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6:57

文档简介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时代,也是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1.两宋时期
(1)宋朝强化中央集权,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宋朝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宋与辽、西夏、金的对峙,以和平交往为主流。
(2)辽宋夏金时期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2.元朝时期: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 (1)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状况。(2)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等方面的新变化
必知重点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评价
必备概念 (1)崇文抑武:两宋的基本国策,从待遇和地位上,尊崇文官,贬低抑制武将。(2)守内虚外:防卫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内部敌人,武将叛变)而放松外部存在的威胁(外部敌人,外敌侵略),导致边境空虚的国策
INCLUDEPICTURE "导思学LLL.TIF"
知识点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一目(P52、P53)。思考: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有没有统一全国?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背景
(1)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措施
控制地方 ①中央派________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②设诸路________统管地方财政。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分散权力 中央 ①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增设________________为副相。②枢密院与“三衙”分权
地方 ①包括转运司在内,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②州一级增设________,与知州彼此制约
崇文抑武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影响
(1)积极影响: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消极影响: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答案自填] 文官 转运司 参知政事
通判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
[重要概念]
1.三司:北宋时期官署名。包括度支、盐铁、户部三个使职机构,主要掌管国家财政,地位仅次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不受宰相控制。
2.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三衙在相互制约的同时,又与掌握调兵权的枢密院相互牵制。
1.阅读教材P53“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思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有何消极影响?
提示:突出特点:分化事权。消极影响: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2.阅读教材P53“史料阅读”。
思考:史料反映出宋初措施有何成效?
提示:上下级官员互相配合;不同岗位、级别的官员权力互相制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十分有效。总之,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
[构图解史] 宋代分割相权的措施
INCLUDEPICTURE "../../26YB2.TIF" \* MERGEFORMAT
1.为分散相权,北宋在中央设枢密院专掌军政,设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分掌行政权。
2.北宋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
3.北宋崇文抑武,文人治国,出现了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局面。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 史料证史——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特点
史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史料二 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
——[宋]朱弁《曲洧旧闻》
[导读] 史料一论述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产生的弊端;史料二阐述了军事改革的积极作用。
[思考] (1)史料一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指什么措施?
提示:派文官管理地方;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设诸路转运司,负责将地方大部分赋税上缴朝廷。
(2)根据史料一、二,评价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提示:积极: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
消极:强干弱枝的做法,造成地方贫困,无力维持地方稳定和抵御外族侵扰;军事改革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
历史解释——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守内虚外:宋朝吸取唐朝外重内轻造成藩镇割据的教训,制定了守内虚外的国家战略,重点防范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而放松外部存在的威胁。这导致了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几乎是屡战屡败。
(2)强干弱枝: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宋朝从军事、经济等方面大规模削弱地方实力,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虽然防止了割据势力的出现,但也造成了地方实力衰弱,不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卫。
(3)分化事权:宋朝普遍分化军权、相权、地方权力,使其互相牵制,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但是,分权过细造成了保守拖沓的政治风气,官员过多过滥造成财政危机。
(4)崇文抑武:这是两宋的基本国策,一方面,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使宋朝的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军事人才受到打压,不利于宋朝对外战争。
知识点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二目(P53、P54)。思考:北宋时期与辽和西夏的关系如何?北宋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有哪些?
