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综合检测课件+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综合检测课件+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6:57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单元综合检测(五)
一、选择题
1.下图为乾隆年间至鸦片战争爆发前的清朝主要海关税收情况。据此可以得出结论(  )
A.海关税收已成财政支柱
B.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传统贸易体制潜藏危机
D.清王朝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乾隆年间至鸦片战争前,海关税收虽然有一定增长,但主要集中在广州一口,其他口岸税收较少,这反映出清朝实行的是闭关自守政策,这种封闭的贸易体制与世界市场脱节,潜藏着巨大危机,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四口海关税收量对比,未提及海关收入在政府总收入中的占比情况,排除A项;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清王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排除D项。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2.林则徐指出:“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这句话的用意是(  )
A.抨击军备匮乏要求扩军
B.说明鸦片危害主张禁烟
C.指出钱粮匮乏建议收税
D.倡导国人学习西方技术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认为鸦片不绝,只会导致国家和人民的积贫积弱,甚至导致国家税收难以为继,军队战斗力低下,B项正确。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2
3.1843年《虎门条约》规定,“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和英国法庭的约束”。这一规定,在清政府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理夷人,是方便省事的办法。这反映了(  )
A.清政府的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B.闭关自守的政策逐渐遭到抛弃
C.清廷努力走出天朝上国幻梦
D.中国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3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当时的统治者认为“让夷人管理夷人”这种治外法权条款是权宜之策,是方便省事的办法,说明清政府并未意识到这一条款对中国司法主权的危害,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闭关自守政策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说明清廷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梦中,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排除C项;中国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的标志是总理衙门的设立,排除D项。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3
4.通商五口开放之初,西方资本家“欣喜若狂”,拼命向中国输出商品。结果使广州、厦门、上海等口岸的洋货大量积压和滞销,被迫贱价销售。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太平天国运动抵制经济侵略
B.边疆危机引发晚清国货运动
C.传统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D.清政府对洋货售卖严格控制

3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4
解析:根据材料“广州、厦门、上海等口岸的洋货大量积压和滞销,被迫贱价销售”及所学可知,在通商五口开放之初,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这种经济结构使得西方输入的洋货在中国市场难以找到大量的消费者,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专门针对西方经济侵略进行有组织、大规模的抵制活动,排除A项;在通商五口开放之初,边疆危机尚未严重到引发大规模国货运动的程度,排除B项;当时清政府在列强的压力下已经开放通商口岸,对洋货售卖并没有进行严格控制,排除D项。
3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4
5.《朔方备乘》又称《北檄汇编》,成书于两次鸦片战争之间,后被焚毁,1881年重新修订,虽然主要以传统考据为主,但依然被认为是新学实务的相关著作,受到广大士人的关注。这反映了(  )
A.边疆危机加深促进了学风转变
B.守旧势力对西学仍持抵制态度
C.宗藩体系瓦解导致思想革新
D.托古改制为变法提供理论基础

3
4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5
解析: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边疆危机,这促使士人们开始关注实务和新学,以应对国家危机。《朔方备乘》虽然以传统考据为主,但因其与新学实务有关联而受到关注,反映了学风在边疆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开始转变,A项正确。
3
4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5
6.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人迈开了蹒跚的步伐,冲击“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观念,拉开向西方学习的帷幕。近代开启学习西方先河的是(  )
A.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
B.李鸿章主张“自强”“求富”
C.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D.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3
4
5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6
解析:根据材料“拉开向西方学习的帷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与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C项正确。康有为主张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李鸿章主张“自强”“求富”,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时期,排除B项;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该主张未涉及向西方学习,排除D项。
3
4
5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6
7.《天朝田亩制度》确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人口分配;在产品分配问题中提出,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
A.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旨在建立近现代社会秩序
