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6:57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
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必知
重点 (1)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必备
概念 (1)华夏认同: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所属的华夏民族和华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2)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创立学说、聚徒讲学、议论时政的局面。当时中国历史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政治经济领域发生深刻变化,针对社会的大变革涌现出了持不同见解的思想派别。各家学说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指向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应对当时的社会变革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一目(P9、P10)。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华夏认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知识点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表现 齐、晋、楚、吴、越 齐、楚、燕、韩、赵、魏、秦
影响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奴隶制走向社会瓦解 传统______________完全被破坏,公元前256年周朝灭亡
政治秩序
2.华夏认同
(1)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____________”,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影响: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华夏
[重要概念] 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指各民族之间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渗透,在优秀文明成果上相互吸收、相互认同,在此基础上产生共同性因素,逐步走向一体。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交融的实质是华夏文化影响范围的扩大。
[教材小练]
1.阅读教材P10“史料阅读”。
思考:“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现象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提示:新兴地主阶层向奴隶主贵族阶层发动的夺权斗争。
2.阅读教材P10“历史纵横”:华夏认同。
思考:推动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争霸兼并战争、戎狄蛮夷与华夏族的民族交融。
[易错易混] 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战争的区别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奴隶社会下奴隶主之间为争夺领地展开的,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封建社会下新兴地主阶级为达到统一而发动的,是兼并战争。
[重要结论]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是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制度确立的时期。
2.华夏认同观念是民族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促进了民族交融。
图解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局势
视角
[导读] 两幅地图主要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局面。
[思考] 依据两幅地图及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在政治和民族关系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政治:晋国被韩、赵、魏三国取代;诸侯国数量明显减少,统一趋势增强。民族关系:匈奴崛起,对北方各国构成严重威胁;北方少数民族数量明显减少,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影响
(1)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2)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3)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二目(P11、P12)。思考:经济发展和各国变法运动之间有何关系?如何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变法的影响是什么?
知识点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领域 表现
农业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手工业 ____________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 货币流通广泛,中心城市涌现,有的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冶铁
2.变法运动
(1)背景:兼并战争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改革。
(2)结果: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3)典型:商鞅变法
内容 作用 影响
经济:__________________,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
政治: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________,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社会:实行______________;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①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制度建立。
③增加了赋税收入。
④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重农抑商
县制
什伍连坐
 中央集权
[教材小练]
1.观察教材P11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图片。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反映了这一时期怎样的经济、政治状况?
提示:经济上,经济发展,工商业繁荣;政治上,诸侯争霸,割据并立。
2.阅读教材P12“学思之窗”,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提示:商鞅的变法思想体现了其敢于挑战陈旧观念的创新精神和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性,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图解历史] 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统治集团的变革
[易错易混]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的一部分。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重要结论]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2.商鞅变法沉重打击了贵族势力,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图文证史——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史料一 下面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视角
史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导读] 图片类史料要注意标题与图注中的关键信息,如“铁制农具”“牺尊”“田租”,文字类史料要提取关键信息,如“什伍”“牧司连坐”“军功”等。
[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一中所蕴含的历史事实。
提示: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出现;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
(2)指出史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明史料二与史料一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示:事件:商鞅变法。联系:史料二(商鞅变法)是在史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
1.唯物史观——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
(1)生产力发展是各国变法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3)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2.历史解释——商鞅变法的特点
(1)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习俗等方面。
(2)措施彻底:废除了井田制,奖励军功,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持续时间长:先后两次改革,具有长期性。
(4)推行力度大:变法过程中,严厉打击旧贵族势力,加强思想控制,保证了变法进行。
(5)成效明显: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三目(P12)。思考: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这两位思想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何历史地位?
知识点三 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成就
核心观念 “________”,意为关爱他人
政治方面 ①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②恢复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方面 以“______________”的思想办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典籍整理 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其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于《论语》中

