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6:57

文档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必知重点 (1)辽夏金封建化的特点、元朝的行省制度。(2)辽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必备概念 (1)猛安谋克制:金朝时实行的军民合一的地方组织。既是军事组织,也是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在女真族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2)行省制度: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一种创新,其核心在于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或“省”,是我国历史上地方政权机构的一次重大改革
INCLUDEPICTURE "导思学LLL.TIF"
知识点一 辽、西夏和金朝的统治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一、二目(P58~P60)。思考:辽、西夏和金的政治统治有何特点?它们是怎么灭亡的?
1.辽朝
建国 916年,__________________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
与宋对峙 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制度建设 “蕃汉分治” 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________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________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政治中心 皇帝和宫廷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________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2.西夏
建立 1038年,________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制度 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还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与金关系 向金朝称臣,仍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3.金朝
建立 1115年,____________________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________
征战 1125年,灭________;________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迁都 1153年,迁都燕京,将其改名为________
制度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兵农合一的________________制度
鼎盛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________________”
衰落 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答案自填] 耶律阿保机 南面官 北面官 行营 元昊 完颜阿骨打 会宁府 辽
1127 中都 猛安谋克 大定之治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
[重要概念] 南北面官制
辽建国后,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治理汉人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称南面官,其设置按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制,官吏亦多用汉人。治理契丹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称北面官,官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地位较南面官高,管理宫帐、部族、属国之事。
1.观察教材P58“《契丹人引马图》”。
思考:根据图片,可得出哪些与契丹人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
提示:服饰发型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马匹肥壮表明畜牧业发达;铁马鞍制作精巧表明冶铁业发达。
2.阅读教材P59“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
思考:北京城址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如何?
提示:北京城址在空间上不断扩大;城区附近始终靠近水源;城市格局呈“凸”字轴线形。
3.阅读教材P60“史料阅读”。
思考:根据史料指出女真人的生活方式。
提示:以耕凿为业,善骑射,从事渔猎生活,过着定居生活。
[构图解史] 宋、辽、金的关系
INCLUDEPICTURE "../../26YB7.TIF" \* MERGEFORMAT
1.唐朝末期,契丹族崛起。辽朝实行具有民族特色的南北面官制度和行营制度。
2.西夏元昊称帝后,模仿北宋的制度,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3.猛安谋克制是女真族军政合一的制度,对金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视角1LLL.TIF" INCLUDEPICTURE "../../视角1LLL.TIF" \* MERGEFORMAT 史料证史——辽与西夏政治制度的构建
史料一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燕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和北面官),以国制(辽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史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导读] 史料一、二体现了辽与西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辽统治者在政治制度上有何创新。并评价其历史作用。
提示:创新:蕃汉分治。历史作用: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
(2)从史料二中可看出,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特点:辽和西夏都仿用汉族官制。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
历史解释——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相同点
(1)兴起背景: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
(2)封建化原因:都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3)封建化进程:少数民族政权基本上兼有一定汉族地区,并因此逐渐“汉化”。
(4)政治制度: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5)与宋朝的关系:都与宋朝发生过大规模战争,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INCLUDEPICTURE "视角2LLL.TIF" INCLUDEPICTURE "../../视角2LLL.TIF" \* MERGEFORMAT 史料证史——辽夏金的历史影响
史料 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夏金政权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
内聚性不断增强》
[导读] 史料体现了辽夏金政权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影响。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辽夏金政权在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
提示: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政策,加深边疆与中原的一体化进程;建立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形成“华夷一体”的共同体意识。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
唯物史观——辽夏金时期的中国民族一体化进程
(1)民族迁徙与交错杂居分布格局的形成。辽宋夏金时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大规模的双向流动,使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并不断发展。
(2)劝课农桑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为维系统治,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开始在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使农业经济逐渐进入北方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
(3)尊孔习儒与政治文化制度的趋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维护和稳定自身的统治,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政治制度。
(4)“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
知识点二 蒙古的崛起和元朝的统治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三、四目(P60~P62)。思考:元朝是如何巩固国家统一的?“四等人制”指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崛起
①1206年,________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②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________政权,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2)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________。
(3)元朝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________;1279年,完成统一。
(4)元朝统治
交通 修筑驿道,设立________和急递铺系统
中央 宰相机构是________,直辖今河北、山西、山东地区
地方实行__制度 内容 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称为________,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
意义 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________的开端
边疆 吐蕃 由________进行管理
西域 设________________、宣慰司等
台湾 在________设置巡检司
2.元朝的民族关系
(1)回族形成: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________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2)民族政策
等级 名称 民族
一等人 蒙古人 蒙古民族
二等人 ____ 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三等人 ____ 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________、女真人
四等人 南人 原________统治区的居民
(3)民族交融:元朝灭亡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答案自填] 铁木真 大理 元世祖 临安 驿站 中书省 行省 行中书省 省制 宣政院 北庭都元帅府 澎湖 阿拉伯 色目人 汉人 契丹 南宋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
[重要概念] 宣政院
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的中央机构,其名源于唐朝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吐蕃使者的典故。
1.阅读教材P60“萨班灵骨塔遗址”图文。
思考:这一历史遗迹有何史料价值?