C.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要 D.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解析:据材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根据人口数量和土地质量,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各个家庭耕种,确保每个人都有土地可耕,体现了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故选A项。

3
4
5
6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7
8.湘军、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之后,又成为绞杀捻军起义的主力军。此后,湘军、淮军不仅担负着当时军事和国防的重任,而且影响到政府的政治、外交、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由此可见(  )
A.内患推动政府军事改革 B.清廷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C.权力下移缓解统治危机 D.湘淮系官僚主导近代化进程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清政府被迫作出改变,促使汉族地主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地方官僚集团在晚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朝的统治危机,C项正确。

3
4
5
6
7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8
9.美国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说:“洋务运动的创始人自身也存在着思想上的矛盾:工业化会带来农业社会的基本变革,而欧式课程的教育会动摇对儒教价值观的信奉。”该学者旨在强调(  )
A.洋务运动揭开近代化的序幕
B.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比较混乱
C.洋务运动实现了中国工业化
D.洋务运动不能挽救清政府

3
4
5
6
7
8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9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该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只是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表面的变化,而它的领导人企图以此保存农耕文明和儒家价值观,意在强调洋务运动在工业文明发展趋势下,不能有效解决国家所处困境,不能挽救晚清的统治危机,D项正确。
3
4
5
6
7
8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9
10.有学者说:“没有洋务派的积极倡导和经营,在古老的中国要出现近代工矿企业、近代电讯交通、近代科技教育,不知要推迟多少年,而且很难保证不会出现‘权操诸人’的‘不变亦变’的局面。”该学者意在强调洋务运动(  )
A.引进了资本主义制度
B.遏制了列强势力的扩张
C.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
4
5
6
7
8
9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0
解析:题干中提到“洋务派的积极倡导和经营”使得古老的中国出现了“近代工矿企业、近代电讯交通、近代科技教育”,表明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教育近代化等,所以材料中强调的是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项正确。
3
4
5
6
7
8
9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0
11.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中东战纪本末》一书中指出:“古者列国分封,当王室多事之秋,犹有勤王之义旅。今旅顺失矣,盛京危矣,辇毂之下,烽烟渐近,而各省大吏,唯知自顾封疆。”该传教士提及的战争(  )
A.发生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败局引起台湾军民的抵抗
C.促成了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D.使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11
解析:据材料“今旅顺失矣,盛京危矣,辇毂之下,烽烟渐近,而各省大吏,唯知自顾封疆”可知,该战争影响下,旅顺丢失,结合所学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但不愿做亡国奴的台湾军民对日本侵略进行了顽强的抵抗,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晚清时期,并不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促成了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而材料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排除C项;使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D项。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11
12.1897年2月,维新派创办《知新报》。广西洋务总局通饬中称该报“论说明正,深通时变,尤能激励愤耻,博深切明”。广州巡抚、江西布政使、贵州学政、杭州知府等均通饬治下官吏、士绅、学生订阅该报。这反映出(  )
A.报纸成为开展变法主要手段
B.国家危亡助推新思想的传播
C.戊戌变法得到朝野上下支持
D.维新运动自下而上逐渐展开

3
4
5
6
7
8
9
10
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2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一些官员肯定《知新报》在宣传进步思想、启发救亡意识方面的积极作用,要求官吏、士绅、学生订阅该报,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局面为维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B项正确。从材料不能得出“报纸成为开展变法主要手段”的结论,排除A项;清廷内部的保守派反对变法,排除C项;维新运动通常被认为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排除D项。
3
4
5
6
7
8
9
10
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2
13.戊戌政变后,倾向于变法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遭到弹劾并充军新疆,在路过保定时,观者数万,直呼他为“大奸臣”。材料主要表明(  )
A.戊戌维新运动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B.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总理衙门出卖了民族利益
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的反抗
解析:戊戌变法在推行范围上看,只是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推广到广大民众当中,民众对此不了解,所以才会称呼倾向变法的张荫桓为“大奸臣”,B项正确。

3
4
5
6
7
8
9
10
2
12
14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3
14.义和团在直隶张贴的揭帖中称:“庚子三春,日照重阴。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上行下效兮,奸究(宄)道生。中原忍绝兮,羽翼洋人。趋炎附势兮,四畜同群。”这说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B.反洋教斗争的推动
