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天 气 习题课件(1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天 气 习题课件(1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8 19:30:40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第3课时 测量气温
第一单元 天 气
周末,小秋小组的同学们在校园里开展“气象小侦探”活动,测量并记录一天中的气温变化。
主题情境:气象小侦探
一、利用气温计测量一天中的气温变化。
1.小秋小组的同学们一起测量气温,下列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
A.将气温计从百叶箱中拿出来读数 B.液柱高度稳定后再读数
C.读数时,手捏住气温计的玻璃泡
B
2.在观察液柱时,小秋小组的同学们分别采用了右图所示的三种方法,( )读取的数值最准确。
A.小秋
B.小诗
C.小书
B
3.调整读数方法后,小秋小组正确测量了室外同一地点一天中5 个时间点的气温,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时间 /点 8 10 12 14 16
气温/℃ 13 17 22 28 23
(1)根据测量结果,在气温计模型图上涂色,表示液柱高度,并把液柱顶端连一连。
(2)观察上图,我们可以发现: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的,气温变化的规律是
 (填“一直升高”“先升高后降低”或“先升高后保持不变”)。
先升高
后降低
(3) 【推理意识】如果继续测量这一天18 点的气温,那么测得的气温最有可能是( )。
A.25 ℃
B.5 ℃
C.18 ℃
C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同一时间,学校里各个地点的气温都一样。 ( )
2.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一定是中午12 点。 ( )
×
×
3.晴朗的中午,小秋把气温计从树荫下转移到阳光下,气温计的液柱会上升。 ( )
4.将多个涂色后的气温计模型图按照时间顺序连续排列是为了直观地表示气温变化的规律。
( )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同一时间,同学们在下面三个不同的地点测量气温,最能代表当地这一时间气温的是( )。
A.教室内
28 ℃
B.草坪上
32 ℃
C.大树下
26 ℃
C
2.关于百叶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放在草坪上,保证气温计能被太阳照射到
B.放在草坪上,气温计离地面1.5 米
C.百叶箱的箱体呈白色
A
3.通常情况下,一天中,( )的气温最低。
A.正午
B.傍晚
C.清晨日出前
C(共16张PPT)
第7课时 天气预报
第一单元 天 气
天气预报可以告诉我们一些未来天气的信息,方便我们安排自己的生活。小秋每天起床前都会查看天气预报,并在一天结束后与自己当天的天气观测记录进行对比。
主题情境:天气预报
一、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
1.小秋已经观测了一段时间的天气了,并做了下表所示的记录。
日期 9 月16 日 9 月17 日 9 月18 日 9 月19 日 9 月20 日
气温/℃ 32 35 35 24 20
风向 东南风 东南风 东南风 北风 东北风
风力 /级 5 3 4 4 5
云量
小秋的天气观测记录中包含了  
四个方面的信息。
气温、风向、风力、云量
2.小秋记录了9 月19 日的天气预报:阴转小雨,气温16 ~ 20 ℃,东北风3 ~ 4 级,降水量4 毫米。这则天气预报中包含的天气信息有   
最高气温、最低

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等(合理即可)
3.通过比较9 月19 日的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预报,可以发现天气观测记录的气温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天气预报的气温是一个范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一天中,气温会先升高后降低,天气预报的气温是一天的气温范围,天气观测记录中的气温是小秋在某一时间点测量的气温(合理即可)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通过关注天气预报,小秋学会了很多和天气有关的知识。
1.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雷阵雨的是( )。
B
A. B. C.
2.我们查询未来天气的方法有( )。
A.收听广播
B.看电视或手机
C.以上都是  
C
3.天气预报中包含很多的信息,下列不属于天气预报信息的是( )。
A.当天的风力和风向
B.当天的降水情况
C.当天的道路拥堵情况
C
4.对比下表中的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预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天气观测记录的内容一定与天气预报的内容一致
B.天气观测记录中的气温是某一时刻的气温,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一整天的气温
C.天气观测记录表示的是实际的天气情况,天气预报表示的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
天气观测记录 天气预报
15 ℃ 9 ~ 18 ℃
乌云密布 多云转晴
西北风,大风 西北风3 ~ 4 级
三、综合题。
在查看天气预报时,小秋顺便查看了一些其他城市的天气预报,了解其他城市的天气情况,如下表所示。
乌鲁木齐 哈尔滨 北京 上海 温州 广州
5 ~ 16 ℃ 9 ~ 18 ℃ 16 ~ 26 ℃ 26 ~ 32 ℃ 23 ~ 32 ℃
25 ~ 31 ℃
1.从表中可以看出,温州当天的最高气温是   ,最低气温是   。
32 ℃
23 ℃
2.【科学思维】从表中可以看出,同一天不同地点的天气情况 
 (填“相同”或“不同”),这一天我国北方地区的气温普遍比南方地区的气温    (填“高”或“低”)。



