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综合检测课件+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综合检测课件+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6:57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四)
一、选择题
1.明朝建立内阁后,皇帝可以通过“中旨”“内批”等方式不经内阁直接向外廷发号施令,因此有学者认为“阁权只有通过皇权的批准或与皇权相结合才会具有政治功能”。据此推断,明代内阁(  )
A.依附和服务于皇权专制
B.不能发挥行政职能
C.有助于对君权进行限制
D.程序设计流于形式
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只有通过皇权才具有政治功能,自始至终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依附和服务于皇权专制,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内阁体现了皇权的强化,对君权没有限制作用,排除C项;明代的内阁程序设计发挥着实际作用,排除D项。
2.明宪宗时,“今人但知汪太监”,不知有皇上;明熹宗时,魏忠贤专政,自内阁、六部至四方督抚,都由其党徒把持,他们称魏忠贤为“九千岁”。这本质上反映了(  )
A.统治出现危机    B.宦官扰乱朝政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君权受到制衡
解析:选C。题干内容反映了明朝时期宦官专政的现象,而宦官的权力来自皇帝,起到了牵制内阁与六部的作用,其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C项正确。
3.郑和下西洋期间,在海外众多地方设立了“官厂”。郑和在马六甲构建的官厂主要用于囤放粮食与货物。此外,郑和成功消灭了海盗陈祖义的侵扰,促使马六甲一跃成为当时东西贸易活动的主要商港。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
B.加强了与海外联系
C.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D.旨在拓展对外贸易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郑和在马六甲构建的官厂主要用于囤放粮食与货物,还促使马六甲一跃成为当时东西贸易活动的主要商港,说明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海外的联系,B项正确。维护边疆稳定不是材料所述内容的主要影响,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加重政府财政负担主要表现为朝贡贸易的实行,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而不是拓展对外贸易,排除D项。
4.据统计,明代中后期的百年间,专门论述海防地理、设施和方略的著述达100多种。在经过多次论争并经战争实践检验后,明廷的海防战略思想渐趋成熟。据此分析,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阶级矛盾激化
C.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D.海防危机凸显
解析:选D。明代中后期的百年间,专门论述海防的著述达100多种、海防战略思想渐趋成熟,这主要缘于当时倭寇对东南沿海严重骚扰、西方殖民者侵入,即海防危机加深,海防形势变化,D项正确。
5.俺答汗对明朝将领王崇古表示:“天子幸封我为王,藉威灵长北方诸酋,谁敢不听?誓永守北边,毋敢为患。即不幸死,吾孙当袭封,彼衣食中国,其忍背德乎?”上述材料说明(  )
A.西藏地区纳入国家版图
B.中央实现对蒙古的直接管理
C.边疆威胁彻底得到解决
D.明代治边政策促进国家稳定
解析:选D。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表明了俺答汗对明朝的归顺和对边疆稳定的承诺,反映了明代治边政策对于国家稳定的积极影响,D项正确。西藏地区纳入国家版图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明代并未实现对蒙古的直接管理,排除B项;“边疆威胁彻底得到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6.康熙中期制定的奏折制度使奏折绕过了内阁,由皇帝亲信秘密呈报皇帝。雍正时期,奏折书写权被扩大至大学士和各省督抚、藩、臬、提、镇,而且密折均直达御前,只能由皇帝一个人批阅,即便是军机大臣也不能过目。奏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A.消弭了君臣之间的政治隔阂
B.旨在增强中枢决策的效率
C.规范了官僚机构的运行机制
D.利于提高皇权的统治效能
解析:选D。根据题干可知,清朝奏折制度由一开始皇帝亲信书写,绕过内阁,专供皇帝阅览,转为中央与地方众多官员均可撰写奏折,密呈皇帝阅览,这有利于加强皇帝对臣子的控制,提高专制皇权的统治效能,D项正确。“消弭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奏折制度旨在加强皇权专制统治,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皇权的加强,这冲击了官僚机构的运行机制,排除C项。
7.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置有利于(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国家疆域的巩固 D.东南海防的加强
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可知,军机处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它的设置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A项正确。
8.康熙朝至雍正初年,虽然清廷“实有派为驻藏大臣之意”,但是,朝廷命官执行的是朝廷临时委派的“专差”任务,均是短期行为。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马喇、僧格被派入西藏,他们不仅以“驻藏大臣”的名分“总理西藏事务”,还长期固定在藏履行职责。这说明清政府(  )
A.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统治
B.加快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C.因地制宜地强化边疆管理
D.实现了西藏的改土归流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康熙朝至雍正初年,朝廷派往西藏的朝廷命官执行临时“专差”任务,难以深入全面治理西藏事务,雍正五年后,派长期固定专人管理西藏,显示出清政府强化了在西藏的治理权力和深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A项正确。
9.清顺治时开始实行年班制度,即每逢年节或“万寿庆典”,新疆、蒙古、四川等各部王公、土司头领和上层喇嘛们,按照排定的班次,轮流到北京朝觐或充当御前乾清门行走。清政府推行该制度旨在(  )
A.强调各族国家主权意识
B.强化中央对边疆的控制
C.宣扬民族政策的灵活性
D.推动边疆与内地一体化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清政府通过让边疆的少数民族首领定期到北京朝觐,紧密政府与各少数民族首领间的联系,以此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管理,B项正确。新疆、蒙古、四川等属于中国领土,不涉及国家主权意识,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灵活的民族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排除D项。
