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6:57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
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必知
重点 (1)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2)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必备
概念 (1)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均输平准:均输法是指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存储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一目(P21)。思考:西汉初年为什么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汉承秦制”具体有哪些表现?结果如何?
知识点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文景之治”
原因 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教训;尊奉________________思想
措施 “与民休息”,减轻赋役、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表现 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________________”
黄老无为
文景之治
3.汉初政治统治
(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2)“有所损益”: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3)王国问题: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________________,但叛乱不得人心,最终被平定。
七国叛乱
[构图解史] 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重要概念] “汉承秦制”
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
[教材小练]
阅读教材P21“史料阅读”。
思考:史料体现了汉初什么经济政策?
提示:与民休息、提倡节俭等政策。
[易错提醒] “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如郡国并行制以及后来汉武帝实行的刺史制度均为在秦朝制度基础上的创新。
[重要结论]
1.文景之治时期,经济有所恢复,但是,距离经济的繁荣尚有差距。
2.“七国之乱”的根源是西汉实行分封制,汉景帝削藩是导火索。
图解历史——西汉初期的国家治理
史料 
视角
[导读] 史料以图片数据的形式体现了西汉初期国家治理的特点。
[思考] 据图片可知,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有何隐患?
提示:制度:郡国并行制。隐患:导致封国的人口和管辖的区域远超中央;封国势力强大,中央势力弱小,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威胁皇权,造成了“七国之乱”。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二目(P22、P23)。思考:汉武帝即位后西汉面临哪些问题?他采取了哪些措施使西汉达到了鼎盛局面?
知识点二 西汉的强盛
1.政治
类别 措施
王国问题 汉武帝颁布“________”,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加强皇权 削弱丞相权力,设立中朝
选官制度 确立以________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监察问题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辖区内的巡视监察
地方治理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推恩令
察举制
2.经济
类别 措施
货币政策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专卖制度 实行________________,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物价政策 推行____________,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工商业政策 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3.思想
举措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
影响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尊崇儒术
4.开疆拓土
(1)击败匈奴,设河西四郡。
(2)张骞出使西域,开通“__________________”。
(3)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4)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丝绸之路
[教材小练]
1.阅读教材P22“历史纵横”:卫青与霍去病。
思考:卫青和霍去病有什么历史贡献?
提示:卫青和霍去病基本解除了汉初匈奴带来的边患问题,从军事上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保护了封建经济发展,使北部边疆得到进一步开发,便利了西汉与西域的交通。
2.阅读教材P22。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加强政府对盐铁经营的控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打击了大商人的利益,同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3.阅读教材P22“史料阅读”:“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思考:史料中的“臣”指的是谁?提出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臣”:董仲舒。政策:尊崇儒术。结果: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构图解史]
1.中外朝制度
2.汉武帝的理财措施
[易错易混] “推恩令”并未废除分封制
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分封制,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从而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是整个汉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知识拓展] 认识秦汉对儒学态度的差异
“尊崇儒术”的汉武帝与“焚书坑儒”的秦始皇虽然在对待儒学的态度上截然相反,但他们这些思想措施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都是为了巩固统一,殊途同归。
[重要结论]
1.“推恩令”并未废除分封制,其关键作用在于分割王国的封地。
2.汉武帝建立的刺史监察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控。
3.察举制使西汉人才的选拔制度化、常规化,为西汉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
4.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料证史——汉武帝的统治
史料 汉武帝时,主父偃主张: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视角
[导读] 史料论述了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势采取的措施。
[思考] 阅读史料,指出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提示:措施:颁布“推恩令”;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尊崇儒术。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历史解释——汉武帝统治时期巩固国家“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
(1)政治方面
①改革官制,加强皇权。任用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②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实行刺史制度,分全国为13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
③逐步削弱王国权力,汉武帝时推行“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2)经济方面: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制度的管理,从经济上巩固政治统治。
(3)思想方面:尊崇儒术,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4)民族和对外交往方面:北击匈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和加强。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三目(P23、P24)。思考:东汉时期“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为什么会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知识点三 东汉的兴衰
1.西汉的灭亡
(1)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________,西汉灭亡。
(2)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新 
2.东汉的兴衰
(1)政权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光武中兴”
政治 加强皇权,增强________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思想 重视儒学
尚书台 
(3)东汉的衰落
①“党锢之祸”: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少不能亲政,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抨击时政,称为“________”。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②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创立“________”,在多个地方发动起义。
清议 
太平道
[重要概念] 太学清议
清议是东汉时期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时论。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西羌侵扰,社会动荡和不安。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遂逐渐转移其视线于实际问题,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这就是所谓的太学清议。
[教材小练]
1.观察教材P24“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东汉经济方面的什么信息?