3.下列哪种情况最不可能发生在同一天?( )
A.海南岛阳光明媚,黑龙江大雪纷飞
B.同一个城市中,东边在下雨,西边是晴天
C.春天和冬天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城市中
C(共8张PPT)
第一单元易错警示
第一单元 天 气
测量降水量
【例1】 小秋收集了过去 24 小时的降水,这些水在直筒玻璃杯中的高度是 15 毫米,用量筒测得这些水的体积为 90 毫升,这一天的降水量应该记录为 。
解析:本题的答案是 15 毫米。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在一定面积地面上的水层深度,所以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对应训练1 利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时,我们应该看( )。
A.雨量器中水的体积
B.雨量器中水的质量
C.雨量器中水的高度
C
风向的判断
【例2】 小秋早上进校园的时候发现国旗的旗面飘向了太阳升起的方向,说明此时吹的是( )。
A.东风 B.南风 C.西风
解析:本题的答案是C。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描述。国旗的旗面飘向了太阳升起的方向表示风向东方吹去,说明风从西方吹来,所以此时吹的是西风。
对应训练2 小秋用风向袋观测风,他观察到风向袋向北飘,说明此时吹的是( )。
A.西风 B.南风 C.北风   
B
天气符号
【例3】天气预报中的“ ”表示 。
    
解析:本题的答案是雾。课本 21 页的相关天气符号要理解记忆。
对应训练3 下列天气中开展的户外运动最合适的是( )。
A.跑步 B.打篮球
C.打羽毛球
B(共17张PPT)
第一单元 天 气
第8课时 天气的影响
天气总在不断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小秋和同学相约周末一起去踢足球,他们特意提前看了天气预报,以便安排周末的行程。
主题情境:不断变化的天气
一、下表所示是小秋记录的周末的天气预报。
A
1.小秋和同学相约周末一起去踢足球,他们应该选择( )去。
A.周六 B.周日 C.无法确定
周六 周日
16 ~ 26 ℃ 东北风4 ~ 5 级 13 ~ 20 ℃
北风2 ~ 3 级
2.下面是一些针对踢球那天的出行建议,选择合适的建议,在( )里画“√”。
( )穿短袖T恤 ( )穿毛衣
( )带上雨伞( )戴遮阳帽
( )多喝冷饮 ( )多喝水



3.小书周末准备去球室打乒乓球,他可以选择( )。
A.周六,因为周六是晴天
B.周日,因为周六的风太大
C.周六或周日都可以,因为是在球室打球,不受风和雨的影响
C
4.根据周末的天气预报,不同的人会如何应对?请填写下表。
不同的人 应对办法
放风筝的孩子 周六放风筝
晒谷子的农民
施工的建筑工人
周六晒谷子
周日雷阵雨期间暂停施工
(合理即可)
5.下小雨时,播种的农民的反应最有可能是    (填“开心”或“不开心”),因为 
 ;快递员的反应最有可能是
(填“开心”或“不开心”),因为 

开心
后需要雨水的滋润(合理即可)
种子播下
不开心
雨天不便于运送快递
(合理即可)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天气的影响涉及很多方面。
1.【链接生活】如果明天的天气预报是 ,那么我们明天应该( )。
A.穿短袖、吃冰激凌
B.带雨伞、穿雨鞋
C.戴墨镜、涂防晒霜
  
B
2.【链接生活】面对高温预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中午去操场踢球
B.穿深色厚外套
C.多喝水,戴遮阳帽
C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所有的人都不喜欢雨天     B.有人喜欢晴天,也有人不喜欢晴天
C.人们对天气的感受是由个人的需求决定的
A
4.水稻扬花期间,温度过高或过低、雨水过多都会对水稻扬花造成不良影响。下列天气中,对这个时期的水稻生长最有利的是( )。
A.暴雨
B.晴朗温暖
C.冰雹
B
三、资料阅读题。
恶劣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台风来临时,人们应该怎样做呢?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但有时也能起到消除干旱的有益作用。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以7 ~ 9 月最为频繁。
台风来临时,尽量不要外出。如果在家中,应关紧门窗,用胶布在窗玻璃上贴成“米”字图形,以防窗玻璃破碎;将阳台或屋顶容易被风吹走的物件绑紧,花盆搬回屋内;检查电路、煤气等设施,确保安全;储备适量的食物、水、药品以及手电筒、移动电源
等应急物品。如果在户外,不要在临时建筑物、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风避雨,以防被砸伤;立即停止所有水上活动,避免进入有可能被淹没或发生海水倒灌的低洼地区,远离岸边。
当台风来临时,沿海地区的人的做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在家中时,关紧门窗,用胶布在窗玻璃上贴成“米”字图形。

