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单元综合检测课件+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单元综合检测课件+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6:57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单元综合检测(七)

一、选择题
1.李大钊在五四前夜先后发表《劳动教育问题》《青年与农民》《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等文章,提出:“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其意在(  )
A.推动国民革命开展 B.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C.促进劳苦大众的觉醒 D.建立工农联盟的国家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认为要想将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就需要知识分子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这旨在促进劳苦大众的觉醒,故C项正确。
2.下图是马星驰创作的一幅有关五四运动的漫画。画中左侧三人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下最终倒台。漫画体现的“五四精神”是(  )
左侧倒地三人是时任外交次长曹汝霖,驻日公使陆宗舆、
章宗祥,他们曾代表政府签“二十一条”、签约同意日
本管理山东等,被北京学界斥为卖国。

A.暴力至上,坚定爱国 B.坚定爱国,毫不妥协
C.毫不妥协,排斥西方 D.排斥西方,勇于解放
解析:根据图片中的“被北京学界斥为卖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精神集中体现了坚定爱国,毫不妥协的精神,B项正确。

3.李喜所、李来容在《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一书中写道:“(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在对外交涉中首次做出没有屈服的抗争,日本也最终未能获得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合法依据,从而为中国此后收回山东创造了条件。”这一抗争(  )
A.铲除了日本在山东的势力
B.摆脱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与压迫
C.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D.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在中国引发了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最终为收回山东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五四运动并未铲除日本在山东的势力,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摆脱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与压迫,排除B项;晚清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就已经产生,排除D项。

4.有人指出,这场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该运动(  )
A.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C.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救国主张 D.配合了国民革命开展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场运动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B项正确。

5.1921年6月29日下午6点,毛泽东在长沙小西门码头,乘着暮色,登上开往上海的小火轮。他此行的目的是(  )
A.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领导秋收起义
C.参加八七会议
D.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解析:根据材料“1921年6月”“登上开往上海的小火轮”和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最后一天是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的,因此,他此行的目的是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A项正确。

6.邮票蕴含着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某纪念邮票选取了一面党旗、一艘红船和一座住宅建筑作为邮票的主要图案。该邮票所纪念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是(  )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C.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中邮票选取党旗、红船和一座住宅建筑作为主要图案可知,相关事件为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共一大宣布成立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故选B项。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排除A项;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指的是遵义会议,排除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排除D项。

7.1918年,李大钊评价义和团运动时谈道:“断不许以义和团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1925年则说:“义和团的生发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北方后中国人愤恨之结果。”李大钊的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  )
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D.国内革命形势的变化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认为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国民革命时期认为义和团运动具有明显的反帝倾向,这是因为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使李大钊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项;1926年北伐战争才开始,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思想传播,排除C项。

8.1925年,中国共产党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驻华的海陆军”“力争关税自主”“为死难同胞报仇”等口号。这些口号(  )
A.表明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助推了民主革命进程
C.推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D.促使土地革命的开展
解析:据材料可知,1925年中国共产党喊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号。这些口号有利于推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进程,B项正确。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仍在城市,排除A项;“推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在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C项;“促使土地革命的开展”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后,排除D项。

9.据《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载,1926年12月,北伐军中担任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有1 500人左右。在他们的宣传下,士兵加深了对“打倒军阀”的认识,因此作战非常勇敢。由此可知,这(  )
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B.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D.打击了国民党的分裂活动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员在军队中加强政治宣传,提升了士兵的革命信仰和军队的战斗力,从而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C项正确。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行为打击了国民党的分裂活动,排除D项。

10.1930年,国民党中央指出:“以前本党的同志,因为不太注意农民运动……训练农民为国家作种种的建设,这便是最近作农民运动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条。”随后,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农会法》规定,凡有农地者,或耕作农地十亩以上的佃农以及学习农艺的学生均可为农会会员。这些举措意在(  )
A.扩大国民党在农村的影响
B.加快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C.配合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D.消灭农村地区的剥削制度
解析:据材料可知,国民党意图通过农民运动来动员农民群众,促进农业建设,尤其是增加对农民的控制和动员能力。国民政府颁布的《农会法》规定,将拥有一定土地的农民和学习农艺的学生纳入国民党主导的农会中,以此扩大国民党在农村的影响力,A项正确。