有教无类
2.老子
(1)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张
世界观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________”
辩证法 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观 主张顺其自然,__________________,小国寡民
道 
无为而治
[教材小练]
阅读教材P12。
思考: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提示:“无为而治”要求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对约束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
[构图解史] 孔子的思想体系
[易错易混] 道家学派≠道教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家学派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学派形成于先秦时期,道教兴起于东汉。
史料证史——孔子的思想
史料 按周礼演奏乐舞的行列,天子用八佾(yì),八行八列,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鲁国季氏世代为卿,自比天子,在自家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孔子知道后,怒不可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据《论语·八佾篇》
视角
[导读] 史料主要反映了孔子对鲁国季氏演奏乐舞违背周礼的不满。
[思考] 上述史料体现出在社会礼仪方面孔子的思想观念是什么?
提示:孔子在社会礼仪方面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四目(P13)。思考: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思想流派,其主张分别是什么?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知识点四 百家争鸣
1.背景
(1)社会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阶级关系: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________崛起并受重用。
(3)统治需要: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4)文化下移:士人周游列国,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士阶层
2.主要流派及主张
学派 代表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人性善,提倡“________”
荀子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________________”理论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 韩非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仁政
相生相胜
3.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________________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地主阶级
[构图解史]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重要概念] 士阶层
士阶层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中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主要由身份尊贵、有学问、有才能和有政治野心的人组成。他们通常从事文化教育、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工作。士阶层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和特权。
[教材小练]
阅读教材P13“思考点”。
思考: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旧的贵族等级体系瓦解,新兴士阶层崛起。
[易错易混] 百家争鸣并非有“百家”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百家争鸣中,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 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二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易错辨析]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前者的范围较窄,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后者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后者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重要结论]
1.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深刻影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2.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从不同的阶级阶层出发,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3.百家争鸣中,墨家和法家是战国时期新出现的派别,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阶级阶层的深刻变化。
4.在春秋战国的大环境下,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能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深受各国国君青睐。
史料证史——百家争鸣的出现及其影响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洪恩《百家争鸣与文艺
复兴的历史比较》整理
视角
史料二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导读] 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根据分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史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地位及影响。
[思考] (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什么。
提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根据史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提示:百家争鸣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家国情怀——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时空坐标·填空】
春秋时期
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
【随堂检测·演练】
知识点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周桓王率部与郑国刀兵相见,桓王肩头中了一箭,狼狈撤兵。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
A.君臣和睦  B.王室衰微
C.国家一统 D.华夏认同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说明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力减弱,B项正确。

2.(2025·江苏镇江高一期中)白狄建立的中山国主张公侯大夫等级分明,不能犯上作乱,否则便为违礼行事,将失去“中国”身份。楚国将先祖追尊为文王、武王,自称继承了周文王之德。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  )
A.华夏认同增强 B.等级秩序森严
C.社会变革剧烈 D.礼乐制度瓦解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春秋时期,楚王追尊先祖为文王、武王,自称继承了周文王之德,白狄建立中山国,认为不能违礼行事,这两个非中原华夏族建立的诸侯国接受礼、德等中原华夏族观念,这反映出他们华夏认同增强,A项正确。

知识点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2024·黑龙江合格考)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以上内容反映了当时(  )
A.诸侯争霸 B.经济发展
C.百家争鸣 D.礼崩乐坏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经济发展,B项正确。

4.(2024·北京合格考)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一股潮流。这些变法(  )
A.强化了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B.推动了社会转型
C.维护了分封宗法的社会秩序
D.巩固了贵族特权
解析: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B项正确。

知识点三 孔子和老子
5.(2025·海南直辖县级单位高一期中)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孔子编撰《春秋》却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这表明,孔子主张(  )
A.恢复周礼 B.为政以德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
解析:据材料可知,楚国国君自称为王,孔子编撰《春秋》却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说明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A项正确。

6.(2025·长春高一期中)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对现实不满,他反对以德治国,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在治国方案上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解析:材料中的“主张顺其自然”和“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具有道家理论的特点,A项正确。孔子主张德治,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排除C项;韩非主张法治,排除D项。

知识点四 百家争鸣
7.儒家强调“定于一”的礼乐道德秩序;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权力法律秩序;墨家强调“尚同”与“执一”的社会行动秩序。这可以用来说明,诸子百家(  )
A.思想主张日益趋同 B.都主张中央集权制
C.代表相同阶级利益 D.既有争辩也有共鸣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强调礼乐道德秩序的统一,法家强调法律秩序的统一,墨家强调社会秩序的统一,这说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既有争辩也有共鸣,故D项正确。