提示:对研究藏族和蒙古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元朝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实行行政管辖、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
2.阅读教材P61“元朝形势图(1330年)”。
思考: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
提示:特点:数量少,管辖范围大。现实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3.阅读教材P62。
思考:如何认识元朝实行“四等人制”?
提示:“四等人制”是民族压迫与民族分化政策,是对各族人民残酷的民族压迫,激化民族之间的矛盾;蒙古族拥有多种民族特权,从而保证了蒙古贵族优越的社会地位。
[构图解史] 元代中书省与行省的关系
INCLUDEPICTURE "../../26YB8.TIF" \* MERGEFORMAT
[易错易混] 唐代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
(1)唐代中书省:中央决策机构之一,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
(2)元朝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1.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先后灭掉了西辽、西夏、金朝和南宋,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民族交融的高潮。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 史料证史——元朝行省制度与民族交融
史料 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山、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尽管这样有利于地方的行政管理、赋税征收和经济联系,但是当中央政府式微时,地方容易割据称雄对抗中央……元朝行省的置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消除了地方割据分裂的地理基础。
——摘编自李俊刚、韩冰《元朝行省制度及其
渊源略论》
[导读] 史料阐述了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思考] 根据史料,分析元朝地方设置行省的依据及目的。行省制度的设置是如何促进民族交融的?
提示:依据:犬牙交错,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方式: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突破了民族间自然地理疆界形成的地域限制,是对传统“共同地域”的突破,有利于民族交融。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
家国情怀——行省制度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1)行省直接隶属中书省,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有利于促进和加强民族交融。
(4)是省制的开端,为后世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INCLUDEPICTURE "学致用LLL.TIF" INCLUDEPICTURE "../../学致用LLL.TIF" \* MERGEFORMAT
【时空坐标·填空】
INCLUDEPICTURE "26YB9学.TIF" INCLUDEPICTURE "../../26YB9学.TIF" \* MERGEFORMAT
[答案自填] 耶律阿保机 西夏 忽必烈 行省制度
【随堂检测·演练】
知识点一 辽与西夏
1.(2024·北京合格考)中国古代某政权的制度规定,“官分南……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据此判断,这一政权是(  )
A.辽 B.西夏
C.金 D.元
解析:选A。南北面官制度是辽建国后,按照“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的制度,A项正确。
2.(2025·江苏泰州高一阶段练习)元昊仿效北宋制度,订立官制,还模仿汉字创制了“方块文字”,命人翻译了大量的汉族书籍,对俘虏的汉人一律重用,这些措施使西夏的社会生产有所发展。材料说明(  )
A.少数民族学习中原生活方式
B.党项族与汉族一直和平相处
C.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汉族文化
D.澶渊之盟推动边疆和平发展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了西夏,他仿效中原王朝的体制,模仿汉字创立文字,说明少数民族学习中原的汉族文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学习中原生活方式,排除A项;党项族与汉族也有战争时期,排除B项;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订立的,排除D项。
知识点二 金朝入主中原
3.(2025·江苏镇江高一期中)据史书记载,金世宗“躬节俭,崇孝悌,信赏罚,重农桑”,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做到了“家给人足,仓有余”,被称为“小尧舜”。这表明金世宗(  )
A.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B.重视思想领域的控制
C.结束民族政权的并立
D.对不同民族差别对待
解析:选A。材料反映的是金世宗统治时期躬身节俭,任用贤才,重视发展农业,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社会安定,经济发展,A项正确。
4.(2024·河北合格考)某少数民族政权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这一少数民族政权是(  )
A.北魏 B.辽朝
C.金朝 D.元朝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猛安谋克制度是金朝实行的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C项正确。北魏在唐朝建立之前,排除A项;辽朝实行的是南北面官制,排除B项;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排除D项。
知识点三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5.(2025·河南洛阳高一期中)为了“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元朝政府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水陆站共计1 500处左右。驿站以大都为中心,沿着几条交通干线,一直通达各边疆地区。元朝驿站的建立(  )
A.促使民族矛盾得以有效解决
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适应了辽阔疆域的统治需要
D.开中国邮递的先河
