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6 23:3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15·无锡高二检测)右图引发了
(  )
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农民战争
2.(2015·嘉兴高二检测)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30万古尔登的财富,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表明(  )
A.德意志为教皇贡献了许多财富
B.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社会地位较低
C.德意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罗马教廷对德意志进行疯狂的掠夺
3.“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  )
A.教权高于王权
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
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4.(2015·宁波高二检测)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5.面对教皇的责难,马丁·路德曾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马丁·路德的主要“意见”是(  )
A.脱离罗马教皇统一德意志地区
B.教徒宗教信仰自由不必禁欲苦行
C.教徒需摆脱宗教束缚争取自由
D.通过《圣经》信仰宗教无需通过教皇
6.(2015·临沂高二检测)2015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6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论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把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7.右图是16世纪的著名画作《路德焚烧教皇令》。这一历史现象所反映的重要信息是
(  )
A.路德主张“因信称义”说
B.人文主义的思想开始萌芽
C.宗教改革旨在推翻天主教
D.路德反对天主教思想禁锢
8.下列哪些事件是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发生的(  )
①“九十五条论纲”
②德意志农民战争
③新、旧教诸侯战争
④《圣经》德文手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9.(2015·淄博模拟)马丁·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学说,其实质意义在于
(  )
A.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
B.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C.维护了德国各阶层的利益
D.为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此,一个传教士在基督教世界中只是一个职位的充任者而已。当他担任某种职位时,他享有较高的地位;当他被免职之后,他仍是一个农民或一个市民,和其余的人并无分别。……所谓教士们,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只有在关于《圣经》或礼拜的工作上,他们是高出于众人的,因为这是他们的职务。至于用来保护弱者,惩治坏人的宝剑和鞭子,那是掌握在世俗权力的手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职务,或是缝鞋,或是打铁,或是耕田。一个献身于宗教事业的人也是如此。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二 上面所说的,虽然只就新兴的中等阶级必然要同现存的教会发生冲突这方面提到了两点,但已经足以证明:第一,在反对罗马教会权利的斗争中,最有直接利害关系的阶级是资产阶级;第二,当时反对封建制度的每一种斗争,都必然要披上宗教的外衣,必然首先把矛头指向教会。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
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1)依据材料一回答,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是什么,有何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恩格斯的观点。
(2015·临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十五和十六世纪,教会十分关注异端邪说。异教人士及女巫被拘捕和受审。这时是个科学冒起,但同时人们普遍相信魔法和巫术的时代,在这段时期,民众搜捕女巫,有时虽然只有少量证据,仍会判女巫有罪,并对其施以火刑处死。在这时期,教会也会开庭审讯包括科学家的异见者,其中一次著名的审判,就是哥白尼理论的一位支持者布鲁诺,他在1600年被施以火刑处死。
材料二 一般的更正教(指新教)传统认为,宗教改革是使“基督教信仰回复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
——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改变教会的十人十事》
(1)15-16世纪期间被视为“真理”的标准是什么?根据材料一说明你的理由。
(2)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迁移理解能力。图片反映的是1517年教皇下命令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引起人们不满,马丁·路德为此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
2.【解析】选D。16世纪初,德意志地区处于政治上的分裂状态,罗马教皇利用其分裂,把它当做重要的搜刮对象,从那里掠走大量财富,德意志地区的大量财富纷纷流向罗马。
3.【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从材料可以看出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4.【解析】选C。材料表明,教皇代表认为只有教皇有权解释《圣经》,而马丁·路德宣扬“因信称义”,强调基督信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即基督徒的信仰建立在《圣经》的基础上,反对信徒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故C正确。
5.【解析】选D。教会主张因行称义,强调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主张信仰即可得救。
6.【解析】选C。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虽反对正统的基督教,但对神依然显示出无比的尊敬,他们判定事物均以神为绝对权威。“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说明马丁·路德仍从神学角度论证问题。“人人都可以”体现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故选C。
7.【解析】选D。本题易错选C,针对教皇借口修缮圣彼得大教堂兜售赎罪券敛财,马丁·路德焚烧了教皇令,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但马丁·路德并不反对天主教,因为他的运动是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的,他反对的只是天主教烦琐的仪式、天主教的欺骗及其搜刮人们钱财的做法,故D正确,C错误。A是马丁·路德主张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获得拯救,不符合本图所反映的含义。B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D。
8.【解析】选B。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在德意志各邦引起了巨大反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发了德意志农民战争,冲击了封建统治,二是推动了德意志民族语言和民族意识的发展,三是引发了信仰新教和天主教的新、旧教诸侯之间的战争。①为宗教改革揭开了序幕,而不是其影响,答案为B。
【规律方法】运用现代史观正确认识宗教改革
(1)从文明史观看:宗教改革是通过改造落后且专制腐朽的天主教神权统治,来建立适应近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督教新教派,最终实现“教随国定”和“宗教宽容”原则,从而促进基督教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2)从近代化史观看:宗教改革预示着近代社会的到来,它是欧洲向近代过渡的必然要求,从文化思想、政治上冲击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统治,为实现社会转型和近代社会的到来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9.【解析】选A。既然是“实质意义”,就要从改革的出发点去思考,中世纪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主要障碍,改革就是要冲破其束缚。
10.【解析】第(1)题,第一问要抓住材料中“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惩治坏人的宝剑和鞭子,那是掌握在世俗权力的手中的”等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意义”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去分析。第(2)题,先明确材料中恩格斯的观点,再从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时代局限性两个角度去论述。
答案:(1)主张:在上帝和《圣经》面前人人平等;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意义: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行。
(2)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必然会引起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对;由于资本主义尚处于手工工场阶段,资产阶级力量还很弱小,这种斗争必然要披上宗教的外衣。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15-16世纪”判断“真理”标准;第二问根据材料中“异教人士及女巫被拘捕和受审”等信息回答。第(2)题根据材料中“基督教信仰……一切隔阂除去”可知其观点是“信仰得救”,这就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思想。
答案:(1)《圣经》或教会的教导被视为“真理”的标准。那些持有与教会观点相反看法的人,会被惩罚甚至判以死刑。
(2)《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圣经》并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个人可以通过《圣经》与上帝直接联系,不需要教会作中介。这就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