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28 11:2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自然现象中,表述错误的是( )
A.一些鸟类在求偶时,通常雄鸟会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这就是行为信息
B.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缩短光照时间,可提高鸡的产蛋率,是对物理信息的应用
C.鼠类闻到黄鼬排出的“臭气”会选择逃离,空气可以作为传播“臭气”的介质——信道
D.唐菖蒲在每天的日照长度大于 12 小时才能开花,其细胞中的光敏色素是“信息受体”
2.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下图为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d 表示丙中的四种生物,①~⑦表示相关的生理作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B.①②③④过程中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
C.碳元素在图中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循环往复
D.甲→a→c→b可能是图中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3.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以下诗句:清代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己亥杂诗》中“落红”中的有机物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能量
B.《庄子·山木》中所描述的食物链,共有三个营养级
C.《忆江南》中所描绘的所有生物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
D.《秋夕》中“流萤”描述的是萤火虫间通过光传递物理信息
4.第4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1864只,圈养375只,栖息地保护区67个。大熊猫利用自己的尿液来标记出领地范围,一般10~20公里内只有一只大熊猫,同时求偶期间它们也会留下尿液,方便异性大熊猫找到自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熊猫占据领地及求偶的“语言”为化学信息
B.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C.大熊猫与其天敌间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
D.将大熊猫的天敌全部猎杀有利于野生大熊猫的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食物网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表所示。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重金属含量(ug/kg鲜重) 0.0037 0.0036 0.035 0.036 0.34
A.甲和乙可能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丙和丁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中
C.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都具有三个营养级
D.种群戊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
6.某地在建设池塘时引入一些生物,包括大量藻类,以藻类为食的水蚤、鲫鱼和鲢鱼,以鲫鱼为食的鳜鱼。其中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还同时捕食水蚤。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池塘生态系统中共有4条食物链
B.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大于鲢鱼
D.若要提高鱼类产量还需投入相应的物质和能量
7.为发挥湿地的生态效益,研究者将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再生水引入某湿地,实施了湿地修复工程。再生水经过滤、消毒后,流入水位较深、植物丰富并放置有适于微生物生长的填料的潜流湿地。随后,水流进入湿地腹地。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及湿地修复工程前后水质情况如表所示。根据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参数 处理后的再生水 湿地修复前(2006年) 湿地修复后(2009年) 国家排放标准
总氮/(mg·L-1) 5.6 3.4 1.7 15.0
总磷/(mg·L-1) 3.3 0.3 0.1 0.5
COD/(mg·L-1) 29.8 101.0 15.2 50.0
注:COD表示污水中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的氧气量,可间接反映水中的有机物含量。
A.湿地修复前,水中COD高,有机质丰富,适合养殖杂食性鱼类
B.湿地修复后,水中总氮、总磷含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湿地的修复可以说明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D.修复后的湿地物产量提高说明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大于其间接价值
8.用生物氧化塘处理污水,具有投资少、经营管理简单、生产运营费用少等优点。下图是生物氧化塘处理污水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藻类大量繁殖肯定会增加水体的氧含量,进而增强细菌的分解效果
B.生物氧化塘中的甲烷、CO2、氨等只能通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产生