提示:东汉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2.阅读教材P26“问题探究”。
思考: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东汉时期,豪强势力迅猛发展,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成为东汉衰亡的重要因素。
[构图解史]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
[重要结论]
1.东汉初期,光武皇帝励精图治,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逐渐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3.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学者观点——东汉的衰亡
史料 追根究底,仅因帝国政体自始皇以来是所谓的皇帝体制,立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制裁他的力量。于是,控制皇帝,假借其势的一小撮外戚、宦官的倒行逆施,终于令沉默的多数难以容忍,爆发了他们的不满。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
——摘自郑钦仁主编《中国古代制度略论》
视角
[导读] 史料阐述了东汉国家治理的特征。
[思考] 据史料概括东汉的社会特征,并分析其出现的社会根源。
提示:特征: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清议”运动兴起。
根源:皇权专制的强化。
历史解释——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
(1)匈奴问题:两汉时期,匈奴长期居于中国北方,中原强大之时,匈奴一般与中原维持和平的局面,但是,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
(2)豪强地主: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国后,豪强势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3)外戚宦官: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
(4)土地兼并: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张角黄巾起义的最主要原因。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四目(P24、P25)。思考:司马迁的《史记》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两汉时期在文学、医学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知识点四 两汉的文化
领域 时期 代表性成就 特点(历史地位)
史学 西汉 司马迁
《________》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名著
东汉 班固
《________》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两汉 汉赋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五言诗 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史记
汉书 
领域 时期 代表性成就 特点(历史地位)
医学 战国至
西汉 《________》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东汉 《______________》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数学 大约东汉 《九章算术》 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发明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促进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重要概念] 纪传体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综合性史书体裁,因以纪、传为主体而得名。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纪”指本纪,按年编写帝王的传记及国家大事;“传”指列传,以传记的方式记录各类人物。还有“志”或“书”采用专史体裁记录各种制度。中国古代的“正史”均采用这种体裁。
[教材小练]
1.阅读教材P25“学思之窗”。
思考:《上林赋》有何文学特色?其体现了两汉时期怎样的时代精神?
提示:文学特色: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时代精神:气势恢宏;蓬勃向上,昂扬进取。
2.阅读教材P25“历史纵横”:两汉其他重要科技成就。根据材料,概括两汉科技的特点。
提示:领先世界,成就众多;实用性强,服务于日常生产生活;注重继承和总结。
[易错易混] 蔡伦≠发明造纸术
造纸术不是蔡伦发明的,因为我国在西汉前期就已经有了纸。东汉的蔡伦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研制成功植物纤维纸,为纸的普及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构图解史] 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因素
[重要结论]
1.《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具有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大大促进文化传播。
学者观点——汉赋
史料 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兴盛于汉武帝时期。它全面吸收了楚辞所拥有的华美的辞藻,并且又比楚辞的句式更为灵活,使其表现力更强。此外,它还吸纳了战国时期的纵横之风,但是与战国时期所有的纵横之风又有所不同。汉赋呈现出来的感觉是在盛世之下所拥有的激情,表现出了汉朝的土地辽阔、宏伟山川、繁华社会与丰富的物产等。
——摘编自王娜《汉赋与汉武帝时期的
文学风尚》
视角
[导读] 史料主要论述了汉赋的内涵及特点。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赋的特点及产生的社会背景。
提示:特点:辞藻华丽、笔法铺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背景:社会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大一统”局面出现,国力强盛;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历史解释——两汉文化的特征
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两汉巩固了大一统的秩序,形成了文化的趋同与统一;两汉又是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具有各自的特征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两汉时期,中外交通畅通,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展开
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两汉时期的文化和科技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不仅在当时誉满宇内,而且泽被后世
气势恢宏 两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充分体现了汉人充满自信、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宏气势
【时空坐标·填空】
文景之治
新朝 
黄巾起义
【随堂检测·演练】
知识点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2025·哈尔滨高一期末)史载西汉初年“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面对这种残破局面,统治者不得不(  )
A.重农抑商 B.与民休息
C.尊崇儒术 D.承袭秦制

