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7 20:0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2课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与史前社会
原始农业
了解原始农业的发展历程
请阅读课本,梳理原始农业(种植业)发展的过程。
距今约2万年
距今约1万年
开始对一些野生植物进行管理
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稻、粟、黍
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粟、黍的国家,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表面光滑,更加锋利,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了解早期人类的定居生活
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这种定居生活与之前比较有那些变化呢?
使用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约一万年—约5000年左右)
使用打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约一万年以前)
刀耕火种
耒耜耕作
磨制石器:表面光滑,更加锋利,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我们开始使用更先进的
①磨制石器
了解早期人类的定居生活
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这种定居生活与之前比较有那些变化呢?
贾湖遗址出土的狗骨头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陶猪
猎取野生动物
驯化野生动物
饲养家畜家禽
当时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了解早期人类的定居生活
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这种定居生活与之前比较有那些变化呢?
出土的陶猪
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
陶灶
③使用陶器
农作物种植
聚落发展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
的重要标志
磨制工具发展
定居生活
相关史事: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远古先民在生活中发现泥土有可塑性,经过火烧后会变得坚硬。受此启发,他们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烤,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现了。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经科学测定,可早至约2万年前,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此外,我国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湖南地,都出土了距今1万年以上的陶器。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用它烧煮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
家畜饲养
时间地点:距今约7000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1)
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
(2)
木结构水井: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
(3)
河姆渡遗址:
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草棚木质结构水井复原图
河姆渡遗址发掘现场
假如你是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如下的文物,你会做出怎样的推论?
水稻
牛骨骨耜[sì,工具 ]
猪纹陶钵[bō,器具 ]
狗的骨骼
玉器
漆碗
骨哨
进行休闲娱乐
能制造玉器、骨器、漆器、陶器
饲养狗、猪、牛等动物
使用骨耜耕地
种植水稻
农业:大量水稻遗存,先进生产工具骨耜得到广泛使用,稻作农业具有相当规模。
(1)
畜牧业:猪、狗为主,还狩猎野猪、鹿等。
(2)
手工业: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运用雕刻技术用象牙兽骨制成艺术品。
(3)
生产状况
骨耜
出土稻谷
材料:大多由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制成。
做工:肩胛骨的臼部锉削平整,骨板正中部凿一道纵向浅凹槽,凹槽下端左右各凿一孔。
用途:骨耜轻便、大小适中,可用来在稻田中平地、挖沟、引水、排水等。
骨耜上面用藤条固定一个木柄,能够提高使用效率。
孔的作用是什么?
河姆渡文化时期中国农业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最初阶段,进入到了对农田土地加工修治的阶段。
以粟作农业为主的文化遗址
(一)仰韶文化
1、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
2、地点:黄河中游地区
3、生产生活:从事粟作农业生产;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
甘肃甘谷出土的鲵鱼纹陶瓶
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
山西临汾出土的回旋勾连纹陶盆
河南三门峡出土的花瓣纹陶钵
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称之为仰韶文化。
(一)仰韶文化
4、代表——半坡遗址
①时间:距今约6000年
②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
③居住环境:半地穴式的房屋,屋内有灶炕
4、代表——半坡遗址
④农业:
骨鱼叉
骨鱼钩
石锛
骨箭头
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使用弓箭、鱼叉进行渔猎;采集野果
4、代表——半坡遗址
⑤手工业:
陶纺轮
骨针
贝饰
骨珠
大量使用装饰品;制作乐器陶埙;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已会纺织、制衣。
走进仰韶文化之山西、河南遗址
问题一:阅读相关史事和图片,指出山西、河南地区的仰韶文化有何突出特点
相关史事
考古学家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以及骨雕、牙雕或石雕的香、蚕形象遗物,表明仰韶先民已经能够养蚕缫(sao)丝,制作丝绸。丝绸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①发明丝绸
②出现公共墓地,无明显的阶级分化
了解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约6300-4500年
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
大汶口遗址
成 就:
制陶技术、玉器
相关史事
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术,人们能够制作更为精美的陶器。其中的一种陶杯,表面深黑色,通体锃亮,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称为“蛋壳陶"。制作这种陶杯需要使用稳定且能够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生产技术提高,出现了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的步伐。
2.如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该文物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 )
1.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在遗址下层,还普遍发现有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B
C
A.种植技术 B.制陶技术
C.凿井技术 D.纺织技术
3.(2024·山西·中考真题)2024年是中国甲辰龙年。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C
4.(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了房屋基址,还发现了大面积古水稻田遗迹、墓葬等。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这表明当时的人们( )
A.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B.还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C.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D.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