C.清朝政治制度落后
D.《辛丑条约》的签订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4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背景下农民阶级救亡图存的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B项属于次要原因,排除;义和团运动兴起与“清朝政治制度落后”无关,排除C项;《辛丑条约》签订于义和团运动之后,排除D项。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5
16
17
18
19
11
20
1
14
15.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部分地方督抚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该事件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这说明(  )
A.清政府最高权威遭遇挑战
B.中央与地方矛盾日益尖锐
C.使中外反动势力走向联合
D.促成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6
17
18
19
11
20
1
15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A项正确。“日益尖锐”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东南互保是东南地区的总督、巡抚和帝国主义签订的避免东南地区陷入战火的条约,并不能据此得出“中外反动势力走向联合”的结论,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促成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排除D项。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6
17
18
19
11
20
1
15
16.中国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规定:“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今诸国驻守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皇岛、山海关。”与该规定属于同一不平等条约的是(  )
A.进出口货物关税由双方商定 B.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
C.可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D.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是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对华制裁的条款,条约规定: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D项正确。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7
18
19
11
20
1
16
二、非选择题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出于同侵略者作斗争的需要,开始了解西方,编译了《四洲志》。接着,魏源编了《海国图志》,徐继畬编了《瀛寰志略》,梁廷枏编了《海国四说》,这是最早向中国人介绍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状况的一批著作。其中,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了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思想先河。
——摘编自郭汉民《中国近代思想与思潮》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8
19
11
20
1
17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昭文新报》《循环日报》《维新日报》等一批近代的报纸,先后在广州、香港、上海等地创办起来。其中,最重要的是维新思想家王韬所创办的《循环日报》。他在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文章,系统宣传其变法维新主张,认为“当今之世,非行西法则无以强兵富国”。同时期的维新思想家郑观应认为“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并将这些主张先后辑成《救时揭要》《盛世危言》等书籍单独出版,广泛发行。此外,维新人士还互相鼓励,交流心得,力图加强社会联系,扩大社会基础。维新思想家们还采取讲学的办法,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培植自己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郭汉民《中国近代思想与思潮》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8
19
11
20
1
1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40年代新思想出现的背景。(6分)
解析:从政治局势、思想文化、经济、世界联系等方面分析。
答案: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部分先进士大夫的觉醒和勇气。(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8
19
11
20
1
17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思想的内容及传播的方式。(8分)
解析:“内容”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概括;“方式”从媒介、活动、教育等方面概括。
答案:内容:学习西方,变法维新;发展民族工商业;实行议会制度。(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4分)方式:创办报刊;出版书籍;互相交流;公开讲学。(4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8
19
11
20
1
17
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封建统治者看到西方列强的入侵虽不利于自己的统治,但也不想把它的统治推翻,相反可以利用、依靠西方列强的力量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时,加给载垣、端华、肃顺等人的罪名,就是“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但是,地主阶级的开明派却坚决主张抵抗西方侵略。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清朝统治者逐步变为他们的统治工具之日起,中国人民就一面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一面反抗清朝的封建统治,开始了两方面的英勇斗争。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9
11
20
1
18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这一主题是近代中国人的神圣历史使命。是否有利于这一历史使命的完成,即是促进、推动还是阻碍、延误民族独立与现代化问题的解决,是我们认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点,也是评判社会各阶级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根本标准。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9
11
20
1
1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面对列强侵略时清政府与地主阶级开明派态度的差异,并列举地主阶级开明派采取的主要举措。(8分)