C.污水经生物氧化塘沉淀净化后,流出的水体中不含任何有机污染物
D.生物氧化塘的设计遵循自生、循环、协调、整体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9.在生物圈中,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存在紧密而复杂的相互关系,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更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更大
B.造成我国生态足迹增长的原因包括人口的增长和人均生态足迹的提高
C.给予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有利于维持其生态平衡
D.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酸雨频发,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CO2排放量
10.大熊猫喜食竹子,每天要吃大量竹子,其肠道中有多种纤维素分解菌。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经生产者的示意图(a~e表示能量值,d表示流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竹子通过光合作用使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
B.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大熊猫的最有效措施
C.d表示大熊猫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e包含了竹子遗体残骸和大熊猫粪便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11.铁皮石斛常附生于树干上,以获取更多的阳光。某地在山桐子树干上种铁皮石斛林下种辣椒,除了种植传统作物,还引导村民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中药川射干。春天时中药种植基地内盛开的鸢尾花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山桐子、辣椒与铁皮石斛的分布可以提高它们的光合作用速率
B.铁皮石斛附生于树干上,在生态系统的结构中属于第二营养级
C.当地引导村民种植中药川射干,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D.种植基地内盛开的鸢尾花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2.我国大面积推广的“稻一萍一蟹”结构,是依据生态学相关原理设计的一种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河蟹喜欢潜伏在水草或底泥中,主要以杂草、昆虫、螺类等底栖动物为食。下列关于“稻——萍——蟹”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河蟹的觅食行为可改善田间土壤的通气状况,减少稻田杂草,使水稻增产
B.河蟹产生的粪便,可以提高稻田土壤肥力,为植物提供更多的物质和能量
C.水生植物绿萍与水稻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因生态位相同发生相互排斥
D.该生产模式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主要与设计中运用了循环原理有关
13.豆瓣酱是人们利用大豆制作的一道美食,现在已进行工厂化生产。具体做法如下:大豆煮熟→微生物发酵→加入盐、调味酒、香辛料。其中的微生物中38.46%是酵母菌,有关豆瓣酱制作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此过程酵母菌会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B.此过程酱豆中有机物的种类增加,有机物含量减少
C.此过程酵母菌细胞中许多吸能反应的进行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D.此过程酵母菌产生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成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14.以下是以泡菜坛为容器制作泡菜时的4个处理:①沸盐水冷却后混合陈泡菜水再倒入坛中;②盐水和陈泡菜水需要浸没全部菜料;③盖好坛盖后,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④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主要是为了防止陈泡菜水中醋酸杆菌被杀死
B.②中盐水的主要目的是杀死菜料表面的所有微生物
C.③是为了使气体只能从泡菜坛排出而不能进入
D.④可检测到完整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逐渐降低
15.下列关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防止发酵液受污染,应将选取的葡萄先去枝梗,再冲洗多次然后使用
B.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酵母菌能大量生长繁殖,醋酸菌则不能正常生长
C.三种发酵过程中都可以通过控制温度促进目的菌的生长繁殖
D.腐乳制作过程中,有机物种类减少,含有的能量减少
16.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和消毒。下列关于无菌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煮沸消毒法可以杀死所有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
B.实验操作者接种前要用70%的酒精棉球擦手消毒
C.吸管和培养皿通常采用干热灭菌法进行灭菌
D.接种环、试管口通过灼烧灭菌法进行灭菌
17.下列关于酵母菌纯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微生物的纯培养步骤包括制备培养基、接种和分离酵母菌、培养酵母菌
