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6:57

文档简介

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后,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与巩固。
1.文明奠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为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早期国家: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
3.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
4.中央集权: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必知重点 (1)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2)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3)早期国家的演进及特征
必备概念 (1)文明: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成果,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2)早期国家:是指从“万邦”时代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形态,其主要标志有王位世袭制的建立、文字的成熟、城市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等。(3)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是指石器时代后、铁器时代前的一个时代。史学界一般认为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
INCLUDEPICTURE "导思学LLL.TIF"
知识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一目(P2~P4)。思考:中国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址有哪些?古人类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
1.旧石器时代
(1)代表遗址:元谋人和北京人。
(2)生产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______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
(1)生产生活: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2)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奠定了__________的发展基础。
(3)代表遗址
区域 代表 生产生活
黄河中下游 仰韶文化 彩绘________;粟等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 ——
龙山文化 黑陶,俗称“______”
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 种植________,养蚕缫丝
良渚文化 精美玉器;祭坛和神庙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3.原始社会组织
阶段 特征
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迁徙、群居生活
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②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③____________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答案自填] 群居 多元一体 陶器 蛋壳陶 水稻 私有制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重要概念] 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是以石为原料制作工具,制造使用石器的时代,盛行于原始人群和氏族社会阶段,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分为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和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
1.阅读教材P3“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思考: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在地域分布上有何显著特征?
提示: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地区往往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2.观察教材P4“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图、“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从图片可以看出其处于什么时期?并说出理由。
提示: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理由:从图中的“祭坛”“积石冢”“古城城墙”可知,当时出现了权贵阶层,说明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特别提醒] 私有制的产生
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原始公有制来讲,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
1.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
2.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逐渐朝着多元一体的方向发展。
3.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代替。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图文证史——中华文明起源及特点
史料一 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系示意图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25cl2.TIF" \* MERGEFORMATINET
——据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
区系类型问题》改编
史料二 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导读] 史料一、二以图文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突出了中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途径,并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的总体特征。
提示:途径:各个氏族文化区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共同为以后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奠定基础。总体特征: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相互融合、绵延不断。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历史解释——中华文明起源的总体特征
(1)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中国原始遗存众多,形成了中原文化区、海岱文化区、江浙文化区、燕辽文化区等。中原文化区的仰韶文化区和龙山文化区相对发达,对其他文化影响较大,处于核心地位。
(2)地处大河冲积平原。中国原始遗存多分布在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这是农业生产力相对落后下的必然选择,这些冲积平原更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3)文明的原生性。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的先民们长期交融、发展的产物,基本不受域外文明的影响,具有原生性的特点。
(4)兼容并蓄、绵延不断。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彼此吸收各自长处,这是各地区文明进程加速的重要原因。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二目(P4、P5)。思考: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始于何时?早期国家是如何取代部落的?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属于哪一历史阶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怎样治理的?
1.部落联盟
三皇五帝 三皇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重;五帝事迹较为具体
华夏始祖 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____________
禅让制 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
“万邦”时代 ①时间: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史称“________”时代。②特征:有些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国家产生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________代替了禅让制。
(2)地位: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3)统治
①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________、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②地方: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答案自填] 华夏始祖 万邦 世袭制
行政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重要概念] 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主要包括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方式,其本质特点是“家天下”。
1.阅读教材P5“学思之窗”。
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说法?
提示:客观上,记载内容无可靠的史料佐证;主观上,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2.阅读教材P5“史料阅读”,提取史料的主要信息。
提示: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生活环境恶劣;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使人类逐步走向文明社会。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史料证史——早期国家的形成
史料 夏朝建立之初,最高统治者称“后”,所以夏启被称为“夏后启”,以后的继承人太康、仲康、相等也被称为“后”。“后”之初意为生育,亦有祖先的意思,表明当时的君主是以祖宗的身份来行使统治权力、号令部族的,俨然是一个大家长兼最高首领。
——付永聚、任怀国等《中国政治制度论纲》
[导读] 史料表明夏初君主的称谓带有氏族组织的痕迹,君主具有大家长兼最高首领的双重身份。
[思考]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夏“后”具有大家长兼最高首领的双重身份的原因。
提示:夏朝从氏族部落演化而来。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图解历史——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25cl3.TIF" \* MERGEFORMATINET
知识点三 商和西周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三目(P5~P7)。思考:夏、商、西周王朝是如何更替的?商周时期国家是怎样治理的?