8.(2024·河北合格考)荀子说:“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埶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政)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
A.隆礼重法 B.逍遥自由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
解析:材料中荀子强调了通过明礼义、起法正、重刑罚治理人民,既崇尚礼制,又注重法治,即“隆礼重法”,才能达到天下皆治而善,A项正确。逍遥自由是庄子的主张,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排除C项;“兼爱”“非攻”是墨家主张,排除D项。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必知重点 (1)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必备概念 (1)华夏认同: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所属的华夏民族和华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2)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创立学说、聚徒讲学、议论时政的局面。当时中国历史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政治经济领域发生深刻变化,针对社会的大变革涌现出了持不同见解的思想派别。各家学说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指向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应对当时的社会变革
INCLUDEPICTURE "导思学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导思学LLL.TIF" \* MERGEFORMATINET
知识点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一目(P9、P10)。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华夏认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列国纷争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表现 齐、晋、楚、吴、越 齐、楚、燕、韩、赵、魏、秦
影响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奴隶制走向社会瓦解 传统______________完全被破坏,公元前256年周朝灭亡
2.华夏认同
(1)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____________”,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影响: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答案自填] 政治秩序 华夏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重要概念] 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指各民族之间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渗透,在优秀文明成果上相互吸收、相互认同,在此基础上产生共同性因素,逐步走向一体。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交融的实质是华夏文化影响范围的扩大。
1.阅读教材P10“史料阅读”。
思考:“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现象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提示:新兴地主阶层向奴隶主贵族阶层发动的夺权斗争。
2.阅读教材P10“历史纵横”:华夏认同。
思考:推动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争霸兼并战争、戎狄蛮夷与华夏族的民族交融。
[易错易混] 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战争的区别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奴隶社会下奴隶主之间为争夺领地展开的,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封建社会下新兴地主阶级为达到统一而发动的,是兼并战争。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是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制度确立的时期。
2.华夏认同观念是民族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促进了民族交融。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图解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局势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TBA7.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TBA7.TIF" \* MERGEFORMATINET
[导读] 两幅地图主要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局面。
[思考] 依据两幅地图及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在政治和民族关系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政治:晋国被韩、赵、魏三国取代;诸侯国数量明显减少,统一趋势增强。民族关系:匈奴崛起,对北方各国构成严重威胁;北方少数民族数量明显减少,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影响
(1)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2)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3)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知识点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二目(P11、P12)。思考:经济发展和各国变法运动之间有何关系?如何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变法的影响是什么?
1.经济发展
领域 表现
农业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手工业 ____________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 货币流通广泛,中心城市涌现,有的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2.变法运动
(1)背景:兼并战争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改革。
(2)结果: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3)典型:商鞅变法
内容 作用 影响
经济:__________________,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政治: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________,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社会: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①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②________________制度建立。③增加了赋税收入。④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答案自填] 冶铁 重农抑商 县制 什伍连坐 中央集权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1.观察教材P11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图片。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反映了这一时期怎样的经济、政治状况?
提示:经济上,经济发展,工商业繁荣;政治上,诸侯争霸,割据并立。
2.阅读教材P12“学思之窗”,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提示:商鞅的变法思想体现了其敢于挑战陈旧观念的创新精神和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性,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图解历史] 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统治集团的变革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TBA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TBA8.TIF" \* MERGEFORMATINET
[易错易混]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的一部分。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2.商鞅变法沉重打击了贵族势力,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图文证史——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史料一 下面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TBA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TBA9.TIF" \* MERGEFORMATINET
史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导读] 图片类史料要注意标题与图注中的关键信息,如“铁制农具”“牺尊”“田租”,文字类史料要提取关键信息,如“什伍”“牧司连坐”“军功”等。
[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一中所蕴含的历史事实。
提示: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出现;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
(2)指出史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明史料二与史料一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示:事件:商鞅变法。联系:史料二(商鞅变法)是在史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1.唯物史观——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
(1)生产力发展是各国变法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3)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2.历史解释——商鞅变法的特点
(1)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习俗等方面。
(2)措施彻底:废除了井田制,奖励军功,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持续时间长:先后两次改革,具有长期性。
(4)推行力度大:变法过程中,严厉打击旧贵族势力,加强思想控制,保证了变法进行。
(5)成效明显: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 孔子和老子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三目(P12)。思考: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这两位思想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何历史地位?
1.孔子
(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成就
核心观念 “________”,意为关爱他人
政治方面 ①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②恢复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方面 以“______________”的思想办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典籍整理 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其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于《论语》中
2.老子
(1)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张
世界观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________”
辩证法 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观 主张顺其自然,__________________,小国寡民