10.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请皇帝颁布了《防范外夷规条》,且根据这一文件建立了“公行”机构。公行是由官方允许的商人组成的垄断性外贸组织,外国人来广州做买卖必须经由公行。这一条规的颁布(  )
A.反映清朝加强对外贸易的管制
B.开启了清朝闭关自守政策先河
C.主要是为了增加海关税收收入
D.促进了中外商人贸易公平竞争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公行是由官方允许的商人组成的垄断性外贸组织,外国人来广州做买卖必须经由公行。这是清政府加强对外贸易管制的措施,限制了对外贸易的随意性,A项正确。清朝雍正帝时期就已开始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而1759年是乾隆帝时期,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对外贸易的管控,而未涉及其目的是增加海关税收收入的内容,排除C项;“公行”是垄断性外贸组织,这会阻碍中外商人贸易公平竞争,排除D项。
11.明清时期松江府及其周边区棉花种植超过了传统的稻米种植,即所谓棉作压倒稻作,嘉定一带甚至达到了“棉九稻一”,乃至种棉花不种稻米的程度。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改变
B.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迅速发展
D.自然经济已经走向瓦解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松江府等地的农业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稻米种植,出现了棉花种植这种新的经营方式,体现了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B项正确。明清时期,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排除A、D两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工商业市镇的迅速发展,排除C项。
12.《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而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说明当时(  )
A.自由雇佣劳动得到发展
B.重农抑商观念彻底改变
C.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D.农产品商品化日益明显
解析:选A。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是典型的家庭手工业与自由雇佣劳动相结合的表现,织工并不是依附于家族或长期固定于某个作坊,而是以出卖劳动力来获取报酬,这种劳动关系表明自由雇佣劳动在当时已经得到发展,A项正确。
13.明清时期,出现许多富商、地主卖掉土地,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说明这一时期(  )
A.农业发展受到冲击 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出现卖掉土地,投资工商业的现象,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D项正确。中国古代为农耕社会,农业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商人政治地位提高,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4.《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指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据此推断,黄宗羲(  )
A.冲破了儒家思想禁锢
B.主张变革经济政策
C.强调重农抑商的思想
D.抨击君主专制理论
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认为工商皆本,这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相悖,他是在主张变革传统的经济政策,B项正确。黄宗羲是儒家学者,他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体系,排除A项;黄宗羲强调工商皆本,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抨击君主专制理论,排除D项。
15.在《红楼梦》中,贾母对家族的管理非常严格,她注重家族的规矩与传统,对家族成员的行为有着严格的要求。同时,贾母也注重家族的团结,她经常组织家族成员的聚会,以增进亲情和友情。据此可知,《红楼梦》(  )
A.蕴含了市民的价值观念
B.体现了明显的民主色彩
C.渗透了浓厚的儒家思想
D.表达了强烈的重法思想
解析:选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浓厚的封建伦理纲常,是儒家思想的反映,C项正确。市民的价值观念通常是指追求个性、崇尚平等、不拘礼法等,与材料所述关联不大,排除A项;材料中贾母作为家族长辈以权威和礼法管理家族,与民主色彩不符,排除B项;家族规矩和传统不是法律,无法体现重法思想,排除D项。
16.徐光启撰写《农政全书》,研究兴修水利,深感“西北治河,东南治水利,皆目前救时至计”。而将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数学、地理、水利、工程等知识,运用到兴修水利工程中,可以马上发挥作用。这反映出,明朝后期“西学东渐”的形成(  )
A.建立在经世致用思潮基础上
B.推动中国科技完成近代转型
C.使明朝的经济融入世界市场
D.体现出政府的“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选A。根据“可以马上发挥作用”可知,徐光启引进西方科技是为了应用于社会,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的形成是建立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基础上,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汉在统一南越之后便派出使团出访东南亚各国,“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开辟。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有关国家通过派遣使者来华“入贡”和直接由海商贩运货物来广州进行贸易。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可持续发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隋唐时期已经进入兴盛时期,航线也由东南亚地区发展到阿拉伯半岛。时至宋元时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仅仅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与规模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已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通往亚洲、非洲等更多的国家与地区。
——摘编自葛红亮《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兴衰变迁的地缘环境探析》