1.商朝的国家治理
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了商朝
文化 ①文字: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________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②青铜器:殷墟出土了很多青铜器
政治 ①中央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其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②地方:实行________________
影响 商朝的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2.西周的政治统治
(1)王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①特点:通过分封形成“天子—__________—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②影响: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3)西周统治的衰亡
①“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②“共和行政”:“国人暴动”爆发,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③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____________,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3.商周的社会经济
(1)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2)表现
①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________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②手工业:________________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答案自填] 占卜 内外服制 诸侯 镐京
井田制 青铜铸造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易错辨析]
1.“共和”与共和
西周时期的“共和行政”并非后世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前者是在国君出逃的特定时期下形成的“共同执政”局面,后者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体形式。
2.“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的区别
(1)“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相联系。“封建制度”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
(2)“封邦建国”亦称“封建”,是指分封制,是周王为了巩固统治,将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世袭诸侯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1.阅读教材P6“思考点”。
思考: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提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商王没有能力对大部分地区实行直接统治;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2.阅读教材P7“历史纵横”:宗法制。
思考:材料主要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
提示:分封制与宗法制密切结合,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统治秩序,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国家政治结构。
3.阅读教材P7“史料阅读”。
思考:史料主要体现了何时的什么土地制度?其实质是什么?
提示: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奴隶制贵族土地所有制。
[重要概念] 井田制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名义上属周王所有,分配给臣下使用,土地不能随意买卖,耕种井田的领主对国王承担义务和责任。
1.甲骨文大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是研究商朝的一手史料。
2.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地方权力很大。
3.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4.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下,实际耕作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史料证史——早期国家的治理
史料一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史料二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史料三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
[导读] 史料一、二讲述了商周的国家管理,史料三涉及商周的土地制度。
[思考] (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提示:商朝:内外服制度。特点: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有限。西周:分封制。特点:与宗法制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周井田制的地位及影响。
提示: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井田制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存在的经济基础,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宗法分封等级贵族制度逐渐瓦解。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历史解释——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领域 具体体现
政治方面 ①王权与神权相结合,鬼神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维系的宗法制)。③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
经济方面 ①土地国有制(井田制),集体劳作。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文化方面 ①西周产生早期“民本”思想。②成熟文字(甲骨文)。③形成礼乐文化。④逐渐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中华儿女)
INCLUDEPICTURE "学致用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学致用LLL.TIF" \* MERGEFORMATINET
【时空坐标·填空】
INCLUDEPICTURE "TBA4学.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TBA4学.TIF" \* MERGEFORMATINET
[答案自填] 仰韶文化 良渚文化 父系氏族 夏朝 西周
【随堂检测·演练】
知识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2024·广东合格考)下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中,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技术的是(  )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红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文化的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技术,D项正确。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大量彩陶,排除A项;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粟等农作物,排除B项;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精美的玉器,排除C项。
2.(2024·北京合格考)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中的墓葬有两种,一种是级别最高、最为豪华的墓葬,埋设在积石冢正中,墓室宽大,随葬玉器多,其中凤鸟形器以及玉猪龙等器物绝不见于普通墓葬;另一种墓葬规模小,随葬品也少,被安排在积石冢旁边。这表明红山文化时期(  )
A.已有发达的青铜铸造业
