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8 14:5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1.通过分析本单元课文中意蕴丰富、情味悠长的细节,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现情感,创编家庭生活分享,感受亲情带给我们的幸福和温馨。(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2.把握语境,在语境中体会词语、句子的深层含义和情感,深度思考学会从生活故事中挖掘情感内涵。(思维能力)
3.在朗读接力赛中,在感知文字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感情基调。把感悟语言之美与体会情感之美相联系,深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意蕴。(审美创造)
素养目标
4.借助单元中描写的家庭故事,体会亲情文化内涵,增强对家庭亲情文化的认同感。(文化自信)
亲情是生命的底色,平凡如柴米油盐,却珍贵若星辰璀璨。它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们穿越人生的迷雾;又似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穿透寒冷,温暖每一寸心房。回望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亲情的深厚与宝贵。
回顾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文章标题 主要人物 事情经过 亲情体现
《秋天的怀念》
《散步》
母亲与儿子 母亲在儿子瘫痪后,一直悉心照顾他,鼓励他,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 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与关怀,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一家三代人 一家人一起散步,在遇到分歧时,“我”尊重母亲和儿子的选择,最终达成一致 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关爱
文章标题 主要人物 事情经过 亲情体现
《荷叶 母亲》
《金色花》
母亲与孩子 荷叶倾侧下来为红莲遮风挡雨 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保护,体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母亲与孩子 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亲密互动 孩子对母亲的爱与依恋,体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
文章标题 主要人物 事情经过 亲情体现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谢太傅、谢道韫 描写谢太傅一家在雪天里聚会吟诗的场景。 展现了家庭的温馨与和谐,体现了亲情的美好。
陈太丘、友人、元方 陈太丘与友人约期出行,友人未按时到,太丘先行,友人至后怒斥太丘,元方据理反驳,指出友人无信无礼,友人惭愧。 元方维护父亲尊严,展现对父亲的尊重,其言行体现家庭教育成果,反映家庭对孩子的品德培养。
1.翻阅记录自己家庭生活的照片或视频,选择一个美好的瞬间。
示例:
(如一起包饺子的瞬间、回家的拥抱、散步的背影、生日烛光里的笑脸等)
《秋天的怀念》第1段:“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通过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眼边儿红红的” 等细节生动地描绘出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与担忧。母亲为了不打搅内心无比痛苦的“我”而一直小心翼翼,默默地关注“我”,她理解“我”内心的痛苦需要发泄,但是又担忧“我”的行为伤害自己,所以动作是那样地小心翼翼。
2.将照片或视频背后的故事写出来,注意借鉴课文运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手法。
回顾课文内容,哪些细节更深刻地表达出了情感呢?
示例:
《秋天的怀念》第3段:“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这些细节无一不展现出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为了儿子能够开心,不惜央求儿子去北海看菊花;因为儿子答应让她推出去看花高兴得手足无措;“忽然不说”“悄悄地”更是体现出母亲的细心和用心,时时刻刻照顾儿子内心的感受,从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位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散步》第8段:“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段文字通过对“我”和妻子背人的描写,展现了家庭的温馨与和谐。“我” 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我们” 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体现了“我们”对家人的关爱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写出了中年人肩负的责任之重大,突出了人到中年的心情——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
《荷叶·母亲》第6段:“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这段文字通过对荷叶倾侧覆盖在红莲上的描写,展现了荷叶对红莲的保护。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就像母亲用身体保护孩子一样,体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作者通过这些细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对母爱的赞美。
3.将照片或视频背后的故事写出来,学习课文中给词语赋予新的语境意义的方法。
回顾课文内容,哪些词语被赋予新的语境意义,使故事更加生动呢?