1.边防压力
(1)宋辽议和
①背景:北宋建立之前,________建立的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并大举南下,北宋面临巨大压力。
②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________”。
③影响: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2)宋与西夏议和
背景 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北宋屡战屡败
内容 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________”
影响 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
2.财政危机
原因 ①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②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影响 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答案自填] 契丹族 岁币 岁赐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
1.阅读教材P54“思考点”。
思考:北宋这种“以钱物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提示:可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南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或不可取。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加剧了财政危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辽、西夏对北宋的威胁)
2.阅读教材P54“历史纵横”:北宋的募兵政策。
思考:北宋实行募兵制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
提示:目的: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后果:军队数量猛增,军费开支浩大,财政负担沉重。
[构图解史] 北宋的统治危机
INCLUDEPICTURE "../../26YB3.TIF" \* MERGEFORMAT
[易错易混] 对宋朝民族关系认识不清
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有战有和,战是支流,和是主流。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客观上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
1.北宋在对辽、西夏的战事中屡战屡败,每年给“岁币”或“岁赐”。
2.宋代实行募兵制,军队“多而不精”,素质低下。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 史料证史——宋朝的民族关系
史料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宋与辽之间,经过长期战争,最终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双方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在边境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往来。宋与西夏多次爆发战争,但后来也达成和议,宋册封西夏君主,给予岁赐,西夏则向宋称臣,在和平时期,西夏积极学习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如模仿宋朝的官制、推行科举等。宋与金的关系更为曲折,金崛起后,迅速灭辽,随后又发动对宋的战争,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与金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后来,宋金签订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纳贡,双方又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
——摘编自邓广铭《宋史十讲》
[导读] 史料阐述了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提示:特点:战争与和平交织;政治关系复杂多变;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原因: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兴起,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军事力量相对较弱;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与政治制度存在差异,并具有互补性。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
历史解释——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
(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西夏、金以缴纳钱物等方式换取和平。
(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西夏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
(4)民族交融是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差别逐渐缩小。
(5)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
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三目(P55)。思考: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具体的变法内容有哪些?他的变法能否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
背景 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________________”失败
目的 富国强兵
原则 加强国家对社会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措施 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以“兵农合一”的________取代募兵制
评价 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消极:强兵的效果不明显;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答案自填] 庆历新政 征兵制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
[特别提醒] 王安石变法的实质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危机。
1.阅读教材P55“学思之窗”。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史料中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提示:王安石变法使政府增加了大笔收入,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了激烈争议。
2.阅读教材P57“学习拓展”。
思考:你认为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存在争议的是哪些措施?为什么?
提示:措施:王安石变法中争议最大的是青苗法和募役法。原因:青苗法执行过程中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募役法引发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激烈反对。
1.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是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
2.王安石变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 图文证史——王安石变法
史料 INCLUDEPICTURE "../../26YB4.TIF" \* MERGEFORMAT
[导读] 漫画反映了王安石变法措施的失当。
[思考] 结合漫画和所学知识,谈谈造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INCLUDEPICTURE "../../认知拓展LLL.TIF" \* MERGEFORMAT
唯物史观——多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
(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
(2)从内容看: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之间的利益再分配。
(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4)从性质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5)从目的看: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6)从综合评价来看:这场变法在当时取得了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错综复杂的统治局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知识点四 南宋的偏安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INCLUDEPICTURE "../../自主学习LLL.TIF" \* MERGEFORMAT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四目(P56)。思考:“靖康之变”指的是什么?南宋为什么会偏安江南一隅?南宋和金的关系如何?
1.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被金攻灭,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________,史称南宋。
2.南宋与金的战与和
(1)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________”战绩卓著。
(2)宋金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________________,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3)结果:宋金之间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答案自填] 临安 岳家军 绍兴和议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INCLUDEPICTURE "../../助学教材LLL.TIF" \* MERGEFORMAT
1.阅读教材P56“岳飞”图文。“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满江红》等关于岳飞的故事广为流传。
思考:从这些民间故事中,我们能获取哪些有效信息?
提示: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害怕武将拥有兵权威胁统治以及主动向金求和的史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对为国为民、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的推崇。
2.阅读教材P56“学习聚焦”。
思考: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为什么还能维持较长时间?