11.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宣布关税自主;同年5月,设立财政部,明确规定了包括关税在内的一切税务要归该部管辖。这些措施(  )
A.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主权
B.表明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C.扫除了民营经济发展障碍
D.使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大为改善
解析:关税自主是国家经济主权的重要体现,能够减少外国对国内经济政策的干预,从而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主权,故选A项。

12.近代某时期,山东民众十万余人在济南举行大会并发布严正声明:“现闻我国军阀及二三奸人阴谋卖国,示意退让,(山)东人闻之,异常愤激……东人死丧无日,急何能择,誓死力争,义不反顾。”该电在国内获得广泛响应。这说明当时(  )
A.济南惨案激起国民愤怒
B.军阀间混战引发社会动乱
C.民众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D.清廷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山东民众十万余人在济南举行大会并发布严正声明,表达了对国家主权的坚决维护和对卖国行为的强烈愤慨。这反映出当时民众积极维护国家主权,C项正确。

13.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说:“我们当前力量还小,还不能去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应当先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保存力量,发动农民革命。”这一论述(  )
A.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B.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
解析: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当时力量弱小,不应该去攻打大城市,而是要到农村去发展农民革命,这一论述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D项正确。无产阶级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排除A项;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标志着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排除B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C项。

14.1933年2月,在毛泽东的建议下,苏区政府成立了粮食调剂局和对外贸易局两个机构。此外,苏区政府还发行了300万建设公债,并将部分资金用作两局的经营资本。苏区政府的这些举措(  )
A.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B.探索出了根据地建设的新模式
C.反映出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D.使中国共产党打开了民主革命新方向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苏区政府成立粮食调剂局和对外贸易局,发行建设公债,以发展苏区经济,这些举措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A项正确。
15.共产国际派德国人李德担任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李德认为这场战争是“国民党政权与红色政权的决战”,在战术上坚持正规化的阵地战,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这种认识(  )
A.反映国共两党军事上势均力敌
B.实质是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严重脱离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
D.导致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被迫发生转移

解析:据题干分析可知,李德判断第五次反“围剿”是一次“决战”,应采用“正规化的阵地战”“御敌于国门之外”,这些判断不符合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脱离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故选C项。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在军事实力上占据优势,排除A项;李德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排除B项;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使得中国共产党战略重心发生了转移,被迫长征,而工作重心仍在农村,排除D项。

16.中国共产党曾在某一红色革命圣地召开了重要的会议,此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此次会议(  )
A.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B.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C.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D.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此次会议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C项正确。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A项;八七会议在革命的紧急关头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排除B项;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月初政府大批逮捕学生,促成了这个大联合的形成,而且上海及其他地方的商人、工人也开始用罢工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条对抗政府的联合阵线的形成……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正如事件发生以后所显示的,是一股被日本及中国政府忽视的全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浪潮。另一大因素,特别与抵制日货和商人罢市有关,是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经济力量与日本在利益上存在的冲突。
——摘编自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19年中国的五四运动引起了共产国际的关注,其革命战略开始向东方转移。为此,俄共正式派人来华推进共产主义的宣传和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到五四运动前后,全国产业工人约288.5万人,五四运动中,他们不仅积极支持学生斗争,而且在关键阶段,成为“三罢”运动的主力军,对运动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工人阶级在斗争中第一次显示了坚决、彻底的革命精神和有组织的力量。五四运动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被冷落,各种社会主义思想纷至沓来。正在寻找理论武器的先进分子,广泛地接触各种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分析、比较和选择,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刘晶芳《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联合阵线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性质。(8分)
解析:“原因”从思想意识、中外利益角度分析;“性质”从爱国运动、社会运动、思想解放角度回答。
答案:原因: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意识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与列强在华利益的冲突。(2分)
性质: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意义。(6分)
解析:从革命力量、思想宣传、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诞生、社会转型等方面回答。
答案:意义:促进了中国革命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联系,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国际支持;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彰显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和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每点1.5分,答出四点即可,共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摘编自1923年《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
材料二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面对腥风血雨和严峻形势,勇于斗争,担当使命,召开八七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晓彤《从八七会议看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担当使命的精神品格》
材料三 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摘编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通过的背景。(6分)
解析:从政局、工人运动、党的指导、国际指示等方面分析。
答案: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工人运动的开展;中共三大的举行;共产国际的指示。(6分,言之成理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八七会议作出的“巨大贡献”。(4分)
解析:从思想、方针路线等方面回答。
答案:“巨大贡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4分,言之成理即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4分)
解析:从领导变化、思想路线、革命前途等方面回答。
答案:意义: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保障了长征的胜利。(4分,言之成理即可)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经济政治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
(1930年6月11日政治局会议通过目前
政治任务的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
材料三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4分)
解析:从斗争主力方面回答。
答案:不同:材料一认为中心城市的工人斗争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材料三则认为农民运动才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4分)
(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说明理由。(8分)
解析:第一小问由材料一“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概括总结;第二、三小问先判断,然后结合当时的国情进行分析。
答案:道路:以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2分)是否符合实际:不符合。(2分)理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仅靠工人阶级的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4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的透视:一幅五四运动宣传漫画