B.已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C.已形成君主专制的国家
D.已出现社会不平等现象
解析:选D。材料体现的是红山文化时期,社会出现贫富分化差距和不平等现象,D项正确。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排除A、B两项;红山文化时期,尚未出现国家,排除C项。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
3.(2025·重庆高一月考)传说中,尧年老时推举品行高尚的舜为继承人,舜年老时推荐治水有功的禹为继任者。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
A.专制制度的形成
B.世袭制度的萌芽
C.早期国家的形成
D.原始民主制的实施
解析:选D。尧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时让位于禹,这种做法为“禅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原始民主制的实施,D项正确。
4.(2024·河北合格考)下表是有关夏初王位传承的记载。据两则史料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
史料 出处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A.益禅让王位于启 B.启武力夺取王位
C.启继承了王位 D.禹禅让王位于启
解析:选C。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虽然启继承王位的方式有所差异,但最终是启取代益继承了禹的王位,C项正确。
知识点三 商和西周
5.(2025·福建三明高一期末)商朝对王畿实行直接统治,对臣服于商的方国和部族则相对宽松。各个方国和部族要履行一定义务,如纳贡、派兵参战;商王可以到方国部族的土地上田猎。该制度是(  )
A.内外服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
解析:选A。根据材料“商朝对王畿实行直接统治,对臣服于商的方国和部族则相对宽松”和所学可知,商朝在地方推行内外服制度,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A项正确。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是周朝推行的制度,排除B、C、D三项。
6.(2024·黑龙江合格考)何尊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内底所铸铭文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何尊是研究西周政治的(  )
A.图像史料 B.文献史料
C.实物史料 D.口述史料
解析:选C。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存中所保存的具体物质,例如文物、器物、建筑等。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属于实物史料,C项正确。图像史料主要是指历史时期所拍摄的照片、绘画等,排除A项;文献史料是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排除B项;口述史料是通过口头传说、民间故事、采访等方式获得的史料,排除D项。
7.(2025·湖南名校联盟高一开学考)《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嫡长子继承制渐趋形成
B.形成系统严密的等级制度
C.家国一体局面开始出现
D.以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体现了以政治等级为核心的制度设计,B项正确。题干未直接涉及继承问题,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等级划分,且夏商已有类似雏形,排除C项;分封制并非完全以血缘维系(如分封异姓功臣),排除D项。
8.(2025·昆明高一期中)在已发现的商周甲骨卜辞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以“禾”为部首的文字,如禾(粟)、黍、秬(黑黍)等。据此可知(  )
A.甲骨文尚未形成成熟文字体系
B.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
C.占卜是国家政治中的重要内容
D.商周农作物种类较为丰富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商周甲骨文中出现相当数量的以“禾”为部首的文字,说明当时农作物种类较为丰富,D项正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7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后,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与巩固。
1.文明奠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为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早期国家: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
3.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
4.中央集权: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
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必知
重点 (1)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2)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3)早期国家的演进及特征
必备
概念 (1)文明: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成果,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2)早期国家:是指从“万邦”时代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形态,其主要标志有王位世袭制的建立、文字的成熟、城市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等。
(3)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是指石器时代后、铁器时代前的一个时代。史学界一般认为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一目(P2~P4)。思考:中国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址有哪些?古人类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
知识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1)代表遗址:元谋人和北京人。
(2)生产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______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
(1)生产生活: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2)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奠定了__________的发展基础。
群居
多元一体
(3)代表遗址
区域 代表 生产生活
黄河中
下游 仰韶文化 彩绘________;粟等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 ——
龙山文化 黑陶,俗称“______”
长江
下游 河姆渡文化 种植________,养蚕缫丝
良渚文化 精美玉器;祭坛和神庙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陶器
蛋壳陶
水稻
3.原始社会组织
阶段 特征
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迁徙、群居生活
母系氏
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
族社会 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②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____________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私有制
[重要概念] 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是以石为原料制作工具,制造使用石器的时代,盛行于原始人群和氏族社会阶段,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分为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和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
[教材小练]
1.阅读教材P3“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思考: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在地域分布上有何显著特征?