解析:第一小问从对抗与学习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回答。
答案:差异:清政府是抵抗、利用、妥协;地主阶级开明派坚决主张抵抗西方侵略,同时向西方学习。(2分)
主要举措:抵御外侵——林则徐禁烟运动;爱国官兵反侵略等。(2分)向西方学习——译书著书(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畬《瀛寰志略》);洋务运动;支持戊戌变法,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4分)(言之成理即可)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9
11
20
1
18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的“神圣历史使命”,并以近代前期的具体史实说明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为这一“使命”作出的贡献。(8分)
解析:第一小问立足独立发展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回答。
答案:“使命”:开展反侵略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为实现现代化开辟道路。(2分)
贡献: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掀起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4分)资产阶级,开展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2分)(言之成理即可)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9
11
20
1
18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南宋,国家较少参与或干预经济运行,民营经济获得发展,国家只对工商业征税,对农民的农业、手工业副产品的地摊交易一律不征税,激发了社会活力。统治者还重视理财,使商业、商贸和钱庄业获得发展。一些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投入商业、手工业中,激活了民间经济。南宋在南方的开拓与经营奠定了南方的富裕,特别是大量北方、中原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使南方繁荣起来,促进了江南市镇周边地区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摘编自赵志浩《试论南宋时期江南的城镇化现象》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1
20
1
19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国外“洋货”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解体,商品流通量增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江南市镇的商品经济得到普遍发展。自然经济解体后,由于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生活所需仰赖市场,所以一部分商业市镇迅速发展起来,如川沙县(1993年已撤销区划)的文兴镇,就是通过其商业职能发展成川沙首镇的。杭州的拱宸桥“地本荒凉、墟墓所萃,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辟其地为商埠……市廛栉比”。
——摘编自徐占春《试论近代江
南市镇的人口城镇化》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1
20
1
19
(1)根据材料一,简析南宋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6分)
解析:从政策、经济、人口等方面分析。
答案:政府经济政策宽松;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北民南迁,人口增长较快。(每点2分,共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江南市镇的变化。(6分)
解析:从外部侵略、经济结构变动、世界联系、近代化等方面回答。
答案:与西方经济侵略紧密相连;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体现近代化发展趋势。(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1
20
1
19
2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
20
代表人物 救国探索方案
林则徐、魏源等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洪秀全、洪仁玕等 “地上天国”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 “师夷长技以自强”
康有为、梁启超等 “维新变法”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从表中任选两个先进国人探索救国的方案,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阐述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方案:“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1分)
论题: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向西方的学习也逐渐深入。(2分)
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启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
20
中国近代化进程,但洋务派不改变中国封建制度,只学习西方技术,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但由于封建势力的严重阻碍和清政府的腐败,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维新变法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6分)
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向西方的学习也逐渐深入。(1分)
3
4
5
6
7
8
9
10
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1
20单元综合检测(五)
一、选择题
1.下图为乾隆年间至鸦片战争爆发前的清朝主要海关税收情况。据此可以得出结论(  )
INCLUDEPICTURE "../../CYA25.TIF" \* MERGEFORMAT
A.海关税收已成财政支柱
B.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传统贸易体制潜藏危机
D.清王朝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在乾隆年间至鸦片战争前,海关税收虽然有一定增长,但主要集中在广州一口,其他口岸税收较少,这反映出清朝实行的是闭关自守政策,这种封闭的贸易体制与世界市场脱节,潜藏着巨大危机,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四口海关税收量对比,未提及海关收入在政府总收入中的占比情况,排除A项;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清王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排除D项。
2.林则徐指出:“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这句话的用意是(  )
A.抨击军备匮乏要求扩军
B.说明鸦片危害主张禁烟
C.指出钱粮匮乏建议收税
D.倡导国人学习西方技术
解析:选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认为鸦片不绝,只会导致国家和人民的积贫积弱,甚至导致国家税收难以为继,军队战斗力低下,B项正确。
