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建议用时:20分钟) 测一测
1.[2024龙岩期中]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最早制定这种历法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2.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针刺、按摩、汤药”“切脉诊法”“望、闻、问、切”等信息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扁鹊 B.华佗 C.屈原 D.神农
3.《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由此可知,《黄帝内经》推崇( )
A.临床医学 B.顺应自然
C.经验传承 D.高超医术
4.图表分析 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表中的甲骨文可以印证商周时期的( )
甲骨文
现代汉字 马 犬 牛
A.土地制度 B.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
5.[2023广西]目前已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货币、装饰艺术品等。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青铜器( )
A.数量众多 B.种类丰富
C.工艺高超 D.分布广泛
6.[2024天津南开期末改编]它共有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指的是( )
A.《诗经》 B.《离骚》
C.《论语》 D.《墨子》
7.家国情怀 相传端午节的起源与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有关,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这种习俗的积极意义在于( )
A.增强珍惜生命的意识
B.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C.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D.增强爱国爱家的精神
8.历史解释 [2024成都武侯期末]古人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如降水明显增加、使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的春末为“谷雨”,最合适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麦子)的时期为“芒种”等。由此可知,节气的命名源于( )
A.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经验
B.历朝历代的经验总结
C.统治者劝课农桑的政策
D.天文历法的不断丰富
9.时空观念 [2024珠海一模]青铜尊是商周时期礼器中常见的形制,在长江流域的三星堆遗址中却出现了多件在纹饰上极具地方风格的青铜尊。这可以说明( C )
A.商朝的统治扩大到南方地区
B.中原地区与长江流域交流频繁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D.三星堆文化青铜制作水平高超
10.素养综合 [2024原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片甲骨惊天下】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1所示甲骨出自哪一朝代?观察图2、图3和图4,你能辨认出它们分别是什么字吗?
(2)你怎样理解“一片甲骨惊天下”这句话?
【青铜文明震世界】
材料二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图5、图6所示青铜器的名字。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的认识。
【古典诗歌溯源头】
材料三 《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4)根据材料三,指出《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诗经》和“楚辞”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时作业】
1.B 2.A 3.B
4.B 【解析】 表中的甲骨文“马”“犬”“牛”反映了商周时期的畜牧业,可以印证当时的农耕生活。B项符合题意。
5.B 6.A 7.D
8.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古人对“谷雨”“芒种”等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这说明节气的命名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经验。A项符合题意。
9.C
10.(1)商朝。图2:人;图3:水;图4:射。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3)图5:司母戊鼎;图6:四羊方尊。商周青铜文明反映出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以及当时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制作工艺高超等。
(4)《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