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7 20:0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标: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知道炎帝和黄帝等古史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炎帝(右)、黄帝(左)雕像
图中巨型雕像塑造的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形象,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特点是怎样的?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又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农业、畜牧业发展
人口增长并集中
早期城市形成
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
社会分化加剧,阶级产生
上层: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
下层:从事生产劳动
早期国家形成
生产力提高
演变历程:
王:掌握政治、经济、军事、祭祀权力;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①红山文化
②陶寺文化
③良渚文化
相关史事:
牛河梁遗址属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500—5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祭坛
典型代表:
文明起源地——良渚古城(长江流域)
1.概况:良渚古城遗址位于 ,距今约 年。
浙江余杭
5300-4300
(1)古城构造:宫殿区、内城、外城→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2.考古发现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
(2)水利系统:人工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
的水利工程。
(3)内城高台: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人工)。
社会特点:①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依据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说说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
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
文明起源地——良渚古城(长江流域)
1.概况:良渚古城遗址位于 ,距今约 年。
浙江余杭
5300-4300
2.考古发现
(4)墓葬:贵族墓地随葬品有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普通墓葬随葬品稀少。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器及神人兽面纹线描图
社会特点:③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实证!
社会特点:②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1.时间地点:
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
2.古城概况:
古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制的建筑材料。
陶寺遗址平面示意图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陶寺古城:
3.通过下列文物,了解陶寺古城社会概况。
铜环
彩绘龙纹陶盘
朱书符号陶壶
观象台
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器物
兽面型玉饰
石磬
1.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
2.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3.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贵族墓地发现用人殉葬的现象,说明当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
4.意义:
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特点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西辽河流域
观察右图,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有什么特征?
①分布广泛,起源众多;
②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多元性
一体性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远古的传说
华夏族的形成:
观看视频了解华夏族的形成
华夏族的形成:
炎帝部落
黄帝部落
蚩尤部落
阪泉之战
涿鹿之战
炎黄联盟
华夏族
形成过程:
材料研读: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点?
华夏民族是多民族融合而成的
华夏族特点:
炎黄的发明成就:
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禅让制
思考:列举黄帝之后有名的部落首领?通过什么制度产生?标准是什么?
1.人物:
尧、舜、禹
2.制度:
3.标准:
4.实质:
禅让制
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小伙子我看好你!
接下来看你的了!
鼓励人们发展生产
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
治水有功解除水患
原始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禅让
禅让
原则:选贤举能
2.陶寺古城
大禹治水雕像石拓片
相传,当时洪水滔天,禹的父亲鲧(gǔn)受舜之命治理水患。他采用封堵的方法,过了许多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竭尽全力治水,公面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后来人们以此形容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思考: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学习大禹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勇于创新、无私奉献、
坚持不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禹因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2.禅让制
三、远古的传说
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是什么关系?
传说
经过考古证实
经过夸张虚构
史实
神话
课堂小结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良渚、陶寺
炎黄联盟
早期国家
人文初祖
尧舜禹时代
禅让制
阶级分化明显
进入文明社会
文明起源
课堂小练
1. 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2. 如图文物出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对其研究,可以了解( )
A.中华文明起源 B.奴隶社会瓦解
C.封建国家形成 D.皇帝制度确立
红山文化玉龛
B
A
3.下图是我国考古发现的不同地区遗址出土的龙形玉器或龙形图案、雕饰。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是( )
A.多元一体 B.繁荣开放 C.绵延不绝 D.农耕为主
课堂小练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