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怡海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长沙市怡海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8 08:1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怡海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名句名篇默写
1.古诗文默写。
(1)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3)《登飞来峰》中表现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 , 。
(4)《游山西村》中写山间水畔的景色,道路紫绕,景中蕴含人生哲理,表现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句子是: , 。
(5)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中表现作者甘愿牺牲自己,培植新生力量的高尚品格的诗句是: , 。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注释】①陂(bēi):水岸。②漪(yī):水波。③腔:曲调。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此诗体裁上属于七言绝句,题材上属于山水田园诗。
B.诗句围绕池塘,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绮丽。
C.诗人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借恬静优美的景色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情与景高度统一。
D.全诗写景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诗歌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
3.诗歌第二句中的“衔”字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左拾遗。
②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①,振除灾渗②。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
③度支③有囚系関乡④狱,更三赦不得原。又奏言:“父死,絷⑤其子,夫久系,妻嫁,债无偿期,禁无休日,请一切免之。”奏凡十余上,益知名。穆宗好畋⑥游,献《续虞人箴》以讽。于是,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
④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久之,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复拜苏州刺史,病免。开成初,起为同州刻史,不拜,改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
⑤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翼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战!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注】①蠲juān贷:解释为谓免除租税,借放钱粮。②灾渗 lì:灾害。③度支:古代官署名。④関乡:地名。⑤絷 zhí: 拘禁。⑥畋 tián: 古指种田或打猎。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冠”中的“冠”,在文中是弱冠之意。古代汉族男子20为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天子以旱甚”与“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的“以”字用法和意义也相同。
C.“请一切免之”的“之”是代词,代指囚犯,和《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和意义不相同。
D.“益知名”中的“益”有“更加”“增加”“好处”等义项,依据前后文语境,此处应为“更加”之意,与“香远益清”中的“益”同义。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
B.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
C.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
D.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
7.《新唐书 白居易传》评论白居易“居易其贤哉!”,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哪些方面体现了白居易对百姓的“贤”。
四、现代文阅读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①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的院落里,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我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心有灵犀地朝我微笑着呢。
②这株蒲公英生长在东墙下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退休后,一次在庭院里散步时,不经意地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如约而至,在那里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初夏,小院姹紫嫣红,蒲公英的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开得恣意灿然。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清香阵阵,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似有似无的幽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白色的绒球,阵阵微风中,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飞向遥远的天际……
③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处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如一日的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④那是1963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老师四十出头,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第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语文老师与我们同去。劳动之余,同学们就去原野上采集野菜,他也参与其中。
⑤青青的原野上,野菜种类很多,蒲公英也随处可见。采集之际,师生谈笑,理想与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老师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才。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他顿了顿,指着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那些低矮的蒲公英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也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劳动返校后,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让大家写一篇作文。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⑥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如今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
