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课件【共48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课件【共48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7 09:42:35

文档简介

学案2 旷日持久的战争
[课标要求]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一、 “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1.三条战线
战线
地理范围
作战双方
地位
西线
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
英法军队?德军
主要战线
东线
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
巴尔干地区
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2.“施里芬计划”
(1)制订
①目的:战胜法国及其盟国。
②特点:集中兵力在西线,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
(2)实施
①西线:法德双方发动马恩河战役,不久,德军被迫撤退。
②东线:俄军进攻德国东普鲁士等地,并且俄军还深入到奥地利境内,德国被迫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3)结果: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东西两线均形成对峙局面,转入阵地战。
[重要概念]
“施里芬计划”是以这样的假设为前提的,即比利时不作抵抗,法军不堪一击,俄军动员迟缓,英国不会立即参战。许多假设未变成现实,说明“施里芬计划”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教材互补]
早在1905年,德国参谋总长施里芬就制订了德军东西两线作战的计划构想。其指导思想是必须趁俄军未充分动员之际,集中优势兵力,采取闪击战打败法国,再回头对付俄国,在三个月内结束战争。但战争一爆发,就超出了德国的预料,西线、东线、南线和海上战线几乎同时展开战斗,德军的兵力被分散,处于十分不利的态势中。(人民版)
马恩河战役挫败了德军的凌厉攻势,迫使德军撤离马恩河防线,向安纳河一线退却。马恩河战役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挽救了巴黎,稳定了西线。(人民版)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它宣告了速战速决梦想的破灭,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岳麓版)
[深度点拨]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所以变成了持久的阵地战,一是由于进攻一方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进攻兵力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一般来说,在双方武器相当的情况下,进攻一方付出的代价要比防御一方大得多。
[深化探究]
材料一 为了在新的战争中战胜法国及其盟国,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在1905年就开始制订作战计划,即“施里芬计划”。计划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在6周内打败法国,而以少量兵力在东部边境牵制俄国军队;在打败法国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战争爆发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对此计划充满信心,他向整装待发的德国士兵说道:“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也十分乐观地认为德军会稳操胜券。
材料二 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
思考
(1)“施里芬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何缺陷?
(2)针对“施里芬计划”法俄采取了怎样的对策?情况怎样?
(3)宣告“施里芬计划”破产的是哪一次战役?之后战事呈何特点?
(4)小毛奇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案 (1)指导思想:避免东西两线作战,各个击破,速战速决。
缺陷:具有一厢情愿的主观色彩,低估了对手,特别是低估了俄军的行动及战斗力,幻想英国不会参战。
(2)法俄相约同时对德国展开行动,迫使德国两线分兵同时作战。战争一爆发,俄军出人意料地在1914年8月攻入东普鲁士、奥地利等地,迫使德国调兵到东线,减轻了西线法军的压力。
(3)马恩河战役。这次战役之后,战事进入相持阶段,双方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战。
(4)“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军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二、 “凡尔登绞肉机”
1.背景
(1)德、奥匈结束东线战事的计划落空,战争重心重新转移到西线。
(2)双方均把1916年看成是关键性的一年。
(3)德军准备通过凡尔登战役,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2.战况
(1)德军发动进攻,使用了飞机、飞艇和毒气弹。
(2)法军摆脱被动后,开始反攻,收复了大部分失地。
3.结果
(1)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
(2)法军站稳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3)双方伤亡总人数达七十多万,因而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4.地位: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5.其他战事:索姆河战役以及海上战场英德海军间最大规模的交锋——日德兰海战。
[重点精讲]
为什么说1916年是一战中关键性的一年?
(1)从双方企图看,交战双方都想在这一年给对方以致命打击,赢得战争。
(2)从战争形势来看,这一年发生了三次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和索姆河战役,战争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
(3)从双方投入看,双方动用了大量兵力和最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和毒气弹。
(4)从战争结局看,交战双方特别是德国元气大伤,战争主动权开始向协约国一方转移。
三、“索姆河地狱”
1.目的: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
2.战况
(1)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发动索姆河战役。
(2)德军防守顽强,英法伤亡惨重。
(3)英国首次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3.结果
(1)巨大消耗战,未能决出胜负。(2)双方伤亡人数超过凡尔登战役。
4.1914~1916年战争进程的影响
(1)双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战争不见分晓。
(2)双方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元气大伤。
(3)交战双方对继续战争力不从心。
[教材互补]
大战进行了两年多,交战双方都已精疲力竭,难以为继。战争初期的狂热被战争的惨烈击得粉碎,厌战情绪弥漫在交战双方的民众当中,各国都出现了反战浪潮。(岳麓版)
[深化探究]
材料一 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和伤亡情况
战役
双方投入兵力
双方伤亡总人数
马恩河战役
152万人
35万人
凡尔登战役
112个师
70多万人
索姆河战役
150个师
130多万人
材料二
一战中的空战    一战中的毒气战      英国坦克
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列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
(2)材料二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对此你有何深层次的思考?