解析:面对汉初经济残破的局面,西汉统治者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措施,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项正确。重农抑商是自商鞅变法以来封建统治者一直推行的经济措施,但其不是恢复经济的措施,排除A项;尊崇儒术属于思想领域的政策,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承袭秦制属于政治措施,与经济的恢复无关,排除D项。
2.(2024·河北合格考)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逐一消灭异姓诸侯王和功臣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这表明汉初统治者推行(  )
A.三公九卿制 B.察举制
C.刺史制度 D.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初既实行郡县制又实行分封制,这表明汉初统治者推行郡国并行制,D项正确。

知识点二 西汉的强盛
3.(2024·山东合格考)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政府采取的创新举措是(  )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盐铁官营 D.清查全国垦田

解析: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专卖,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是汉武帝时期在经济控制方面的创新举措,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就已推行,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采取的举措,排除B项;“清查全国垦田”主要是为了掌握土地情况,而非直接对经济进行强有力的控制,排除D项。
4.(2024·北京合格考)下表内容为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其主要作用是(  )

政治 颁布“推恩令”
经济 铸币权收归中央
思想 尊崇儒术
军事 北击匈奴
A.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
B.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局面
C.缓和了民族矛盾
D.减轻了人民负担
解析: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A项正确。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分裂的局面,排除B项;C项仅是关于民族关系方面的,排除;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排除D项。
知识点三 东汉的兴衰
5.(2025·山东聊城高一期末)《后汉纪》记载,光武帝刘秀曾言:“今天下散乱,兵革并兴。得士者昌,失士者亡。梦想贤士,共成功业,岂有二哉”。“光武中兴”中与这一言论密切相关的举措是(  )
A.裁减官吏 B.清查户口
C.整顿吏治 D.重视儒学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刘秀重视儒学,这为士阶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和晋升平台,能够吸引大量有学识、有品德的士人前来归附,符合“得士者昌”这一理念,D项正确。

6.(2025·江苏无锡高一期中)东汉末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汉灵帝为尽快肃清各地叛乱,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纳了宗室成员刘焉的建议,恢复了“州牧”,即“以重臣镇有乱诸州”。这导致东汉末年(  )
A.地方豪强形成 B.军阀割据的出现
C.外戚干政消除 D.酿成“党锢之祸”
解析:据材料可知,东汉末年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恢复“州牧”,即“以重臣镇有乱诸州”,这使得地方官员权力增大,最终导致军阀割据局面出现,B项正确。

知识点四 两汉的文化
7.(2025·河北唐山高一月考)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他们都体现了(  )
A.顽固的忠君意识 B.激进的功利思想
C.昂扬的进取精神 D.浓厚的宗法观念
解析:司马迁、霍去病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体现了昂扬进取的精神,C项正确。

8.(2025·江西上饶高一月考)汉代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汉赋的兴起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统治者对赋的喜爱和提倡,使文人士大夫争相以写赋为能事,汉赋遂成为汉代400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这主要说明了汉赋的(  )
A.历史渊源 B.勃兴原因
C.存在形式 D.深远影响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代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汉赋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统治者对赋的喜爱和提倡也助推汉赋的兴起,这主要说明了汉赋的勃兴原因,B项正确。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必知重点 (1)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2)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必备概念 (1)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2)均输平准:均输法是指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存储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INCLUDEPICTURE "导思学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导思学LLL.TIF" \* MERGEFORMATINET
知识点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一目(P21)。思考:西汉初年为什么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汉承秦制”具体有哪些表现?结果如何?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文景之治”
原因 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教训;尊奉________________思想
措施 “与民休息”,减轻赋役、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表现 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________________”
3.汉初政治统治
(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2)“有所损益”: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3)王国问题: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________________,但叛乱不得人心,最终被平定。
[答案自填] 黄老无为 文景之治 七国叛乱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构图解史] 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TBA1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TBA19.TIF" \* MERGEFORMATINET
[重要概念] “汉承秦制”
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
阅读教材P21“史料阅读”。
思考:史料体现了汉初什么经济政策?