解析:选C。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元代驿站的设置,将全国各地、各民族通过四通八达的驿站网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适应了辽阔疆域的统治需要,C项正确。“有效解决”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驿站是政府传递信息的机构,具有政治军事功能,而不是服务于商品贸易,排除B项;西周就有了邮递驿站,排除D项。
6.(2024·黑龙江合格考)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这反映了元朝的行政管理制度(  )
A.加强了思想控制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扩大了对外交往
解析:选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了对地方、边疆地区管理,这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C项正确。
知识点四 元朝的民族关系
7.(2025·辽宁朝阳高一期中)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回回形成于(  )
A.秦朝 B.元朝
C.汉朝 D.唐朝
解析:选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回回形成于元朝,B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C、D三项。
8.清人赵翼在评价《元史》中的人物时指出:“贾塔尔珲本冀州人,张巴图本平昌(四川)人,刘哈喇布哈本江西人,杨朵尔济及迈里古思皆宁夏人。”该材料可用于说明元朝(  )
A.华夷一体观念的增强
B.蒙古习俗已成为社会主流
C.境内民族交融的加深
D.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元史》中许多人名字虽形似蒙古传统,但其人却是汉人,并保留了汉族传统姓氏,这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的加深,故选C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7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程
标准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必知
重点 (1)辽夏金封建化的特点、元朝的行省制度。
(2)辽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必备
概念 (1)猛安谋克制:金朝时实行的军民合一的地方组织。既是军事组织,也是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在女真族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
(2)行省制度: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一种创新,其核心在于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或“省”,是我国历史上地方政权机构的一次重大改革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一、二目(P58~P60)。思考:辽、西夏和金的政治统治有何特点?它们是怎么灭亡的?
知识点一 辽、西夏和金朝的统治
1.辽朝
建国 916年,__________________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
与宋对峙 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制度
建设 “蕃汉
分治” 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________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________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政治中心 皇帝和宫廷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________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耶律阿保机
南面官
北面官
行营
2.西夏
建立 1038年,________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制度 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还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与金
关系 向金朝称臣,仍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元昊
3.金朝
建立 1115年,_______________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________
征战 1125年,灭________;________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迁都 1153年,迁都燕京,将其改名为________
制度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兵农合一的________________制度
完颜阿骨打
会宁府

1127
中都
猛安谋克
鼎盛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________________”
衰落 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大定之治
[重要概念] 南北面官制
辽建国后,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治理汉人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称南面官,其设置按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制,官吏亦多用汉人。治理契丹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称北面官,官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地位较南面官高,管理宫帐、部族、属国之事。
1.观察教材P58“《契丹人引马图》”。
思考:根据图片,可得出哪些与契丹人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
提示:服饰发型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马匹肥壮表明畜牧业发达;铁马鞍制作精巧表明冶铁业发达。
[教材小练]
2.阅读教材P59“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
思考:北京城址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如何?
