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冀教版二上1.5《套圈游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冀教版二上1.5《套圈游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28 17:34:0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问题与运算(一)》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问题与运算(一)》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提出了:
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会整数加减法。
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课程标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
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连加、加减混合、连减和认识小括号等。
(三)学生认知情况
“加减混合运算”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
二、单元目标拟定
1.经历自主探索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和顺序的过程:认识小括号,能正确地进行 100 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2.在探索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和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能进行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数学思维和数感
3.能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选择数学信息,提出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掌握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能利用连加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利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掌握连减和有小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能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运用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答“猜一猜”的问题。
5.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
1.理解三个数连加的运算顺序。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连减和有小括号算式的顺序。
2.能自己设定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连加运算的算理,使其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连加计算。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从具体编排来说,
本单元教材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中学数学”的特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选择了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用已有知识能够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先鼓励学生自主解答,而后在充分交流不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总结、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习计算方法。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代数 问题与运算(一) 连加运算 1
加减混合运算 1
连减、认识小括号 1
综合应用 1
套圈游戏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连加运算 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过程,感受算法的多样化,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 任务一: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过程,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 1.通过学习活动,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
加减混合运算 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任务一: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1.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连减、认识小括号 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连减和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的过程,感受算法的多样化,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0以内的数的连减和有小括号的算式。能正确计算连减和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任务一:探索连减和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0以内的数的连减和有小括号的算式。 1.通过合作探究活动,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0以内的数的连减和有小括号的算式。
综合应用 目标:在“猜一猜”数学活动中,能运用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答“猜一猜”的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自己设定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一:运用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 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能运用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
套圈游戏 目标:经历做游戏、记录数据、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过程。能将游戏中的信息进行整理,能根据游戏中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问题。 任务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套圈游戏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1
课题 套圈游戏 课时 1
课标要求 套圈游戏以其趣味性强的特点,极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充满乐趣的游戏氛围中,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不再将数学视为枯燥知识,而是与有趣游戏紧密相连,从而产生积极学习情感,提高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 成功体验激励:在解决套圈游戏数学问题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出正确结果,如准确计算总分、成功推测获胜者等,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这种成功体验进一步激励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培养勇于挑战精神,形成热爱数学学习良好态度。
教材分析 从教材编排来看,“套圈游戏” 处于 “加减混合运算” 单元的中后期,是在学生掌握了 100 以内加减法基本运算、连加运算及带小括号的加减运算规则之后安排的内容。它并非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将这些运算知识融入具体的游戏情境中,实现了从抽象运算到实际应用的过渡。教材通过创设套圈游戏的情境,以亮亮、聪聪、丫丫等人的套圈得分作为素材,设计了计算总分、比较得分多少、推测获胜可能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层层递进,既巩固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符合新课程标准中 “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的理念。
