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建议用时:20分钟) 测一测
1.有学者认为,现在常说的“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是以人类获取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旧石器时代,人类采集食物;新石器时代,人类生产食物。该学者认为划分旧、新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2.[2024四川成华期末改编]距今约1万年,我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发现于中国的有( )
A.水稻、粟、黍 B.小麦、核桃
C.玉米、蚕豆 D.马铃薯、芝麻
3.新情境·创新设计[2024海南一模改编]某中学开展历史遗址明信片设计活动,下面是小亮同学设计的作品。明信片上骨耜的用途为( )
A.纺织 B.挖土 C.装饰 D.捕猎
4.[2024北京一模改编]下面是仰韶村遗址出土的月牙纹彩陶罐,其表面打磨光滑,整体呈红褐色,鼓腹平底,腹部装饰有一圈类似月牙的纹饰。这说明仰韶文化时期( )
A.人们掌握了彩陶制作技术
B.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
C.部落之间存在频繁的战争
D.出现早期国家的雏形
5.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这说明半坡人( )
A.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
B.已经会纺织、制衣
C.开始了原始商贸活动
D.具备较高音乐修养
6.[2024郴州阶段练习]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中,有的随葬各类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 )
A.出现了贫富分化 B.早期国家产生
C.手工业高度发达 D.人们饲养家畜
7.史料实证 考古发现为我们了解史前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掘的遗存可用于研究( )
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刀 河南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及石磨棒
甘肃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炭化黍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水利工程的兴建
C.陶器的生产过程 D.不同文化的交流
8.唯物史观 [2023金昌]远古先民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的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9.[2024北京海淀期末改编]仰韶文化以彩陶最有特色,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在色彩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存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 )
A.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
B.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
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唯物史观 工具说进步】
图1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图2 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
【史料实证 食物话变迁】
图3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图4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
【历史解释 史实出结论】
以下是某同学搜集的反映半坡人、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
图5 人面鱼纹陶盆 图6 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图7 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
(1)图1和图2所示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而成的?从图1到图2所示工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图3所示水稻和图4所示粟、黍都是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它们的出土说明了什么?
(3)请你仿照范例,对这位同学搜集的图片进行解释。
范例:带藤条残木柄骨耜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具。
人面鱼纹陶盆可以见证 。
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可以见证 。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时作业】
1.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旧石器时代,人类采集食物;新石器时代,人类生产食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认为划分旧、新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农作物的种植,即原始农业的兴起。D项符合题意。
2.A 3.B 4.A 5.B 6.A
7.A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石刀和石磨盘、石磨棒是农业生产工具,黍是农作物,它们共同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水利工程、陶器生产和文化交流,排除B、C、D三项。
8.D 9.C
10.(1)图1:打制;图2:磨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我国原始农业已经出现。
(3)半坡人会制作彩陶。河姆渡人会建造房屋(或河姆渡人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人已经掌握雕刻技术,有一定的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