3.1843年《虎门条约》规定,“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和英国法庭的约束”。这一规定,在清政府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理夷人,是方便省事的办法。这反映了(  )
A.清政府的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B.闭关自守的政策逐渐遭到抛弃
C.清廷努力走出天朝上国幻梦
D.中国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
解析:选A。据题干信息可知,当时的统治者认为“让夷人管理夷人”这种治外法权条款是权宜之策,是方便省事的办法,说明清政府并未意识到这一条款对中国司法主权的危害,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闭关自守政策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说明清廷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梦中,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排除C项;中国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的标志是总理衙门的设立,排除D项。
4.通商五口开放之初,西方资本家“欣喜若狂”,拼命向中国输出商品。结果使广州、厦门、上海等口岸的洋货大量积压和滞销,被迫贱价销售。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太平天国运动抵制经济侵略
B.边疆危机引发晚清国货运动
C.传统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D.清政府对洋货售卖严格控制
解析:选C。根据材料“广州、厦门、上海等口岸的洋货大量积压和滞销,被迫贱价销售”及所学可知,在通商五口开放之初,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这种经济结构使得西方输入的洋货在中国市场难以找到大量的消费者,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专门针对西方经济侵略进行有组织、大规模的抵制活动,排除A项;在通商五口开放之初,边疆危机尚未严重到引发大规模国货运动的程度,排除B项;当时清政府在列强的压力下已经开放通商口岸,对洋货售卖并没有进行严格控制,排除D项。
5.《朔方备乘》又称《北檄汇编》,成书于两次鸦片战争之间,后被焚毁,1881年重新修订,虽然主要以传统考据为主,但依然被认为是新学实务的相关著作,受到广大士人的关注。这反映了(  )
A.边疆危机加深促进了学风转变
B.守旧势力对西学仍持抵制态度
C.宗藩体系瓦解导致思想革新
D.托古改制为变法提供理论基础
解析:选A。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边疆危机,这促使士人们开始关注实务和新学,以应对国家危机。《朔方备乘》虽然以传统考据为主,但因其与新学实务有关联而受到关注,反映了学风在边疆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开始转变,A项正确。
6.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人迈开了蹒跚的步伐,冲击“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观念,拉开向西方学习的帷幕。近代开启学习西方先河的是(  )
A.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
B.李鸿章主张“自强”“求富”
C.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D.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解析:选C。根据材料“拉开向西方学习的帷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与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C项正确。康有为主张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李鸿章主张“自强”“求富”,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时期,排除B项;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该主张未涉及向西方学习,排除D项。
7.《天朝田亩制度》确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人口分配;在产品分配问题中提出,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
A.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旨在建立近现代社会秩序
C.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要
D.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解析:选A。据材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根据人口数量和土地质量,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各个家庭耕种,确保每个人都有土地可耕,体现了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故选A项。
8.湘军、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之后,又成为绞杀捻军起义的主力军。此后,湘军、淮军不仅担负着当时军事和国防的重任,而且影响到政府的政治、外交、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由此可见(  )
A.内患推动政府军事改革
B.清廷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C.权力下移缓解统治危机
D.湘淮系官僚主导近代化进程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清政府被迫作出改变,促使汉族地主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地方官僚集团在晚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朝的统治危机,C项正确。
9.美国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说:“洋务运动的创始人自身也存在着思想上的矛盾:工业化会带来农业社会的基本变革,而欧式课程的教育会动摇对儒教价值观的信奉。”该学者旨在强调(  )
A.洋务运动揭开近代化的序幕
B.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比较混乱
C.洋务运动实现了中国工业化
D.洋务运动不能挽救清政府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该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只是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表面的变化,而它的领导人企图以此保存农耕文明和儒家价值观,意在强调洋务运动在工业文明发展趋势下,不能有效解决国家所处困境,不能挽救晚清的统治危机,D项正确。
10.有学者说:“没有洋务派的积极倡导和经营,在古老的中国要出现近代工矿企业、近代电讯交通、近代科技教育,不知要推迟多少年,而且很难保证不会出现‘权操诸人’的‘不变亦变’的局面。”该学者意在强调洋务运动(  )
A.引进了资本主义制度
B.遏制了列强势力的扩张
C.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解析:选D。题干中提到“洋务派的积极倡导和经营”使得古老的中国出现了“近代工矿企业、近代电讯交通、近代科技教育”,表明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教育近代化等,所以材料中强调的是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项正确。