提示:与民休息、提倡节俭等政策。
[易错提醒] “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如郡国并行制以及后来汉武帝实行的刺史制度均为在秦朝制度基础上的创新。
1.文景之治时期,经济有所恢复,但是,距离经济的繁荣尚有差距。
2.“七国之乱”的根源是西汉实行分封制,汉景帝削藩是导火索。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图解历史——西汉初期的国家治理
史料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TBA20.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TBA20.TIF" \* MERGEFORMATINET
[导读] 史料以图片数据的形式体现了西汉初期国家治理的特点。
[思考] 据图片可知,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有何隐患?
提示:制度:郡国并行制。隐患:导致封国的人口和管辖的区域远超中央;封国势力强大,中央势力弱小,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威胁皇权,造成了“七国之乱”。
知识点二 西汉的强盛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二目(P22、P23)。思考:汉武帝即位后西汉面临哪些问题?他采取了哪些措施使西汉达到了鼎盛局面?
1.政治
类别 措施
王国问题 汉武帝颁布“________”,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加强皇权 削弱丞相权力,设立中朝
选官制度 确立以________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监察问题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辖区内的巡视监察
地方治理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
类别 措施
货币政策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专卖制度 实行________________,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物价政策 推行____________,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工商业政策 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
举措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
影响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开疆拓土
(1)击败匈奴,设河西四郡。
(2)张骞出使西域,开通“__________________”。
(3)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4)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答案自填] 推恩令 察举制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尊崇儒术 丝绸之路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1.阅读教材P22“历史纵横”:卫青与霍去病。
思考:卫青和霍去病有什么历史贡献?
提示:卫青和霍去病基本解除了汉初匈奴带来的边患问题,从军事上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保护了封建经济发展,使北部边疆得到进一步开发,便利了西汉与西域的交通。
2.阅读教材P22。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加强政府对盐铁经营的控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打击了大商人的利益,同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3.阅读教材P22“史料阅读”:“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思考:史料中的“臣”指的是谁?提出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臣”:董仲舒。政策:尊崇儒术。结果: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构图解史]
1.中外朝制度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TBA21.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TBA21.TIF" \* MERGEFORMATINET
2.汉武帝的理财措施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TBA2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TBA22.TIF" \* MERGEFORMATINET
[易错易混] “推恩令”并未废除分封制
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分封制,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从而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是整个汉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知识拓展] 认识秦汉对儒学态度的差异
“尊崇儒术”的汉武帝与“焚书坑儒”的秦始皇虽然在对待儒学的态度上截然相反,但他们这些思想措施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都是为了巩固统一,殊途同归。
1.“推恩令”并未废除分封制,其关键作用在于分割王国的封地。
2.汉武帝建立的刺史监察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控。
3.察举制使西汉人才的选拔制度化、常规化,为西汉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
4.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史料证史——汉武帝的统治
史料 汉武帝时,主父偃主张: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导读] 史料论述了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势采取的措施。
[思考] 阅读史料,指出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提示:措施:颁布“推恩令”;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尊崇儒术。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历史解释——汉武帝统治时期巩固国家“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
(1)政治方面
①改革官制,加强皇权。任用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②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实行刺史制度,分全国为13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
③逐步削弱王国权力,汉武帝时推行“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2)经济方面: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制度的管理,从经济上巩固政治统治。
(3)思想方面:尊崇儒术,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4)民族和对外交往方面:北击匈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和加强。
知识点三 东汉的兴衰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三目(P23、P24)。思考:东汉时期“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为什么会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1.西汉的灭亡
(1)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________,西汉灭亡。
(2)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2.东汉的兴衰
(1)政权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光武中兴”
政治 加强皇权,增强________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思想 重视儒学
(3)东汉的衰落
①“党锢之祸”: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少不能亲政,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抨击时政,称为“________”。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②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创立“________”,在多个地方发动起义。
[答案自填] 新 尚书台 清议 太平道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重要概念] 太学清议
清议是东汉时期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时论。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西羌侵扰,社会动荡和不安。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遂逐渐转移其视线于实际问题,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这就是所谓的太学清议。
1.观察教材P24“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东汉经济方面的什么信息?
