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静女(诗经·邶风)》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准确、流利地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积累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用现代汉语准确、生动地翻译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之美。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培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深入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静女》中所描绘的美好爱情,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艺术美;培养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尝试进行诗歌创作。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和文化背景,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体会《诗经》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新课导入
在音乐和画面营造的美好氛围中,我们仿佛穿越回了古代。在那个时代,爱情是人们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古人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经·邶风》中的《静女》,去感受古人纯真而浪漫的爱情。
知识讲解
1. 介绍《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它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各地的民歌,共有160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宫廷宴饮等场合;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知识讲解
1. 介绍《诗经》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常常用于诗歌的开头,起到渲染气氛、引出主题的作用。
知识讲解
2. 介绍《邶风》
《邶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19篇。
邶,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在今河南汤阴东南。
《邶风》中的诗歌大多反映了当时邶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社会风貌。
《静女》就是其中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经典诗篇。
初读诗歌
通假字:
见(通“现”)爱(通“蔓”)
说(通“悦 ”)女(通“汝”)
归(通“馈”)匪(通“非 ”)
初读诗歌
静
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 踟 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 怿 / 女美。
自牧/归 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sì
yú
chí chú
xiàn
yuè yì rǔ
kuì tí
fēi
luán
yí
rǔ
shū
xún
疏通文意
“静女其姝”:“静”,娴静、文雅;“姝”,美丽。
“俟我于城隅”:“俟”,等待;“城隅”,城角。
“爱而不见”:“爱”,通“薆”,隐藏;“见”,通“现”,出现。
“搔首踟蹰”:“搔首”,用手挠头;“踟蹰”,徘徊不定。
疏通文意
“静女其娈”:“娈”,美好。
“贻我彤管”:“贻”,赠送;“彤管”,红色的管箫。
“彤管有炜”:“炜”,鲜明有光的样子。
“说怿女美”:“说怿”,喜爱;“女”,通“汝”,你,这里指彤管。
“自牧归荑”:“牧”,郊外;“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
“洵美且异”:“洵”,诚然、确实;“异”,特别。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通“非”,不是。
疏通文意
娴静的女子很美丽,在城上的角楼等我。
隐藏起来不出现,我挠头徘徊不进。
娴静的女子很美好,送我彤管。
彤管色红而光亮,喜爱你的美丽。
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 并非你这荑草美,是因为美人送给我的。
文本分析
1. 分析诗歌的情节
阅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围绕青年男女的约会写了哪几个情节?
诗歌写了男子等待女子、女子赠送彤管、男子收到荑草这三个情节。
文本分析
我们先来看看男子等待女子这个情节。诗中是如何描写男子等待女子时的心情的?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女子故意隐藏起来不出现,男子急得用手挠头,徘徊不定,表现出他焦急、烦躁又满心期待的心情。
文本分析
那女子赠送彤管和男子收到荑草这两个情节又体现了什么呢?
女子赠送彤管,说明她对男子的心意;男子收到荑草,“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他觉得荑草不仅美丽而且特别,并不是因为荑草本身有多美,而是因为这是美人赠送的,体现了男子对女子的喜爱和珍视。
文本分析
2. 分析人物形象
从诗歌的情节和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静女和男子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静女是一个活泼、俏皮、可爱的女子。她故意隐藏起来逗弄男子,又赠送男子彤管和荑草,表现出她对男子的喜爱。
男子是一个真诚、痴情、憨厚的人。他在等待女子时焦急不安,收到女子的礼物后满心欢喜,对女子的感情非常真挚。
文本分析
2. 分析人物形象
娴静美丽
大胆开放
天真活泼
憨厚,诚信之心
痴情,爱慕之心
男子
静女
聪明机灵
文本分析
3.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经》常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呢?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赋的手法,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直接叙述了男子和女子约会的情景和男子等待时的心情。
文本分析
除了赋,诗中还有没有其他表现手法的体现呢?
我们来看“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里有没有比或兴的手法呢?
其实这里有一点比的意味,男子把女子赠送的荑草比作女子的美好,用荑草的美来衬托女子在他心中的美好形象。
另外,诗中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也很明显,虽然只有两章内容有重复,但“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这种相似的句式也体现了重章叠句的特点,它使诗歌在韵律上更加和谐优美,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主题探讨
我们已经深入分析了《静女》这首诗,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这首诗表达了青年男女之间纯真、浪漫的爱情。
主题探讨
诗中通过描写男女约会的情景,展现了他们之间相互爱慕、相互牵挂的深厚感情。
这种爱情纯真而美好,没有世俗的功利和杂质。
在古代社会,婚姻往往受到家族、门第等因素的影响,而这首诗中的爱情却显得格外珍贵。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静女》这首优美的诗歌。
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相关知识,包括它的分类、表现手法等。
通过朗读、翻译和分析,我们走进了诗歌的世界,感受到了古代青年男女纯真浪漫的爱情。
诗中的静女活泼俏皮,男子真诚痴情,他们的爱情故事让我们动容。
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诗经》独特的艺术特色,如赋的表现手法、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等。
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继续朗读这首诗,加深对它的理解和记忆,感受古代诗歌的永恒魅力。
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静女》。
2. 以“爱情”为主题,模仿《静女》的表现手法,创作一首短诗,不少于四行。
3. 阅读《诗经》中其他描写爱情的诗歌,如《关雎》《蒹葭》,比较它们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