材料二 明朝建立之初,政权不稳定,逃到近海海岛,不肯投降的反明势力继续与朝廷为敌。朱元璋开始实行海禁。随着东南沿海居民私自下海谋生的百姓逐渐增多,他们中有一部分与余党势力勾结,经常对抗朝廷。再加上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打着经商的幌子,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烧杀抢掠,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再次颁布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正德至嘉靖年间,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争夺贸易霸权,明朝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政策,加剧了海禁政策的严厉实施。
——摘编自侯苹、王超《明代洪武至嘉靖年间
海禁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至元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海禁政策实施的背景。(6分)
解析:第(1)问按照西汉、魏晋、隋唐、宋元历史分期回答即可。第(2)问从政局、贸易、边患等方面分析。
答案:(1)西汉开辟;魏晋南北朝持续发展;隋唐兴盛;宋元时期空前繁荣。(每点1分,共4分)
(2)反明势力仍在,政权不稳;民间对外走私贸易的发展;倭寇的侵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共6分)
1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INCLUDEPICTURE "../../26GHT24.tif" \* MERGEFORMAT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上,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至18世纪中叶,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并给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带来巨大的影响。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摘编自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
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1)除了直接行政管理外,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还采用了哪些方式?(举两例说明)。(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国家疆域奠定的重要历史意义。(6分)
解析:第(1)问从机构设置、政策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国家统一、版图奠定、民族交融等方面分析。
答案:(1)清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共治西藏;设台湾府,隶属福建;改土归流;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2)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有效管辖边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池镇位于当涂县(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南约60里,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江南东路转运副使真德秀巡历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后上书称:“黄池之为镇,地据要冲,实舟车走集之会……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南宋王之象的《舆地纪胜》亦载有:“(黄池)为诸路往来之冲,官不征税,客旅便于贸易,四方物货尽萃于此。”由于商贸繁荣,当地人亦有谚语云:“太平州不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也。”类似太平州、当涂县与黄池镇这种行政级别与经济地位颠倒的情况在宋代并非个例。
——摘编自王旭《宋代大型市镇的兴起
与县域空间格局的变化》
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大量手工业或商业型市镇,如盛泽在嘉靖间始成为市,“镇上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漳洲的海澄镇,因“商人贸迁,多以巨舶兴贩番货”。市镇的繁荣也使得当地民众“鲜务农耕,多商于远”。
——摘编自方如金、赵瑶丹《明清市镇经济的
特点与影响——以江浙地区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大型市镇兴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市镇繁荣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问从商业贸易、城乡联系、交通运输、人口增长、市镇管理等角度分析。第(2)问从经济发展、生产关系、伦理思想、经济结构等方面分析。
答案:(1)商业贸易的发展;城乡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的发展;商业政策和市镇管理政策较为宽松;人口增长与流动。(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2)促进了商业贸易(海上贸易)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冲击了传统社会理念(社会风气转变);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分工;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人口流动与社会进步。(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时代。一方面封建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阴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明中后期工商业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其中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天下不应由君王一人独断;二是君民平等,君的权力来自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此人民共有,非君王私有;三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主宰,不应必须尽心尽力为君服务。黄宗羲还借“古先圣王”之口对本末问题作了新论释。他认为圣人所说“崇本息末”,是崇尚礼治,而禁绝巫蛊、佛事、倡优、奇技淫巧之类不切民用的末业,非贬抑工商之类有利民生的本业。“工商皆本”主张是对千百年来“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性批判,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强烈要求。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思想