提示:东汉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2.阅读教材P26“问题探究”。
思考: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东汉时期,豪强势力迅猛发展,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成为东汉衰亡的重要因素。
[构图解史]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TBA23.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TBA23.TIF" \* MERGEFORMATINET
1.东汉初期,光武皇帝励精图治,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逐渐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3.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学者观点——东汉的衰亡
史料 追根究底,仅因帝国政体自始皇以来是所谓的皇帝体制,立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制裁他的力量。于是,控制皇帝,假借其势的一小撮外戚、宦官的倒行逆施,终于令沉默的多数难以容忍,爆发了他们的不满。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
——摘自郑钦仁主编《中国古代制度略论》
[导读] 史料阐述了东汉国家治理的特征。
[思考] 据史料概括东汉的社会特征,并分析其出现的社会根源。
提示:特征: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清议”运动兴起。
根源:皇权专制的强化。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历史解释——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
(1)匈奴问题:两汉时期,匈奴长期居于中国北方,中原强大之时,匈奴一般与中原维持和平的局面,但是,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
(2)豪强地主: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国后,豪强势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3)外戚宦官: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
(4)土地兼并: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张角黄巾起义的最主要原因。
知识点四 两汉的文化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四目(P24、P25)。思考:司马迁的《史记》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两汉时期在文学、医学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领域 时期 代表性成就 特点(历史地位)
史学 西汉 司马迁《________》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名著
东汉 班固《________》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两汉 汉赋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五言诗 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医学 战国至西汉 《________》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东汉 《________》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数学 大约东汉 《九章算术》 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发明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促进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答案自填] 史记 汉书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INET
[重要概念] 纪传体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综合性史书体裁,因以纪、传为主体而得名。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纪”指本纪,按年编写帝王的传记及国家大事;“传”指列传,以传记的方式记录各类人物。还有“志”或“书”采用专史体裁记录各种制度。中国古代的“正史”均采用这种体裁。
1.阅读教材P25“学思之窗”。
思考:《上林赋》有何文学特色?其体现了两汉时期怎样的时代精神?
提示:文学特色: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时代精神:气势恢宏;蓬勃向上,昂扬进取。
2.阅读教材P25“历史纵横”:两汉其他重要科技成就。根据材料,概括两汉科技的特点。
提示:领先世界,成就众多;实用性强,服务于日常生产生活;注重继承和总结。
[易错易混] 蔡伦≠发明造纸术
造纸术不是蔡伦发明的,因为我国在西汉前期就已经有了纸。东汉的蔡伦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研制成功植物纤维纸,为纸的普及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构图解史] 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因素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TBA24.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TBA24.TIF" \* MERGEFORMATINET
1.《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具有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大大促进文化传播。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学者观点——汉赋
史料 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兴盛于汉武帝时期。它全面吸收了楚辞所拥有的华美的辞藻,并且又比楚辞的句式更为灵活,使其表现力更强。此外,它还吸纳了战国时期的纵横之风,但是与战国时期所有的纵横之风又有所不同。汉赋呈现出来的感觉是在盛世之下所拥有的激情,表现出了汉朝的土地辽阔、宏伟山川、繁华社会与丰富的物产等。
——摘编自王娜《汉赋与汉武帝时期的
文学风尚》
[导读] 史料主要论述了汉赋的内涵及特点。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赋的特点及产生的社会背景。
提示:特点:辞藻华丽、笔法铺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背景:社会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大一统”局面出现,国力强盛;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INET
历史解释——两汉文化的特征