提示:北京城址在空间上不断扩大;城区附近始终靠近水源;城市格局呈“凸”字轴线形。
3.阅读教材P60“史料阅读”。
思考:根据史料指出女真人的生活方式。
提示:以耕凿为业,善骑射,从事渔猎生活,过着定居生活。
[构图解史] 宋、辽、金的关系
1.唐朝末期,契丹族崛起。辽朝实行具有民族特色的南北面官制度和行营制度。
2.西夏元昊称帝后,模仿北宋的制度,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3.猛安谋克制是女真族军政合一的制度,对金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要结论]
史料证史——辽与西夏政治制度的构建
史料一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燕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和北面官),以国制(辽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视角1
史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导读] 史料一、二体现了辽与西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辽统治者在政治制度上有何创新。并评价其历史作用。
提示:创新:蕃汉分治。历史作用: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
(2)从史料二中可看出,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特点:辽和西夏都仿用汉族官制。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
历史解释——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相同点
(1)兴起背景: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
(2)封建化原因:都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3)封建化进程:少数民族政权基本上兼有一定汉族地区,并因此逐渐“汉化”。
(4)政治制度: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5)与宋朝的关系:都与宋朝发生过大规模战争,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史料证史——辽夏金的历史影响
史料 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夏金政权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
内聚性不断增强》
视角2
[导读] 史料体现了辽夏金政权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影响。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辽夏金政权在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
提示: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政策,加深边疆与中原的一体化进程;建立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形成“华夷一体”的共同体意识。
唯物史观——辽夏金时期的中国民族一体化进程
(1)民族迁徙与交错杂居分布格局的形成。辽宋夏金时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大规模的双向流动,使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并不断发展。
(2)劝课农桑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为维系统治,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开始在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使农业经济逐渐进入北方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
(3)尊孔习儒与政治文化制度的趋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维护和稳定自身的统治,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政治制度。
(4)“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三、四目(P60~P62)。思考:元朝是如何巩固国家统一的?“四等人制”指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知识点二 蒙古的崛起和元朝的统治
1.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崛起
①1206年,________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②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________政权,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2)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________。
(3)元朝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________;1279年,完成统一。
铁木真
大理
元世祖
临安
(4)元朝统治
交通 修筑驿道,设立________和急递铺系统
中央 宰相机构是________,直辖今河北、山西、山东地区
地方
实行
_____
制度 内容 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称为________,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
意义 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__________的开端
驿站
中书省
行省
行中书省
省制
边疆 吐蕃 由________进行管理
西域 设________________、宣慰司等
台湾 在_____________设置巡检司
宣政院
北庭都元帅府
澎湖
2.元朝的民族关系
(1)回族形成: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________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阿拉伯
(2)民族政策
等级 名称 民族
一等人 蒙古人 蒙古民族
二等人 ______ 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三等人 ______ 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________、女真人
四等人 南人 原________统治区的居民
(3)民族交融:元朝灭亡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色目人
汉人
契丹
南宋
[重要概念] 宣政院
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的中央机构,其名源于唐朝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吐蕃使者的典故。
1.阅读教材P60“萨班灵骨塔遗址”图文。
思考:这一历史遗迹有何史料价值?
提示:对研究藏族和蒙古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元朝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实行行政管辖、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
[教材小练]
2.阅读教材P61“元朝形势图(1330年)”。
思考: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
提示:特点:数量少,管辖范围大。现实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3.阅读教材P62。
思考:如何认识元朝实行“四等人制”?
提示:“四等人制”是民族压迫与民族分化政策,是对各族人民残酷的民族压迫,激化民族之间的矛盾;蒙古族拥有多种民族特权,从而保证了蒙古贵族优越的社会地位。
[构图解史] 元代中书省与行省的关系
[易错易混] 唐代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
(1)唐代中书省:中央决策机构之一,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
(2)元朝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1.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先后灭掉了西辽、西夏、金朝和南宋,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民族交融的高潮。
[重要结论]
史料证史——元朝行省制度与民族交融
史料 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山、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尽管这样有利于地方的行政管理、赋税征收和经济联系,但是当中央政府式微时,地方容易割据称雄对抗中央……元朝行省的置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消除了地方割据分裂的地理基础。
——摘编自李俊刚、韩冰《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视角
[导读] 史料阐述了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思考] 根据史料,分析元朝地方设置行省的依据及目的。行省制度的设置是如何促进民族交融的?
