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学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学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7 07:2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知识拓展】
1.从内容和实质入手把握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内容:第一,因信称义是改革的理论基础。主张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主张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第二,“与上帝直接对话”:坚持《圣经》是人们信仰的唯一权威,人人在上帝和《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第三,建立本民族的教会:强调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并支配教权;德意志应当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2)实质:从背景看,14~16世纪欧洲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天主教会的特权地位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从过程看,简化宗教仪式和反对奢侈腐化迎合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从结果看,沉重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先驱——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他开创了德国近代历史的新纪元。青年时代的路德,系统地学习了天主教神学,学识渊博,有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胆识。他亲眼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朽糜烂,对教会的说教越来越感到怀疑,萌发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他潜心研读《圣经》,从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经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与天主教会说教的区别
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他认为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对上帝的虔诚的信仰,“信仰即可得救”,《圣经》为人们信仰的唯一权威和依据。而天主教会认为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必须靠繁琐的宗教仪式才能使灵魂进入天堂。
4.马丁·路德改革与闵采尔农民起义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1524~1526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占领城市和封建主庄园,捣毁教堂,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典题欣赏】
例1
面对教皇的责难,马丁·路德曾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马丁·路德的主要“意见”是(

A.脱离罗马教皇的统治,统一德意志地区?
B.教徒有宗教信仰自由,不必禁欲苦行?
C.教徒需摆脱宗教束缚争取自由?
D.通过《圣经》信仰宗教,无需通过教皇?
解析: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强调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主张信仰即可得救。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
材料二
托马斯·闵采尔说:“直到现在,城市和乡村里贫苦的、平凡的人们,都处于与上帝的意旨和任何正义相违背的境地,承担着宗教贵族、世俗贵族和政府的沉重负担。……所以,基督联盟的纲领和计划是这样的:托庇上帝的保佑,而且,在可能的范围内,无须武装斗争和流血来获得自由。”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
材料三
托马斯·闵采尔说:“贫苦的百姓如果不愿让自己和子子孙孙在贫困中生活,就应该行动起来摆脱宗教和世俗的统治等压在大家身上的沉重担子。在现存条件下,不流血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所有的贵族堡垒,所有的修道院,都是欺骗和压迫的渊源,必须立刻摧毁。”
?
——《书简纲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马丁·
路德认为世俗权力与神权应当是什么关系?这一主张得到哪个阶层的支持?
(2)据材料二、三说明托马斯·
闵采尔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材料二、三与材料一表达的相似观点是什么?
(3)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三观点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运用阶级分析法分析材料,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说明。马丁·
路德与托马斯·
闵采尔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他们的观点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答案:(1)世俗权力高于神权。世俗君主。(2)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都反对天主教神权。(3)材料一反对教会的特权,材料二、三不仅反对教会的特权,而且反对世俗封建贵族的压榨,并主张用暴力手段达到目的。因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点评: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建议用时
实际用时
满分
实际得分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525年7月,路德与一位曾经当过修女的姑娘喜结良缘。这个消息传开以后,引起轩然大波。在罗马,人们怒不可遏。路德的一位朋友也担心这一举动可能损害他的威信。但是,路德就这样跨出了转向市民生活的第一步,不少宗教界人士随之纷纷仿效。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
A.路德主张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
B.路德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胆识
C.宗教改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宗教改革后,宗教不复存在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产生的影响有(
)?
①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②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
③路德教派取得了合法地位 ④冲击了天主教的统治
⑤为欧洲国家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③⑤?
3.下列有关对“因信称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核心内容是“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B.主张通过阅读《圣经》和虔诚的信仰,直接与上帝沟通,获得拯救
C.《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D.主张通过教堂、宗教仪式由教士引导信仰上帝,从而获救
4.闵采尔农民起义的进步意义在于(
)?
A.推翻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
B.建立起了人人平等的社会
C.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D.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5.“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主要意义在于(

A.推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B.使一些封建统治者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束缚
C.直接推动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爆发
D.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问教廷枢密大臣:“为什么犯罪的人不受上帝的惩罚?”他悠然地回答说:“上帝不愿罪人死去,宁愿让他们活着出钱。”
材料二
赎罪券贩子的赦罪词:“首先赦免受教士责难的人,无论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其次赦免犯罪、犯规或过分无节制的人,不论他的过错多大。……?只要是罗马教会之匙所达之处,我都可以赦免你该在炼狱接受的惩罚。”
材料三
“赎罪券能并且仅仅能免除教会的惩罚;教会能免除教会所加的惩罚,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惩罚。”
“赎罪券决不能赦免罪过;教皇本人无权作此赦免;赦免罪过之权属于上帝。”
“赎罪券不能免除上帝对罪过的惩罚;那种权力也仅仅属于上帝自己。”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需赎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不需要用赎罪券,基督要求每一个人做这种真正的悔改。”
——“九十五条论纲”
请回答:
(1)依据上述三则材料说明宗教改革爆发的直接原因,并分析马丁·路德与天主教会的主张的区别。(20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当时德意志产生了什么影响?(20分)
答案
1.D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B、C三项正确,宗教改革后宗教仍然存在,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2.C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区分主张和影响,②是改革的主张而不是影响,故应排除含②的A、B两项;D项不全面。
3.D
本题旨在考查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因信称义”认为任何人都可以直接阅读《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不需要借助教士,只要信仰虔诚,都可以
获救。
4.D
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5.D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A、B、C三项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6.(1)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区别: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通过内心虔诚信仰,才能直接与上帝沟通,获得上帝赦免,而天主教会主张教徒通过购买赎罪券由教皇免除罪过。(2)推动了德意志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出现了1524~1526年的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用德文翻译《圣经》,促进德意志地区民族语言的发展;引发了新旧教诸侯间的多次战争,经妥协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新教取得合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