——材料源于中共一大纪念馆
这幅漫画(如上图)作于五四运动时期,是一所县立商业学校学生会印发的,现存于中共一大纪念馆。漫画右侧写有“诸位注意!”与“五四运动的起因”。画面的左侧,当时三个“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在商议出卖青岛(陆:我们得了日本人的贿,这次巴黎和会,怎么可以不帮忙呢?章:好!曹:我们主张对德签字,快把青岛送给日本吧!)。画面的右侧,人民群众高举旗帜,正在游行示威。游行队伍的旗帜上写着“罢免陆章曹”
以“漫画·历史的透视”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解析:结合材料中图文信息,从漫画的来源、创作时间、历史价值,然后结合五四运动的性质、精神、意义等进行论述。
答案:示例
漫画·历史的透视
这幅宣传漫画创作于五四运动时期,是一件珍贵的历史资料。该作品主题鲜明,展示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情境和意蕴,反映了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2分)
观察画面使人感受到当时国人的愤慨与抗争,揭露了北洋政府政客卖国的可耻行径,展示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斗争精神。该宣传漫画传达出作者唤醒民众的愿望,体现了创作者坚定的反帝爱国立场。(4分)
我们通过此宣传漫画,加深了对五四运动起因的认识,深刻体会到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为新的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创造了条件。(4分)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一定要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发扬光大。(2分)单元综合检测(七)
一、选择题
1.李大钊在五四前夜先后发表《劳动教育问题》《青年与农民》《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等文章,提出:“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其意在(  )
A.推动国民革命开展
B.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C.促进劳苦大众的觉醒
D.建立工农联盟的国家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认为要想将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就需要知识分子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这旨在促进劳苦大众的觉醒,故C项正确。
2.下图是马星驰创作的一幅有关五四运动的漫画。画中左侧三人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下最终倒台。漫画体现的“五四精神”是(  )
INCLUDEPICTURE "../../../历史/25HKE22.TIF" \* MERGEFORMAT
左侧倒地三人是时任外交次长曹汝霖,驻日公使陆宗舆、章宗祥,他们曾代表政府签“二十一条”、签约同意日本管理山东等,被北京学界斥为卖国。
A.暴力至上,坚定爱国 B.坚定爱国,毫不妥协
C.毫不妥协,排斥西方 D.排斥西方,勇于解放
解析:选B。根据图片中的“被北京学界斥为卖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精神集中体现了坚定爱国,毫不妥协的精神,B项正确。
3.李喜所、李来容在《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一书中写道:“(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在对外交涉中首次做出没有屈服的抗争,日本也最终未能获得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合法依据,从而为中国此后收回山东创造了条件。”这一抗争(  )
A.铲除了日本在山东的势力
B.摆脱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与压迫
C.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D.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
解析:选C。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在中国引发了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最终为收回山东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五四运动并未铲除日本在山东的势力,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摆脱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与压迫,排除B项;晚清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就已经产生,排除D项。
4.有人指出,这场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该运动(  )
A.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C.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救国主张
D.配合了国民革命开展
解析:选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场运动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B项正确。
5.1921年6月29日下午6点,毛泽东在长沙小西门码头,乘着暮色,登上开往上海的小火轮。他此行的目的是(  )
A.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领导秋收起义
C.参加八七会议
D.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解析:选A。根据材料“1921年6月”“登上开往上海的小火轮”和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最后一天是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的,因此,他此行的目的是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A项正确。
6.邮票蕴含着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某纪念邮票选取了一面党旗、一艘红船和一座住宅建筑作为邮票的主要图案。该邮票所纪念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是(  )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C.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邮票选取党旗、红船和一座住宅建筑作为主要图案可知,相关事件为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共一大宣布成立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故选B项。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排除A项;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指的是遵义会议,排除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排除D项。
7.1918年,李大钊评价义和团运动时谈道:“断不许以义和团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1925年则说:“义和团的生发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北方后中国人愤恨之结果。”李大钊的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  )
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D.国内革命形势的变化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认为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国民革命时期认为义和团运动具有明显的反帝倾向,这是因为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使李大钊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项;1926年北伐战争才开始,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思想传播,排除C项。
8.1925年,中国共产党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驻华的海陆军”“力争关税自主”“为死难同胞报仇”等口号。这些口号(  )