提示: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地区往往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2.观察教材P4“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图、“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从图片可以看出其处于什么时期?并说出理由。
提示: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理由:从图中的“祭坛”“积石冢”“古城城墙”可知,当时出现了权贵阶层,说明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特别提醒] 私有制的产生
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原始公有制来讲,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
[重要结论]
1.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
2.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逐渐朝着多元一体的方向发展。
3.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代替。
图文证史——中华文明起源及特点
史料一 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系示意图

——据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
区系类型问题》改编
视角
史料二 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导读] 史料一、二以图文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突出了中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途径,并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的总体特征。
提示:途径:各个氏族文化区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共同为以后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奠定基础。总体特征: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相互融合、绵延不断。
历史解释——中华文明起源的总体特征
(1)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中国原始遗存众多,形成了中原文化区、海岱文化区、江浙文化区、燕辽文化区等。中原文化区的仰韶文化区和龙山文化区相对发达,对其他文化影响较大,处于核心地位。
(2)地处大河冲积平原。中国原始遗存多分布在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这是农业生产力相对落后下的必然选择,这些冲积平原更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3)文明的原生性。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的先民们长期交融、发展的产物,基本不受域外文明的影响,具有原生性的特点。
(4)兼容并蓄、绵延不断。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彼此吸收各自长处,这是各地区文明进程加速的重要原因。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二目(P4、P5)。思考: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始于何时?早期国家是如何取代部落的?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属于哪一历史阶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怎样治理的?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联盟
三皇五帝 三皇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重;五帝事迹较为具体
华夏始祖 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____________
禅让制 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
“万邦”
时代 ①时间: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史称“________”时代。
②特征:有些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华夏始祖
万邦 
2.国家产生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________代替了禅让制。
(2)地位: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3)统治
①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________、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②地方: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世袭制
行政
[重要概念] 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主要包括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方式,其本质特点是“家天下”。
[教材小练]
1.阅读教材P5“学思之窗”。
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说法?
提示:客观上,记载内容无可靠的史料佐证;主观上,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2.阅读教材P5“史料阅读”,提取史料的主要信息。
提示: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生活环境恶劣;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使人类逐步走向文明社会。
史料证史——早期国家的形成
史料 夏朝建立之初,最高统治者称“后”,所以夏启被称为“夏后启”,以后的继承人太康、仲康、相等也被称为“后”。“后”之初意为生育,亦有祖先的意思,表明当时的君主是以祖宗的身份来行使统治权力、号令部族的,俨然是一个大家长兼最高首领。
——付永聚、任怀国等《中国政治制度论纲》
视角
[导读] 史料表明夏初君主的称谓带有氏族组织的痕迹,君主具有大家长兼最高首领的双重身份。
[思考]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夏“后”具有大家长兼最高首领的双重身份的原因。
提示:夏朝从氏族部落演化而来。
图解历史——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三目(P5~P7)。思考:夏、商、西周王朝是如何更替的?商周时期国家是怎样治理的?
知识点三 商和西周
1.商朝的国家治理
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了商朝
文化 ①文字: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________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②青铜器:殷墟出土了很多青铜器
政治 ①中央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其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地方:实行________________
影响 商朝的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占卜 
内外服制 
2.西周的政治统治
(1)王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①特点:通过分封形成“天子—__________—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②影响: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诸侯
(3)西周统治的衰亡
①“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②“共和行政”:“国人暴动”爆发,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③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____________,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镐京
3.商周的社会经济
(1)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2)表现
①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________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②手工业:________________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井田制
青铜铸造
[易错辨析]
1.“共和”与共和
西周时期的“共和行政”并非后世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前者是在国君出逃的特定时期下形成的“共同执政”局面,后者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体形式。
2.“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的区别
(1)“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相联系。“封建制度”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
(2)“封邦建国”亦称“封建”,是指分封制,是周王为了巩固统治,将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世袭诸侯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教材小练]
1.阅读教材P6“思考点”。
思考: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提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商王没有能力对大部分地区实行直接统治;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2.阅读教材P7“历史纵横”:宗法制。
思考:材料主要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
提示:分封制与宗法制密切结合,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统治秩序,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国家政治结构。
3.阅读教材P7“史料阅读”。
思考:史料主要体现了何时的什么土地制度?其实质是什么?
