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6:57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
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必知
重点 (1)科举制度的创立;(2)三省六部制的确立;(3)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4)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必备
概念 (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创立于隋,确立于唐,完善于宋,废除于清朝末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是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成熟的产物,它明确了权力的划分和分工,使政府工作更加高效、有序,保证了专制皇权的稳定性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一目(P40、P41)。思考:“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反映了哪一选官制度?科举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
方式 中央委任________评定等级授官
沿革 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________,西晋时期主要看重________
影响 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后逐渐成为维护______________的工具
中正官
才能 
家世
士族特权 
2.科举制(隋唐)
(1)背景:随着________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历程
创立 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__________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发展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________和________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________和________。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士族
 分科考试
隋炀帝
进士
明经
武举
殿试
[重要概念]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时制定的制度。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以门第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后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教材小练]
1.阅读教材P40“历史纵横”:九品中正制的产生。
思考:相比于察举制,说明九品中正制的历史进步性。
提示: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2.阅读教材P41“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
思考:图片反映了唐朝的哪一选官制度?它选拔人才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制度:科举制。手段:通过分科考试,选拔有才能的人。
[构图解史]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易错易混] 科举考试的资格限制
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是面向全社会选拔人才的普选考试,而是只有符合出身条件的人才能有资格参加的考试。这里说的出身,就是要对申请考试的人调查祖上三代以上的政治审查。
[重要结论]
1.九品中正制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史料证史——科举制度
史料一 《新唐书》和《旧唐书》中有传记官员的出身情况
视角
项目 类别
科举 门第 特殊出身 其他出身 出身不明 官员总数
唐代前期 245人 61人 137人 194人 262人 899人
唐代后期 389人 86人 50人 281人 99人 905人
总计 634人 147人 187人 475人 361人 1 804人
百分比 35.1% 8.2% 10.4% 26.3% 20% 100%
注:特殊出身指出身于宗室、外戚等;其他出身指招降、征召、举荐等。
——摘编自刘海峰《唐代选举制度
与官僚政治的关系》
史料二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
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
文化概论(中册)》
[导读] 史料一体现了唐代前后期官吏的来源和选官途径;史料二反映了科举制的意义。
[思考] (1)根据史料一中的表格,概括唐代选官取士的主要特点。
提示:范围广泛;标准多元化;以科举考试为主。
(2)根据史料二,简要说明科举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
提示: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唯物史观——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影响



响 社会整
合功能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
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学的传承与发展
巩固国
家统一 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推动世界
文明发展 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为东亚文化圈其他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一些西方国家所吸收



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
官本位
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对社会还有消极影响
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二目(P41、P42)。思考:如何理解唐朝的宰相是“委员制”的说法?三省六部制有没有实现“皇权下的民主”?
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
1.沿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确立:________时正式确立。
隋文帝 
3.职权
中书省 草拟皇帝的诏令
______ 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尚书省 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4.特点: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5.发展
(1)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2)设立________(中书门下),宰相集体议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6.影响: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事堂
[教材小练]
观察教材P42“唐朝三省位置图”。
思考:唐代三省在皇城中所处位置为什么不同?
提示:唐代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太极宫(皇宫)内南侧的东西两边,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这样的布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三省六部的权力格局,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侧重于辅助决策,而尚书省侧重于行政执行。这样布局的根本原因是适应维护皇权的需要。
[易错易混] 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
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权力相对集中,职能部门相对较多;三省六部制实行宰相分权,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机构有一定简化。
[重要结论]
1.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2.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图文证史——三省六部制的运转及影响
史料 唐代中央行政管理机制的完善
视角
[导读] 史料体现了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思考] 结合史料中的示意图,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提示:三省六部制是较完备的中央行政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在一定程度上能节制君权,防止皇权的滥用误用。
历史解释——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三目(P42、P43)。思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两税法的实行有何意义?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有何启示?
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
1.租(庸)调制
(1)历程
魏晋
时期 始行________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孝文帝颁布________,受田农民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唐朝
初期 除租、调外,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________
租调 
均田令
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2.两税法
原因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________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目的 解决财政困难
时间 780年
内容 ①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意义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_______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均田制
人丁
[重要概念] 两税法
两税法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主要按财产的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教材小练]
1.阅读教材P42。
思考:在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赋税负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哪项措施?
