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中轴线》教学设计
和义学校
邵彤
教学背景
同学们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本课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基础知识,也对本文有了整体感知,我也给学生讲解了第一段和第三段难理解的语句,做了资料补充说明。因为围绕题目最紧密的重点段在第二段,所以我将同学们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大部分都放在本课时讲解。虽然我在第一课时中提到说明文的相关理论知识并留了家庭作业,但是同学们还不能真正理解说明文的内涵、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就想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对其有更直观形象的理解,本文不涉及说明方法故不在此讲解。
教学重点
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北京城的中轴线的特征;说明顺学。
教学难点
通过深入体会北京城的中轴线的人文内涵和现实意义理解说明文定义(不仅说明事物还要阐明事理)。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学习本文重点段第二段,学生能够明确说明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对象中轴线的特征。
学生能够理解北京中轴线的人文内涵,自然理解说明文的定义:不仅说明事物还有事理。
解决预习中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设问、情景设置、活动探究、引用材料、推荐阅读
教学手段
幻灯片、板书、白板(展示图)
教学过程
导入:1、同学们,如果让你介绍咱们和义学校的地理位置你怎么介绍?
(预设:没说到中轴线——咱们来看看百度知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齐读PPT;提到中轴线——说得好,找到标志性参照物。你可以成为百度引擎了,来看看是这
样的吗?齐读PPT)
这其中出现了在北京城市建设中具有特别意义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素:它就是——(预设:学生齐回答“中轴线”)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习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北京城的中轴线》。(出示PPT第三张)
明确题目的范围“北京城”。回顾第一段凸字形结构,解说老城现在的二环之内。板书:凸字形中间有条南北线段。
【衔接】我听有同学说自己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在中轴路上活动,那咱们就从和义学校出发一路向北,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北京城的中轴线的。
预备活动:
自由朗读文本第二段,根据以下提示给第二段划分三层次:
第(1)层:概括北京城的布局,引出说明对象“北京城的中轴线”,进而指出中轴线的规模及重要价值。
第(2)层:具体介绍中轴线上的建筑布局。
第(3)层:总结上文,对中轴线的雄伟气魄给予高度评价和赞美。
活动一:绘图体验
阅读第一层和第二层,在白纸上画出相应布局的简图。
然后成果展示:学生在白板上画图;
教师讲评:出示学生的思路图和原图进行对比(左右以谁为参照物,对应东西,补充材料:皇权至上理念和坐北朝南的规则)
补充资料一
汉成帝时,大儒匡衡:
“天地以王者为主”。
从曹魏邺都开始,中轴线被认为是帝王居于天下之中在都城布局上的表现。
——张晓红,《古都与城市》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次版
坐北朝南:万物皆相见,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乡明而治。——黄建军,《中国古都选址与规划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设问:1、我们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简图,可以直观地看出这是什么说明顺序?选择时间、空间、逻辑
2、中轴线有什么特点呢?请在文中用直线画出来(板书)
3、还有同学在预习中有个疑问那这个壮美秩序指的是什么?图中、语段中好好看看找找在哪里?