创新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社会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思想创新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思想的积极意义。(6分)
解析:第(1)问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表现,从政治、经济主张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积极意义,从政治斗争、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等方面回答。
答案:(1)封建君主专制高度膨胀,统治危机加深;工商业发展,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正统礼教或程朱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开阔人们眼界。(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2)表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每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共2分)
积极意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有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变革,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3张PPT)
单元综合检测(四)
一、选择题
1.明朝建立内阁后,皇帝可以通过“中旨”“内批”等方式不经内阁直接向外廷发号施令,因此有学者认为“阁权只有通过皇权的批准或与皇权相结合才会具有政治功能”。据此推断,明代内阁(  )
A.依附和服务于皇权专制
B.不能发挥行政职能
C.有助于对君权进行限制
D.程序设计流于形式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只有通过皇权才具有政治功能,自始至终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依附和服务于皇权专制,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内阁体现了皇权的强化,对君权没有限制作用,排除C项;明代的内阁程序设计发挥着实际作用,排除D项。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2.明宪宗时,“今人但知汪太监”,不知有皇上;明熹宗时,魏忠贤专政,自内阁、六部至四方督抚,都由其党徒把持,他们称魏忠贤为“九千岁”。这本质上反映了(  )
A.统治出现危机    B.宦官扰乱朝政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君权受到制衡
解析:题干内容反映了明朝时期宦官专政的现象,而宦官的权力来自皇帝,起到了牵制内阁与六部的作用,其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C项正确。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2
3.郑和下西洋期间,在海外众多地方设立了“官厂”。郑和在马六甲构建的官厂主要用于囤放粮食与货物。此外,郑和成功消灭了海盗陈祖义的侵扰,促使马六甲一跃成为当时东西贸易活动的主要商港。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
B.加强了与海外联系
C.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D.旨在拓展对外贸易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3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郑和在马六甲构建的官厂主要用于囤放粮食与货物,还促使马六甲一跃成为当时东西贸易活动的主要商港,说明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海外的联系,B项正确。维护边疆稳定不是材料所述内容的主要影响,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加重政府财政负担主要表现为朝贡贸易的实行,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而不是拓展对外贸易,排除D项。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3
4.据统计,明代中后期的百年间,专门论述海防地理、设施和方略的著述达100多种。在经过多次论争并经战争实践检验后,明廷的海防战略思想渐趋成熟。据此分析,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阶级矛盾激化
C.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D.海防危机凸显
解析:明代中后期的百年间,专门论述海防的著述达100多种、海防战略思想渐趋成熟,这主要缘于当时倭寇对东南沿海严重骚扰、西方殖民者侵入,即海防危机加深,海防形势变化,D项正确。

3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4
5.俺答汗对明朝将领王崇古表示:“天子幸封我为王,藉威灵长北方诸酋,谁敢不听?誓永守北边,毋敢为患。即不幸死,吾孙当袭封,彼衣食中国,其忍背德乎?”上述材料说明(  )
A.西藏地区纳入国家版图
B.中央实现对蒙古的直接管理
C.边疆威胁彻底得到解决
D.明代治边政策促进国家稳定

3
4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5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表明了俺答汗对明朝的归顺和对边疆稳定的承诺,反映了明代治边政策对于国家稳定的积极影响,D项正确。西藏地区纳入国家版图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明代并未实现对蒙古的直接管理,排除B项;“边疆威胁彻底得到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3
4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5
6.康熙中期制定的奏折制度使奏折绕过了内阁,由皇帝亲信秘密呈报皇帝。雍正时期,奏折书写权被扩大至大学士和各省督抚、藩、臬、提、镇,而且密折均直达御前,只能由皇帝一个人批阅,即便是军机大臣也不能过目。奏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A.消弭了君臣之间的政治隔阂
B.旨在增强中枢决策的效率
C.规范了官僚机构的运行机制
D.利于提高皇权的统治效能

3
4
5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6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清朝奏折制度由一开始皇帝亲信书写,绕过内阁,专供皇帝阅览,转为中央与地方众多官员均可撰写奏折,密呈皇帝阅览,这有利于加强皇帝对臣子的控制,提高专制皇权的统治效能,D项正确。“消弭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奏折制度旨在加强皇权专制统治,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皇权的加强,这冲击了官僚机构的运行机制,排除C项。
3
4
5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6
