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内能 第1节 热量 比热容 教案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三章 内能 第1节 热量 比热容 教案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27 19:4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 内能
第1节 热量 比热容
(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维度 具体目标
物理观念 1. 形成热量是过程量、是内能转移的量度的观念;理解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放热能力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建立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的物质观。
科学思维 2. 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强化控制变量和转换的科学思维方法;能通过分析数据和图像,进行比较、归纳、推理,抽象出比热容的概念。
科学探究 3. 能基于生活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设计实验方案,合作完成探究“不同物质吸热情况”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
科学态度与责任 4. 通过解释自然和生活实例,认识到物理学对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培养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物理概念,是解释一系列热现象的关键。
教学难点: 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进行实验探究。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教材图片、实验动画、例题)、演示实验器材(与教材P7图13.1-2完全一致:两个相同的烧杯、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温度计、搅拌器、铁架台、秒表)、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
学生准备: 教材、笔记本、预习课本第6-9页。
四、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聚焦问题,激发兴趣 (5分钟)
【现象呈现】 展示教材P6页图13.1-1:夏日海滩场景。
师:“观察这幅图,同样是烈日当空,为什么沙滩上的沙子烫脚,而海水却依然凉爽?到了夜晚,情况又会反过来?我们的老祖宗也观察到了类似现象,古诗云‘五月炎蒸气,三时刻漏长’。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物理规律?”
【问题驱动】
师:“如果我们用相同的热源(如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加热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它们温度上升的快慢会一样吗?”
【揭示课题】 这些现象都与物质的一种独特属性有关。今天,我们就像科学家一样,通过实验来探究这种属性——比热容。而要研究它,我们首先要理解一个新的概念——热量。
【设计意图 & 素养渗透】 紧密围绕教材创设情境,利用教材插图和生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和思考自然现象,体现科学态度与责任和物理观念的培养。
(二) 新课讲授
1. 热量——建构过程量观念 (8分钟)
温故知新: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能”的概念。提问:“改变物体内能有哪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概念建构:
师: “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了低温物体。那么,转移的内能有多少,就需要一个物理量来量度,这个量就是热量。”
精讲: (紧扣教材P6定义)
定义: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符号: Q
单位: 焦耳(J)。
强调与辨析: (这是教学的关键点)
热量是过程量: 它只存在于热传递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只能说“物体吸收或放出了多少热量”。
与内能的关系: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设计意图 & 素养渗透】 从“改变内能”自然过渡,精准建构“热量”概念。强调其“过程量”特性,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淆的“热量”、“内能”和“温度”,培养严谨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
2. 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 (20分钟)
【提出问题】 (引导看教材P7)师:“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如烧水比热油慢)进行猜想,并说出理由。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核心方法引导: (这是科学探究的核心)
控制变量法: 我们要比较物质的吸热能力,必须保证哪些量相同?(质量、初温、升高的温度)哪个量不同?(物质种类)
转换法: 如何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思路:使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加热器,保证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同。因此,通过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来间接判断吸收热量的多少(加热时间长 → 吸收热量多)。
介绍方案: 展示教材P7 图13.1-2 的实验装置,逐一讲解各部分作用,强调装置的“完全相同”是为了控制变量。
数据记录: 设计与教材配套的表格。
物质 质量m/g 初温T /℃ 末温T /℃ 升高的温度ΔT/℃ 加热时间t/s
水 100 20 30 10
食用油 100 20 30 10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进行规范的演示实验(严格按照教材装置),并引导学生读数、记录。
关键观察: 让学生观察“谁的温度升得更快?”和“谁需要更长的加热时间才能升到相同的温度?”
【分析论证】
结论1: 质量相等的水和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更多(加热时间更长)。
结论2: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表明物质的吸热能力是一种特性。
【设计意图 & 素养渗透】 完全依据教材实验展开探究,重点训练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这两种核心的科学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从提出问题到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比热容——建构物质特性观念 (12分钟)
【概念引出】 师:“为了定量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吸热能力,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
【精讲定义】 (紧扣教材P8定义)
定义: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公式: c = Q / (m * Δt)
c — 比热容
Q — 吸收的热量 (J)
m — 质量 (kg)
Δt — 升高的温度 (℃)
单位: 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 J/(kg·℃)。
【物理意义】
以水为例:c水 = 4.2×10 J/(kg·℃)。
意义: 表示1 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 ℃时,吸收(或放出) 的热量是 4.2×10 J。
强调: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就像密度一样,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查看比热容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的“一些物质的比热容”表。
发现规律: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水的比热容最大。(这是最重要的规律!)
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比热容不同(如冰、水)。
【设计意图 & 素养渗透】 从实验结论自然抽象出比热容的定义,注重对公式物理意义的解读而非机械计算。通过阅读表格,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水的比热容大”这一核心规律,培养分析归纳的科学思维,建立重要的物理观念。
(三) 学以致用——解释现象,联系社会 (5分钟)
【解释导入问题】
师:“现在,谁能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为什么海边昼夜温差小,而沙漠昼夜温差大?”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大。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太阳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得少;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得少。
【生活中的应用】 (展示教材P9“想想议议”及相关图片)
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
北方冬天暖气用水做“热媒”。
调节气候(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
【设计意图 & 素养渗透】 用所学知识解决导入时的真实问题,完成探究闭环,让学生获得成就感。链接教材内容和社会应用,使学生深刻体会物理学的价值,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
五、板书设计
第1节 热量与比热容
一、热量 (Q) 二、比热容 (c)
1. 定义:热传递中传递内能的多少。 1. 定义:c = Q / (m·Δt)
2. 单位:焦耳 (J) 2. 单位:J/(kg·℃)
3. 是过程量 3. 是物质的特性
4. 与内能关系:吸热↗内能,放热↘内能 4. 水的c最大:4.2×10 J/(kg·℃)
5. 应用:解释温差、冷却、调节气候
(四) 布置作业
基础题: 阅读教材第6-9页,完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3题。
思考题: 为什么我国北方楼房中的暖气用水做介质,而不用价格更便宜的油?
预习: 预习下一节“热量的计算”,尝试用公式Q = cmΔt进行简单计算。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容量大,概念抽象,需把握好节奏,重点突出“探究”和“建构”两个环节。
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务必保证实验现象明显。
要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讨论和解释现象,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提升科学素养。
第2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