B.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转移到锥形瓶中,加上棉塞后直接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进行灭菌
C.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后,立即蘸取菌液在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以分离纯化菌种
D.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估算酵母菌数量,且估算值偏大
18.野生型大肠杆菌菌株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赖氨酸营养缺陷型突变菌由于发生基因突变只能在添加了赖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下图为以野生型菌株为材料,诱变、纯化赖氨酸营养缺陷突变株的部分流程图,数字代表培养基,A、B、C表示操作步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是(  )
A.①②④培养基中需添加赖氨酸,而③培养基中不能添加赖氨酸
B.野生型大肠杆菌能够合成赖氨酸,培养基中亦需提供氮源
C.需将①中的菌液适当稀释后,用涂布器在②上进行涂布接种
D.从④培养基中挑取乙菌落进行纯化培养即可获得所需突变株
19.筛选淀粉分解菌需使用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接种培养后,若细菌能分解淀粉,培养平板经稀碘液处理,会出现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如图),实验结果见下表。有关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菌种 菌落直径:C(mm) 透明圈直径:H(mm) H/C
细菌I 5.1 11.2 2.2
细菌Ⅱ 8.1 13.0 1.6
A.培养基除淀粉外还含有氮源等其他营养物质
B.筛选分解淀粉的细菌时,菌液应稀释后涂布
C.细菌I、II均会产生透明圈,说明两种菌均可以产生淀粉酶并分泌到细胞外分解淀粉
D.细菌II的透明圈直径更大,说明其产生的淀粉酶分解的淀粉相对较多
20.科研人员为了获得具有高效降低COD能力的菌株,先从某污水处理系统中分离出多种细菌,经图示流程获得目的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COD是衡量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重要指标
A.若图示平板上单菌落只有17个,则可推知每mL污水中至少含活菌数为1.7×105个
B.图示固体培养基上可获得纯净培养物,液体培养基可用于扩大培养
C.实验过程中,只需挑取1次单菌落,目的菌可以从后续培养液中获得
D.锥形瓶中的污水和培养基都应采用湿热灭菌,而接种工具应采用干热灭菌
21.玉扇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多肉植物,以其肉质叶片呈扇形排列而闻名。科学家用组织培养技术实现玉扇的大规模培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用酒精对离体的玉扇组织消毒的时间越长,培育效果越好
B.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培养可以保持玉扇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
C.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内添加的关键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D.玉扇组织培养过程中用到的培养基及其他器械均需要灭菌处理
22.中药藿香长期种植会出现种质退化、易感染病虫害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对组织培养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藿香进行了辐射处理(如图),以期获得性状优良的突变株。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分裂旺盛,辐射处理易发生不定向突变
B.过程①在接种前,外植体常用无水乙醇和次氯酸钠溶液消毒
C.②③④过程添加的植物激素浓度和比例不相同
D.筛选出目标突变株后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药用成分
23.为实现多肉植物的规模化生产,科研人员开展了如下研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宜选择幼嫩叶片,依次用次氯酸钠和70%的酒精浸泡30分钟
B.过程②的培养基中需添加较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以利于愈伤组织分化
C.过程③芽、根的诱导过程中,每日需要给予适当时间和强度的光照
D.过程④应在珍珠岩基质中添加适量蔗糖和植物激素,为幼苗生长提供碳源
24.黑胫病对甘蓝型油菜的危害十分严重,黑芥能抗黑胫病,两者不能直接杂交。为解决该问题,科研人员通过下图所示过程获得抗病品系。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最终获得的抗病植株具有完整的甘蓝型油菜和黑芥的遗传信息
B.过程①可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过程②可利用PEG进行诱导
C.过程③发生脱分化,过程④体现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黑芥与甘蓝型油菜存在生殖隔离
二、多选题
25.如图所示为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果酒发酵时,若发酵液表面出现菌膜,最可能的原因是充气口漏气
B.果醋发酵时,需持续通入氧气,促进醋酸生成
C.该装置必须先进行果酒发酵,再进行果醋发酵
D.制作果酒、果醋时均需要将排气口的弯管水封
三、实验题