7.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置有利于(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国家疆域的巩固 D.东南海防的加强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可知,军机处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它的设置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A项正确。

3
4
5
6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7
8.康熙朝至雍正初年,虽然清廷“实有派为驻藏大臣之意”,但是,朝廷命官执行的是朝廷临时委派的“专差”任务,均是短期行为。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马喇、僧格被派入西藏,他们不仅以“驻藏大臣”的名分“总理西藏事务”,还长期固定在藏履行职责。这说明清政府(  )
A.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统治
B.加快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C.因地制宜地强化边疆管理
D.实现了西藏的改土归流

3
4
5
6
7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8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康熙朝至雍正初年,朝廷派往西藏的朝廷命官执行临时“专差”任务,难以深入全面治理西藏事务,雍正五年后,派长期固定专人管理西藏,显示出清政府强化了在西藏的治理权力和深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A项正确。
3
4
5
6
7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8
9.清顺治时开始实行年班制度,即每逢年节或“万寿庆典”,新疆、蒙古、四川等各部王公、土司头领和上层喇嘛们,按照排定的班次,轮流到北京朝觐或充当御前乾清门行走。清政府推行该制度旨在(  )
A.强调各族国家主权意识
B.强化中央对边疆的控制
C.宣扬民族政策的灵活性
D.推动边疆与内地一体化

3
4
5
6
7
8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9
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政府通过让边疆的少数民族首领定期到北京朝觐,紧密政府与各少数民族首领间的联系,以此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管理,B项正确。新疆、蒙古、四川等属于中国领土,不涉及国家主权意识,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灵活的民族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排除D项。
3
4
5
6
7
8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9
10.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请皇帝颁布了《防范外夷规条》,且根据这一文件建立了“公行”机构。公行是由官方允许的商人组成的垄断性外贸组织,外国人来广州做买卖必须经由公行。这一条规的颁布(  )
A.反映清朝加强对外贸易的管制
B.开启了清朝闭关自守政策先河
C.主要是为了增加海关税收收入
D.促进了中外商人贸易公平竞争

3
4
5
6
7
8
9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0
解析:据材料可知,公行是由官方允许的商人组成的垄断性外贸组织,外国人来广州做买卖必须经由公行。这是清政府加强对外贸易管制的措施,限制了对外贸易的随意性,A项正确。清朝雍正帝时期就已开始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而1759年是乾隆帝时期,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对外贸易的管控,而未涉及其目的是增加海关税收收入的内容,排除C项;“公行”是垄断性外贸组织,这会阻碍中外商人贸易公平竞争,排除D项。
3
4
5
6
7
8
9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0
11.明清时期松江府及其周边区棉花种植超过了传统的稻米种植,即所谓棉作压倒稻作,嘉定一带甚至达到了“棉九稻一”,乃至种棉花不种稻米的程度。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改变
B.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迅速发展
D.自然经济已经走向瓦解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11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松江府等地的农业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稻米种植,出现了棉花种植这种新的经营方式,体现了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B项正确。明清时期,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排除A、D两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工商业市镇的迅速发展,排除C项。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11
12.《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而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说明当时(  )
A.自由雇佣劳动得到发展 B.重农抑商观念彻底改变
C.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D.农产品商品化日益明显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是典型的家庭手工业与自由雇佣劳动相结合的表现,织工并不是依附于家族或长期固定于某个作坊,而是以出卖劳动力来获取报酬,这种劳动关系表明自由雇佣劳动在当时已经得到发展,A项正确。

3
4
5
6
7
8
9
10
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2
13.明清时期,出现许多富商、地主卖掉土地,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说明这一时期(  )
A.农业发展受到冲击 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出现卖掉土地,投资工商业的现象,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D项正确。中国古代为农耕社会,农业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商人政治地位提高,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3
4
5
6
7
8
9
10
2
12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3