(3)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一战期间的主要战场上的战争呈现什么特点?
答案  (1)交战双方投入大量兵力,消耗巨大,伤亡惨重。
(2)一战过程中,飞机用于战争,毒气战在战争中被采用,坦克等新式武器投入使用。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战争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3)战争规模空前,战争异常残酷。
课堂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欧洲参战国的增加,在欧洲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更为关键——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超出了作战双方的预期,打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交战双方都深深地陷入了战争的泥潭。
1.一战爆发初期,各国反战的声音微乎其微,主要原因是(  )
A.当时的战场局限于欧洲
B.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C.战争的残酷性尚不明显
D.人们预计战争时间不长
答案 B
解析 一战初期,民众深受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驱使,积极支持战争,故B项符合题意。
2.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总长毛奇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英法军队战斗力相对强大
B.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C.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
D.当时战略主动权已经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答案 B
解析 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将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境地,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所以说“已经输掉了战争”。
3.一战中,德国军事当局遵循克劳塞维茨的理论,用最残酷的手段进行战争,认为“唯有用恐怖的方法,才能恫吓像法国人那样堕落的民族”。最早使用毒气战的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日德兰海战
答案 C
解析 1916年,为了攻克凡尔登,德军使用了毒气弹,这是毒气战最早应用于实战。
4.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索姆河战役由英法联军首先发起
B.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C.索姆河战役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
D.索姆河战役以德军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答案 D
解析 索姆河战役中,交战双方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仍未能决出胜负。因此,D项的叙述与史实不符。
5.为了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在日德兰半岛海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海战,结果(  )
A.德国打败英国舰队并取得制海权
B.英国舰队虽然损失较大但仍掌握着制海权
C.德国舰队以巨大代价取得了制海权
D.英国舰队损失较小并稳固地掌握着制海权
答案 B
6.观察下面两幅地图:
图一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图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
请回答:
(1)图一中欧洲政治格局呈何特点?造成这一格局的基本矛盾有哪些?
(2)比较图一、二,指出同盟国内部有何重大变化?说明了什么?
(3)据图二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4)从图中看出,同盟国作战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有何影响?
答案 (1)形成对峙的两大军事集团。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
(2)意大利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作战。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一切以其根本利益为转移。
(3)遍及欧亚非地区,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且有东、西两条主要战线;战争同时在陆上、海上进行;战争主要是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进行。
(4)腹背受敌,两线作战。导致同盟国集团最终失败。
[历史纵横]
点拨 以速决战为基本思想的“施里芬计划”,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战略计划的基础。它表现了后起的德意志帝国急于争夺世界霸权的狂热欲望。
[资料回放]
点拨 法国贝当将军关于凡尔登战役的回忆形象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学习延伸]
提示 仔细观察漫画,结合三国同盟在殖民地争夺中的不同企图可知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战争爆发后,意大利权衡利弊,一开始采取观望态度,后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
[基础达标]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西线战场上的战役有(  )
①马恩河战役 ②凡尔登战役 ③索姆河战役 ④日德兰海战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均发生在西线战场上,而日德兰海战发生在北海。
2.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这次战役(  )
①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②挽救了巴黎 ③是一战中交战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战役 ④宣告了西线战事的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一战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战役是索姆河战役;马恩河战役后,西线战事并没有结束,双方转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因此,③④的叙述不正确。
3.下图中的照片记录了1914年8月德国士兵的队列沿着月亮公园的围墙穿过布鲁塞尔的场景。这时的德国军队(  )
A.已被迫放弃“施里芬计划”
B.在东线已经基本击溃俄军
C.即将对法国发动大规模进攻
D.即将向英国本土发动进攻
答案 C
解析 按照德国的作战计划,首先进攻比利时,从法比边境再发动对法国的进攻。因此,C项正确。
4.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这两场战役(  )
A.战役规模巨大 B.双方投入兵力很多
C.持续时间特别长 D.伤亡数字特别巨大
答案 D
解析 从“绞肉机”“地狱”的字眼上来判断,战役伤亡数字特别巨大。
5.1916年5月底,英德海军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北海海域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战(如图)。这次战役(  )
①是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
②德军在交战中的损失远大于英国 ③没有使德国获得制海权 ④使德国被迫转入潜水艇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国舰队的损失大于德国舰队,但英国海军仍然掌握着制海权。这次战役后,德国的海军主力被迫龟缩在海港中,只有德国的潜水艇还在四处活动。因此,②的叙述不正确。
6.1916年是一战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战争的基本态势是(  )
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C.战役主要集中在西线
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答案 B
解析 A项表述不全面,当时双方已进入相持的阵地战,互有攻守;D项也不正确,应是英国掌握制海权;C项只是反映战事的重心特点,不能反映战争的基本走向;只有B项符合题目要求,因为凡尔登战役也可以说是一战的转折点,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国的预备役军人,夏天还是大学生,现在手挽手,唱着歌,去迎接英国人在朗吉玛克的机枪手们送给他们的死亡……受到军事专业训练的广大民众怀着充分无比的良好愿望向前挺进。他们踩烂了靴跟去争取实现施里芬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支撑欧洲的各支大军的热诚在1914年爆发,但在两年后开始低落下来。
材料二 凡尔登战役开始时,德军集中了所有的火炮,向方圆只有31平方千米的法军阵地发射了100多万发炮弹。战役中,德军投入46个师,法军投入60个师,战争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惨烈程度,伤亡70多万人。有人这样描写:“这个304米高的小山坡被炮火从山顶抹平,在整个战斗期间矮了近8米,战场上全是弹坑、炸倒的树木和尸体。”
请完成:
(1)材料中“施里芬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指什么?原因如何?
