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课程标准一、“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
(1)根本原因:__________的局面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四分五裂(3)主观原因:__________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4)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__________。
2.发表: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
3.影响: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马丁·路德赎罪券特别提醒:16世纪的德意志经济发展、政治
分裂,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
豪夺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因而,摆脱教
会的压榨和束缚,建立民族教会,是德意志
各阶层的普遍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教义
(1)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2)坚持《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2.宗教仪式
(1)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2)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3.世俗权力
(1)国家权力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_______并支配教权。
(2)建立________的教会。
特别提醒: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及其内
容,体现了蓬勃发展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神学束缚、打破教会精神独裁、争取精神自由和反封建的强烈愿望。教权本民族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1.对德国
(1)引发了__________领导的农民起义;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
(2)把《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_________的发展。
(3)1555年,确立“___________”的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闵采尔民族语言教随国定2.对欧洲: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特别提醒:欧洲宗教改革从表面上看反对的是罗马教廷、天主教会,实际上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是以更大的规模、以更新的形式展开的资产阶级文化革命。与文艺复兴运动不同的是,宗教改革不纯粹是一场宗教运动,还是一场社会运动,其形式更为激进,其影响也更为深远。1.必要性
(1)天主教会不仅控制德意志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大肆在德意志搜刮掠夺财富,这使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尖锐,引起各阶层的不满。(2)四分五裂的局面,不仅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便于天主教会对德国的政治控制,使得天主教会在德国有很大的影响力。
2.可能性
(1)16世纪初,德意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特别是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利,自由发展工商业。
(2)马丁·路德深受人文主义影响,立志进行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不再迷信教皇的说教,教皇对人的思想的控制减弱,这为人文主义的传播进一步打开通道。
2.新教否定教会的作用,强调人与上帝直接对话,带有浓厚的人人平等的意味,把资产阶级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通过宗教的形式表达出来(如马丁·路德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
1.相同点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
(2)性质相同。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
《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4)影响相同。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
(1)对待宗教的态度不同:文艺复兴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宗教改革以宗教作为工具,主张信仰得救,强调人可以避开教会与上帝直接对话。
(2)采取的斗争形式不同: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进行。宗教改革借助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斗争直指罗马天主教会。
(3)兴起和开展的范围不同: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开始,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宗教改革从德国开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 (4)产生的作用不同:文艺复兴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批判、反对),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宗教改革在思想和社会领域里都扫荡了封建势力,产生的新教还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5)集中领域不同:文艺复兴是思想文化运动,宗教改革是一场政治运动。
典型例题 (2012·临沂高二测试)在德意志面对天主教疯狂掠夺的情况下,马丁·路德进行了宗教改革,其实质是( )A.摆脱罗马教廷的统治
B.反对“赎罪”
C.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具体表现
D.否定基督教【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天主教在德国的统治从根本上说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倡导人的自由信仰,适应了要求发展工商业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答案】 C
【技巧点拨】运用辩证理论分析“实质”
“根本”“本质”等问题。
理论分析法就是运用诸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革命理论与实践之间、内因与外因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来分析、解答问题的一种思路或思维方法。许多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相关的历史试题往往采用相关理论的分析方法来解答。跟踪训练
(2012·枣庄高二月考)“因信称义”即信仰上帝灵魂便可得救,无需通过教皇、教士。马丁·路德这一主张的实质是( )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反对教皇的权威
C.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D.否定《圣经》的权威
解析:选B。路德并不反对宗教,也不反对《圣经》,其思想也没有达到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度,只是反对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对德意志的剥削。所以A、C、D三项是错误的。图文探究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次关于宗教政策的国情咨询会上曾引用了这样一句话:【综合探究】
(1)列举“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的具体事例。
(2)说一说自己对“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史的开端”的理解。
【思路引领】
应从有利于资本主义现象的发展壮大角度理解“近代史的开端的”内涵。【尝试答题】
(1)事例:以德国马丁·路德为典型代表的一系列改革等。
(2)理解:从其过程看,它简化宗教仪式,反对奢侈腐化,迎合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从其结果看,它沉重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宗教改革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实际上是对现存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反抗,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它为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也可理解为近代史的开端。一、本课测评(教材P68)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发表有何意
义?
提示:“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2.简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提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因信称义”。认为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与交往,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坚持《圣经》是人们惟一信仰的神圣权
威。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教会
应当是教徒的结社,教士是教徒选举出来的公
仆。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
权;德意志应当停止向教廷纳贡,取消教廷的
最高宗教司法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二、学习延伸(教材P68)
请你阅读上述材料,联系相关历史事实,分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实质。
提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