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两汉巩固了大一统的秩序,形成了文化的趋同与统一;两汉又是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具有各自的特征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两汉时期,中外交通畅通,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展开
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两汉时期的文化和科技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不仅在当时誉满宇内,而且泽被后世
气势恢宏 两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充分体现了汉人充满自信、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宏气势
INCLUDEPICTURE "学致用LLL.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学致用LLL.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学致用LLL.TIF" \* MERGEFORMATINET
【时空坐标·填空】
INCLUDEPICTURE "TBA25学.TIF" INCLUDEPICTURE "F:\\2025 PPT 备用\\6月\\7 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TBA25学.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TBA25学.TIF" \* MERGEFORMATINET
[答案自填] 文景之治 新朝 黄巾起义
【随堂检测·演练】
知识点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2025·哈尔滨高一期末)史载西汉初年“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面对这种残破局面,统治者不得不(  )
A.重农抑商 B.与民休息
C.尊崇儒术 D.承袭秦制
解析:选B。面对汉初经济残破的局面,西汉统治者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措施,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项正确。重农抑商是自商鞅变法以来封建统治者一直推行的经济措施,但其不是恢复经济的措施,排除A项;尊崇儒术属于思想领域的政策,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承袭秦制属于政治措施,与经济的恢复无关,排除D项。
2.(2024·河北合格考)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逐一消灭异姓诸侯王和功臣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这表明汉初统治者推行(  )
A.三公九卿制 B.察举制
C.刺史制度 D.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汉初既实行郡县制又实行分封制,这表明汉初统治者推行郡国并行制,D项正确。
知识点二 西汉的强盛
3.(2024·山东合格考)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政府采取的创新举措是(  )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盐铁官营 D.清查全国垦田
解析:选C。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专卖,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是汉武帝时期在经济控制方面的创新举措,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就已推行,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采取的举措,排除B项;“清查全国垦田”主要是为了掌握土地情况,而非直接对经济进行强有力的控制,排除D项。
4.(2024·北京合格考)下表内容为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其主要作用是(  )
政治 颁布“推恩令”
经济 铸币权收归中央
思想 尊崇儒术
军事 北击匈奴
A.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
B.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局面
C.缓和了民族矛盾
D.减轻了人民负担
解析:选A。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A项正确。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分裂的局面,排除B项;C项仅是关于民族关系方面的,排除;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排除D项。
知识点三 东汉的兴衰
5.(2025·山东聊城高一期末)《后汉纪》记载,光武帝刘秀曾言:“今天下散乱,兵革并兴。得士者昌,失士者亡。梦想贤士,共成功业,岂有二哉”。“光武中兴”中与这一言论密切相关的举措是(  )
A.裁减官吏 B.清查户口
C.整顿吏治 D.重视儒学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刘秀重视儒学,这为士阶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和晋升平台,能够吸引大量有学识、有品德的士人前来归附,符合“得士者昌”这一理念,D项正确。
6.(2025·江苏无锡高一期中)东汉末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汉灵帝为尽快肃清各地叛乱,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纳了宗室成员刘焉的建议,恢复了“州牧”,即“以重臣镇有乱诸州”。这导致东汉末年(  )
A.地方豪强形成 B.军阀割据的出现
C.外戚干政消除 D.酿成“党锢之祸”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东汉末年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恢复“州牧”,即“以重臣镇有乱诸州”,这使得地方官员权力增大,最终导致军阀割据局面出现,B项正确。
知识点四 两汉的文化
7.(2025·河北唐山高一月考)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他们都体现了(  )
A.顽固的忠君意识 B.激进的功利思想
C.昂扬的进取精神 D.浓厚的宗法观念
解析:选C。司马迁、霍去病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体现了昂扬进取的精神,C项正确。
8.(2025·江西上饶高一月考)汉代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汉赋的兴起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统治者对赋的喜爱和提倡,使文人士大夫争相以写赋为能事,汉赋遂成为汉代400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这主要说明了汉赋的(  )
A.历史渊源 B.勃兴原因
C.存在形式 D.深远影响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汉代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汉赋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统治者对赋的喜爱和提倡也助推汉赋的兴起,这主要说明了汉赋的勃兴原因,B项正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