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建议用时:20分钟) 测一测
1.情境模拟 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正在排练一出历史情景剧,剧本里出现了“鸿门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场景。据此可知,该情景剧的历史背景是( )
A.商鞅变法 B.百家争鸣
C.秦统一六国 D.楚汉之争
2.[2024广州期末]下图所示文物是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汉并天下”瓦当。与该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汉高祖统一全国 B.汉文帝“以德化民”
C.汉景帝反对浮华 D.秦末农民大起义
3.[2024林州期中改编]西汉建立之初,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时只能乘坐牛车,民众得不到温饱。由此可见,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
A.统一全国
B.增加政府税收
C.开拓边疆
D.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4.下面的表格表明汉初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政策是( )
秦朝 汉高祖时期 文景时期
赋税 约三分之二 十五税一 三十税一
徭役 一年数次 一年一次 三年一次
A.重农抑商 B.提倡节俭
C.减免刑罚 D.轻徭薄赋
5.[2024成都改编]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的陪葬品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的“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
6.[2024成都期末改编]盛世的标志,包括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方面。为汉代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7.漫画题 下图讲述了汉代的一个民间故事“缇萦救父”,说的是一个叫缇萦的女孩为了救被判肉刑的父亲,甘愿入宫为奴婢替父赎罪,当时的皇帝被她的孝心所感动,下诏废除了肉刑。你认为这位皇帝可能是( )
A.秦始皇 B.秦二世
C.汉文帝 D.汉武帝
8.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下面是秦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图。a阶段人口数量下滑和b阶段人口数量迅速提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科技进步,人丁兴旺
D.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9.情境模拟 某校七年级历史课堂上,同学们表演了关于“文景之治”的历史剧。下面的场景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汉文帝命人按照阿房宫的规制修建皇宫
B.地方官张三因为关心当地的农桑事务被汉景帝提拔
C.农民李四因为辛勤耕作得到政府的奖励
D.汉文帝的妃嫔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汉文帝说:“夫农,天下之本也。”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材料三 汉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大力恢复经济。文帝曾多次降低田租……徭役也相应减轻,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服役一次。……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曾和百官一起劝农,并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一状况,汉高祖实行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体现了汉初统治者的什么思想?根据材料三回答,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什么治世局面?这对我们有何借鉴?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时作业】
1.D 2.A 3.D
4.D 【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与秦朝相比,西汉初期的赋税和徭役大为减少,这说明汉初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政策是轻徭薄赋。D项符合题意。
5.A 6.A
7.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限定词“汉代”,可先排除A、B两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C项符合题意。
8.D
9.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民为本、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生活俭朴,他在位期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故A项不符合史实。
10.(1)西汉初年。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休养生息政策。
(2)重农思想(或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劝课农桑。
(3)“文景之治”。要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