[答案自填] 仁 有教无类 道 无为而治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阅读教材P12。
思考: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提示:“无为而治”要求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对约束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
[构图解史] 孔子的思想体系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TBA10.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TBA10.TIF" \* MERGEFORMATINET
[易错易混] 道家学派≠道教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家学派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学派形成于先秦时期,道教兴起于东汉。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史料证史——孔子的思想
史料 按周礼演奏乐舞的行列,天子用八佾(yì),八行八列,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鲁国季氏世代为卿,自比天子,在自家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孔子知道后,怒不可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据《论语·八佾篇》
[导读] 史料主要反映了孔子对鲁国季氏演奏乐舞违背周礼的不满。
[思考] 上述史料体现出在社会礼仪方面孔子的思想观念是什么?
提示:孔子在社会礼仪方面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知识点四 百家争鸣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四目(P13)。思考: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思想流派,其主张分别是什么?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1.背景
(1)社会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阶级关系: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________崛起并受重用。
(3)统治需要: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4)文化下移:士人周游列国,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2.主要流派及主张
学派 代表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人性善,提倡“________”
荀子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________________”理论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 韩非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3.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________________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答案自填] 士阶层 仁政 相生相胜
地主阶级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构图解史]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TBA11.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TBA11.TIF" \* MERGEFORMATINET
[重要概念] 士阶层
士阶层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中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主要由身份尊贵、有学问、有才能和有政治野心的人组成。他们通常从事文化教育、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工作。士阶层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和特权。
阅读教材P13“思考点”。
思考: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旧的贵族等级体系瓦解,新兴士阶层崛起。
[易错易混] 百家争鸣并非有“百家”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百家争鸣中,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 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二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易错辨析]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前者的范围较窄,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后者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后者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1.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深刻影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2.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从不同的阶级阶层出发,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3.百家争鸣中,墨家和法家是战国时期新出现的派别,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阶级阶层的深刻变化。
4.在春秋战国的大环境下,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能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深受各国国君青睐。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史料证史——百家争鸣的出现及其影响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洪恩《百家争鸣与文艺
复兴的历史比较》整理
史料二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导读] 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根据分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史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地位及影响。
[思考] (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什么。
提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根据史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提示:百家争鸣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家国情怀——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INCLUDEPICTURE "学致用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学致用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学致用LLL.TIF" \* MERGEFORMATINET
【时空坐标·填空】
INCLUDEPICTURE "TBA12学.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TBA12学.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TBA12学.TIF" \* MERGEFORMATINET
[答案自填] 春秋时期 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
【随堂检测·演练】
知识点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周桓王率部与郑国刀兵相见,桓王肩头中了一箭,狼狈撤兵。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
A.君臣和睦  B.王室衰微
C.国家一统 D.华夏认同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说明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力减弱,B项正确。
2.(2025·江苏镇江高一期中)白狄建立的中山国主张公侯大夫等级分明,不能犯上作乱,否则便为违礼行事,将失去“中国”身份。楚国将先祖追尊为文王、武王,自称继承了周文王之德。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  )
A.华夏认同增强 B.等级秩序森严
C.社会变革剧烈 D.礼乐制度瓦解
解析:选A。据题干信息可知,春秋时期,楚王追尊先祖为文王、武王,自称继承了周文王之德,白狄建立中山国,认为不能违礼行事,这两个非中原华夏族建立的诸侯国接受礼、德等中原华夏族观念,这反映出他们华夏认同增强,A项正确。
知识点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2024·黑龙江合格考)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以上内容反映了当时(  )
A.诸侯争霸 B.经济发展
C.百家争鸣 D.礼崩乐坏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经济发展,B项正确。
4.(2024·北京合格考)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一股潮流。这些变法(  )
A.强化了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B.推动了社会转型
C.维护了分封宗法的社会秩序
D.巩固了贵族特权
解析:选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B项正确。
知识点三 孔子和老子
5.(2025·海南直辖县级单位高一期中)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孔子编撰《春秋》却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这表明,孔子主张(  )
A.恢复周礼 B.为政以德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楚国国君自称为王,孔子编撰《春秋》却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说明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A项正确。
6.(2025·长春高一期中)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对现实不满,他反对以德治国,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在治国方案上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解析:选A。材料中的“主张顺其自然”和“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具有道家理论的特点,A项正确。孔子主张德治,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排除C项;韩非主张法治,排除D项。
知识点四 百家争鸣
7.儒家强调“定于一”的礼乐道德秩序;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权力法律秩序;墨家强调“尚同”与“执一”的社会行动秩序。这可以用来说明,诸子百家(  )
A.思想主张日益趋同
B.都主张中央集权制
C.代表相同阶级利益
D.既有争辩也有共鸣
解析:选D。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强调礼乐道德秩序的统一,法家强调法律秩序的统一,墨家强调社会秩序的统一,这说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既有争辩也有共鸣,故D项正确。
8.(2024·河北合格考)荀子说:“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埶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政)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
A.隆礼重法 B.逍遥自由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
解析:选A。材料中荀子强调了通过明礼义、起法正、重刑罚治理人民,既崇尚礼制,又注重法治,即“隆礼重法”,才能达到天下皆治而善,A项正确。逍遥自由是庄子的主张,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排除C项;“兼爱”“非攻”是墨家主张,排除D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