提示:名将方面:有岳飞、韩世忠等将领;地理方面:有长江作天险,金军不善水战;义军方面:面对亡国之痛,各地义军突起;蒙古方面:成为金朝大患。
[易错易混] 正确认识南宋和金的战争的性质
南宋和金的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不是反击外来侵略,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而没有侵略和反侵略之分。
1.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江南。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维持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2.宋金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INCLUDEPICTURE "../../素能培优LLL.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INCLUDEPICTURE "../../视角LLL.TIF" \* MERGEFORMAT 史料证史——南宋偏安一隅
史料 绍兴和议后,宋、金双方虽互有攻战,但基本上保持了对峙并存的局面。南宋政府虽得以继续存在,但也只是维护偏安的格局,其军政设施和举措已全无统一王朝的气象。士大夫也不再具有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士风柔糜内向,官场因循苟且,文恬武嬉,呈现出江河日下的局面。
——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导读] 史料反映了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
[思考] 史料体现了绍兴和议后宋、金双方呈现怎样的局面?
提示:宋、金双方对峙并存,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INCLUDEPICTURE "学致用LLL.TIF" INCLUDEPICTURE "../../学致用LLL.TIF" \* MERGEFORMAT
【时空坐标·填空】
INCLUDEPICTURE "26YB5学.TIF" INCLUDEPICTURE "../../26YB5学.TIF" \* MERGEFORMAT
[答案自填] 王安石变法 靖康之变 绍兴和议
【随堂检测·演练】
知识点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2024·北京合格考)宋太祖接受赵普的建议,“数遣使者分诣诸道,选择精兵。凡其才力伎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聚之京师,以备宿卫”。这一做法(  )
A.造成了藩镇割据    B.抬高了文官地位
C.增强了禁军实力 D.提高了行政效率
解析:选C。根据材料“凡其才力伎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聚之京师,以备宿卫”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增强禁军实力,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
2.(2025·辽宁辽南协作体高一期中)北宋初年统治者实行“杯酒释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这些措施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A.守内虚外 B.戒奢从简
C.崇文抑武 D.严刑峻法
解析:选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统治者从宿将手中收回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等措施,反映出其崇文抑武的治国特点,C项正确。
知识点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3.(2025·江西抚州高一月考)宋仁宗时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驻扎禁军195营,在北方的河北、河东、陕西三地驻扎禁军743营。这种部署意在(  )
A.强化中央集权 B.削弱武将兵权
C.节约军费开支 D.应对边防压力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交界的地方部署重兵,主要是为了应对边防压力,D项正确。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手段是削弱地方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削弱武将兵权,排除B项;节约军费开支应该减少驻兵,排除C项。
4.(2025·湖南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高一期中)《国史大纲》中说道“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宋朝的“积贫”表现在(  )
A.机构重叠 B.财政恶化
C.官僚众多 D.军队庞大
解析:选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积贫”是指国家在财政上的困境,具体表现为财政入不敷出、经济状况疲软等,B项正确。宋代机构重叠,官僚众多,军队庞大,都是造成“积贫”的原因而非表现,排除A、C、D三项。
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
5.(2024·广东合格考)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  )
A.“贞观之治” B.“庆历新政”
C.“大定之治” D.王安石变法
解析:选B。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B项正确。“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A项;“大定之治”是指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出现的局面,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发生于宋神宗时期,是一场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改革运动,排除D项。
6.(2024·河北合格考)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这表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  )
A.富国 B.整顿吏治
C.强兵 D.培养人才
解析:选A。材料中国家向农民提供贷款能够收取相应的利息,从事商业经营能够获取利润,这表明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发展经济,开辟财源,这表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A项正确。
知识点四 南宋的偏安
7.建炎南渡后,不少官员主张定都建康(今南京),但赵构认为建康紧靠长江,金兵随时会过江,最终迁都临安。临安城水网密布、湖泊纵横,是抵御金人骑兵的天然屏障。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这反映了南宋统治者(  )
A.偏安苟合的心态 B.无为而治的思想
C.避战保民的理念 D.故土难离的悲情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建炎南渡后,赵构认为临安城水网密布,能够抵御金人骑兵,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而不是进行抵抗,这体现了其偏安苟合的心态,A项正确。
8.(2025·河北邯郸高一期中)“(宋)高宗久在金营,孰强孰弱,自有切见,若使复雠(仇)雪耻,再整江山,实不能也,势使之也。”鉴于此,宋高宗(  )
A.增强军力、北伐抗金
B.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C.与金议和、偏安江南
D.建设政治、发展经济