(2)材料二所指战役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 (1)以闪电战打败法国,再回头对付俄国,速战速决。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并陷于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双方投入兵力多,战事惨烈程度高,伤亡人员多。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年半以来……盟国(指德、奥、保、土军队)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军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他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他们确信他们所提出的以保护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将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的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在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的?
(2)材料一、材料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的观点较为符合实际?
(3)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你是如何评价的?
答案 (1)标榜:“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以保护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
(2)区别:德国认为同盟国已赢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后者的观点较符合实际。
(3)责任:德国认为“盟军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盟国“不负任何责任”。协约国认为应由同盟国负战争责任。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双方都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都是非正义的。
解析 第(1)问主要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提出的以保护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据此进行概括归纳;第(2)问结合材料和史实进行判断分析;第(3)问结合材料观点和一战的性质与目的进行判断分析评价。
课件48张PPT。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2 旷日持久的战争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课标要求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1.三条战线法国德法德奥匈巴尔干2.“施里芬计划”
(1)制订
①目的:战胜 及其盟国。
②特点:集中兵力在西线,先占领 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法国比利时(2)实施
①西线:法德双方发动 战役,不久,德军被迫撤退。
②东线:俄军进攻德国东普鲁士等地,并且俄军还深入到
境内,德国被迫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3)结果:德国“ ”计划破产,东西两线均形成对峙局面,转入 。马恩河奥地利速战速决阵地战“施里芬计划”是以这样的假设为前提的,即比利时不作抵抗,法军不堪一击,俄军动员迟缓,英国不会立即参战。许多假设未变成现实,说明“施里芬计划”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重要概念早在1905年,德国参谋总长施里芬就制订了德军东西两线作战的计划构想。其指导思想是必须趁俄军未充分动员之际,集中优势兵力,采取闪击战打败法国,再回头对付俄国,在三个月内结束战争。但战争一爆发,就超出了德国的预料,西线、东线、南线和海上战线几乎同时展开战斗,德军的兵力被分散,处于十分不利的态势中。(人民版) 教材互补马恩河战役挫败了德军的凌厉攻势,迫使德军撤离马恩河防线,向安纳河一线退却。马恩河战役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挽救了巴黎,稳定了西线。(人民版)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它宣告了速战速决梦想的破灭,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岳麓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所以变成了持久的阵地战,一是由于进攻一方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进攻兵力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一般来说,在双方武器相当的情况下,进攻一方付出的代价要比防御一方大得多。 深度点拨材料一 为了在新的战争中战胜法国及其盟国,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在1905年就开始制订作战计划,即“施里芬计划”。计划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在6周内打败法国,而以少量兵力在东部边境牵制俄国军队;在打败法国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战争爆发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对此计划充满信心, 深化探究他向整装待发的德国士兵说道:“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也十分乐观地认为德军会稳操胜券。
材料二 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1)“施里芬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何缺陷?答案 指导思想:避免东西两线作战,各个击破,速战速决。
缺陷:具有一厢情愿的主观色彩,低估了对手,特别是低估了俄军的行动及战斗力,幻想英国不会参战。(2)针对“施里芬计划”法俄采取了怎样的对策?情况怎样?答案 法俄相约同时对德国展开行动,迫使德国两线分兵同时作战。战争一爆发,俄军出人意料地在1914年8月攻入东普鲁士、奥地利等地,迫使德国调兵到东线,减轻了西线法军的压力。(3)宣告“施里芬计划”破产的是哪一次战役?之后战事呈何特点?答案 马恩河战役。这次战役之后,战事进入相持阶段,双方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战。(4)小毛奇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答案 “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军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二、 “凡尔登绞肉机”
1.背景
(1)德、奥匈结束东线战事的计划落空,战争重心重新转移到 。
(2)双方均把1916年看成是 的一年。
(3)德军准备通过 战役,迫使法国退出战争。西线关键性凡尔登2.战况
(1)德军发动进攻,使用了 、飞艇和 。
(2) 军摆脱被动后,开始反攻,收复了大部分失地。
3.结果
(1)德国歼灭 、迫使 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
(2)法军站稳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3)双方伤亡总人数达七十多万,因而被称为“ ”。飞机毒气弹法法军主力法国凡尔登绞肉机4.地位:是大战中具有 的一战。
5.其他战事:索姆河战役以及海上战场英德海军间最大规模的交锋—— 海战。决定意义日德兰为什么说1916年是一战中关键性的一年?