A.表明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助推了民主革命进程
C.推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D.促使土地革命的开展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1925年中国共产党喊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号。这些口号有利于推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进程,B项正确。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仍在城市,排除A项;“推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在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C项;“促使土地革命的开展”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后,排除D项。
9.据《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载,1926年12月,北伐军中担任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有1 500人左右。在他们的宣传下,士兵加深了对“打倒军阀”的认识,因此作战非常勇敢。由此可知,这(  )
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B.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D.打击了国民党的分裂活动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员在军队中加强政治宣传,提升了士兵的革命信仰和军队的战斗力,从而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C项正确。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行为打击了国民党的分裂活动,排除D项。
10.1930年,国民党中央指出:“以前本党的同志,因为不太注意农民运动……训练农民为国家作种种的建设,这便是最近作农民运动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条。”随后,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农会法》规定,凡有农地者,或耕作农地十亩以上的佃农以及学习农艺的学生均可为农会会员。这些举措意在(  )
A.扩大国民党在农村的影响
B.加快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C.配合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D.消灭农村地区的剥削制度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国民党意图通过农民运动来动员农民群众,促进农业建设,尤其是增加对农民的控制和动员能力。国民政府颁布的《农会法》规定,将拥有一定土地的农民和学习农艺的学生纳入国民党主导的农会中,以此扩大国民党在农村的影响力,A项正确。
11.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宣布关税自主;同年5月,设立财政部,明确规定了包括关税在内的一切税务要归该部管辖。这些措施(  )
A.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主权
B.表明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C.扫除了民营经济发展障碍
D.使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大为改善
解析:选A。关税自主是国家经济主权的重要体现,能够减少外国对国内经济政策的干预,从而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主权,故选A项。
12.近代某时期,山东民众十万余人在济南举行大会并发布严正声明:“现闻我国军阀及二三奸人阴谋卖国,示意退让,(山)东人闻之,异常愤激……东人死丧无日,急何能择,誓死力争,义不反顾。”该电在国内获得广泛响应。这说明当时(  )
A.济南惨案激起国民愤怒
B.军阀间混战引发社会动乱
C.民众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D.清廷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解析:选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山东民众十万余人在济南举行大会并发布严正声明,表达了对国家主权的坚决维护和对卖国行为的强烈愤慨。这反映出当时民众积极维护国家主权,C项正确。
13.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说:“我们当前力量还小,还不能去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应当先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保存力量,发动农民革命。”这一论述(  )
A.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B.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当时力量弱小,不应该去攻打大城市,而是要到农村去发展农民革命,这一论述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D项正确。无产阶级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排除A项;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标志着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排除B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C项。
14.1933年2月,在毛泽东的建议下,苏区政府成立了粮食调剂局和对外贸易局两个机构。此外,苏区政府还发行了300万建设公债,并将部分资金用作两局的经营资本。苏区政府的这些举措(  )
A.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B.探索出了根据地建设的新模式
C.反映出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D.使中国共产党打开了民主革命新方向
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苏区政府成立粮食调剂局和对外贸易局,发行建设公债,以发展苏区经济,这些举措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A项正确。
15.共产国际派德国人李德担任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李德认为这场战争是“国民党政权与红色政权的决战”,在战术上坚持正规化的阵地战,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这种认识(  )
A.反映国共两党军事上势均力敌
B.实质是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严重脱离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
D.导致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被迫发生转移
解析:选C。据题干分析可知,李德判断第五次反“围剿”是一次“决战”,应采用“正规化的阵地战”“御敌于国门之外”,这些判断不符合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脱离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故选C项。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在军事实力上占据优势,排除A项;李德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排除B项;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使得中国共产党战略重心发生了转移,被迫长征,而工作重心仍在农村,排除D项。
16.中国共产党曾在某一红色革命圣地召开了重要的会议,此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此次会议(  )