解析:选C。根据材料“若使复雠(仇)雪耻,再整江山,实不能也,势使之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高宗认为,金国实力强,南宋弱,收复江山无望,因此与金议和、偏安江南,C项正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7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时代,也是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1.两宋时期
(1)宋朝强化中央集权,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宋朝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宋与辽、西夏、金的对峙,以和平交往为主流。
(2)辽宋夏金时期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2.元朝时期: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
标准 (1)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状况。
(2)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等方面的新变化
必知
重点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评价
必备
概念 (1)崇文抑武:两宋的基本国策,从待遇和地位上,尊崇文官,贬低抑制武将。
(2)守内虚外:防卫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内部敌人,武将叛变)而放松外部存在的威胁(外部敌人,外敌侵略),导致边境空虚的国策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一目(P52、P53)。思考: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有没有统一全国?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背景
(1)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知识点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控制
地方 ①中央派________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②设诸路________统管地方财政。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文官
转运司
分散
权力 中央 ①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增设________________为副相。
②枢密院与“三衙”分权
地方 ①包括转运司在内,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②州一级增设________,与知州彼此制约
崇文抑武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参知政事
通判
3.影响
(1)积极影响: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消极影响: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重要概念]
1.三司:北宋时期官署名。包括度支、盐铁、户部三个使职机构,主要掌管国家财政,地位仅次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不受宰相控制。
2.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三衙在相互制约的同时,又与掌握调兵权的枢密院相互牵制。
[教材小练]
1.阅读教材P53“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思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有何消极影响?
提示:突出特点:分化事权。消极影响: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2.阅读教材P53“史料阅读”。
思考:史料反映出宋初措施有何成效?
提示:上下级官员互相配合;不同岗位、级别的官员权力互相制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十分有效。总之,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
[构图解史] 宋代分割相权的措施
[重要结论]
1.为分散相权,北宋在中央设枢密院专掌军政,设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分掌行政权。
2.北宋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
3.北宋崇文抑武,文人治国,出现了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局面。
史料证史——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特点
史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史料二 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
——[宋]朱弁《曲洧旧闻》
视角
[导读] 史料一论述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产生的弊端;史料二阐述了军事改革的积极作用。
[思考] (1)史料一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指什么措施?
提示:派文官管理地方;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设诸路转运司,负责将地方大部分赋税上缴朝廷。
(2)根据史料一、二,评价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提示:积极: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
消极:强干弱枝的做法,造成地方贫困,无力维持地方稳定和抵御外族侵扰;军事改革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
历史解释——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守内虚外:宋朝吸取唐朝外重内轻造成藩镇割据的教训,制定了守内虚外的国家战略,重点防范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而放松外部存在的威胁。这导致了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几乎是屡战屡败。
(2)强干弱枝: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宋朝从军事、经济等方面大规模削弱地方实力,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虽然防止了割据势力的出现,但也造成了地方实力衰弱,不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卫。
(3)分化事权:宋朝普遍分化军权、相权、地方权力,使其互相牵制,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但是,分权过细造成了保守拖沓的政治风气,官员过多过滥造成财政危机。
(4)崇文抑武:这是两宋的基本国策,一方面,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使宋朝的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军事人才受到打压,不利于宋朝对外战争。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二目(P53、P54)。思考:北宋时期与辽和西夏的关系如何?北宋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有哪些?