11.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中东战纪本末》一书中指出:“古者列国分封,当王室多事之秋,犹有勤王之义旅。今旅顺失矣,盛京危矣,辇毂之下,烽烟渐近,而各省大吏,唯知自顾封疆。”该传教士提及的战争(  )
A.发生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败局引起台湾军民的抵抗
C.促成了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D.使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解析:选B。据材料“今旅顺失矣,盛京危矣,辇毂之下,烽烟渐近,而各省大吏,唯知自顾封疆”可知,该战争影响下,旅顺丢失,结合所学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但不愿做亡国奴的台湾军民对日本侵略进行了顽强的抵抗,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晚清时期,并不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促成了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而材料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排除C项;使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D项。
12.1897年2月,维新派创办《知新报》。广西洋务总局通饬中称该报“论说明正,深通时变,尤能激励愤耻,博深切明”。广州巡抚、江西布政使、贵州学政、杭州知府等均通饬治下官吏、士绅、学生订阅该报。这反映出(  )
A.报纸成为开展变法主要手段
B.国家危亡助推新思想的传播
C.戊戌变法得到朝野上下支持
D.维新运动自下而上逐渐展开
解析:选B。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一些官员肯定《知新报》在宣传进步思想、启发救亡意识方面的积极作用,要求官吏、士绅、学生订阅该报,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局面为维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B项正确。从材料不能得出“报纸成为开展变法主要手段”的结论,排除A项;清廷内部的保守派反对变法,排除C项;维新运动通常被认为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排除D项。
13.戊戌政变后,倾向于变法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遭到弹劾并充军新疆,在路过保定时,观者数万,直呼他为“大奸臣”。材料主要表明(  )
A.戊戌维新运动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B.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总理衙门出卖了民族利益
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的反抗
解析:选B。戊戌变法在推行范围上看,只是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推广到广大民众当中,民众对此不了解,所以才会称呼倾向变法的张荫桓为“大奸臣”,B项正确。
14.义和团在直隶张贴的揭帖中称:“庚子三春,日照重阴。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上行下效兮,奸究(宄)道生。中原忍绝兮,羽翼洋人。趋炎附势兮,四畜同群。”这说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B.反洋教斗争的推动
C.清朝政治制度落后
D.《辛丑条约》的签订
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背景下农民阶级救亡图存的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B项属于次要原因,排除;义和团运动兴起与“清朝政治制度落后”无关,排除C项;《辛丑条约》签订于义和团运动之后,排除D项。
15.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部分地方督抚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该事件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这说明(  )
A.清政府最高权威遭遇挑战
B.中央与地方矛盾日益尖锐
C.使中外反动势力走向联合
D.促成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A项正确。“日益尖锐”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东南互保是东南地区的总督、巡抚和帝国主义签订的避免东南地区陷入战火的条约,并不能据此得出“中外反动势力走向联合”的结论,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促成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排除D项。
16.中国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规定:“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今诸国驻守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皇岛、山海关。”与该规定属于同一不平等条约的是(  )
A.进出口货物关税由双方商定
B.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
C.可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D.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这是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对华制裁的条款,条约规定: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出于同侵略者作斗争的需要,开始了解西方,编译了《四洲志》。接着,魏源编了《海国图志》,徐继畬编了《瀛寰志略》,梁廷枏编了《海国四说》,这是最早向中国人介绍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状况的一批著作。其中,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了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思想先河。
——摘编自郭汉民《中国近代思想与思潮》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昭文新报》《循环日报》《维新日报》等一批近代的报纸,先后在广州、香港、上海等地创办起来。其中,最重要的是维新思想家王韬所创办的《循环日报》。他在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文章,系统宣传其变法维新主张,认为“当今之世,非行西法则无以强兵富国”。同时期的维新思想家郑观应认为“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并将这些主张先后辑成《救时揭要》《盛世危言》等书籍单独出版,广泛发行。此外,维新人士还互相鼓励,交流心得,力图加强社会联系,扩大社会基础。维新思想家们还采取讲学的办法,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培植自己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郭汉民《中国近代思想与思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40年代新思想出现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思想的内容及传播的方式。(8分)