学情分析 从学习特点来说,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游戏和竞赛类的学习形式具有浓厚的兴趣。在套圈游戏的学习中,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亲自参与、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同时,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容易被外界事物分散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保持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核心素养目标 学生能熟练运用 100 以内加减法解决套圈游戏中的实际问题,准确计算多个数相加的结果,提升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2.通过参与套圈游戏活动,经历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计算得分的过程,学会将生活中的游戏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数学思维。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过套圈游戏,深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实际意义,扎实掌握连加运算的计算方法。 熟练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记录套圈结果,并能准确进行加减运算。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连加运算的算理,使其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连加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课件展示: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小朋友玩得多开心呀!你们玩过套圈游戏吗?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玩套圈游戏的有趣经历? 学生分享套圈游戏。生认真观察,踊跃发言,说出每个小朋友套中的不同物品以及对应的分数。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师:图中有三个小朋友在玩套圈游戏,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师:为什么套中远处的得分多,套中近处的得分少?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因为套中远处的难度比套中近处的难度大,所以套中远处的得分要比套中近处的得分多。课件出示:师:红红认为一定是亮亮得分最多,因为他第三次就算得最少的分数16分,合计也有78分。你同意红红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师:亮亮认为不一定,假如亮亮第三次套不中,我和丫丫就都有可能比亮亮得分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师:第三次套出什么结果,聪聪才能得分最多?你能先算出他们三人前两次有多少分?师:你发现了什么?师小结:亮亮比聪聪多62-38=24分,聪聪第三次套的分要比24多,这样他的分数才能比亮亮高。要想聪聪的分数最多,亮亮第三次就不能套中。师:亮亮第三次就不能套中,聪聪可能套出多少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聪聪套出的结果可以是26分、30分、32分。师质疑:38也比24多,为什么聪聪不能套中38分呢?师:同时聪聪要比丫丫多40-38=2分,这样聪聪才能得分最高。小组讨论一下,丫丫可能是多少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师:下面是第三次套完后的结果。请你算出每个人的得分,填在合计栏中。教师随机请学生上台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师:你能根据上表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教师随机请学生上台展示。 生:套中一次, 最多得38分, 最少得16分。生:套中远处的得分多,套中近处的得分少。生:3次全套中,最多得100分。学生尝试说一说。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讨论。生:32+30=62(分)38+0=38(分)18+22=40(分)学生尝试说一说。生:每个动物只套一次。学生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尝试算一算。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自己提的问题。小组长汇总。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一学习过程理解知识,学会思考,懂得交流,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三、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课件出示:笑笑也参加这个套圈游戏,三次一共投了70分,她可能分别套中了什么动物呢?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展示: 学生尝试说一说。 通过变式设计能进一步深化教学意图,让学生在不同情境和形式的练习中,更扎实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四、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下面软糖外观相同,口味不同,每罐 50 颗。元元将每种口味的软糖各倒出了一些,你能在不品尝的情况下分清各碟中分别是从哪罐倒出来的吗 连一连。2.妈妈在线上超市购物,买一瓶洗发水需要 38 元,她还想再买一瓶沐浴露。如果要正好凑 80 元满减,她应该买哪一瓶 实际一共要付多少元 3.拍球比赛。(1)小明一共拍了多少下 小刚呢?(2)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先独立思考完成,然后组内交流核对。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五、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考虑问题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答案。生:要根据所给数学信息间的关系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淘气套中了两个,共得42分,他套中的可能是哪两个?写出两组。2.算一算。26+23= 78-18= 18+19=68-54= 23+54= 25-7=40-18= 42-18= 45+15=3.一(1)班有45人,一(2)班有44人,有85本书,给这两个班每人发一本,够吗?能力提升:学校要安排二年级学生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研学,在网上租车平台预约了3辆客车。二年级各班参加人数如下,安排哪两个班坐同一辆车能每辆车都刚好坐满 5.请你先将下表中前三个小朋友的套圈成绩修复好,然后回答问题若张奇思获得第三名(不考虑并列情况),他第三次最多得了多少分?最少呢?拓展迁移:6.张老师带50名学生去春游,每辆客车可以坐25名乘客,租2辆这样的客车,够吗?
教学反思 亮点:本节课是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加减混合运算” 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套圈游戏为载体,旨在让学生掌握 100 以内连加、连减运算、带小括号的加减运算,提升问题解决和逻辑推理能力。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情境创设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以套圈游戏为课堂切入点,很好地契合了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的特点。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 100 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中,课堂参与度较高。 注重能力培养,落实教学目标:在分析第三次套出什么结果,聪聪才能得分最多时,学生需要结合前两次得分,考虑第三次套圈的不同情况,有效锻炼了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循序渐进:从游戏规则讲解到例题分析,再到课堂活动和习题练习,各环节衔接流畅。先让学生熟悉套圈游戏的得分规则,再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总分、比较多少的方法,最后通过模拟游戏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足: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节奏,但仍有个别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运算和推理方面存在困难。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这些学生的个别指导不够及时和充分,导致他们的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