提示:“庸”制,即纳绢或布来代役。
2.阅读教材P42。
思考:两税法的征税标准是什么?
提示:主要按财产的多少征税。
[构图解史]
1.租庸调制
2.唐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知识拓展] 两税法的实施
两税法是按照量入制出的原则征税,而不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随着唐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大,国家在两税之外又增加了其他苛捐杂税,农民的负担也越来越沉重。
[重要结论]
1.北魏至唐朝中期,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北魏实行租调制,而唐初实行租庸调制。
2.均田制遭到破坏后,唐朝政府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史料证史——两税法实施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 唐代中叶开始,(租庸调制)自然崩坏,改为两税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他们可以用钱代实物去纳地租,不再受到土地束缚,从而开始摆脱奴隶佃农地位。到了宋代,经过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
唐宋时代观》
视角
[导读] 史料从人身依附关系变化的角度阐述了两税法的实施。
[思考]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提示:原因:安史之乱,人口流动频繁;社会经济的发展;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影响:人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后世改革提供借鉴。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唐代两税法的核心特点及评价
(1)核心特点:以财产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2)评价
①积极作用:两税法统一了税制,保障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②局限性: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变得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时空坐标·填空】
九品中正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随堂检测·演练】
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
1.(2025·湖北仙桃高一期中)曹魏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逐渐发展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该制度是(  )
A.宗法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解析:曹魏创立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九品中正制逐渐发展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故选D项。宗法制是西周时期开始实行的,春秋战国时期崩溃,排除A项;汉武帝确立察举制,排除B项;隋唐确立科举制,排除C项。
2.(2024·云南合格考)诗歌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因此成为读书人潜心研究的重点,名人诗歌广泛流传,吟诗放歌风气盛行。据此可知,科举制(  )
A.阻碍阶层流动 B.加强中央集权
C.破坏公平公正 D.促进诗歌创作
解析:据材料可知,因为诗歌是科举考试的内容,读书人才会潜心研究,才会有吟诗放歌之风的盛行,因而科举制促进了诗歌的创作,D项正确。

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
3.(2025·江苏盐城高一期中)唐朝时期,每一政令的下达,必须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时机。为此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这说明(  )
A.三省职权分工不明确 B.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
C.三省制度强化了相权 D.尚书省职权进一步扩大

解析:唐朝中枢运行机制中,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时机,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这体现了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B项正确。
4.(2025·黑龙江大庆高一月考)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这些规定(  )
A.提高了宰相地位 B.旨在防止宰相专权
C.削弱了君主专制 D.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解析:根据材料“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可以看出,宰相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轮换,这不利于宰相专权,削弱了宰相的权力,故B项正确,排除A项。这些规定加强了皇权,排除C项;材料与地方权力无关,排除D项。

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
5.(2025·安徽A10联盟高一期中)下图是收藏于沈阳金融博物馆的一块银饼,银饼上刻有铭文二十四字:罗江县天宝五年(746年),庸调银四十两,专知官张喆、李德,银匠王远。材料所述的赋税制度(  )
A.强化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B.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使财产成为征税主要依据
D.一年分夏秋季两次纳税

解析:据材料银饼上刻有的铭文“天宝五年(746年),庸调银四十两”可知,该制度是唐朝时期实行的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B项正确。农民以庸代役,人身控制有所松动,排除A项;C、D两项体现的是唐朝时实行的两税法,排除。
6.(2024·山东合格考)下面是对唐代某赋税制度的描述。该制度的实施(  )
A.遏止了土地兼并
B.稳固了均田制
C.取消了传统的人头税
D.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唐朝的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主要以土地税和户税为主,其实施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古代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土地兼并无法遏止,排除A项;均田制是唐代租庸调制的经济基础,两税法的推行说明均田制已经瓦解,排除B项;清朝推行摊丁入亩,正式取消了人头税,排除C项。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必知重点 (1)科举制度的创立;(2)三省六部制的确立;(3)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4)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必备概念 (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创立于隋,确立于唐,完善于宋,废除于清朝末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是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成熟的产物,它明确了权力的划分和分工,使政府工作更加高效、有序,保证了专制皇权的稳定性
INCLUDEPICTURE "导思学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导思学LLL.TIF" \* MERGEFORMATINET
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一目(P40、P41)。思考:“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反映了哪一选官制度?科举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
方式 中央委任________评定等级授官
沿革 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________,西晋时期主要看重________
影响 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后逐渐成为维护______________的工具
2.科举制(隋唐)
(1)背景:随着________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历程
创立 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选拔官员。②__________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发展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________和________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________和________。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自填] 中正官 才能 家世 士族特权 士族 分科考试 隋炀帝 进士