知识点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1)宋辽议和
①背景:北宋建立之前,________建立的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并大举南下,北宋面临巨大压力。
②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________”。
③影响: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契丹族
岁币
(2)宋与西夏议和
背景 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北宋屡战屡败
内容 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________”
影响 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
岁赐
2.财政危机
原因 ①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
②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影响 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教材小练]
1.阅读教材P54“思考点”。
思考:北宋这种“以钱物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提示:可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南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或不可取。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加剧了财政危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辽、西夏对北宋的威胁)
2.阅读教材P54“历史纵横”:北宋的募兵政策。
思考:北宋实行募兵制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
提示:目的: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后果:军队数量猛增,军费开支浩大,财政负担沉重。
[构图解史] 北宋的统治危机
[易错易混] 对宋朝民族关系认识不清
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有战有和,战是支流,和是主流。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客观上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
[重要结论]
1.北宋在对辽、西夏的战事中屡战屡败,每年给“岁币”或“岁赐”。
2.宋代实行募兵制,军队“多而不精”,素质低下。
史料证史——宋朝的民族关系
史料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宋与辽之间,经过长期战争,最终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双方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在边境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往来。宋与西夏多次爆发战争,但后来也达成和议,宋册封西夏君主,给予岁赐,西夏则向宋称臣,在和平时期,西夏积极学习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如模仿宋朝的官制、推行科举等。宋与金的关系更为曲折,金崛起后,迅速灭辽,随后又发动对宋的战争,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与金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后来,宋金签订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纳贡,双方又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
——摘编自邓广铭《宋史十讲》
视角
[导读] 史料阐述了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提示:特点:战争与和平交织;政治关系复杂多变;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原因: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兴起,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军事力量相对较弱;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与政治制度存在差异,并具有互补性。
历史解释——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
(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西夏、金以缴纳钱物等方式换取和平。
(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西夏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
(4)民族交融是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差别逐渐缩小。
(5)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三目(P55)。思考: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具体的变法内容有哪些?他的变法能否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
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
背景 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________________”失败
目的 富国强兵
原则 加强国家对社会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庆历新政
措施 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以“兵农合一”的________取代募兵制
评价 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消极:强兵的效果不明显;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征兵制
[特别提醒] 王安石变法的实质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危机。
[教材小练]
1.阅读教材P55“学思之窗”。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史料中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提示:王安石变法使政府增加了大笔收入,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了激烈争议。
2.阅读教材P57“学习拓展”。
思考:你认为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存在争议的是哪些措施?为什么?
提示:措施:王安石变法中争议最大的是青苗法和募役法。原因:青苗法执行过程中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募役法引发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激烈反对。
[重要结论]
1.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是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
2.王安石变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图文证史——王安石变法
史料
视角
[导读] 漫画反映了王安石变法措施的失当。
[思考] 结合漫画和所学知识,谈谈造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唯物史观——多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
(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
(2)从内容看: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之间的利益再分配。
(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4)从性质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5)从目的看: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6)从综合评价来看:这场变法在当时取得了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错综复杂的统治局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导学问题] 阅读教材第四目(P56)。思考:“靖康之变”指的是什么?南宋为什么会偏安江南一隅?南宋和金的关系如何?
1.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被金攻灭,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________,史称南宋。
知识点四 南宋的偏安
临安
2.南宋与金的战与和
(1)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________”战绩卓著。
(2)宋金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________________,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3)结果:宋金之间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岳家军
绍兴和议
[教材小练]
1.阅读教材P56“岳飞”图文。“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满江红》等关于岳飞的故事广为流传。
思考:从这些民间故事中,我们能获取哪些有效信息?
提示: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害怕武将拥有兵权威胁统治以及主动向金求和的史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对为国为民、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的推崇。
2.阅读教材P56“学习聚焦”。
思考: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为什么还能维持较长时间?