( )在家中时,将阳台上的花盆搬回屋内。
( )在户外郊游时,台风带来了暴雨,去大树下避雨。
( )在户外游泳时,立即上岸,在岸边等台风停止后再活动。

×
×(共15张PPT)
第一单元 天 气
第2课时 认识气温计
炎炎夏日,太阳火辣辣的,小秋非常好奇他所在地区的气温,他应该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呢?
主题情境:炎炎夏日
一、要想准确地描述气温,可以使用气温计进行测量。
1.将气温计(如下图)各结构对应的名称序号填在( )中。
①刻度
②液柱
③玻璃泡
④单位符号




2.【科学思维】比较气温计和尺子的异同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刻度都均匀
B.刻度都从“0”开始
C.单位符号相同
A
3.如果气温计刻度的10 ~ 20 ℃之间有5 小格,那么该气温计的1 小格表示( )。
A.1 ℃
B.2 ℃
C.5 ℃
B
4.下图所示是小秋在三种不同天气下测得的气温,按照正确的方法帮他读一读、写一写。
读作:
写作:
8℃
八摄氏度
读作:
写作:
18℃
十八摄氏度
读作:
写作:
-3℃
零下三摄氏度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关于气温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柱升得越高,说明温度越低
B.零上30 和零下30 两个刻度表示的温度相同
C.零下温度,数值越大说明温度越低
C
2.【链接生活】小秋想要告诉远在哈尔滨的朋友杭州今天的天气情况,下列表述传达的意思最明确的是( )。
A.今天非常热
B.今天热得我满身大汗
C.今天气温达到36 ℃
C
三、综合题。
认识了气温计后,小秋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温度计的种类有很多。
1.下图所示的三种温度计中,甲是 ,乙是 ,丙是 。
气温计
水温计
体温计