明经 武举 殿试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重要概念]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时制定的制度。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以门第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后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1.阅读教材P40“历史纵横”:九品中正制的产生。
思考:相比于察举制,说明九品中正制的历史进步性。
提示: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2.阅读教材P41“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
思考:图片反映了唐朝的哪一选官制度?它选拔人才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制度:科举制。手段:通过分科考试,选拔有才能的人。
[构图解史]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26RTC13.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26RTC13.TIF" \* MERGEFORMATINET
[易错易混] 科举考试的资格限制
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是面向全社会选拔人才的普选考试,而是只有符合出身条件的人才能有资格参加的考试。这里说的出身,就是要对申请考试的人调查祖上三代以上的政治审查。
1.九品中正制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史料证史——科举制度
史料一 《新唐书》和《旧唐书》中有传记官员的出身情况
项目 类别
科举 门第 特殊出身 其他出身 出身不明 官员总数
唐代前期 245人 61人 137人 194人 262人 899人
唐代后期 389人 86人 50人 281人 99人 905人
总计 634人 147人 187人 475人 361人 1 804人
百分比 35.1% 8.2% 10.4% 26.3% 20% 100%
注:特殊出身指出身于宗室、外戚等;其他出身指招降、征召、举荐等。
——摘编自刘海峰《唐代选举制度
与官僚政治的关系》
史料二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
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
文化概论(中册)》
[导读] 史料一体现了唐代前后期官吏的来源和选官途径;史料二反映了科举制的意义。
[思考] (1)根据史料一中的表格,概括唐代选官取士的主要特点。
提示:范围广泛;标准多元化;以科举考试为主。
(2)根据史料二,简要说明科举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
提示: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唯物史观——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学的传承与发展
巩固国家统一 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为东亚文化圈其他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一些西方国家所吸收
消极影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对社会还有消极影响
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二目(P41、P42)。思考:如何理解唐朝的宰相是“委员制”的说法?三省六部制有没有实现“皇权下的民主”?
1.沿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确立:________时正式确立。
3.职权
中书省 草拟皇帝的诏令
______ 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尚书省 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4.特点: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5.发展
(1)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2)设立________(中书门下),宰相集体议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6.影响: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自填] 隋文帝 门下省 政事堂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观察教材P42“唐朝三省位置图”。
思考:唐代三省在皇城中所处位置为什么不同?
提示:唐代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太极宫(皇宫)内南侧的东西两边,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这样的布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三省六部的权力格局,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侧重于辅助决策,而尚书省侧重于行政执行。这样布局的根本原因是适应维护皇权的需要。
[易错易混] 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
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权力相对集中,职能部门相对较多;三省六部制实行宰相分权,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机构有一定简化。
1.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2.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图文证史——三省六部制的运转及影响
史料 唐代中央行政管理机制的完善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26RTC14.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26RTC14.TIF" \* MERGEFORMATINET
[导读] 史料体现了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思考] 结合史料中的示意图,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提示:三省六部制是较完备的中央行政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在一定程度上能节制君权,防止皇权的滥用误用。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历史解释——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三目(P42、P43)。思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两税法的实行有何意义?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有何启示?
1.租(庸)调制
(1)历程
魏晋时期 始行________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孝文帝颁布________,受田农民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唐朝初期 除租、调外,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________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2.两税法
原因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________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目的 解决财政困难
时间 780年
内容 ①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意义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_______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答案自填] 租调 均田令 庸 均田制 人丁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重要概念] 两税法
两税法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主要按财产的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1.阅读教材P42。
思考:在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赋税负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哪项措施?
提示:“庸”制,即纳绢或布来代役。
2.阅读教材P42。
思考:两税法的征税标准是什么?
