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问题与运算(一)》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问题与运算(一)》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提出了:
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会整数加减法。
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课程标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
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连加、加减混合、连减和认识小括号等。
(三)学生认知情况
“加减混合运算”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
二、单元目标拟定
1.经历自主探索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和顺序的过程:认识小括号,能正确地进行 100 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2.在探索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和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能进行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数学思维和数感
3.能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选择数学信息,提出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掌握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能利用连加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利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掌握连减和有小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能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运用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答“猜一猜”的问题。
5.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
1.理解三个数连加的运算顺序。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连减和有小括号算式的顺序。
2.能自己设定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连加运算的算理,使其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连加计算。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从具体编排来说,
本单元教材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中学数学”的特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选择了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用已有知识能够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先鼓励学生自主解答,而后在充分交流不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总结、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习计算方法。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代数 问题与运算(一) 连加运算 1
加减混合运算 1
连减、认识小括号 1
综合应用 1
套圈游戏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连加运算 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过程,感受算法的多样化,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 任务一: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过程,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 1.通过学习活动,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
加减混合运算 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任务一: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1.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连减、认识小括号 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连减和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的过程,感受算法的多样化,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0以内的数的连减和有小括号的算式。能正确计算连减和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任务一:探索连减和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0以内的数的连减和有小括号的算式。 1.通过合作探究活动,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0以内的数的连减和有小括号的算式。
综合应用 目标:在“猜一猜”数学活动中,能运用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答“猜一猜”的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自己设定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一:运用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 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能运用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
套圈游戏 目标:经历做游戏、记录数据、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过程。能将游戏中的信息进行整理,能根据游戏中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问题。 任务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综合应用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1
课题 综合应用 课时 1
课标要求 借助高度还原生活的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购物环节的广泛应用,深切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对数学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
教材分析 借助模拟购物这一实践活动,学生亲身经历购物流程,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在小组合作的购物模拟中,学生需要相互交流,清晰阐述自己的购物思路和计算过程,锻炼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同时学会与他人协作。
学情分析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 “100 以内加减法” 为核心,第 4 课时聚焦 “100 以内加减法的综合运用”,涵盖 “两步加减实际问题”加减法问题”“加减法与生活场景的深度结合” 等内容,是学生从 “单一加减法计算” 向 “运用加减法解决复杂生活问题” 过渡的关键环节。
核心素养目标 在“猜一猜”数学活动中,能运用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答“猜一猜”的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自己设定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勇于挑战,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克服畏难情绪,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答“猜一猜”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自己设定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你能计算下面算式的得数吗?96 - 22 - 23 69 - 36 - 2384 -(29 + 22) 57 -(49 - 26) 学生自主完成。 复习导入,从已有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主动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课件出示:模拟购物。师:从题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情景图说一说。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师:我用50元买了一件物品,还剩20多元。猜一猜我买的可能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还剩20多元,就是花了20多元,即这件物品的价钱是20多元。师:接下来我们一起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师:通过验证这三种情况,剩下的钱都是20多元,说明猜测正确。师:用50元钱买两件物品还剩20多元,买的可能是什么?小组竞赛,看看哪组速度最高。师:我有90元钱,买了两件物品,还剩30多元,猜一猜我买的是什么。师:还可能买了哪两件物品呢? 生:我猜聪聪买了一个书包。生:也可能买了一本《童话故事》或是一个口琴。生:①如果买一个书包,还剩 50 - 25 = 25(元)②如果买一本《童话故事》,还剩 50 - 26 = 24(元)③如果买一个口琴,还剩 50 -28 = 22(元)生:买的可能是铅笔盒和毽子13 + 8 = 21(元)也可能是铅笔盒和水彩笔13 + 12 = 25(元)生:也可能买了两件同样的物品,买的可能是2个铅笔盒,也可能是2盒水彩笔。生:你买了一个铅笔盒和一个足球。13+42=55(元)生:你可能买了一辆小汽车和一个书包。5+30=55(元)学生尝试说一说,然后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一学习过程理解知识,学会思考,懂得交流,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师:同学们真聪明,一学就会,接下来老师考考你。课件出示:模拟购物用70元钱买两件物品还剩20多元,买的可能是什么?教师请学生上台分享。全班评议。 学生尝试猜一猜,然后组内交流。 通过变式设计能进一步深化教学意图,让学生在不同情境和形式的练习中,更扎实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有多少人参加拔河活动?2.王阿姨用95元钱买了下面三件物品。3. 4.接力赛。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我能利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生:我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得出结果后也知道验证一下。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2.笑笑用100元钱买了下面三件物品。能力提升:3.一本书一共 95 页,小红第一天看了40页,第二天看了37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4.妈妈购买两件商品比50元多比70元少,你知道她可能买了哪些物品吗?拓展迁移:5.新新超市举行十周年店庆活动,满50元减5元。(1)如果有50元钱,可以买哪两种玩具 (2)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吗
教学反思 亮点:一是在知识回顾环节,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们相互提问、抢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效果显著。二是在综合运用练习的设计上,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他们运用知识的兴趣。 不足:但教学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时,教师的讲解过于细致,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不足。比如在分析一道综合应用题时,我直接将解题思路和方法告诉了学生,没有让他们先自己尝试思考,导致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体验,依赖性较强。其次,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班级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学习较好的学生觉得练习难度不够,而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则跟不上教学进度,在课堂上表现得较为吃力,教学未能很好地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