设的需要。没有和平环境,搞什么建设!”江泽民指出:“和平是世界人民的第一需要,没有和平,任何建设事业都无从谈起。”习近平把维护世界和平与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
——摘编自王存刚《中华人民共和国
外交的内质与追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6分)
解析:从国际局势、国际影响、国内经济、中印关系等方面回答。
答案:背景:朝鲜停战后,国际局势有所缓和;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印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每点1.5分,任答四点即可,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6分)
解析:从国际环境、民族复兴、国际影响、世界发展等方面分析。
答案:意义: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保障;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20.(12分)特定时代词语语汇中的“高频词”,表征着历史的时间性和历史的延续与变迁,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几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
高频词
会议 社会
主义 阶级 革命 经济 建设 发展 人民 国家 中国 领导
中共八大
(1956年) 118 98 45 53 52 79 111 118 25 57
中共十二大
(1982年) 128 35 62 123 124 92 117 77 52 62
中共十四大
(1992年) 179 14 25 209 184 173 102 76 118 59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高频词汇的变化拟定一个主题,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解析:首先,围绕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高频词汇的变化拟定一个主题,据材料统计数据和所学可知,不同时期的高频词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与时代任务;“人民”始终居于高频词汇的前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然后,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主要从中共八大、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以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民生建设的成就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升华观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
主题:不同时期的高频词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与时代任务。(2分)
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中,“社会主义”“阶级”“发展”“人民”“国家”等词出现频率较高,反映出三大改造结束后,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经济,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随后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得
到发展。中共十二大的政治报告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等词出现频率较高,反映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成为新时期党的工作重点,并在中共十二大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9分)
总之,政治报告中的高频词体现了党在不同时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工作和任务,成为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的见证。(1分)
示例二
主题:“人民”始终居于高频词汇的前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2分)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以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全国人民的幸福为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建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从此社会主义公有制一直占主体地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经济上加快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
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目的就是消灭贫困,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9分)
总之,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高频词统计和历史事实都充分说明了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