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3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1.梳理课内成语并正确使用,积累课外成语并了解其来源。(语言运用)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学习之道,感悟有关学习生活的启发;对比归纳朗读和默读的区别。(思维能力)
3.学习《论语》等经典中的智慧,了解成语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素养目标
在本单元的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翻开的是一本记录着不同时代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的珍贵相册,透过它们,我们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学习日常与成长轨迹。而其中永恒不变的,是那充满纯真与趣味的童年时光,这些珍贵的记忆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刻领悟。
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
《往事依依》
《再塑生命的人》
《论语》十二章
作者对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回忆。
包含了作者对祖国的自然、文化、历史的深情和对年轻一代的殷殷期待。
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
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由衷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珍惜时间等方面给人以启示,教育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主要内容
主旨情感
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习近平
身为学生,学习是我们的主业,让我们结合本单元课文,梳理其中学习方法,优化自身学习策略,开启智慧人生新征程 。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负责一篇课文,再次回顾课文分别写了哪些与学习有关的事情。
小组成员讨论总结,概括文中的学习方法。
各小组在课堂上分享,结合具体事例说说课文蕴含的学习方法。
分享结束,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小组合作
篇目 学习之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往事依依》
《再塑生命的人》
《<论语>十二章》
1.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前三课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想一想这些文章分别写了哪些与学习有关的事情。
示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跟着闰土父亲学捕鸟,请教寿镜吾先生“怪哉”,跟着寿镜吾先生学习读书写字。
《往事依依》 看山水画和读《水浒传》,读《千家诗》,跟着老师学习,聆听老师的教诲。
《再塑生命的人》 学写“doll”,区分“水”和“杯”……
2.前三课分别蕴含着怎样的学习方法?
示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时不能性急,要耐得住性子;要敢于质疑,善于发问;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
《往事依依》 欣赏作品要集中精神,全情投入;要借助形象思维,利用生动的形象形成深刻的记忆;读诗歌之类的文学作品要大声朗诵,灌注情感;书本学习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知识,增添智慧。
《再塑生命的人》 学习要从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循序渐进;遇到困难不要急躁,可以适当转移注意力,冷静下来再想办法克服;只有自己有探索外部世界的愿望,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论语>十二章》讲了哪些关于学习的道理?
示例:
①第二、四章告诉我们学习的知识要及时消化,反复温习;
②第五章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不能死记硬背;
③第七章告诉我们要从学习中发现乐趣,以学习为乐事,学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④第九章告诉我们要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以他人的缺点为戒,反省自己;
⑤第十章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抓紧学习;
⑥第十二章告诉我们要坚定理想志向,多发问求教、多思考……
篇目 学习之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往事依依》
亲近自然,向自然学习;向劳动人民学习;尊敬老师;尊重天性
欣赏作品要集中精神,全情投入;要借助形象思维,利用生动的形象形成深刻的记忆;读诗歌之类的文学作品要大声朗诵,灌注情感;书本学习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知识,增添智慧
篇目 学习之道
《再塑生命的人》
《<论语>十二章》
学习要从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循序渐进;遇到困难不要急躁,可以适当转移注意力,冷静下来再想办法克服
学过的东西要按时温习;要多与朋友交流学习经验、心得;学习是为了自身修养而非向人显摆;要时常自我反思;要对旧有知识加以思考从而获取新知;读书与思考要有机结合;要注意培养学习兴趣,最好能够乐在其中;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借鉴他人的长处,对他人的缺点引以为戒;要珍惜时间;要志向坚定;要广泛地学习;要善于发问;要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思考拓展:
结合本节课所梳理的学习之道,你将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
提示: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即可。思考时可将所学方法运用了学习实践中。
实践活动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含义丰富,形象鲜明,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简洁,更生动。因此我们要积累、理解、运用成语。
研读本单元课文,完成下面的实践任务。
按照要求支架进行。
源于神话: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含沙射影。
源于寓言: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画蛇添足、杞人忧天、愚公移山。
源于历史:负荆请罪、破釜沉舟、望梅止渴、纸上谈兵、咏絮之才。
源于诗文:老骥伏枥、青出于蓝、舍生取义、青梅竹马、白手起家。
源于口头俗语:三长两短、半斤八两、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头重脚轻、鸡毛蒜皮、南腔北调、东拼西凑。
链接材料
成语的来源
意义整体性:与一般固定短语不同,成语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如,狐假虎威、废寝忘食。
结构凝固性:成语的结构形式是定型的、凝固的。其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不能任意增减、抽换成分、改变词序。
风格典雅性:成语通常来自古代文献典故,语体风格庄重典雅,与惯用语、歇后语通俗、平易的风格不同。
链接材料
成语的特征
注意彻底理解成语的含义,不能不求甚解。如果对每个成语意思不理解透彻就拿来用,难免使用不当导致笑话。
注意成语的感彩及适用范围。运用时要考虑其感彩及适用场合,避免滥用。有褒义色彩的词不能误用成贬义,反之亦然。
注意成语的规范化。注意成语结构及成分的定型性;能分辨字音和读音。
链接材料
成语的使用
实践活动1:梳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往事依依》《再塑生命的人》中运用的成语,理解它们的含义并造句。
篇目 成 语 释 义 造 句
梳理成语 理解成语含义 用成语造句
要求支架:
篇目 成 语 释 义 造 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人迹罕至
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
①历史上曾人来人往的丝绸古迹,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
②勘探队队员经常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工作。
人声鼎沸
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①元宵节到了,街头人声鼎沸,大家都急着看花灯呢!