提示: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奴隶制贵族土地所有制。
[重要概念] 井田制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名义上属周王所有,分配给臣下使用,土地不能随意买卖,耕种井田的领主对国王承担义务和责任。
[重要结论]
1.甲骨文大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是研究商朝的一手史料。
2.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地方权力很大。
3.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4.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下,实际耕作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史料证史——早期国家的治理
史料一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史料二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视角1
史料三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
[导读] 史料一、二讲述了商周的国家管理,史料三涉及商周的土地制度。
[思考] (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提示:商朝:内外服制度。特点: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有限。西周:分封制。特点:与宗法制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周井田制的地位及影响。
提示: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井田制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存在的经济基础,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宗法分封等级贵族制度逐渐瓦解。
历史解释——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领域 具体体现
政治
方面 ①王权与神权相结合,鬼神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维系的宗法制)。
③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
领域 具体体现
经济
方面 ①土地国有制(井田制),集体劳作。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文化
方面 ①西周产生早期“民本”思想。
②成熟文字(甲骨文)。
③形成礼乐文化。
④逐渐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中华儿女)
【时空坐标·填空】
仰韶文化
良渚文化
父系氏族
夏朝
西周
【随堂检测·演练】
知识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2024·广东合格考)下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中,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技术的是(  )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红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文化的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技术,D项正确。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大量彩陶,排除A项;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粟等农作物,排除B项;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精美的玉器,排除C项。
2.(2024·北京合格考)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中的墓葬有两种,一种是级别最高、最为豪华的墓葬,埋设在积石冢正中,墓室宽大,随葬玉器多,其中凤鸟形器以及玉猪龙等器物绝不见于普通墓葬;另一种墓葬规模小,随葬品也少,被安排在积石冢旁边。这表明红山文化时期(  )
A.已有发达的青铜铸造业 B.已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C.已形成君主专制的国家 D.已出现社会不平等现象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红山文化时期,社会出现贫富分化差距和不平等现象,D项正确。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排除A、B两项;红山文化时期,尚未出现国家,排除C项。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
3.(2025·重庆高一月考)传说中,尧年老时推举品行高尚的舜为继承人,舜年老时推荐治水有功的禹为继任者。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
A.专制制度的形成
B.世袭制度的萌芽
C.早期国家的形成
D.原始民主制的实施
解析:尧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时让位于禹,这种做法为“禅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原始民主制的实施,D项正确。

4.(2024·河北合格考)下表是有关夏初王位传承的记载。据两则史料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
史料 出处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A.益禅让王位于启 B.启武力夺取王位
C.启继承了王位 D.禹禅让王位于启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虽然启继承王位的方式有所差异,但最终是启取代益继承了禹的王位,C项正确。

知识点三 商和西周
5.(2025·福建三明高一期末)商朝对王畿实行直接统治,对臣服于商的方国和部族则相对宽松。各个方国和部族要履行一定义务,如纳贡、派兵参战;商王可以到方国部族的土地上田猎。该制度是(  )
A.内外服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

解析:根据材料“商朝对王畿实行直接统治,对臣服于商的方国和部族则相对宽松”和所学可知,商朝在地方推行内外服制度,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A项正确。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是周朝推行的制度,排除B、C、D三项。
6.(2024·黑龙江合格考)何尊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内底所铸铭文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何尊是研究西周政治的(  )
A.图像史料 B.文献史料
C.实物史料 D.口述史料

解析: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存中所保存的具体物质,例如文物、器物、建筑等。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属于实物史料,C项正确。图像史料主要是指历史时期所拍摄的照片、绘画等,排除A项;文献史料是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排除B项;口述史料是通过口头传说、民间故事、采访等方式获得的史料,排除D项。
7.(2025·湖南名校联盟高一开学考)《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嫡长子继承制渐趋形成
B.形成系统严密的等级制度
C.家国一体局面开始出现
D.以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体现了以政治等级为核心的制度设计,B项正确。题干未直接涉及继承问题,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等级划分,且夏商已有类似雏形,排除C项;分封制并非完全以血缘维系(如分封异姓功臣),排除D项。
8.(2025·昆明高一期中)在已发现的商周甲骨卜辞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以“禾”为部首的文字,如禾(粟)、黍、秬(黑黍)等。据此可知(  )
A.甲骨文尚未形成成熟文字体系
B.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
C.占卜是国家政治中的重要内容
D.商周农作物种类较为丰富
解析:据材料可知,商周甲骨文中出现相当数量的以“禾”为部首的文字,说明当时农作物种类较为丰富,D项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