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7 07:3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一)课标及解读
课标: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读:这一部分我们应该了解德国之外发生的宗教改革的概貌,在瑞士日内瓦,宗教改革家卡尔文创立了卡尔文教,建立起神权合一的国家;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创立英国国教,英王取代教皇成为英国宗教的最高代表;荷兰新兴资产阶级高举宗教改革的大旗,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此外,新教在法国、苏格兰、瑞典、挪威等国广为流行。
在了解了以上内容后,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首先它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打击了教会权威,声张了人的价值。其次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再次新教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为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这些措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加尔文宗教改革历史作用、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结果、宗教改革的影响。
难点:先定论、加尔文与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性质、英国国教与清教徒。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内容
教义:因信称义、上帝和《圣经》才是绝对权威、世俗统治权高于教权;教会:建立廉洁教会、建立民族教会、教会是教徒的结社;
影响
A掀起反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如,闵采尔起义。B德文《圣经》,推动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C确立“教随国定”原则,1555年,路德派在德国取得合法地位。D创建了新教,冲击了罗马教廷在德意志的神权统治。E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F为欧洲其他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讲授新课】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知识扩展】加尔文简介
1509年出生在法国努瓦营镇。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巴黎蒙泰居学院毕业后到奥良尔大学攻读法律,也在布尔日大学攻读过法律。
正当加尔文年仅八岁的时候,马丁·路德把自己的“95条论纲”张贴在教堂大门上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加尔文从小就成为天主教徒,但在青年时期改信新教。为了免受迫害,不久他离开巴黎来到瑞士,开始了流亡生活。1530年他二十七岁时发表了他的最有名的著作《基督教原理》。该书概括了新教的基本信仰,使他一鸣惊人。1536年,来到日内瓦,宣传宗教改革,但被当地的保守势力以“异端”罪名驱逐出境。1541年,支持宗教改革的一派掌握了日内瓦的政权,邀请加尔文主持宗教改革。
1、原因
A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B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C1530年,发表《基督教原理》,宣传宗教改革主张;
D支持宗教改革的日内瓦政权的邀请。
2、内容★★★★★
A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B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
C核心是“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选民注定会发财致富,这是上帝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难点突破】如何理解加尔文的“先定论”?
“先定论”主张:上帝将人分为“选民”和“弃民”。上帝已经预先挑选好哪些是选民和弃民,选民是上帝的恩典,不以人的善恶功罪(指的是罗马教会的救赎理论)为转移。这就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
他说:“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一个被上帝拣选的人,内心必然充满了对上帝真诚的信仰,肯定会为了上帝而努力勤奋地劳动,过一种纯朴节俭的道德生活。加尔文则把人的工作、日常生活以及一切世俗劳动,都看作是为了荣耀上帝的崇高目的,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的意义,从而为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神学根据和宗教动力。他认为在发展生产,聚敛财富方面越成功的人,便是为上帝增加了更多荣耀的人,也一定是为上帝所拣选的人,也就能够成为社会上越受尊重的人。
上帝的先定谁都无法改变,但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上帝的选民,因此,人们就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积极求取事业上的成功。如果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证明是上帝的选民,就实现了上帝所赋予的先定使命。这一思想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加尔文拿先定论来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C取消天主教的主教制(教阶制度),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
加尔文改革教会组织,由教徒选举长老和牧师,共同管理教会;各地教会成立联谊会,领导教务,使教会组织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
D改组市议会,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加尔文在日内瓦工作二十余年,帮助日内瓦市建立加尔文教派的神权共和国。不过,这个共和国也同样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
【探究学习】比较加尔文与马丁.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点。
加尔文
马丁.路德
相同点
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信仰得救、强调《圣经》的权威、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点
A“先定论”。B取消教阶制度,建共和式的长老制度。C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A“因信称义”。B建立民族的教会。C世俗统治权应当高于并支配教权。
结论
加尔文教比路德教更加激进。首先,他鼓励人们追求财富,为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披上了神圣的宗教色彩,更加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次,其宗教组织带有民主化的色彩,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提供了借鉴。最后,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等,引起了社会风气的变化。
3、评价
A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经济、思想);
B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教对日后尼德兰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深刻影响。
C局限性: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
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探究学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一至四自然段,然后由学生进行讨论后,分别回答以下问题:
①英国宗教改革的发起者是谁?这和德国、瑞士的宗教改革有什么不同?
(在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是国王,是由亨利八世拉开的,这使得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而德国和瑞士宗教改革的人物则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马丁·路德和加尔文)。
②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动机何在?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其主要原因不是出于纯洁信仰,而是出于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其动机是维护日益强大的王权)。
③是什么原因引发了的英国宗教改革?其实质反映了什么?
(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案。实质是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
教师将背景小结为:
A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B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控制(国内:占领土地和财富,干涉世俗事务;国际上,偏袒英国的对手);
C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D导火线:亨利八世离婚案。(学生阅读第71页的“历史纵横”)
2、过程
A
1529年开始,亨利八世颁布一系列改革教会的法令;
B
1534年英国议会颁布“至尊法案”;
C
16世纪中期,伊利莎白一世改革。
【探究学习】阅读教材关于英国宗教改革内容的相关部分,概括指出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成果和局限性。与德意志和瑞士的改革相比,英国的改革有何特点?
成果:
A
摆脱了罗马教皇的控制,英国国王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B
打击了教会的势力(改革派教士领导教会、召开宗教会议必先经国王同意、没收教会财产)。
C
建立了英国民族教会:英国国教。
D
确立了信仰得救,《圣经》是信仰的根据等基本的教义原则。
局限性:
A
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B
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特点:
A方式:由国王领导,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的;
B内容:改革相对保守,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分;
C影响: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进行了清教徒运动。
三、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1、宗教改革的主要派别和实质。
【探究学习】出示《欧洲宗教改革形势图》,指出西欧一共形成了哪几个新教派别?各自传播到哪些地区?
路德教派→德意志北部和东北部→北欧(瑞典、丹麦、挪威)、美国;
加尔文派→瑞士→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地;
英国国教(又称圣公会)→英国(仍是封建教会);
尽管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的起因和方式、目的不一样,但都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或者说罗马教廷的权威。因此,宗教改革的实质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没收罗马教会的财产和土地,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价教会”。这是一个根本点,其产生的影响也与这一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2、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A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瓦解了罗马教廷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B确立起适应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督教新教派;
C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D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深刻的心灵角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E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
加尔文教传入英国后被称为“清教”,因此,教徒又被称为“清教徒”。在清教的旗帜下,集合起一切反对封建制度的人们。作为反封建的斗争的思想武器,清教起到了动员和组织革命力量的作用,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清教的旗帜下发动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