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自然之妙 探突围之道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赤壁赋》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是一篇精读课文,并且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建议背诵篇目之一。本单元的单元主题为“自然情怀”,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赤壁赋》是古往今来公认的文学典范,具有骈散相间,虚实结合的特点。文章中透露出苏轼在特殊的人生阶段流露出的人生感悟,想象丰富,风格鲜明,将情、景、理融为一体。学习本课,需恰当补充背
景资料,帮助学生投入其中,更好地感知苏轼的旷达与乐观。学生需要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苏轼情感变化的体会,并且在字词的运用上能够赏析作者的独特匠心。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阅读并赏析古文的基本能力,但由于本文为赋体文,背诵上朗朗上口,但理解上,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高中阶段,对于学生古文赏析有比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做到词句通畅,还要能理解文意,并结合自身的感悟与联想,揣摩文章情感及哲理表达。这要求学生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借助学习资料,串联苏轼的生平,设身处地地带入,来体会文章的情感意蕴。课上,学生需要集中注意力,紧跟老师思路,步步深入;任课教师需要合理设置问题及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欲,帮助学生树立整体意识,最终充分感悟苏轼的情感表达。学生年级尚轻,没有很多的人生经历,认知上有一定不足,往往难以理解苏轼的人生遭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从
字词句中深入解析,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真实经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从而达到真正对苏轼的达观有真正理解的效果。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作品的景物描写,体会文章情、景、理交融的写作手法,感悟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在诵读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和概括各段主要内容,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3、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能用散文化语言描述所写之景,并积累这段文言知识。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反复阅读,提高语言感受能力。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2、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课前预习】
通读全文,梳理作者情感变化,并完成表格。
景物类型 文段 表现手法 情感
背景链接: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至元丰七年(1084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受当地官员监视。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记承天寺夜游》等诗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陶渊明回归田园的喜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是李清照苦难人生的写照,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喜欢借助景物抒发内心思绪,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就是苏轼。他曾游赤壁,留下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写出了《赤壁赋》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美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来体悟他的精神意蕴。
二、任务一:由景生事,由事生情
活动一:读完文章,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有起伏的,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你的预习,分析文中的景物特点以及传达出的情感变化。
景物类型 文段 表现手法 情感
风 清风徐来 托遗响于悲风 惟江上之清风 借景抒情 沉醉于赤壁夜景 感叹生命渺小,世事无常万物与我为一的达观
水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羡长江之无穷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月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山间之明月
文中苏轼的情感变化整体是由乐转悲,再由悲转喜。他将情感寄托在各种景物上,选择了风、水、月等意象,借景抒情。并且作者虽使用了同一景物,但叫法各不相同。例如文中出现的“风”有三处,“清风徐来”的清风,“托遗响于悲风”的悲风,“惟江上之清风”的清风。
同样的意象,为何由清风转为悲风,而又由悲风转为清风?
分析文章,可以看到,作者夜游赤壁,沉醉于江上美景,此时,风儿徐徐吹来,给七月十六的夜晚带来丝丝清凉,此处的清风是作者在闲适,惬意的情绪中感受到的。而等到苏子在小船上扣舷而歌,也直接表现出作者的愉悦心情。情绪的急转直下是由于“客”倚歌而和,箫声本就悠远凄凉,而之所以感到箫声凄凉,本质上是“歌”,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其关键就在于“美人”,《离骚》中常常出现香草美人的意象,所指的是自己思慕的人,是圣明的君王,也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因此,由眼前美景联想到了人生。在此,作者抒发了人生无常,个体渺小,生命短促的感慨,而眼前的
清风也化为悲风,寄托这“客”的哀愁。苏轼心中的消极情绪借“客”之口娓娓道来,但苏轼之所以是苏轼,就在于他在任何时候都能自我开解,面对自然的馈赠,他意识到,自然的永恒不一定只能带来生命短促的悲戚,或许,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永恒。于是“清风”就化为了新的寄托,是苏轼对生命的思考,也是他旷达乐观的外显。
那么“水”与“月”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特点呢?
同样是“水”,作者先后用了“水”“长江”“逝者”,也正对应了作者的情绪变化,尤其是用“长江”,更能表现出其永不停息,滚滚向前的不可逆转的悲哀。而最后用的是“逝者”,体现了作者考虑了存在与逝去,有尽与无尽的辩证关系。月的使用,由最开始的“月”到“彼”到最后的“明月”也正如水和风一样,体现了作者的思考与感悟。
三、任务二:由景明理,由理及情
活动二:我们通过景物的赏析,分析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但是苏轼又有不同于常人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本文是如何体现的。
通过主客问答,客之悲正是苏子之悲,是苏轼心中消极情绪的体现。客由一曲洞箫油然而生悲情,首先以曹操为例,说明当时的得意与未知的败绩,从而表达人生无常之感慨。一代枭雄尚且如此,平庸之辈又当如何?又以人之渺小与宇宙无穷形成对比,抒发人生短促之感叹。人生须臾而过,何以建功立业?作者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最后点明人人或许都有超脱的欲望,然而却又不得不沉溺于生活的苦难,最终只能将一腔愁绪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客”担忧的是生命短暂,世事无常,不如意之事繁多。
情绪陷入消极,苏子仍旧寄情于自然,通过水与月,万物与我为一的哲理来开解。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事万物与我都是无尽的,所谓“无尽”,就是身死而道长存,死而不亡者寿,肉体的泯灭不可惧,只要精神永存。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身死后归于土地,肉体分解,又参与自然的循环。从化学的角度看,分子构成人体,也可以构成其他物质,人与其他物质没有本质的区别。哲学的角度看,变化是绝对的,而不变是相对的,每时每刻都在变,也正是每时每刻都存在。
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浸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
四、任务三:由理观己,由情达己
活动三:我们已经学习过朱自清能够在月下荷塘边暂时纾解“不宁静”的心,也学习过史铁生可以在地坛中感悟到生死的真谛,那是因为,自然不语,却能教给我们永恒不变的道理。我们刚才也体会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我们的人生中也会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和失败,当遇到挫折和失败后,你该怎样完成生命的救赎?同学们简单思考,互相交流。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赏析了文章中水、月、风等景物描写(板书),梳理了苏轼矛盾而复杂的情感,也体会了他独特的豁达与乐观,感悟到了他在文章中情、景、理的融合。这是苏轼对磨难的感慨,是他融入自然后对生命的感悟,亦是我们对苏轼不屈灵魂的感动。
我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而自然也深深融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人生之不如意或许难以排遣,但回归自然,总能找回振作的勇气。
六、作业布置
课外自读《后赤壁赋》,比较苏轼在同一地点寄托的不同情思。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比较 篇目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景物特点
表达技巧
情感表达
哲理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