14.《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指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据此推断,黄宗羲(  )
A.冲破了儒家思想禁锢
B.主张变革经济政策
C.强调重农抑商的思想
D.抨击君主专制理论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4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认为工商皆本,这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相悖,他是在主张变革传统的经济政策,B项正确。黄宗羲是儒家学者,他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体系,排除A项;黄宗羲强调工商皆本,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抨击君主专制理论,排除D项。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4
15.在《红楼梦》中,贾母对家族的管理非常严格,她注重家族的规矩与传统,对家族成员的行为有着严格的要求。同时,贾母也注重家族的团结,她经常组织家族成员的聚会,以增进亲情和友情。据此可知,《红楼梦》(  )
A.蕴含了市民的价值观念
B.体现了明显的民主色彩
C.渗透了浓厚的儒家思想
D.表达了强烈的重法思想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6
17
18
19
11
20
1
15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浓厚的封建伦理纲常,是儒家思想的反映,C项正确。市民的价值观念通常是指追求个性、崇尚平等、不拘礼法等,与材料所述关联不大,排除A项;材料中贾母作为家族长辈以权威和礼法管理家族,与民主色彩不符,排除B项;家族规矩和传统不是法律,无法体现重法思想,排除D项。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6
17
18
19
11
20
1
15
16.徐光启撰写《农政全书》,研究兴修水利,深感“西北治河,东南治水利,皆目前救时至计”。而将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数学、地理、水利、工程等知识,运用到兴修水利工程中,可以马上发挥作用。这反映出,明朝后期“西学东渐”的形成(  )
A.建立在经世致用思潮基础上 B.推动中国科技完成近代转型
C.使明朝的经济融入世界市场 D.体现出政府的“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根据“可以马上发挥作用”可知,徐光启引进西方科技是为了应用于社会,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的形成是建立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基础上,A项正确。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7
18
19
11
20
1
16
二、非选择题
1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汉在统一南越之后便派出使团出访东南亚各国,“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开辟。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有关国家通过派遣使者来华“入贡”和直接由海商贩运货物来广州进行贸易。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可持续发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隋唐时期已经进入兴盛时期,航线也由东南亚地区发展到阿拉伯半岛。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8
19
11
20
1
17
时至宋元时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仅仅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与规模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已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通往亚洲、非洲等更多的国家与地区。
——摘编自葛红亮《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兴衰变迁的地缘环境探析》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8
19
11
20
1
17
材料二 明朝建立之初,政权不稳定,逃到近海海岛,不肯投降的反明势力继续与朝廷为敌。朱元璋开始实行海禁。随着东南沿海居民私自下海谋生的百姓逐渐增多,他们中有一部分与余党势力勾结,经常对抗朝廷。再加上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打着经商的幌子,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烧杀抢掠,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再次颁布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正德至嘉靖年间,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争夺贸易霸权,明朝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政策,加剧了海禁政策的严厉实施。
——摘编自侯苹、王超《明代洪武至嘉靖年间
海禁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8
19
11
20
1
1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至元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4分)
解析:按照西汉、魏晋、隋唐、宋元历史分期回答即可。
答案:西汉开辟;魏晋南北朝持续发展;隋唐兴盛;宋元时期空前繁荣。(每点1分,共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海禁政策实施的背景。(6分)
解析:从政局、贸易、边患等方面分析。
答案:反明势力仍在,政权不稳;民间对外走私贸易的发展;倭寇的侵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共6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8
19
11
20
1
17
1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9
11
20
1
18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上,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至18世纪中叶,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并给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带来巨大的影响。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摘编自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
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9
11
20
1
18