⑦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能与众多的奇花秀木同日而语。但是,年年岁岁,蒲公英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吹拂之时,率先破土而出,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即使无人问津。夏日,蒲公英又要将辛苦培育出的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许多年过去,这些“小伞”飞向了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湖畔、贫瘠的旷野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不怨不尤,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⑧春日里,清晨的阳光已经流泻出丝丝暖意,阳光下的这株蒲公英,细小的叶片正闪烁着淡绿柔美的光晕。年复一年,每当春风拂面之时,我都会在庭院那熟悉的地方搜寻它的倩影,而它也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返校后,“我”写了以“蒲公英也有梦想”为标题的作文,暗示“我”赞同老师对于人生的理解。
B.文中主要写蒲公英,还要两次写到白玉兰和海棠,是为了突出蒲公英生命力的顽强、乐观。
C.作者从蒲公英身上得到很多感悟,这些感悟只来源于十年间与自家庭院中蒲公英的默契。
D.文章最后一段照应前文,回扣标题,并用肯定的语气将“我”与蒲公英的默契在时间上做了延伸,深化了文章主旨。
9.请梳理与蒲公英相关的事件,体会“我”的情感变化。并补全下面表格。
时间 事件 “我”的心理感受
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 “我”发现院东墙下的蒲公英 ①
初夏 ② 敬意
仲夏 蒲公英花盘脱落,飘向天际 ③
1963年秋 ④ 感怀
1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心有灵犀地朝我微笑着呢。
11.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探究标题“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的多重意蕴。
五、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片段一】
从最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吃的穿的都一样。但是,营长以上可以骑马或骡子。我注意到,他们弄到美味食物甚至大家平分——在我和军队在一起时,这主要表现在西瓜和李子上。
【片段二】
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片段三】
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住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然而这些房间却相当清洁整齐,虽则地板、墙壁和天花板都是刷了白粉的泥土。他们难得有桌子或书桌,把砖头或石头堆起来就当椅子用,因为大部分家具在敌人撤退以前就给毁坏或运走了。
12.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这一本书的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片段一写“从最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吃的穿的都一样”,体现了红军将领与战士之间平等的关系。
B.片段三是对红军生活条件的细致描述,可看出红军部队生活条件简陋但房间清洁整齐。
C.《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英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他在中国采访的主要地点是延安。
D.《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13.结合片段二的加点词语,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六、作文
14.暑假生活多姿多彩:踢几脚球,赛几趟跑,听几首歌,画几笔画,来一次旅游,做一回志愿者……体育强身健体,艺术陶冶情操,旅游开阔视野,劳动培养品格。同学们,你的暑假参加了哪些活动呢?请以你参加过的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为素材,写一篇作文。或叙述活动经历,或讲述活动故事,或论述活动意义。
要求:
(1)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1. 惟吾德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B 3.“衔”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以人的动作,把山写活了,形象地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4.B 5.B 6.白居易虽然进献忠言,却不被(皇帝)采纳,于是请求调任外地。 7.旱灾时建言免江淮两赋、放宫人救饥民;为度支狱囚上书求免,解百姓困苦;任杭州刺史筑堤溉田、浚井,便利百姓生活。
8.C 9. 惊喜 “我”看到蒲公英在姹紫嫣红中默默挺立 赞美 入学第二年春天,劳动时听老师以蒲公英为例谈论人生 10.示例一: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蒲公英叶片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蒲公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蒲公英可爱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11.内容上,标题指“我”与蒲公英在庭院相遇。主旨上,是指“我”(“我们”)与“蒲公英”一样,庸常但不庸俗,努力奋斗,平和,乐观,心怀温暖、感恩和爱。
12.C 13.“出其不意”体现红军行动的突然性、策略性,隐含作者对红军军事智慧的肯定;“惊惶奔逃”展现敌军慌乱,隐含对敌军的贬抑;“猛攻不停”突出红军作战勇猛,隐含对红军战斗力与战斗意志的赞扬;“轰动一时”强调长征影响大,隐含对红军这一壮举的肯定态度。
14.例文:
书架间的夏日成长
七月的阳光把社区图书馆的玻璃窗晒得发烫,我抱着一摞刚回收的图书,指尖掠过书脊上温热的纹路,这是我暑假做志愿者的第三周。原本只是想给漫长假期找些事做,却没料到,整理书架的时光竟成了治愈我浮躁的良药。
最初接手时,我总被杂乱的书籍弄得手忙脚乱。同一排书架上,科幻小说与散文集挤在一起,编号错乱的绘本插在历史书籍中间,连最基础的“中图法”分类都摸不清。第一天结束后,腰酸背痛的我坐在台阶上,看着仍显凌乱的角落,差点打起退堂鼓。管理员李阿姨却笑着递来一杯凉茶:“别急,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家’,你得先听懂它们的‘语言’。”
接下来的日子,我跟着李阿姨学习分类规则。指尖划过“I”类文学书时,会特意留意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整理“G”类教育书时,会按学段顺序仔细排列。遇到封面破损的旧书,我就用胶带轻轻修补,像给它们穿上新衣裳。有次,一位白发爷爷在书架前徘徊许久,念叨着要找一本老版的《唐诗选》。我根据记忆在角落的旧书区翻找,当泛黄的书页递到爷爷手中时,他眼里的光让我忽然明白,这些看似枯燥的整理,其实是在搭建人与书的桥梁。
渐渐地,我不再觉得这项工作枯燥。清晨整理书架时,阳光透过窗户在书脊上洒下光斑,像是跳动的音符;午后帮小朋友找到心仪的绘本,听他们奶声奶气地说“谢谢”,心里满是暖意。更意外的是,原本总爱刷手机的我,开始在休息时翻看架上的书,《小王子》里的温柔句子、《昆虫记》中的奇妙世界,让我浮躁的心慢慢沉静下来。
暑假结束那天,我看着整齐有序的书架,摸着自己磨出薄茧的指尖,忽然懂得:劳动从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整理书籍的过程,不仅锻炼了我的耐心与专注力,更让我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了内心的充实与快乐。这个夏天,书架间的每一缕书香,都成了我成长路上最珍贵的礼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