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8
匆 匆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8
匆 匆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2.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3.能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4.背诵课文。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代表作品有《背影》《匆匆》《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作者名片
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
2.说一说:
(1)课文主要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
(2)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文中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并作简单批注。
快速默读
品读第1自然段
1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文章一开头写了哪些事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再来
再青
再开
排比
对比
一去不复返
?
?
?
?
作者问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什么特点?
直接问
连续问
品读第4自然段
小组合作读,共同完成知识清单,体会这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这两个自然段都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进行表达。这样表达畅快、直接,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思考
背景资料
《匆匆》作于1922年3月,正是五四运动处于低潮,作者思想十分苦闷的时期。这时他由于“看不清现在,摸不着将来”,徘徊于人生十字路口,感到无限空虚与惆怅。
朱自清正如叶圣陶所说的,他“并非玩世,是认真处世”的人。他不愿虚度年华,在风尘中老去,虽彷徨而仍思有所作为,虽苦闷却并不消沉。《匆匆》抒写的就是这种心境。
配乐朗读
1
4
品读第2、3自然段
小组合作:
1.选择小组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一部分。
2.找一找第2、3自然段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想一想:时间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什么朱自清先生能把它写得形象可感呢?
2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比喻
渺小
无声无息
无影无踪
品读第2自然段
3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
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抽象的时间形象化,让人切身感受时间的流逝。
于是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他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掩面叹息时,新来的日子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排比
拟人
作者描写时间的流逝,可写的事情很多,为什么偏偏写洗手、吃饭、睡觉这么平常的事呢?
思考
这些事如此寻常,人们不会察觉,甚至会淡忘,选取这样的事例才更令人恍悟时光流逝的匆匆。
老师读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同学们读
合作朗读
这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品读第5自然段
我会说
朱自清先生的时间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你的时间是怎样从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你说一说。
我的日子是在……
我会写
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触。
的时候,日子从 ;
的时候,日子从 ;
的时候,日子从 。
你都学过哪些和珍惜时间有关的诗句呢?请你想一想,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写在你的书签上。
我会反思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我会巩固
A: 背诵《匆匆》。
B:搜集并摘抄5个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与同桌分享。
C:观察父母近些年来的变化,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谢。(字数不限)
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读一读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