【过渡:拥有这样壮美的秩序,作者在第三层不禁发出感叹了!】
活动二:内涵体会
第三层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只有第三层在议论抒情吗?在第一层和第二层找出议论、抒情的语句(带有感彩)告诉大家位置朗读体会。
4、作者的思想感情源于什么?补充材料挖掘说明对象的人文内涵。
补充材料二:
象征皇帝的尊贵和威严,处处体现皇权至上的理念:
站在景山的最高处眺望,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到从永定门到正阳门、天安门、午门直到钟楼、鼓楼的条金城中轴线。而紫禁城中的外朝三大殿(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和内廷三大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都恰好坐落在这条中轴线上。
——杨秀敏,《筑城史话·古都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1次版(匹配俯瞰图)
补充材料三:
教师解说:正阳门和地安门下分别挖出石鼠和石马,十二生肖里的子鼠午马,寓意子午线,据测算,坐北朝南的金銮宝座就在其中心点上。
数百年来,北京传统中轴线始终处于驾驭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城的至尊地位,众多重要建筑,广场和道路,或有序安排于中轴线上,或对称布置于中轴线之侧,形成空间的韵律与高潮,“就像北京的一条文化血管,里面流淌的是一种北京特有的血液。”而这一切从人民中创造出来,又“恰当地回到人民的手里”。(举例当前发展:南中轴路建设和背面延伸的奥体中心)
所以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轴线?——气魄雄伟(板书)
回顾总结
齐读:本文属于介绍性说明文。文章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介绍了北京城的凸字形平面的形成,北京城的中轴线的规模,中轴线上及其周围的建筑布局,突出了中轴线的雄伟气魄,强调了其重要价值,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教师: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生:空间顺序
北京城的中轴线的特征——
南北延伸,一贯到底
说明文的定义——
既说明事物还要说明事理(解释:历史文化、现实意义)
推荐阅读
1李建平,《魅力北京中轴线》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次版。
2田春涛,《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次版。
作业:用空间说明顺序介绍和义学校的地理位置并用上“中轴线”,查找资料,挖掘“和”“义”二字的人文内涵写说明段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北京城的中轴线
梁思成
南
气魄雄伟
一
北
贯
延
到
伸
秩序壮美
底
教学反思
很遗憾由于时间紧迫自己考虑不周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试讲。我的这次课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是第一次讲说明文,第一次以做活动的形式上课,第一次需要阐释文本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也是第一次尝试从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入手,所以我给自己定位,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在上课之前,我收集整合了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并去国家图书馆查找了很多相关资料,自己看得入迷了买了下来想推荐给学生看,让阅读意识能够扎根在学生心目中。
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思路是受了前不久我所观摩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创新杯”大赛的影响吧,当我看十二中的周国庆老师讲《北京城的中轴线》语言的严密性时,心里升起由衷的佩服——他翻阅大量资料,对细节精准把握,非常有针对性,并且以学生的问题为切入点。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这些都应该努力做到的。正值自己马上要讲新课,开说明文单元了,所以我也想找找自己的差距。
我打算先按自己的思路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备课后我找师傅张英络老师说课。师傅很耐心地听我的设计思路,并且提醒我注意对细节的把握,有些概念例如中轴线指的是什么范围,我们现在处于中轴线南边的延长线上,和书中说的有区别等。课后,张老师为我点评:
优势:1、从和义学校的地理位置切入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
2、导入环节用百度知道呈现学生没有想到的做衔接比较巧妙;
3、预备活动中给出划分层次提示,既降低难度又节省时间;
4、有推荐书目,之前也下了一番功夫,很认真。
不足:1、设计得挺好,但是没讲完,后边的另一个活动挖掘人文内涵没展示出来很遗憾,时间把握不好。
2、幻灯片上最后呈现出与书中描述相符的原图和学生自认为画出来的简图做对比,学生只听方向还是容易乱。
3、推荐书目不宜多,最多两本即可。
4、有一张过渡语言不要打在幻灯片上。
5、预习问题太快学生没看过来。
我记得自己曾听过这么一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话: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讲的时候还没觉得怎么过呢,一节课时间就到了,自己在时间安排还是有很大的欠缺。后来我在七班讲的时候,略去两个环节(预习中的问题、画图时间减少)整节课都讲完了。于是,我在四班将后边挖掘人文内涵的活动在中午自习用二十分钟讲完了。我就反思自己的设计里,对课堂环节在时段的把握方面是有调整空间的。预习问题分条比较多,我觉得还是不打出来,而是放在活动中随着进程自然解决,提一句这是学生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少耽误些时间,还能让一些提相关问题的同学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指导同学们画图时耽误的时间也比较多,当时只等着大多数同学画好,我高估了他们将文字转化为简图的能力,之前也没让他们练习,只是作业中留了,可是有些人不懂要求也没画,所以之前的准备还是不够细致。今后我给学生提要求时一定要步骤清晰,并多做解题训练,一开始就做好示范,学生的层次应考虑周全。此外,我忘记一个很好的画图工具——白板,这个现代技术没有及时利用,觉得自己实在太笨了,还是平时用得少,没有形成习惯。我用图纸学生也看不清,不过在七班讲时因为反思了这点,于是叫一名同学在白板上画,学生看得清楚,好做修改。
通过以上反思,总结自己这堂课收获的经验和教训,一言以蔽之,备课细致周全实在太重要了,我留下的遗憾也成为了我奋斗改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