(1)除了直接行政管理外,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还采用了哪些方式?(举两例说明)。(4分)
解析:从机构设置、政策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回答。
答案:清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共治西藏;设台湾府,隶属福建;改土归流;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9
11
20
1
18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国家疆域奠定的重要历史意义。(6分)
解析:从国家统一、版图奠定、民族交融等方面分析。
答案: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有效管辖边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9
11
20
1
18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池镇位于当涂县(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南约60里,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江南东路转运副使真德秀巡历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后上书称:“黄池之为镇,地据要冲,实舟车走集之会……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南宋王之象的《舆地纪胜》亦载有:“(黄池)为诸路往来之冲,官不征税,客旅便于贸易,四方物货尽萃于此。”由于商贸繁荣,当地人亦有谚语云:“太平州不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也。”类似太平州、当涂县与黄池镇这种行政级别与经济地位颠倒的情况在宋代并非个例。
——摘编自王旭《宋代大型市镇的兴起与县域空间格局的变化》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1
20
1
19
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大量手工业或商业型市镇,如盛泽在嘉靖间始成为市,“镇上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漳洲的海澄镇,因“商人贸迁,多以巨舶兴贩番货”。市镇的繁荣也使得当地民众“鲜务农耕,多商于远”。
——摘编自方如金、赵瑶丹《明清市镇经济的
特点与影响——以江浙地区为例》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1
20
1
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大型市镇兴起的原因。(6分)
解析:从商业贸易、城乡联系、交通运输、人口增长、市镇管理等角度分析。
答案:商业贸易的发展;城乡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的发展;商业政策和市镇管理政策较为宽松;人口增长与流动。(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1
20
1
19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市镇繁荣的影响。(6分)
解析:从经济发展、生产关系、伦理思想、经济结构等方面分析。
答案:促进了商业贸易(海上贸易)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冲击了传统社会理念(社会风气转变);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分工;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人口流动与社会进步。(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1
20
1
19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时代。一方面封建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阴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明中后期工商业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
20
材料二 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其中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天下不应由君王一人独断;二是君民平等,君的权力来自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此人民共有,非君王私有;三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主宰,不应必须尽心尽力为君服务。黄宗羲还借“古先圣王”之口对本末问题作了新论释。他认为圣人所说“崇本息末”,是崇尚礼治,而禁绝巫蛊、佛事、倡优、奇技淫巧之类不切民用的末业,非贬抑工商之类有利民生的本业。“工商皆本”主张是对千百年来“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性批判,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强烈要求。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思想创新及其当代启示》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社会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
解析: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
答案:封建君主专制高度膨胀,统治危机加深;工商业发展,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正统礼教或程朱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开阔人们眼界。(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
20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思想创新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思想的积极意义。(6分)
解析:第一小问表现,从政治、经济主张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积极意义,从政治斗争、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等方面回答。
答案:表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每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共2分)
积极意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有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变革,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
2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