揣摩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语,体会语境对理解词语的作用。
①“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②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③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④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①“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可恨”的词典义是“令人痛恨,使人憎恨”,而自己瘫痪的双腿本身不应该是令人痛恨的。表面上看,“我”所恨的是双腿为什么不能支撑自己自由行动,实际上,“我”所恨的是命运为什么如此不公,要剥夺自己自由行动的能力。“可恨”在此有丰富的言外之意。
②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的常见词典义有三个:①烹调方法,②提取有效成分的方法,③忍受(痛苦或艰苦的生活)。结合语境,应按第3个义项来理解。前文写到母亲身体不好,冬天有许多老人过世,用“熬”来形容母亲度过冬天的状态,显然比“度”更加准确。
“严冬”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寒冷的冬天,也喻指老人的身体、精神所经受的严峻考验。
③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随意”本来的意思是“任凭自己的意思”,田野中的新绿并无意识,当然不能“任凭自己的意思”,作者要表现的是这初春的新绿星星点点,或浓或淡,并没有人为的规划,也并没有如仲春、晚春时那样连成一片,绿意盎然。用“随意”表现田野中的新绿,凸显其自然、自由、初生的生命状态,化静为动,用词非常巧妙。
④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分歧”本指思想、意见等不一致,一般而言用在比较重大、正式的语境中,但这里所说的只是散步时走哪条路的小事情,属于比较典型的“大词小用”。在日常语言中,“大词小用”是语言表达的一种瑕疵,但在文学语言中,“分歧”呼应着后文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突出了作者珍爱家庭、重视家庭的思想感情。
“意思”的词义较多,既指语言文字等的意义,也指愿望心意等,还指情趣、趣味。结合语境,这里指的是趣味。
3.写出自己的亲情故事,用细节表达情感,并说明借鉴课文之处;同时注意考虑词语使用的环境。
示例:
梅雨季的傍晚,天空突然间变得阴沉,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倾盆而下。母亲来接我放学,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天气,她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她单手将沉甸甸的书包甩到胸前,紧紧贴着身体,另一只手则高高举起那把碎花伞,伞面在风雨中摇曳,却坚定地倾斜向我这一侧。雨水沿着伞骨汇聚成银色的链条,不断滴落在她左侧的肩头,将那件藏青色的衬衫染成了斑驳的水墨画。
然而,母亲的目光始终在我身上,她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被雨水浸湿的衣衫。她用那温热而有力的掌心坚定地搂住我的肩膀,指尖不经意陷进校服中,留下一道指印的褶皱。我微微侧头,还能嗅到她袖口沾染的淡淡皂香,仿佛连呼吸都融进了这份不容置疑的安稳里。
该段文字通过描绘母亲在暴雨中毫不犹豫地保护孩子,将书包甩到胸前、伞面坚定倾斜、掌心坚定地搂住肩膀等细节,展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这与《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对儿子深沉而细腻的爱有异曲同工之妙。
“指印的褶皱”是母亲用温热而有力的掌心搂住我肩膀时留下的痕迹。这个细节不仅描绘了母亲保护我的动作之坚决有力,更象征着母爱在我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记。这种褶皱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它让我永远铭记母亲的关爱与牺牲。
1.参考课本链接材料,反复朗读自己书写的故事,确定故事的感情基调和感情变化,并用符号、文字等标注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节奏。
链接材料:我们说一句话时,语音总有高低、快慢、长短、轻重的不同,由此形成语调。具体来说,语音逐渐升高,上扬,叫作升调,可以用“↗”来标示;语音逐渐降低,下抑,叫作降调,用“↘”来标示。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基本语气。
链接材料:在读准基本语气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时语音抑扬顿挫的复杂变化,能够将语句中内在的、微妙的思想感情比较充分地表达出来。
一篇作品的思想感情往往不断发展,有着起伏变化。相应地,朗读全篇作品时,语音的松紧、顿挫、轻重、缓急,就会形成回环往复的整体,这就是朗读的节奏。节奏有轻快、凝重、高亢、低沉、舒缓、急促之别。朗读时,要根据作品的感情基调、思想主题,采用合适的节奏。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示例: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
语气平缓,语调平静,语速中等略慢,带着落寞的情绪
基本延续前一句的语气、语调、语速。“去看看吧”读得略紧凑些,语气略轻;
“央求般”读得重一些,体现作者的悔恨之情
···
母子对话中,“什么时候”读得慢一些,显出不在意的语气;“就明天”读快一点,升调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
“我”的话要读出不在意的感觉
····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要读出“我”和母亲情绪的对比,母亲的话可以读得紧凑一些,多一些重音,表现她的兴奋和急切;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我”的话可以读慢一些,语调“拖拉”一些表现不耐烦的情绪
·· ··
··
····
··
··
要读出母亲话中的“絮叨”,语速略快,带着回忆往事的语气,欢快地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
语速转慢,语调平缓而略显沉重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语速慢些,多停顿一些,语调平静
2.分组练习朗读,互相评价。
朗读效果评价量表 评价角度 评价标准
语气 语气是否符合故事情感,是否准确传达了情感
语调 语调是否有起伏,是否能够突出重点
节奏 节奏是否适中,是否有停顿,是否能够增强表达效果
情感表达 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感情变化
向他人倾诉自己精心挑选的美好瞬间,在分享的过程中,巧妙运用朗读技巧,精准地传达故事的核心主题,将内心深处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赋予故事以鲜活的生命力,让它跃然于听众的心田,变得栩栩如生,触动人心。
故事分享活动评价量表 评价角度 评价标准 分值
内容完整性 故事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有明确的主题和情节 20分
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是否真挚,是否能够打动听众 20分
语言表达 语言是否清晰流畅,是否有生动的描述和细节 20分
朗读技巧 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节奏是否得当,是否能够增强故事的表现力 20分
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否自然得体,是否能够辅助情感的表达 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