A.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B.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C.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D.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解析:选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此次会议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C项正确。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A项;八七会议在革命的紧急关头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排除B项;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月初政府大批逮捕学生,促成了这个大联合的形成,而且上海及其他地方的商人、工人也开始用罢工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条对抗政府的联合阵线的形成……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正如事件发生以后所显示的,是一股被日本及中国政府忽视的全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浪潮。另一大因素,特别与抵制日货和商人罢市有关,是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经济力量与日本在利益上存在的冲突。
——摘编自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19年中国的五四运动引起了共产国际的关注,其革命战略开始向东方转移。为此,俄共正式派人来华推进共产主义的宣传和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到五四运动前后,全国产业工人约288.5万人,五四运动中,他们不仅积极支持学生斗争,而且在关键阶段,成为“三罢”运动的主力军,对运动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工人阶级在斗争中第一次显示了坚决、彻底的革命精神和有组织的力量。五四运动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被冷落,各种社会主义思想纷至沓来。正在寻找理论武器的先进分子,广泛地接触各种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分析、比较和选择,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刘晶芳《五四运动与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联合阵线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性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意义。(6分)
解析:第(1)问“原因”从思想意识、中外利益角度分析;“性质”从爱国运动、社会运动、思想解放角度回答。第(2)问从革命力量、思想宣传、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诞生、社会转型等方面回答。
答案:(1)原因: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意识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与列强在华利益的冲突。(2分)
性质: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6分)
(2)意义:促进了中国革命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联系,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国际支持;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彰显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和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每点1.5分,答出四点即可,共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摘编自1923年《关于国民运动及
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
材料二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面对腥风血雨和严峻形势,勇于斗争,担当使命,召开八七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晓彤《从八七会议看中国
共产党人勇于担当使命的精神品格》
材料三 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摘编自《关于建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通过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八七会议作出的“巨大贡献”。(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4分)
解析:第(1)问从政局、工人运动、党的指导、国际指示等方面分析。第(2)问从思想、方针路线等方面回答。第(3)问从领导变化、思想路线、革命前途等方面回答。
答案:(1)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工人运动的开展;中共三大的举行;共产国际的指示。(6分,言之成理即可)
(2)“巨大贡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4分,言之成理即可)
(3)意义: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保障了长征的胜利。(4分,言之成理即可)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经济政治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
(1930年6月11日政治局会议通过目前
政治任务的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
战略问题》(1936年12月)
材料三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1930年1月)
(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4分)
(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说明理由。(8分)
解析:第(1)问从斗争主力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概括总结;第二、三小问先判断,然后结合当时的国情进行分析。
答案:(1)不同:材料一认为中心城市的工人斗争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材料三则认为农民运动才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4分)
(2)道路:以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2分)是否符合实际:不符合。(2分)理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仅靠工人阶级的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4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的透视:一幅五四运动宣传漫画
INCLUDEPICTURE "../../../历史/E26TLgsc4.TIF" \* MERGEFORMAT
这幅漫画(如上图)作于五四运动时期,是一所县立商业学校学生会印发的,现存于中共一大纪念馆。漫画右侧写有“诸位注意!”与“五四运动的起因”。画面的左侧,当时三个“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在商议出卖青岛(陆:我们得了日本人的贿,这次巴黎和会,怎么可以不帮忙呢?章:好!曹:我们主张对德签字,快把青岛送给日本吧!)。画面的右侧,人民群众高举旗帜,正在游行示威。游行队伍的旗帜上写着“罢免陆章曹”
——材料源于中共一大纪念馆
以“漫画·历史的透视”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解析:结合材料中图文信息,从漫画的来源、创作时间、历史价值,然后结合五四运动的性质、精神、意义等进行论述。
答案:示例
漫画·历史的透视
这幅宣传漫画创作于五四运动时期,是一件珍贵的历史资料。该作品主题鲜明,展示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情境和意蕴,反映了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2分)
观察画面使人感受到当时国人的愤慨与抗争,揭露了北洋政府政客卖国的可耻行径,展示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斗争精神。该宣传漫画传达出作者唤醒民众的愿望,体现了创作者坚定的反帝爱国立场。(4分)
我们通过此宣传漫画,加深了对五四运动起因的认识,深刻体会到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为新的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创造了条件。(4分)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一定要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发扬光大。(2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