提示:主要按财产的多少征税。
[构图解史]
1.租庸调制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26RTC15.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26RTC15.TIF" \* MERGEFORMATINET
2.唐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26RTC1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26RTC16.TIF" \* MERGEFORMATINET
[知识拓展] 两税法的实施
两税法是按照量入制出的原则征税,而不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随着唐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大,国家在两税之外又增加了其他苛捐杂税,农民的负担也越来越沉重。
1.北魏至唐朝中期,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北魏实行租调制,而唐初实行租庸调制。
2.均田制遭到破坏后,唐朝政府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史料证史——两税法实施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 唐代中叶开始,(租庸调制)自然崩坏,改为两税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他们可以用钱代实物去纳地租,不再受到土地束缚,从而开始摆脱奴隶佃农地位。到了宋代,经过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
唐宋时代观》
[导读] 史料从人身依附关系变化的角度阐述了两税法的实施。
[思考]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提示:原因:安史之乱,人口流动频繁;社会经济的发展;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影响:人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后世改革提供借鉴。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唐代两税法的核心特点及评价
(1)核心特点:以财产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2)评价
①积极作用:两税法统一了税制,保障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②局限性: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变得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INCLUDEPICTURE "学致用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学致用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学致用LLL.TIF" \* MERGEFORMATINET
【时空坐标·填空】
INCLUDEPICTURE "26RTC17学.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26RTC17学.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26RTC17学.TIF" \* MERGEFORMATINET
[答案自填] 九品中正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随堂检测·演练】
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
1.(2025·湖北仙桃高一期中)曹魏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逐渐发展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该制度是(  )
A.宗法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解析:选D。曹魏创立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九品中正制逐渐发展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故选D项。宗法制是西周时期开始实行的,春秋战国时期崩溃,排除A项;汉武帝确立察举制,排除B项;隋唐确立科举制,排除C项。
2.(2024·云南合格考)诗歌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因此成为读书人潜心研究的重点,名人诗歌广泛流传,吟诗放歌风气盛行。据此可知,科举制(  )
A.阻碍阶层流动 B.加强中央集权
C.破坏公平公正 D.促进诗歌创作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因为诗歌是科举考试的内容,读书人才会潜心研究,才会有吟诗放歌之风的盛行,因而科举制促进了诗歌的创作,D项正确。
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
3.(2025·江苏盐城高一期中)唐朝时期,每一政令的下达,必须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时机。为此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这说明(  )
A.三省职权分工不明确
B.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
C.三省制度强化了相权
D.尚书省职权进一步扩大
解析:选B。唐朝中枢运行机制中,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时机,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这体现了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B项正确。
4.(2025·黑龙江大庆高一月考)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这些规定(  )
A.提高了宰相地位
B.旨在防止宰相专权
C.削弱了君主专制
D.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解析:选B。根据材料“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可以看出,宰相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轮换,这不利于宰相专权,削弱了宰相的权力,故B项正确,排除A项。这些规定加强了皇权,排除C项;材料与地方权力无关,排除D项。
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
5.(2025·安徽A10联盟高一期中)下图是收藏于沈阳金融博物馆的一块银饼,银饼上刻有铭文二十四字:罗江县天宝五年(746年),庸调银四十两,专知官张喆、李德,银匠王远。材料所述的赋税制度(  )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26RTC1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26RTC18.TIF" \* MERGEFORMATINET
A.强化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B.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使财产成为征税主要依据
D.一年分夏秋季两次纳税
解析:选B。据材料银饼上刻有的铭文“天宝五年(746年),庸调银四十两”可知,该制度是唐朝时期实行的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B项正确。农民以庸代役,人身控制有所松动,排除A项;C、D两项体现的是唐朝时实行的两税法,排除。
6.(2024·山东合格考)下面是对唐代某赋税制度的描述。该制度的实施(  )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26RTC1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26RTC19.TIF" \* MERGEFORMATINET
A.遏止了土地兼并
B.稳固了均田制
C.取消了传统的人头税
D.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唐朝的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主要以土地税和户税为主,其实施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古代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土地兼并无法遏止,排除A项;均田制是唐代租庸调制的经济基础,两税法的推行说明均田制已经瓦解,排除B项;清朝推行摊丁入亩,正式取消了人头税,排除C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