解析:第(1)问从政治局势、思想文化、经济、世界联系等方面分析。第(2)问“内容”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概括;“方式”从媒介、活动、教育等方面概括。
答案:(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部分先进士大夫的觉醒和勇气。(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2)内容:学习西方,变法维新;发展民族工商业;实行议会制度。(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4分)方式:创办报刊;出版书籍;互相交流;公开讲学。(4分)
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封建统治者看到西方列强的入侵虽不利于自己的统治,但也不想把它的统治推翻,相反可以利用、依靠西方列强的力量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时,加给载垣、端华、肃顺等人的罪名,就是“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但是,地主阶级的开明派却坚决主张抵抗西方侵略。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清朝统治者逐步变为他们的统治工具之日起,中国人民就一面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一面反抗清朝的封建统治,开始了两方面的英勇斗争。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这一主题是近代中国人的神圣历史使命。是否有利于这一历史使命的完成,即是促进、推动还是阻碍、延误民族独立与现代化问题的解决,是我们认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点,也是评判社会各阶级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根本标准。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面对列强侵略时清政府与地主阶级开明派态度的差异,并列举地主阶级开明派采取的主要举措。(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的“神圣历史使命”,并以近代前期的具体史实说明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为这一“使命”作出的贡献。(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对抗与学习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立足独立发展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回答。
答案:(1)差异:清政府是抵抗、利用、妥协;地主阶级开明派坚决主张抵抗西方侵略,同时向西方学习。(2分)
主要举措:抵御外侵——林则徐禁烟运动;爱国官兵反侵略等。(2分)向西方学习——译书著书(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畬《瀛寰志略》);洋务运动;支持戊戌变法,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4分)(言之成理即可)
(2)“使命”:开展反侵略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为实现现代化开辟道路。(2分)
贡献: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掀起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4分)资产阶级,开展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2分)(言之成理即可)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南宋,国家较少参与或干预经济运行,民营经济获得发展,国家只对工商业征税,对农民的农业、手工业副产品的地摊交易一律不征税,激发了社会活力。统治者还重视理财,使商业、商贸和钱庄业获得发展。一些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投入商业、手工业中,激活了民间经济。南宋在南方的开拓与经营奠定了南方的富裕,特别是大量北方、中原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使南方繁荣起来,促进了江南市镇周边地区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摘编自赵志浩《试论南宋时期
江南的城镇化现象》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国外“洋货”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解体,商品流通量增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江南市镇的商品经济得到普遍发展。自然经济解体后,由于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生活所需仰赖市场,所以一部分商业市镇迅速发展起来,如川沙县(1993年已撤销区划)的文兴镇,就是通过其商业职能发展成川沙首镇的。杭州的拱宸桥“地本荒凉、墟墓所萃,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辟其地为商埠……市廛栉比”。
——摘编自徐占春《试论近代江
南市镇的人口城镇化》
(1)根据材料一,简析南宋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江南市镇的变化。(6分)
解析:第(1)问从政策、经济、人口等方面分析。第(2)问从外部侵略、经济结构变动、世界联系、近代化等方面回答。
答案:(1)政府经济政策宽松;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北民南迁,人口增长较快。(每点2分,共6分)
(2)与西方经济侵略紧密相连;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体现近代化发展趋势。(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2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代表人物 救国探索方案
林则徐、魏源等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洪秀全、洪仁玕等 “地上天国”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 “师夷长技以自强”
康有为、梁启超等 “维新变法”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从表中任选两个先进国人探索救国的方案,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阐述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方案:“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1分)
论题: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向西方的学习也逐渐深入。(2分)
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洋务派不改变中国封建制度,只学习西方技术,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但由于封建势力的严重阻碍和清政府的腐败,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维新变法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6分)
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向西方的学习也逐渐深入。(1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