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7 21:4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寻自然之景 映我心之境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选的《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是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两篇现代写景抒情的散文,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以“自然情怀”为人文主题。单元
导语强调通过散文“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独特感悟,理解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结”。《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作为同一课的两篇文本,均以自然之景为镜,映照文人内心的生命体验,
两篇散文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展现不同的“情景交融”表达,为学生建构“景情关系”知识体系提供对比范本。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标“理解作品情感内涵”的要求,我们设计了本
节联读课。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接触过《春》等写景散文,已了解散文“借景抒情”的基本手法,具备梳理景物特征的能力,但对“情景关系”的深层理解不足,难以区分郁达夫“因情写景”与朱自清“触景生情”的差异,易忽视《故都的秋》中“记忆碎片”式画面的主观情感传递。对《故都的秋》短句排比、《荷塘月色》叠词的情感表现力感知弱,缺乏将两篇文章相同景物(如花、叶)对比分析的意识。
三、课时目标:
1.赏析文中景物,探究写景抒情类散文的写作手法,品味语言特色,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2.合作学习,探究“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3.感悟两篇散文蕴含的文人气质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和分析鉴赏,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2)运用做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四、预习案
【作者简介】
1.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曾留学日本,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1年参与组建了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揭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彩。他的散文则直抒胸臆,表现了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具有率真、明丽、酣畅的风格。主要作品: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2.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故都的秋》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一一《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学习活动
导入:杜甫登高远眺,看到了萧萧而下的落木,滚滚而来的长江,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层林尽染的群山,百舸争流的碧水。山海无言,我心有声。古往今来,这些自然风景淌过岁月的长河,被无数文人墨客赋予新的色彩。自然风景就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的精神世界,这节课就我们一起来借助《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中景物,解密作者的情感密码。
(一)景有其美,析之赏之。
阅读两篇课文,填写下列表格
景物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花 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叶 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小椭圆形的细叶、枣树叶落 田田的、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密密地挨着、凝碧的波痕、仿佛在牛乳中洗过
树 北国的槐树的落蕊铺得满地、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北方的果树、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蓊蓊郁郁、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像一团烟雾、杨柳的丰姿
光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情境设置:我校文学社正在开展“散文赏读月”活动,现面向全体学生征集散文宣传海报。你想以“一城两景”为主题,推荐《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写景抒情散文。
为更好地完成海报设计,请你从两篇文章中各选一副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在海报中呈现,完成以下任务。
1. 请根据文本内容,绘制海报草图,并根据文本为海报拟写一则解说词,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投屏学生海报草图,学生解读表格,宣读解说词)
海报标题:
篇目 构图元素 画面色调 设计灵感
《古都的秋》
《荷塘月色》
2. 同样是情景交融,两篇文章中写景抒情的方式是否相同?
(结合文本阐明依据)
(二)言有其味,读之品之。
请你选取最能体现作者语言风格的语段进行诵读,完成下面的表格。
篇目 语段 语言艺术 表达效果
《古都的秋》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多用不表意的闲言 短排比 顿挫分明 营造氛围 舒缓节奏
《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缕缕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叠词 用词精准 深化形象感 富有节奏感 准确传神
(三)情有其真,思之感之。
参加完活动后,你深深地被两位作家的文笔吸引,也想仿效他们的笔法创作一个写景抒情的散文语段。请你以学校的凌霄花为创作主体,自选两篇文章中出现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创作一个 200 字左右的语段。
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一起用审美的眼光读了两篇写景抒情散文,赏析了文中景物,探究了写作手法,品味了郁达夫和朱自清风格迥异的语言艺术,体悟了作品蕴含的情感。这是一个理解美,感受美的过程,当我们开始用审美的眼光发现自然和生活的美,用笔来描摹自然,表达自己感受时,这就是创造美的过程。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自然界的山川大河,一草一木都像是一面镜子,映射着我们的心境,也为我们输送了源于自然的力量,希望大家都可以在自然之镜中留下真实的内心独白,拥有并非名人大家所专属的自然情怀。
(四)板书设计
寻自然之景 映我心之境
景有其美 析之赏之 言有其味 读之品之 情有其真 思之感
理解美 感受美 创造美
六、作业设计
1.结合所学,完善设计思路,小组合作,每组至少设计完成一张宣传海报。
2.你是否同意巩固案中三位学者对文章的评论,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观点。
3. 预习《我与地坛》,思考这三篇写景抒情散文的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