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7 19:5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百家争鸣
(建议用时:20分钟)  测一测
1.[2023驻马店期中改编]老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他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以下能够体现这种思想主张的是(   )
A.有教无类 B.墨守成规
C.知其白,守其黑 D.以法治国
2.[2024湖北]孔子曰:“仁者人也。”他认为应当关爱尊重他人,有同情心。他还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这体现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道之以政 D.仁者爱人
3.[2024达州]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其中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4.新情境·课本剧 [2024重庆期末]某学校组织课本剧《百家争鸣》表演,小明同学扮演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下列属于墨子的思想主张的是(   )
A.“兼爱”“非攻” B.民贵君轻
C.“无为而治” D.严刑酷法
5.春秋末期的孙武提出“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孙武开创了哪一学派(   )
A.墨家 B.兵家 C.法家 D.道家
6.中华文明经过长期的沉积和发酵,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材料中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是指(   )
A.诸侯争霸 B.私学兴起
C.商鞅变法 D.百家争鸣
7.[2024银川三模]“治大国,若烹小鲜”“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
A.《论语》 B.《道德经》
C.《墨子》 D.《韩非子》
8.历史解释 [2023安徽]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
A.“无为而治” B.因势而变
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
9.历史解释 [2024盐城期中]下表列举了百家争鸣时期部分学派的主张(部分)。据此可知,百家争鸣(   )
学派 主张(部分)
儒家 以仁爱思想使社会和谐,以德治理念使人民诚服
墨家 以“兼爱”和自律为手段,推进社会治理
道家 反对统治者不必要、不适当的作为以及过多的指令与干涉
法家 以制度和法律为手段来稳定社会秩序
A.推动人口流动 B.促进文化传承
C.服务现实政治 D.表达人生态度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经典《周易》蕴含了尚“和”精神,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必须和合、平衡才能顺利发展。庄子认为“与天和得‘天乐’”,主张清静无为、物我两忘。尚“和”精神还表现为在处理问题时避免走向极端,但也不要作无原则的调和,故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此外。诸如“家和万事兴”“和衷共济”等训条,都彰显了尚“和”精神。
——摘编自郑师渠总主编《中国文化通史》
材料二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
材料四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这种学术繁荣的局面不仅是空前的,在后世历史中也属罕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道家和儒家关于尚“和”精神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孟子要求统治者对百姓采取怎样的政策?
(3)材料三中韩非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4)材料四中“这种学术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它对我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时作业】
1.C 2.D 3.A 4.A 5.B 6.D 
7.B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不断干涉民生,所以才难以治理。这一观点符合老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无为而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代表作是《道德经》。B项符合题意。
8.B 9.C
10.(1)道家:清净无为、物我两忘;儒家:君子和而不同。
(2)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3)以法治国。
(4)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