提示:依据:犬牙交错,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方式: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突破了民族间自然地理疆界形成的地域限制,是对传统“共同地域”的突破,有利于民族交融。
家国情怀——行省制度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1)行省直接隶属中书省,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有利于促进和加强民族交融。
(4)是省制的开端,为后世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时空坐标·填空】
耶律阿
保机
西夏
忽必烈
行省制度
【随堂检测·演练】
知识点一 辽与西夏
1.(2024·北京合格考)中国古代某政权的制度规定,“官分南……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据此判断,这一政权是(  )
A.辽 B.西夏
C.金 D.元
解析:南北面官制度是辽建国后,按照“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的制度,A项正确。

2.(2025·江苏泰州高一阶段练习)元昊仿效北宋制度,订立官制,还模仿汉字创制了“方块文字”,命人翻译了大量的汉族书籍,对俘虏的汉人一律重用,这些措施使西夏的社会生产有所发展。材料说明(  )
A.少数民族学习中原生活方式
B.党项族与汉族一直和平相处
C.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汉族文化
D.澶渊之盟推动边疆和平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了西夏,他仿效中原王朝的体制,模仿汉字创立文字,说明少数民族学习中原的汉族文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学习中原生活方式,排除A项;党项族与汉族也有战争时期,排除B项;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订立的,排除D项。
知识点二 金朝入主中原
3.(2025·江苏镇江高一期中)据史书记载,金世宗“躬节俭,崇孝悌,信赏罚,重农桑”,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做到了“家给人足,仓有余”,被称为“小尧舜”。这表明金世宗(  )
A.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B.重视思想领域的控制
C.结束民族政权的并立 D.对不同民族差别对待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金世宗统治时期躬身节俭,任用贤才,重视发展农业,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社会安定,经济发展,A项正确。

4.(2024·河北合格考)某少数民族政权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这一少数民族政权是(  )
A.北魏 B.辽朝
C.金朝 D.元朝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猛安谋克制度是金朝实行的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C项正确。北魏在唐朝建立之前,排除A项;辽朝实行的是南北面官制,排除B项;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排除D项。

知识点三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5.(2025·河南洛阳高一期中)为了“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元朝政府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水陆站共计1 500处左右。驿站以大都为中心,沿着几条交通干线,一直通达各边疆地区。元朝驿站的建立(  )
A.促使民族矛盾得以有效解决
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适应了辽阔疆域的统治需要
D.开中国邮递的先河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元代驿站的设置,将全国各地、各民族通过四通八达的驿站网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适应了辽阔疆域的统治需要,C项正确。“有效解决”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驿站是政府传递信息的机构,具有政治军事功能,而不是服务于商品贸易,排除B项;西周就有了邮递驿站,排除D项。
6.(2024·黑龙江合格考)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这反映了元朝的行政管理制度(  )
A.加强了思想控制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扩大了对外交往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了对地方、边疆地区管理,这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C项正确。

知识点四 元朝的民族关系
7.(2025·辽宁朝阳高一期中)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回回形成于(  )
A.秦朝 B.元朝
C.汉朝 D.唐朝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回回形成于元朝,B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C、D三项。

8.清人赵翼在评价《元史》中的人物时指出:“贾塔尔珲本冀州人,张巴图本平昌(四川)人,刘哈喇布哈本江西人,杨朵尔济及迈里古思皆宁夏人。”该材料可用于说明元朝(  )
A.华夷一体观念的增强 B.蒙古习俗已成为社会主流
C.境内民族交融的加深 D.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史》中许多人名字虽形似蒙古传统,但其人却是汉人,并保留了汉族传统姓氏,这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的加深,故选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