②这里的庙会,人声鼎沸,十分热闹。
示例:
篇目 成 语 释义 造句
《往事依依》
搜索枯肠
形容竭力思索。
①看他这么伤心,每个人都搜索枯肠,想找些话来安慰他。
②有时候缺乏灵感,即使搜索枯肠半天,仍找不到创作的题材。
历历在目
十分清楚地出现在眼前。
①那次深夜的星空,繁星点点,如同撒在黑色绸缎上的钻石,历历在目。
②我一看到那些纸飞机,童年的那些往事便历历在目,勾起我深深的怀念之情。
篇目 成 语 释义 造句
《往事依依》
记忆犹新
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
①无论世界如何变迁,那一次的微笑,永远定格在我心中,记忆犹新。
②童年的纸飞机,划过天际的弧线,至今仍然清晰,记忆犹新。
乐在其中
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①读书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他乐在其中,享受着知识的海洋。
②书是精彩的动画,让人乐在其中;书是美妙的画卷,让人大饱眼福。
篇目 成 语 释义 造句
《再塑生命的人》
茫然无措
没了主意,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①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小弟弟茫然无措,惊吓得大哭起来。
②比赛失利后,他茫然无措地看着草地,心里久久无法平静。
无休无止
比喻不罢休,不停止,没完没了。
①自然的韵律,无休无止地演奏着生命的交响曲,震撼着每一个灵魂。
②知识的海洋,无休无止,探索者永远在追寻那未知的彼岸。
实践活动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等。再搜集一些源自《论语》的成语,参考下面的卡片形式给同学们分享。
不耻下问 含义
出处
造句
指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现代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当干部的要不耻下问,到下面去虚心听取意见,了解问题。
出自《论语》的成语
“见贤思齐”“愚不可及”
“文质彬彬”“举一反三”
“过犹不及”“怨天尤人”
“杀身成仁”“道听途说”
“三思而后行”“杀鸡焉用牛刀”
“是可忍孰不可忍”“小不忍则乱大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实践活动
朗读和默读都是重要的阅读方式。试结合你的阅读经历和学习体会,从特点、作用、适用场合、注意事项等角度归纳朗读和默读的区别。
1.每位同学独立朗读一段课文,展示个人的朗读技巧和对文章的理解。
2.选择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再次默读,感悟其中的学习之道及人性之美。
3.思考朗读和默读的区别,完成下面的表格。
角度 朗读 默读
特点
作用
适用场合
注意事项
朗读示范
1.每位同学独立朗读一段课文,展示个人的朗读技巧和对文章的理解。
注意:感受语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变化、语调的高低起伏以及情感的投入。
朗读是眼、口、耳、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
朗读有三条标准:一是正确,二是流利,三是有感情。
正确,是要求朗读时用普通话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做到不错读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倒字,不重读,不唱读。
流利,是要求朗读时词句连贯,能读出句读和段落之间的停顿,节奏自然,速度适当,流畅通达。
有感情,是要求朗读时通过轻重、快慢、停顿、抑扬等变化,把所阅读文本的感情传达出来,能读出陈述、感叹、疑问等不同语气,同时有主体的感情参与其中。
朗 读
阅读指导
默读是指不出声地阅读文字,只用眼睛和大脑对文本进行理解。默读有利于学生思考,比朗读的速度快,还有利于理解。
默读的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读的时候,做到不出声,不动唇读;认真阅读,精力集中,边读边勾画批注。
二是能按照阅读目的的要求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三是能运用通读、摘读、跳读、浏览等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适应不同需要。
默 读
阅读指导
2.任选一篇本单元课文,再次默读,说说你感悟的学习之道及人性之美。
3.思考朗读和默读的区别,回答下面的问题,完成表格填写。
朗读和默读,哪个速度更快?为什么?
朗读和默读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在什么情况下适合朗读,什么情况下适合默读?
答案示例:
默读速度通常比朗读快,因为朗读需要清晰地发出每个字音,而默读则可以省去发音的过程,眼睛快速扫描文字即可。
朗读有助于感受文章的音韵美和情感,对一些抒情性较强的文章理解更深刻;默读则更有利于集中精力思考文章的逻辑、结构和信息,对说明性、逻辑性强的文章理解更透彻。
朗读适用于欣赏文学作品、培养语感、进行朗诵表演等;默读适用于快速获取信息、阅读专业性书籍、进行深度思考等。
角度 朗读 默读
特点
作用
是发声阅读,需要眼看、口读、耳听相结合。 是不发声阅读,主要是“看”,即靠视觉和思维活动对读物的内容进行理解。
①多感官投入活动,有助于强化记忆。②有利于密切读和写、语和文的联系,促进写、说、听各项语文能力的发展。③有助于增强语言的感受力,提高对语言规范化的敏感程度和鉴别能力。 ①速度快。可以直接用眼睛扫视文字符号,并整体识别,速度一般比朗读快。②理解率高。默读的注意力集中在形意的辨识和理解上,理解率往往比朗读高。③应用广。不发声,不会干扰别人,因而不受场合限制。
角度 朗读 默读
适用场合
注意事项
适用于读短小的、抒情性较强的作品(如散文、诗歌、散文诗等),以及叙事类作品(如小说、戏剧等)中的对话部分。 适用于读篇幅较长的,侧重叙事、议论、说明的作品。不受阅读环境、场合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
①发音正确,吐字清晰,要注意多音多义字,不添字,不少字,不读破句,朗读清晰完整。②语速适当,要抓住文章特点,使节奏流利和谐,缓急结合。③语调生动,轻重适宜,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①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②动眼不动嘴,不出声,不动唇,不回读,提高阅读速度。③把握和理解文意,可以边读边圈点勾画关键内容。
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朗读和默读的区别,自选一篇写学习生活的文章,先运用默读把握大意,理解内容,然后带着对作品的理解朗读作品,加深对两种阅读方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