(1)从双方企图看,交战双方都想在这一年给对方以致命打击,赢得战争。
(2)从战争形势来看,这一年发生了三次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和索姆河战役,战争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 重点精讲(3)从双方投入看,双方动用了大量兵力和最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和毒气弹。
(4)从战争结局看,交战双方特别是德国元气大伤,战争主动权开始向协约国一方转移。三、“索姆河地狱”
1.目的:牵制 ,支援 。
2.战况
(1)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发动索姆河战役。
(2) 防守顽强,英法伤亡惨重。
(3)英国首次使用新式武器—— 。德军凡尔登德军坦克3.结果
(1)巨大 ,未能决出胜负。(2)双方伤亡人数超过凡尔登战役。
4.1914~1916年战争进程的影响
(1)双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战争不见分晓。
(2)双方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元气大伤。
(3)交战双方对继续战争力不从心。消耗战大战进行了两年多,交战双方都已精疲力竭,难以为继。战争初期的狂热被战争的惨烈击得粉碎,厌战情绪弥漫在交战双方的民众当中,各国都出现了反战浪潮。
(岳麓版) 教材互补材料一 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和伤亡情况 深化探究材料二一战中的空战  一战中的毒气战 英国坦克(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列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答案 交战双方投入大量兵力,消耗巨大,伤亡惨重。(2)材料二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对此你有何深层次的思考?答案 一战过程中,飞机用于战争,毒气战在战争中被采用,坦克等新式武器投入使用。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战争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3)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一战期间的主要战场上的战争呈现什么特点?答案 战争规模空前,战争异常残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欧洲参战国的增加,在欧洲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更为关键——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超出了作战双方的预期,打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交战双方都深深地陷入了战争的泥潭。 课堂小结1235641.一战爆发初期,各国反战的声音微乎其微,主要原因是(  )
A.当时的战场局限于欧洲
B.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C.战争的残酷性尚不明显
D.人们预计战争时间不长解析 一战初期,民众深受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驱使,积极支持战争,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1235642.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总长毛奇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英法军队战斗力相对强大
B.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C.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
D.当时战略主动权已经转移到协约国一方123564解析 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将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境地,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所以说“已经输掉了战争”。
答案 B1235643.一战中,德国军事当局遵循克劳塞维茨的理论,用最残酷的手段进行战争,认为“唯有用恐怖的方法,才能恫吓像法国人那样堕落的民族”。最早使用毒气战的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日德兰海战123564解析 1916年,为了攻克凡尔登,德军使用了毒气弹,这是毒气战最早应用于实战。
答案 C1235644.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索姆河战役由英法联军首先发起
B.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C.索姆河战役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
D.索姆河战役以德军的全面失败而告终123564解析 索姆河战役中,交战双方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仍未能决出胜负。因此,D项的叙述与史实不符。
答案 D1235645.为了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在日德兰半岛海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海战,结果(  )
A.德国打败英国舰队并取得制海权
B.英国舰队虽然损失较大但仍掌握着制海权
C.德国舰队以巨大代价取得了制海权
D.英国舰队损失较小并稳固地掌握着制海权B1235646.观察下面两幅地图:图一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23564图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123564请回答:
(1)图一中欧洲政治格局呈何特点?造成这一格局的基本矛盾有哪些?答案 形成对峙的两大军事集团。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123564(2)比较图一、二,指出同盟国内部有何重大变化?说明了什么?答案 意大利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作战。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一切以其根本利益为转移。123564(3)据图二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答案 遍及欧亚非地区,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且有东、西两条主要战线;战争同时在陆上、海上进行;战争主要是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进行。123564(4)从图中看出,同盟国作战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有何影响?答案 腹背受敌,两线作战。导致同盟国集团最终失败。123564点拨 以速决战为基本思想的“施里芬计划”,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战略计划的基础。它表现了后起的德意志帝国急于争夺世界霸权的狂热欲望。 历史纵横点拨 法国贝当将军关于凡尔登战役的回忆形象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资料回放提示 仔细观察漫画,结合三国同盟在殖民地争夺中的不同企图可知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战争爆发后,意大利权衡利弊,一开始采取观望态度,后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 学习延伸