2.小秋测量自己的体温时,应该选择温度计( );测量教室内的气温时,应该选择温度计( );测量开水的温度时,应该选择温度计( )。
A.甲 B.乙 C.丙
C
A
B
3.由上图可知,水温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是( ),体温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是( )。
A.50 ℃ B.110 ℃ C.42 ℃
B
C
4.对比观察这三种温度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它们的测量范围相同
B.它们的单位符号相同
C.温度变化后,它们的液柱都会上升或下降
A(共14张PPT)
第一单元 天 气
第4课时 测量降水量
一场雨不约而至,小春看向天空说:“好大的雨啊!”小秋说:“这雨不一定是大雨。”这场雨究竟有多大?
主题情境:下雨了
一、要知道一场雨究竟有多大,应该测量这场雨的降水量。
1.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在一定面积地面上的 。
水层深度
2.气象学家一般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小秋准备制作一个雨量器。关于制作雨量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刻度条可以斜着贴
B.容器应选用一个直筒透明杯
C.刻度条的“0”刻度线应与容器内部的底面对齐
A
3.如图所示,小秋的雨量器做好了,他用喷壶做模拟降雨实验,并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雨量器需平放在
地面上
B.读数时,将雨量器
中的雨水倒入量筒,
读出雨水的毫升数
C.降雨结束后,等液
面稳定后再读数
B
4.下雨时,小秋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他测得这天的降水量是18 毫米,对照“24小时降水量等级标准”可知,这天的降水量等级是( )。
A.小雨 B.中雨 C.大雨
B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测量了降水量之后,小秋深入了解了一些有关降水的知识并运用在了实践中。
1.【科学思维】周六下雨了,小秋用自制的雨量器收集雨水,10 分钟收集的雨水高度为27 毫米,说明这天的降水量等级( )。
A.至少是大雨
B.肯定是大雨
C.可能是中雨
A
2.测量降水量时,最应该把雨量器放在( )。
A.大树下 B.山坡上 C.操场上
3.降水量一般分为六个等级,下列不属于降水量等级的是( )。
A.倾盆大雨 B.小雨 C.特大暴雨
C
A
4.降水的形式有很多,下列不属于降水的是( )。
A.雪
B.冰雹
C.雾
C
C
5.气象部门在暴雨到来之前,会发出预警。下列暴雨预警中,等级最高的是( )。
A. B.
C.
6.小秋和小书分别用下列两个雨量器测量同一场雨的降水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两个雨量器测得的
降水量是一样的
B.因为这两个雨量器的
直径不同,所以它们测
得的降水量是不同的
C.因为这两个雨量器的
直径不同,所以无法比
较它们测得的降水量
A
7.某天一共下了三场雨,这天的降水量是指( )。
A.三场雨总共的降水量
B.最大的那场雨的降水量
C.平均每场雨的降水量
A
8.测量下雪天的降水量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尺子量出地面的积雪深度
B.在下雪天用雨量器收集雪,量出雨量器中的积雪深度
C.在下雪天用雨量器收集雪,等雪完全熔化成水后,量出雨量器中的水层深度
C(共16张PPT)
第一单元 天 气
第6课时 观察云
小秋抬头看天上的云,起初,一团蓬松的白云像棉花糖一样,在风的吹拂下,慢慢拉长变形,不一会儿便化作奔腾的骏马,小秋看得入迷,忽然发现原本洁白的云的边缘开始变灰。他想:这些快速变化的云是否在预示天气即将改变呢?
主题情境:快速变化的云
一、云可以告诉我们一些天气信息。
1.如下图所示,关于云量和天气,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B
A.晴天阳光明媚,只有少量的云
B.多云时,天空中云比较多,看不到太阳
C.阴天云多而密,看不到太阳
晴天
多云
阴天
2.根据晴天、多云、阴天时云量的不同情况,用相应的符号进行记录。
晴天
多云
阴天
3.如果把天空比作一个圆,那么晴天的云量可以表示为( )。
A. B. C.
B
4.观察下图中的云,记录对应的云的形状。
像羽毛、
钩子的云
很厚的、
大团的云
像鱼鳞
的云
5.【链接生活】关于下大雨前的云,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云层不断上升
B.云层很厚,呈灰色
C.云量多且密集
A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小秋了解了一些关于云的知识,他开始深入研究云和天气的关系。
1.我们平常说的晴天、阴天、多云就是根据( )来区分的。
A.云量
B.云的形状
C.下不下雨
A
2.周日,小秋发现天空中的云很高很少,这一天的天气最有可能是( )。
A.晴
B.多云
C.阴
A
3.小秋在书上看到一句谚语:“天有城堡云,地有雷雨临”。这句谚语中的“城堡云”最有可能是( )。
A.像鱼鳞的云
B.像羽毛、钩子的云
C.很厚的、大团的云
C
三、资料阅读题。
通过研究,小秋发现云和雨之间的关系很密切。
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如图所示,在太阳的照射下,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
上升气流托在空中汇聚成了云。这些云滴要变成雨滴落到地面,大约要增大100 多万倍。当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时,便从云中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水。雨水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淡水资源,植物也要靠雨露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但暴雨造成的洪水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1.天空中的云是由又小又轻的( )汇聚形成的。
A.空气 B.水蒸气
C.小水滴或小冰晶
2.地面上的水变成
水蒸气需要
的帮助。
C
太阳
3.判断。
(1)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
( )
(2)雨滴比云滴大得多。
( )
(3)下雨对人类的影响一定是有利的。 ( )


×(共9张PPT)
第一单元科学阅读
第一单元 天 气
《中国天气谚语志》这本书梳理和解读了从古到今的天气谚语,其中不仅蕴含着千百年来积累的民间智慧,更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这本书将气象科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我们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新颖而有趣。下面是从书中摘录的部分天气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夜间辐射冷却,一般无对流活动。若有朝霞,说明异地天气系统抵达,乃将雨之兆。午后对流旺盛,至日落时,空中水汽多,云层厚实。云层厚实,一般无霞。若见晚霞,乃空中水汽不多之故,故主晴。
【鱼鳞天,不雨风也颠】
云能呈现细碎的鳞状,说明高空不稳定,存在扰动,甚至气流是波状的,随意颠簸。这种不稳定,会逐步波及低层大气,自上而下,大气趋于混乱和动荡,预示本地天气将转坏。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此处的“鱼鳞斑”,是一块块明亮洁白的云整齐排列在天空中,云隙之间可见蓝天,状如鲤鱼鳞片或瓦片。这种云是稳定层之下,由于局部波动,对流、扰动而产生的,一般不易发展,云会慢慢消散,天气晴朗。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持续的东风,容易带来阴雨天气。这与谚语“东风急,穿斗笠”异曲同工。
1.“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表示持续的( ),容易带来阴雨天气。
A.东风 B.南风 C.西风
A
2.“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是人们通过观察( )总结的规律。
A.风向
B.云的形状
C.降水量  
B
3.关于天气谚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天气谚语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
B.天气谚语是人们对天气现象规律的总结
C.现在有更加准确的天气预报,天气谚语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
C(共12张PPT)
第1课时 我们关心天气
第一单元 天 气
学校计划举办“天气小博士”的展览,需要大家用一周的时间,观察、记录校园里的天气变化,并在展览上分享自己的发现。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
主题情境:天气小博士
一、观察、记录今天的天气。
1.我们经常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天气?把下列词语和所属的类型用线连起来。
万里无云
狂风呼啸
天寒地冻
春雨淅沥
表示冷热
表示刮风
表示阴晴
表示雨雪
暑气蒸人
鹅毛大雪
飞沙走石
乌云密布
2.观察今天的天气,用简单的词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记录。
(1)冷热:
(2)刮风:
(3)阴晴:
(4)雨雪:





