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滑 轮
第1课时 定滑轮和动滑轮
1. 滑轮实质上是变形的 。根据使用情况的不同,滑轮可分为 滑轮和 滑轮。
2. 工作时,轴的位置 的滑轮,叫定滑轮。轴的位置 的滑轮,叫动滑轮。
3. 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 杠杆。定滑轮的工作特点是不能 ,但可以改变施力的 。
4. 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 的省力杠杆。使用单个动滑轮最多可以省 的力,但不能改变施力的方向。
1. 用如图甲、乙所示的滑轮提升重均为100N的物体。
第1题
(1) 图甲中的滑轮是一个 滑轮,图乙中的滑轮是一个 滑轮。
(2) 图甲中的滑轮实质上是一个 杠杆,其支点是图甲中的 (A/B/C)点;图乙中的滑轮实质上是一个 杠杆,其支点是图乙中的 (D/E/H)点。
(3) 若滑轮重、绳重及摩擦不计,则匀速提升物体时,图甲中绳子的拉力F1= N,图乙中绳子的拉力F2= N。
(4) 若滑轮重为20N,不计绳重和摩擦,则匀速提升物体时,图甲中绳子的拉力F1'= N,图乙中绳子的拉力F2'= N。
(5) 若将绳子自由端拉动4m,则图甲中物体向上移动 m,图乙中物体向上移动 m。
(6) 若物体匀速上升的速度是0.2m/s,则图甲中绳子自由端向上移动的速度是 m/s,图乙中绳子自由端向下移动的速度是 m/s。
2. (2024·内江)如图所示,一根绳子绕过定滑轮,一端拴在物体上,另一端拴在弹簧测力计上,沿四个不同方向匀速拉起物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F2、F3、F4,则它们的大小关系为 ( )
第2题
A. F1>F2
B. F3>F4
C. F1D. F1=F2=F3=F4
第2课时 滑 轮 组
1. 在实际使用中,人们常将 滑轮和 滑轮组合成滑轮组,这样既可以 ,又可以改变 。
2. 滑轮组绳子的段数n是指连接在 滑轮(包括动滑轮的轴架、动滑轮下面挂着的物体)上的绳子的段数。
3. 滑轮组绳子固定端在定滑轮的钩上,滑轮组绳子段数是 数;固定端在动滑轮的钩上,段数是 数,简称“奇动偶定”。(奇/偶)
4. 滑轮组的特点:
(1)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的高度h之间的关系:s= 。
(2)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v与物体上升的速度v物之间的关系:v= 。
(3) 不计滑轮重、绳重和摩擦时,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与物体的重力G的关系:F= 。
(4) 不计绳重和摩擦时,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与物体的重力G物、动滑轮重力G动的关系:F= 。
1. 如图所示,若绳重、动滑轮重和摩擦不计,物重G=300 N,则图甲中的拉力F甲= N,图乙中的拉力F乙= N。若不计绳重及摩擦,动滑轮的重力为30 N,物重G=300 N,则图甲中的拉力F甲'= N,图乙中的拉力F乙'= N。若图甲、乙两装置中绳子自由端均移动了1.2 m,则图甲装置中物体被提升的高度为 m,图乙装置中物体被提升的高度为 m。
2. 根据图中各滑轮组的省力要求,画出各滑轮组上绳子的绕法。(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
二、 滑 轮
第1课时 定滑轮和动滑轮
1. 杠杆 定 动 2. 固定不动 随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 3. 等臂 省力 方向 4. 2倍 一半
1. (1) 动 定 (2) 省力 A 等臂 E (3) 50 100 (4) 60 100 (5) 2 4 (6) 0.4 0.2 2. D
第2课时 滑 轮 组
1. 动 定 省力 施力的方向 2. 动 3. 偶 奇 4. (1) nh (2) nv物 (3) G (4) (G物+G动)
1. 150 100 165 110 0.6 0.4 2. 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