提示:名将方面:有岳飞、韩世忠等将领;地理方面:有长江作天险,金军不善水战;义军方面:面对亡国之痛,各地义军突起;蒙古方面:成为金朝大患。
[易错易混] 正确认识南宋和金的战争的性质
南宋和金的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不是反击外来侵略,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而没有侵略和反侵略之分。
[重要结论]
1.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江南。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维持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2.宋金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史料证史——南宋偏安一隅
史料 绍兴和议后,宋、金双方虽互有攻战,但基本上保持了对峙并存的局面。南宋政府虽得以继续存在,但也只是维护偏安的格局,其军政设施和举措已全无统一王朝的气象。士大夫也不再具有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士风柔糜内向,官场因循苟且,文恬武嬉,呈现出江河日下的局面。
——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视角
[导读] 史料反映了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
[思考] 史料体现了绍兴和议后宋、金双方呈现怎样的局面?
提示:宋、金双方对峙并存,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时空坐标·填空】
王安石变法
靖康之变
绍兴和议
【随堂检测·演练】
知识点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2024·北京合格考)宋太祖接受赵普的建议,“数遣使者分诣诸道,选择精兵。凡其才力伎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聚之京师,以备宿卫”。这一做法(  )
A.造成了藩镇割据    B.抬高了文官地位
C.增强了禁军实力 D.提高了行政效率
解析:根据材料“凡其才力伎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聚之京师,以备宿卫”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增强禁军实力,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

2.(2025·辽宁辽南协作体高一期中)北宋初年统治者实行“杯酒释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这些措施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A.守内虚外 B.戒奢从简
C.崇文抑武 D.严刑峻法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统治者从宿将手中收回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等措施,反映出其崇文抑武的治国特点,C项正确。

知识点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3.(2025·江西抚州高一月考)宋仁宗时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驻扎禁军195营,在北方的河北、河东、陕西三地驻扎禁军743营。这种部署意在(  )
A.强化中央集权 B.削弱武将兵权
C.节约军费开支 D.应对边防压力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交界的地方部署重兵,主要是为了应对边防压力,D项正确。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手段是削弱地方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削弱武将兵权,排除B项;节约军费开支应该减少驻兵,排除C项。

4.(2025·湖南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高一期中)《国史大纲》中说道“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宋朝的“积贫”表现在(  )
A.机构重叠 B.财政恶化
C.官僚众多 D.军队庞大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积贫”是指国家在财政上的困境,具体表现为财政入不敷出、经济状况疲软等,B项正确。宋代机构重叠,官僚众多,军队庞大,都是造成“积贫”的原因而非表现,排除A、C、D三项。

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
5.(2024·广东合格考)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  )
A.“贞观之治” B.“庆历新政”
C.“大定之治” D.王安石变法

解析: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B项正确。“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A项;“大定之治”是指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出现的局面,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发生于宋神宗时期,是一场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改革运动,排除D项。
6.(2024·河北合格考)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这表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  )
A.富国 B.整顿吏治
C.强兵 D.培养人才
解析:材料中国家向农民提供贷款能够收取相应的利息,从事商业经营能够获取利润,这表明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发展经济,开辟财源,这表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A项正确。

知识点四 南宋的偏安
7.建炎南渡后,不少官员主张定都建康(今南京),但赵构认为建康紧靠长江,金兵随时会过江,最终迁都临安。临安城水网密布、湖泊纵横,是抵御金人骑兵的天然屏障。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这反映了南宋统治者(  )
A.偏安苟合的心态 B.无为而治的思想
C.避战保民的理念 D.故土难离的悲情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建炎南渡后,赵构认为临安城水网密布,能够抵御金人骑兵,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而不是进行抵抗,这体现了其偏安苟合的心态,A项正确。

8.(2025·河北邯郸高一期中)“(宋)高宗久在金营,孰强孰弱,自有切见,若使复雠(仇)雪耻,再整江山,实不能也,势使之也。”鉴于此,宋高宗(  )
A.增强军力、北伐抗金 B.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C.与金议和、偏安江南 D.建设政治、发展经济
解析:根据材料“若使复雠(仇)雪耻,再整江山,实不能也,势使之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高宗认为,金国实力强,南宋弱,收复江山无望,因此与金议和、偏安江南,C项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