二、填空题。
1.天气现象的发生是因为靠近地面的大气经常发生 运动和
运动。
2.大气圈里会发生   、 、  、   等天气现象。
水平
垂直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秋坚持每天观察、记录天气。
1.观察、记录天气时,不需要记录的是( )。
A.天空中云的情况
B.观察的日期和地点
C.人们正在做的事情
C
2.【链接生活】中午,小秋抬头看天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景象,于是他对妈妈说:“现在( ),我们去把衣服收进来吧!”
A.万里无云
B.艳阳高照
C.乌云密布
C
3.【态度责任】观察、记录天气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直接参考其他同学的记录内容进行记录
B.看天气预报,直接记录天气预报的内容
C.根据自己的观察真实地记录
C
四、综合题。
小秋在观察、记录天气的过程中拍摄了一些照片,如下图所示。
图1
图2
图3
1.观察图1,这天小秋的记录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今天的风有点大,树枝也在随风摇摆
B.今天乌云密布,可能要下雨
C.今天的天空艳阳高照,狂风把树枝都吹断了
A
2.图 2 和图 3 分别是小秋在同一天的上午和下午拍摄的照片,小秋在记录这天的天气时,应该记录为( )。
A.今天上午万里无云,下午狂风呼啸
B.今天上午晴,下午有雨
C.今天一整天都在下雨
B(共16张PPT)
第一单元 天 气
第5课时 观测风
小秋走在回家的路上,风轻轻地拂过他的脸,路边柳树的枝条也在轻轻摇摆。小秋想:风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呢?
主题情境:起风了
一、借助一些工具可以观测风的大小和方向。
1.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根据地面物体可以知道风的大小和方向。下列情景中,没有刮风的是( )。
A.
B.
C.
C
2.小秋小组准备自制风旗观测风。
(1)小秋小组准备了下面三组材料,最适合用来做风旗的是( )。
A.轻薄的纸、软吸管
B.轻薄的布、木棒
C.厚重的布、木棒
B
(2)小秋小组使用自制的风旗观测风,发现风旗微动,此时的风力等级为( )。
A.无风 B.微风 C.大风
B
(3)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描述。如东南风是从( )吹来的风。
A.东南方
B.东北方
C.西北方
A
(4)在观测风的过程中,风力和风向可能会发生变化。遇到有变化的情况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判断风向时,以观测时间内风旗的主要飘动方向为准
B.判断风向时,以观测时间结束时风旗飘动的方向为准
C.判断风力时,以观测时间内风旗飘动最明显的样子为准
A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通过观测风的活动,小秋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判断风力和风向。
1.根据蒲福风力等级表,出现如图所示的景象时,风力等级为( )。
A.1 级
B.3 级
C.5 级
B
2.如图所示,烟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飘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风是从西方吹来的
B.风是吹向东方的
C.现在吹的是东风
C
3.小书用风旗观测到的风力和风向与当天气象站记录的不完全一致,下列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
A.小书的观测工具不够精准      B.小书观测的时间太短
C.气象站的记录错了
C
4.下列情景中,风力等级最大的是( )。
A.青烟随风偏 B.带叶小树弯
B
C.风吹飞纸片
三、综合题。
古诗中也经常见到风的身影。
【学科融合】根据课本上的风向图和蒲福风力等级表回答问题。
1.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小草被北风吹倒。根据风向可知,诗中的小草倒向   方。
2.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描述的风应该是  
级风。

0
3.诗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小孩子趁着东风放风筝。结合生活常识,诗中的小孩子放风筝时,朝着 
  方跑更容易让风筝飞起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