26.青梅原产于中国,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等省份,以青梅为原料制成的青梅果醋,是一种很受城市白领喜欢的产品。目前发酵型青梅果醋的生产主要采用碱中和青梅汁之后再进行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的方法,然而这种生产工艺会损失青梅的功能性成分。因此,在保证其营养成分不损失的条件下,筛选能够耐受青梅高酸环境的醋酸菌是提高发酵青梅果醋品质的关键。请回答以下问题。

(1)食醋生产的三个主要过程:一是原料中淀粉的分解,即糖化作用(水解);二是酒精发酵,其场所是在酵母菌的 ;三是通过酒精进行醋酸发酵,其原理是 (写出反应式),同时还需要调整的条件有 。
(2)①研究人员对醋酸菌J-27进行诱变处理,选取突变菌株J-2736,与两种商业化的醋酸菌—沪酿1.01、AS1.41分别接种于青梅果酒中进行青梅果醋发酵,结果如图2。沪酿1.01发酵结束时青梅果醋发酵液中总酸含量为15g·L-1左右,而不改变发酵条件的情况下,沪酿1.01应用于粮食醋发酵时,发酵液总酸含量一般可以达到50g·L-1左右。推测原因可能是 。
②图1结果说明在青梅果醋发酵过程中,菌株J-2736发酵性能优于沪酿1.01和AS1.41.研究人员继续对J-2736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发现初始乙醇含量可能对青梅果醋发酵具有一定影响,实验结果如图2。由结果可知 ,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
四、解答题
27.研究发现,土壤中某种微生物能降解石油。分离降解石油的菌株和探索其降解机制的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划线纯化中的培养基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水、 等营养物质,按功能分类,相当于 培养基(选择或鉴别)。培养基可采用方法进行灭菌。该实验所用的振荡培养的培养基只能以石油作为唯一碳源,其原因是 。
(2)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原因是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 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 的利用率。
(3)若要测定活菌数量,可选用 法进行计数;若要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 直接计数。
(4)为探究石油的降解机制,将该菌种的培养液过滤离心,取上清液做图乙所示实验。该实验的假设是 ,该实验设计是否合理 为什么 。
28.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植物 田鼠 鼬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2 1.05×1010 7.50×109 7.15×109 2.44×108 2.25×108 2.18×108
(1)此地形成的群落是 演替的结果。
(2)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2只,则该种群密度是 只/hm2。
(3)能量沿“植物→田鼠→鼬”的流动是单向的,而且是 ,能量从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
(4)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5%~8%用于自身的 ,大多数在呼吸作用中以的 形式散失。
(5)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如图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 (填序号),硝化细菌属于该生态系统甲、乙、丙、丁中的 。

29.对称体细胞杂交是指利用射线破坏供体细胞的染色质,与未经射线照射的受体细胞融合,所得融合细胞含受体全部遗传物质及供体部分遗传物质。红豆杉的次生产物紫杉醇是一种高效抗癌药物,但由于红豆杉野生资源匮乏,且红豆杉植株紫杉醇含量极低,导致了紫杉醇的供应严重不足。因此,研究人员尝试运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将红豆杉(2n=24)与柴胡(2n=12)进行了融合,培育能产生紫杉醇的柴胡,过程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X射线处理能随机破坏染色体结构,使其发生断裂、易位、染色体消除等,使细胞不再持续分裂;碘乙酰胺处理使细胞质中的某些酶失活,抑制细胞分裂。
(1)过程①中需将外植体经 后接种于MS培养基上诱导 过程,产生愈伤组织。
(2)过程②中将愈伤组织加入 酶液去壁,离心后弃去上清液,加入洗液多次洗涤后获得原生质体。多次洗涤的目的是 。对红豆杉和柴胡原生质体进行的A、B处理分别为 。
(3)采用二乙酸荧光素(FDA)法可测定原生质体活力。已知FDA本身无荧光,当其进入细胞后可被酯酶分解为无毒、具有荧光的物质,该荧光物质不能透过活细胞质膜,会留在细胞内发出荧光。据此应选择 的原生质体用于融合。
(4)过程③常用的化学试剂是 。过程④中,再分化阶段所用培养基需含有植物激素X和Y,逐渐改变培养基中这两种植物激素的浓度比,未分化细胞群的变化情况不同。当植物激素X多Y少时,未分化细胞群将分化出芽,则植物激素X的名称是 。
参考答案
1.B
2.D
3.D
4.A
5.D
6.C
7.C
8.D
9.D
10.C
11.C
12.A
13.C
14.C
15.C
16.A
17.A
18.D
19.D
20.B
21.A
22.B
23.C
24.A
25.CD
26.(1) 细胞质基质
通入无菌空气,适当提升温度
(2) 青梅作为发酵原料时,pH较低,抑制了菌种的活性 随着初始乙醇含量增加,总酸含量显增加后下降 原因:乙醇含量过低,醋酸菌可利用的底物减少,产物乙酸的生产量较少;而乙醇含量过高则会抑制醋酸菌的生长和代谢,导致青梅果醋总酸含量更低。
27.(1) 碳源、氮源和无机盐 选择 只有能利用石油的微生物能正常生长繁殖
(2) 溶解氧 营养物质
(3) 稀释涂布平板 血细胞计数板
(4) 目的菌株能分泌降解石油的蛋白质 不合理。缺少空白对照
28.(1)次生
(2)50
(3) 逐级递减 3%
(4) 生长、发育和繁殖 热能
(5)生物的种间关系
(6) ①②⑤⑥ 甲
29.(1) 消毒 脱分化
(2) 纤维素酶、果胶酶 去除原生质体上残留的酶液 X射线、碘乙酰胺
(3)有荧光
(4) PEG/聚乙二醇 细胞分裂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